教育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最主要的观点之一便是,人力资 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 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绝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力 资本的再生产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消费,而 应视为一种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 益投资。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表现在:
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内聚性等方面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萌芽于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划时 代的力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断 言。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信息瞬息万里的传播,时空差别将 越来越小,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全球化的 特征愈加明显
1.教育观念受制于文化观念
2.教育内容受制于文化形式
教育内容的大部分选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 因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独特 价值和丰富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个个体与其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 响到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相辅相 成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 开教育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M.Piore)、多 林格(P.Doeringer)、戈登(R.Gordon)、爱德 华兹(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是 教育方针制订的依据和基础,教育方针是教 育规律的反映。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又有本 质的区别: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则是人们主观意志 的产物。但正确的方针,是人的主观对客观 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有客观性,不是纯主观 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针,既是主观的,又 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二)现代生产的科学性和智力化特点决定了 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
(三)现代教育生产性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它 必须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
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使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 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 的两种交往模式 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 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 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发育最旺盛 、 变化最快 、 可塑性最强 、 接受教育最 佳的时期。 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启蒙时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幼儿期 3—6岁 6 童年期 6—12岁 岁 少年期 12—15 15岁 12 15岁 青年初期 15—18 18岁 15 18岁
学前 教育 小学 教育
中学 教育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 此阶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 岁前的语言; 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岁前的语言 ; 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 5岁的数数与简 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单计算 , 以及生活 、 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 2-3 认知方面 , 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 特征。 特征。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重点知识点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人的成熟基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62,重点,须看课本)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重点,须看课本)
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环境因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教育的任务(P70)
7青年期的年龄特征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P71)。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广袤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核心的要素,如同支撑教育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

第三章的内容,正是对这两个关键角色展开深入的探讨。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扮演着多种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和专业的素养,将系统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

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求他们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学生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这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合作。

此外,教师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他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比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非易事。

这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只有对所教学科有深厚的造诣,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是关键,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而且,教师还需要有高尚的师德。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

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努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学习风格。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身体、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一、名词解释:1、教师:指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2、学生: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3、教育机智:是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才能。

4、师生关系: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它是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二、填空题: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组织和领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客体地位,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3、我国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工作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

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或心理相容。

5、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直接经验中心。

6、“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7、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其本质属性是发展中的完整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8、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具体任务包括教好功课、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个方面。

9、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

10、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智能结构、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11、教师的智能结构主要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

12、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书中提出“由做而学习”的观点。

14、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1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关键期的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 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相应的)教育(措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上要循序渐进; 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 关键期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 教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 发展规律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一、什么、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 2、环境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及“教育万能论”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展规律
W= X+y+z
总 结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 内部条件,提供动力 环境(教育) 关键性的决定性作用
一、科学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可教的)。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一、科学的学生观
二、正确的人的发展观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四、教育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 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教育学第三章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基础教育是学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而教师与学生则是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基础教育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基础教育教师是学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基础教育学生是成长过程中最为脆弱和敏感的群体之一。

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学生也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

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基础教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基础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基础教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基础教育教师的情感投入与支持基础教育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在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关爱。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涉及到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的角色。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对于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章将探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包括他们的角色、互动和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扮演着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角色。

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们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兴趣进行学习,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还应培养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便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有效的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也应积极与教师互动,提出问题和观点,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与教师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指导和支持,提高学习成果。

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解决问题,获得反馈和建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传递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积极的教师和学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助力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选择、填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而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进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选择、填空】身心发展的概念既包括了生理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发展,前者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后者包括认识及其能力方面的发展,和意向和态度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健康状况影响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反过来,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2006真题】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_____。

试题解析:个体身心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反之,则对个体的发展有所抑制。

【选择、填空】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体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维持其生存与发展。

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不仅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而且可以使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和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具有自我意识。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选择、填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自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选择、填空】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森、格塞尔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l856—1936)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雄(应译为威尔森)(E.O.Wilson)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1880一1961)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格塞尔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顺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的支配”。

内发论评价:积极意义:重视人的内部需要及人体内在的发展机制;缺点:片面强调了内部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人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选择、填空】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荀子、洛克、华生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

有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R.Watson),他的观点一般被概括为“教育万能论”。

他曾这样说道:“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

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

外铄论评价:积极意义:与内发论相比,外铄论重视了外部环境对个体的作用;缺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发展机制,同样也是片面的。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选择、填空】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我们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成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根据这样的观点,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支配着我们的教育工作。

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伤害学生。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选择、填空】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躯干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选择、填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的特征。

【选择、填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这个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选择、填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2006真题】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试题解析:D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后。

【选择、填空】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方面机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最适宜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因此,教育活动首先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2005真题】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试题解析:A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种情况:1、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互补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为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2、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相互补偿。

如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是非常重要的。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方面。

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比如,人们常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四五岁时运算能力就很强,有的人则对数字一直不够敏感。

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2005真题】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试题解析:C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