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口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指辨证论治中重要的思路,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内容。
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判断病机虚实、寒热湿燥等属性,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必背歌诀包括四字口诀和八纲辨证。
四字口诀包括“望、闻、问、切”,意义如下:望,指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的变化等,判断病情虚实、内外、寒热等情况;闻,指闻诊,通过听患者声音、呼吸、排泄物等,判断病情湿燥、气滞、阴阳盛衰等;问,指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质等,了解其病因、病机、致病因素等;切,指脉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分析病情寒热、气血虚实、经脉通畅情况等。
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余邪”,意义如下:表证和里证,区分病情轻重,表示病情表现在人体表面或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通过体表表现和身体器官的变化来辨别病情,“表证”指表面病情,包括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里证”指体内病情,包括口干、口渴、腹痛、便溏等症状。
寒证和热证,区别病因病机,表示病情寒性和热性,包括体质和临床表现,寒病多见于寒冷环境下和寒凉饮食后引起的体内寒邪,常见症状为发热不欲饮食、四肢冰冷、腰膝酸软、腹痛便溏等;热病多见于外感病、火热病邪或体内痰火、邪热所致,常见症状为发热口渴、心烦易怒、便秘腹胀、牙龈出血等。
虚证和实证,区分病机严重程度,表示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是否失调,虚证多因为体内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症状为乏力倦怠、色素沉淀等;实证多因为体内湿热积蓄或痰火内盛所致,常见症状为口苦口干、胸闷气急、咳嗽痰多等。
余邪,指本病与既往慢性病史不同之病邪,如风、寒、湿、火等。
包括症状、病程、病史等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病情,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工具,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需遵循其原则,准确地辨证施治,以提高诊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1. 中医十诊真奇妙,望诊就像雷达扫。
一眼看穿人面貌,气色好坏先知晓。
2. 闻诊好似狗鼻灵,气味异常能辨清。
口气汗味和痰鸣,病的线索它来拎。
3. 问诊如同查户口,吃喝拉撒全问透。
祖宗三代病史搜,病情底细全到手。
4. 切诊像是摸密码,寸关尺上玄机大。
脉象起伏有说法,气血盛衰全靠它。
5. 神诊神乎又其神,精神状态定乾坤。
好比看那信号灯,神乱病就来敲门。
6. 色诊恰似看彩虹,面色唇色各不同。
青红皂白有隐情,颜色里面藏病踪。
7. 形诊就像看雕塑,高矮胖瘦有讲究。
身体形态有暗示,疾病种类可猜透。
8. 态诊如同看演员,动静姿态露病源。
走路姿势一查看,病在何处能看穿。
9. 舌诊好像看地图,舌尖舌根各区域。
舌苔舌质有秘密,脏腑状况它报出。
10. 耳诊如同探宝库,耳朵上面藏小路。
各个穴位有对应,身体毛病能预警。
11. 鼻诊像是查烟囱,鼻的通气嗅味中。
一旦发现不对劲,体内毛病在其中。
12. 目诊简直像透视,眼睛里面找故事。
血丝白翳藏暗示,病邪深浅可探知。
13. 甲诊仿佛看指甲盖儿,半月痕和纹理怪。
小小指甲有百态,身体状况它来晒。
14. 腹诊好似摸地洞,腹部软硬知病凶。
按压弹拨有反应,脏腑气血能弄懂。
15. 脉诊仿若解谜题,浮沉迟数有意义。
脉象就像交响乐,奏响身体的消息。
16. 络诊像是寻蛛丝,经络穴位看血丝。
蛛丝马迹不放过,病的走向能预测。
17. 肛诊就像探深谷,肛门状况有讲究。
痔疮肛瘘和肿物,一探便知有没有。
18. 骨诊如同查房梁,骨骼形态看端详。
歪了斜了有情况,身体平衡受影响。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精,临证才能一丝不苟。
中医诊断八字真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尽数掌握此八字,则中医入门矣。
千般变化,不越八纲之法,诊断仅此八字而矣。
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都是经常遇见的情况。
你看到的热,可能不是热,是寒隔阳于外;你看到阳,可能不是阳,是阴虚阳盛;尽管不能一下全部掌握,但熟悉八纲辨证,入门足矣。
中医对病症的认知:1、阳虚=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淡+疲劳没精神+脉沉弱无力2、阴虚= 长期容易发热+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3、气虚 = 精神不振+疲之无力+面色不好+稍微劳作后就加重4、血虚= 面色发白+口唇颜色淡+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女性经少5、气滞= 有胀痛感+憋闷+喘不上气+反气+情绪激动加重+时轻时重6、血瘀= 疼痛有定处+发热位置固定+像针扎一样疼+青紫+有包块7、津亏 = 身形瘦弱+干瘪+经常口渴+脉细8、血寒= 身体发冷+疼痛+麻木+暖和之后会减轻+脸色和嘴唇颜色泛紫9、内湿= 胸闷+胀闷不适+食欲不振+苔白腻+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10、心火亢盛 = 精神亢奋+情志亢盛+口舌生疮+燥热+易心烦失眠对症方法:1. 酸--弹拨;2. 痛--揉压;3. 麻--推抚;4. 木--捏抓;5. 无力--拍打;6. 胀--拿捻;7. 困--按推;8. 寒--搓揉;9. 湿--压揉;10. 风--推摩。
11. 痹在骨--沉重;12. 痹在脉--血凝;13. 痹在筋--不伸;14. 痹在肉--不仁;15. 痹在皮--寒凉;16. 春为筋痹;夏为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至阴为肌痹。
17. 风邪重--疼痛游走不定;18. 寒邪重--疼痛剧烈如锥;19. 湿邪重--四肢麻木不仁,重着不移。
20. 热邪重--关节疼痛不触,局部灼热红肿。
21. 酸痛--疲劳;少动;22. 寒湿;血少不畅。
中医诊断歌诀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
(2)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6.背痛背脊多因寒湿伤背痛连项寒太阳7.腰痛腰痛绵绵属肾虚阴雨痛甚感寒湿灼热沉胀湿热痛刺痛不移是血瘀8.四肢痛肢痛风寒湿热痹疼痛性质病可知风窜寒剧热灼痛沉重酸痛属于湿9.周身痛身痛多因风寒湿凝滯经络血行迟暑湿疫毒发斑痛久病卧床营血虚(四)问头身胸腹头晕症状多因成肝亢目眩兼耳鸣胸闷呕恶痰湿盛面白舌淡血不荣耳鸣遗精腰酸软肾虚失养髓海空气机不畅胸闷心心慌不安为心悸惊悸怔忡需分清肝胆胁胀脘痞胃气滞腹胀湿重身身重因湿困阳气嗜卧懒言脾病知乏力或虚或脾湿麻木或虚或肝风(五)问耳目(1)问耳耳中暴鸣肝火攻渐鸣按轻髓不充新病暴聋肝火逆年老渐聋精气亏肾虚风邪故重听耳胀耳闭风痰湿(2)问目目痛恶呕五风障目痒羞明风热伤眩晕肝亢痰湿盛肝肾亏虚昏雀歧(六)问睡眠睡眠卫气阴阳关理出灵枢口问篇失眠嗜睡须详辨各种病因察相兼(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证阳盛阴虚不得眼惊悸纳少心脾弱心肾不交潮热烦胸闷口苦痰热扰脘胀食滞卧不安(2)嗜睡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邪陷热谵发疹斑(七)问饮食与口味(1)问口渴与饮水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2)问食欲与食量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3)问口味询问病人口味异可察病性和虚实口甜脾湿口苦热酸腐伤食淡脾虚口咸肾病与寒证临证详辨病可知(八)问二便询问二便诊病明便秘泄泻质异情便感异常与尿液多少禁痛淋闭癃。
中医诊断歌诀学习版.doc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诊断歌诀30首,建议收藏!
中医诊断歌诀30首,建议收藏!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中医诊断学,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作为中医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诊断学的地位不容小觑,但其难度又使很多人头疼,今天中公教育师资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下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总结对比,将很快掌握其精华。
一、诊色歌伍色辨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
含蓄明亮,预后佳良。
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伍色主病,宜细分认。
青主寒瘀,又主痛惊。
青黑寒痛,青白虚风。
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汪,虚实宜分。
颧红如妆,证属戴阳。
面黄浮肿,脾虚湿阻。
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
黄让钐熏,寒湿阴黄。
白主寒虚,脱血夺气。
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
黑主肾虚,寒痛饮瘀。
面色黧黑,肾阳虚衰。
黑而忓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
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舌之与苔,首须辨识。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质淡白。
主寒主虚。
淡白胖嫩,阳虚寒汪。
淡白瘦薄,气血辆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
舌红苔黄,证属实热。
绛色深红,亦主热征。
舌绛起刺,温热传营。
舌绛无苔,阴虚火旺。
紫舌主病,寒热之分。
紫绛忓枯,热微伤津。
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
寒凝阳郁,痴血凝滞。
苍老娇嫩,虚实分明。
坚敛苍老。
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
胖大瘦薄,轻易辨识。
胖嫩淡白,脾肾阳虑。
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真题演练】满面通红者多见于()A.气虚发热证B.阴虚内热证C.戴阳证D.外感发热证E.真寒假热证【正确答案】D【中公解析】颧红如妆,证属戴阳,外为阳。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决全目录第一章望诊 (1)(一)全身望诊 (1)1、望神 (1)2、望色 (2)3、望形体 (3)4、望姿态 (3)(二)局部望诊 (4)1、望头面 (4)2、望五官 (4)3、望躯体 (5)4、望皮肤 (6)(三)望排出物 (7)1、望痰 (7)2、望大便 (7)3、望小便 (7)(四)望小儿指纹 (7)(五)望舌 (8)1、望舌质 (8)2、望舌苔 (10)第二章、闻诊 (11)(一)听声音 (11)1、声音 (11)2、语言 (11)3、呼吸 (11)4、咳嗽 (12)5、其他 (12)(二)嗅气味 (12)1、病体气味 (12)2、病室气味 (13)第三章问诊 (13)(一)十问歌 (13)(二)问寒热 (13)1、恶寒发热 (13)2、寒热往来 (13)3、但寒不热(壮热与潮热) (14)(三)问汗 (14)1、自汗与盗汗 (15)2、战汗 (15)(四)问疼痛 (15)1、头痛 (15)2、胸痛 (15)3、其他疼痛 (16)(五)问头身胸腹不适 (16)(六)问耳目 (16)1、问耳 (16)2、问目 (16)(七)问睡眠 (17)1、失眠 (17)2、嗜睡 (17)(八)问饮食口味 (17)1、问饮水 (17)2、问食欲与食量 (17)3、问口味 (18)(九)问二便 (18)1、问大便 (18)2、问小便 (19)第四章、切诊 (19)(一)脉诊 (19)1、脉诊的原理 (19)2、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19)3、正常脉象(平脉) (20)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21)(二)按诊 (25)1、按胸胁 (25)2、按脘腹 (25)3、按小腹和少腹 (26)4、按肌肤与手足 (26)5、按俞穴 (26)第五章八纲辨证 (27)(一)表里辨证 (27)(二)寒热辨证 (28)(三)虚实辨证 (28)(四)阴阳辨证 (28)(五)相兼夹杂与转化 (29)第六章病因辨证 (30)(一)风淫证候 (30)(二)寒淫证候 (30)(三)暑淫证候 (31)(四)湿淫证候 (31)(五)燥淫证候 (31)(六)火淫证候 (31)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 (32)(一)气虚证 (32)(二)气陷证 (32)(三)气滞证 (32)(四)气逆证 (33)(五)血虚证 (33)(六)血瘀证 (33)(七)血热证 (34)(八)血寒证 (34)(九)津亏证 (35)(十)痰证 (35)(十一)饮证 (36)(十二)水肿证 (36)第八章脏腑辨证 (37)(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37)1、心气虚证 (37)2、心阳虚证 (37)3、心阳暴脱证 (38)4、心脉痹阻证 (38)5、心血虚证 (38)6、心阴虚证 (38)7、心火亢盛证 (39)8、痰蒙心神证 (39)9、痰火扰神证 (39)10、瘀阻脑络证 (40)11、小肠实热证 (40)(六)脏腑兼证辨证 (40)1、心肾不交证 (40)2、心肾阳虚证 (41)3、心肺气虚证 (41)4、心脾两虚证 (41)5、心肝血虚证 (41)6、脾肺气虚证 (42)7、肺肾阴虚证 (42)8、肝火犯肺证 (42)9、肝胃不和证 (43)10、肝郁脾虚证 (43)11、肝肾阴虚证 (43)12、脾肾阳虚证 (43)第九章其他辨证方法 (44)(一)六经辨证 (44)1、太阳病证 (44)2、阳明病证 (45)3、少阳病证 (45)4、太阴病症 (46)5、少阴病症 (46)6、厥阴病证 (46)(二)卫气营血辨证 (47)1、卫分证 (47)2、气分证 (47)3、营分证 (48)4、血分证 (48)(三)三焦辨证 (48)1、上焦病证 (49)2、中焦病证 (49)3、下焦病证 (49)第一章望诊(一)全身望诊1、望神神是生命活动片,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断歌诀(20210413022333)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岀。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谑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淸水气息短。
纳少便澹利淸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而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淸。
便浦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髙热而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髙而歌或谑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计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颓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浦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脫拘急痛,呕吐淸水啰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澹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淸。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淸便澹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而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澹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脫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胶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澹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貞.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贏状补益疾。
中医辨证断病口诀汇总,中医入门,从记住这些口决开始
中医辨证断病口诀汇总,中医入门,从记住这些口决开始展开全文1、通则不痛,痛则不通.2、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3、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4、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5、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6、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7、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8、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0、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1、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3、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15、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16、通邪三法汗、吐、下。
17、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19、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2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21、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2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2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25、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26、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2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28、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29、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30、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3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33、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34、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3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36、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37、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38、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9、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如血室。
40、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41、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中医诊断学口诀
中医诊断学口诀来源:网络1.面色主病青色寒气血痛风白色虚寒血夺气黑主水寒肾虚瘀血痛2.异常动作颤动热风虚风动蠕动阴风气血虚拘急寒凝气血虚舞蹈先天气风湿3.头之异常大头先天精水液方颅脾肾佝偻毒囟突热邪水脑髓囟凹吐泻血精髓解颅脾胃精佝偻4.面之异常面肿:心肾血瘀水凌心5.目色异常目黑肾寒欠睡眠黑睛灰白混浊——肝胆湿热邪阴虚6.目态异常瞳缩肝胆肾虚毒瞳散肾精肝胆毒目凝肝精痰热瘿露睛脾清津吐泻7.牙龈异常齿衄:脾胃内热阴虚脾8.咽喉异常乳蛾风热肺肾阴白喉疫毒热伤阴9.望舌1)舌色淡红正常或病轻淡白气血阳来虚,枯白夺气血病危红主实热与阴虚,绛里热炽盛阴虚火旺加血瘀,青紫血不畅寒热极血瘀酒毒。
2)舌形老实嫩虚胖水停痰毒瘦气血阴虚,肿胀多主湿热毒点刺脏极和血盛,裂纹阴血脾虚浸脾虚湿盛见齿痕。
3)舌态痿软伤阴气血虚强硬风痰热津包,㖞斜中风及先兆短缩寒痰血虚津,颤热阴阳血(热盛/阴虚/阳亢/血虚),吐弄闭(阳热闭郁)风(动风)呆。
10.呕吐:喷射扰神颅外髓11.嗳气:嗳食肝寒脾胃虚12.脉象:1)浮脉:浮洪濡散芤革浮表虚,洪热盛,濡虚湿,散元离,芤血阴,革脉亡血精产漏。
2)沉脉:沉伏牢弱沉里伏邪厥痛极,牢阴寒积散癥积,弱脉阳气气血虚。
3)迟脉:结涩迟缓迟寒亦见邪热聚,缓湿脾胃平亦虚,涩瘀气食精血少,结阴结气血痰瘀。
4)数脉:数疾动促数热亦见里虚证,阳疾阴竭元气脱,动脉疼痛加惊恐,促阳亢,血淤滞,痰食停滞脏衰肿。
5)虚脉:虚微细代短气血两虚细加湿,微大伤气血阳脱,代脏衰跌疼痛惊,短脉气郁与气损。
(有力气郁,无力气损)6)实脉:实长大滑紧弦实实平,滑脉:痰积实热青年孕弦脉:肝疼痰饮老年康紧脉实寒宿食疼,长阳有余热实平,大脉健康或病进。
中医必背50个口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的学习和传承中,口诀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记忆方式。
以下为您整理了中医必背的 50 个口诀:1、肝阳上亢头目眩,天麻钩藤饮可选。
这句口诀提示了肝阳上亢导致头目眩晕时,可以选用天麻钩藤饮来治疗。
2、阴虚火旺心烦躁,天王补心丹真好。
表明阴虚火旺引起心情烦躁时,天王补心丹是不错的选择。
3、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止咳灵。
当风热侵犯肺部,桑菊饮能够起到疏风清热、止咳的作用。
4、痰湿内阻用二陈,燥湿化痰理气顺。
二陈汤常用于治疗痰湿内阻的病症,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5、脾肾阳虚五更泻,四神丸可把病灭。
如果是脾肾阳虚导致的五更泻,四神丸能有效治疗。
6、肝郁气滞逍遥散,疏肝解郁效果显。
肝郁气滞的情况,逍遥散能够发挥疏肝解郁的显著效果。
7、心血瘀阻用血府,逐瘀通脉心不苦。
心血瘀阻时用血府逐瘀汤,能够逐瘀通脉,缓解痛苦。
8、风寒束表麻黄汤,发汗解表效力强。
风寒束表证可用麻黄汤,其发汗解表的作用很强。
9、胃阴不足益胃汤,滋养胃阴身安康。
胃阴不足时,益胃汤能滋养胃阴,使身体恢复健康。
10、湿热黄疸茵陈蒿,清热利湿黄疸消。
茵陈蒿汤用于湿热黄疸,有清热利湿、消退黄疸的作用。
11、肾阴亏虚六味丸,滋阴补肾不犯难。
肾阴亏虚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不再困难。
12、气血两虚八珍汤,益气补血身自强。
气血两虚可用八珍汤,能益气补血,增强体质。
13、心虚胆怯安神定,养心镇惊神志清。
心虚胆怯用安神定志丸,能养心镇惊,使神志清晰。
14、肝火犯肺黛蛤散,清肝泻肺喘咳缓。
肝火犯肺用黛蛤散,能清肝泻肺,缓解喘咳症状。
15、肺肾阴虚百合固,滋阴润肺咳嗽住。
肺肾阴虚可用百合固金汤,滋阴润肺,止住咳嗽。
16、痰热壅肺麻杏石,清热化痰喘气适。
痰热壅肺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使喘气适宜。
17、心肾阳虚真武汤,温阳利水保安康。
心肾阳虚时,真武汤能够温阳利水,保证健康。
18、食积停滞保和丸,消食和胃胃肠安。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关于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值得收藏
关于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值得收藏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6、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9、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2、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3、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6、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7、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8、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9、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0、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1、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22、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23、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24、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25、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26、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27、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28、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29、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30、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31、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32、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33、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中医望诊把脉口诀顺口溜
中医望诊把脉口诀顺口溜以下是一段中医望诊把脉的顺口溜:1. 望口唇:口噤痉厥或中风,口张主病各不同。
口糜心经有实热,口疮心脾热上攻。
口歪真中与掉线,鹅口满嘴雪花生。
唇动脾虚难收摄,唇裂多见燥病容。
2. 舌之形态:舌起芒刺热结深,肿胀多为水饮停。
重舌心脾有积热,木舌心火炙神明。
伸长中风气虚证,舌卷囊缩病厥阴。
强硬中风脉失养,滑为湿痰干少津。
3. 舌苔形态:厚为痰湿薄在表,腻苔秽浊外邪扰。
滑属寒湿润正常,燥舌阴伤津液少。
4. 红舌主病:舌质鲜红热病生,阴虚火旺亦可能。
舌旁赤色为肝热,舌尖独赤心火攻。
镜面舌为津内耗,胃阴亏兮舌干红。
舌中衄血心包热,发斑热邪人血中。
5. 绛舌主病:每见绛舌热传营,气血两燔灼真阴。
心包受邪绛而润,绛而中干胃火薰。
舌尖绛而心火炙,绛有垢腻秽浊成。
干枯而萎肾阴涸,绛有红点毒攻心。
6. 紫舌主病:紫舌肿大酒冲心,紫色晦暗瘀血成。
青紫滑润属阴证,病邪直中肝肾经。
7. 脉象: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
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
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沉之深,伏脉游。
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
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
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
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
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
(五芤:气、血、痰、饮、食)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
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
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
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概览和指导性的参考信息,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诊断和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口诀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连续很多天都是天亮之后才睡觉。
别人问我,你晚上不睡觉都在干嘛。
我马上回答,写稿啊,书稿还没交呢。
但其实,我一个字也没写。
而之所以熬夜,也不过是因为心里有牵挂的人和未完成的事吧。
别人问你怎么还不睡,你说不困。
其实熬夜很困,打个哈欠都会有眼泪流出来,只是心中一直有所期待,有所牵挂。
就好像下一秒就会收到喜欢的人的消息,下一秒就能遇见一个惊喜。
又或者,熬了太久却迟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渐渐的习惯了孤独。
后来我经常说,如果爱一个人又不可得,那就找个爱自己的吧。
别太累,别付出太多,别太委屈,你说你爱他所以无所畏惧,但你的感情和耐心其实就这么多,你无法永远输出。
总有一天它们会因迟迟得不到回应而枯竭。
等到那一天你会发现,哪怕再遇到喜欢的人,也没有力气去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