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根在中原_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_李乔
部编版八下历史19课练习题
部编版八下历史19课练习题1、57.《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肆中,多有贸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段材料表明()[单选题] *A.市民生活丰富(正确答案)B.社会分工完成C.民间艺术精湛D.边境贸易繁荣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单选题] *A.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正确答案)B. 通过第一个党纲C.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D. 建立抗日统一战线3、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帝国时期, 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单选题] *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正确答案)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4、秦朝实证的主要依据学说是()[单选题]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正确答案)5、50.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相关资料。
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单选题] *A.中华民族的起源B.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正确答案)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6、39.现在的许多人都喜欢到麦当劳吃薯条,你可知道我国最早种植甘薯是在()[单选题] *A.清朝B.明朝(正确答案)C.隋朝D.宋朝7、九年级某班开展关于“大化改新”的主题班会,以下对大化改新说法错误的是( ) [单选题]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C.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效仿我国宋朝的典章制度(正确答案)8、“日本朝野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唐朝的制度与文化,前后历300年之久。
”下列与“日本学习和模仿唐朝”有关的是( )。
[单选题]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正确答案)B.建立部民制度C.建立庄园制度D.建立武士集团9、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
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单选题] *A.发动宫廷政变B.实行幕府统治C.建立庄园D.大化改新(正确答案)10、7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中华民族精神题库
1、1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
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
D、文化素质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得张正祥就是一位()。
A、农民4、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得都就是中国人。
()×5、民族”一词就是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得知识分子创造得。
()√1、21、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得关键就是:B、民族文化2、根据《论法得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就是受到()得支配C、气候3、下面哪项不就是民族精神得体现?()D、共同得语言特点4、任何人类创造得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5、赫尔德认为,民族得宗教、政体甚至民族得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得标记。
()×1、31、授课老师总结得理性化就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得思想革命。
C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得世纪。
D 中国3、“9·11”事件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与文化得冲突。
()√4、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得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5、“文化围城”得概念就是由()提出来得。
B 欧阳康1、4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思想得解放引发了工业革命。
()√2、()与()构成了西方社会得文明体系。
C 民主、法治3、从现代化得角度瞧,郑与比哥伦布航海得时间早,意义也更大。
()×4、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
D 单一化、世俗化5.欧洲宗教改革后得变化不包括()。
A 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6、民主化必定带来极端得个人主义……×1、下列哪项不就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得后果?()B 对公共服务得依赖2、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得真正前提就是()。
C 信息得全球化3、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得影响。
()×4、随着中国经济得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得国家开始正视中国得影响。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如下图中的措施出自于()A.光武中兴B.孝文帝改革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2. “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北魏孝文帝决定()A.在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强化中央集权D.册封鲜卑贵族3. 下列发明中为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的是()A.甲骨文的出现B.造纸术的发明C.小篆的出现D.印刷术的发明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A.社会发展停滞乃至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5.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江南经济发展迅速D.北方民族大融合6.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A.匈奴语,汉语B.汉语,鲜卑语C.鲜卑语,汉语D.汉语,匈奴语7. 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鲜卑族姓汉族姓拓跋元步六孤陆独孤刘A.改官制B.禁胡服C.通婚姻D.改姓氏8. 某学者要撰写历史论文《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他撰写的论文内容主要是()A.光武中兴B.北魏孝文帝改革C.开元盛世D.江南地区的开发9.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颁布诏书进行改革的是()A.北魏B.前秦C.西晋D.东晋10. 他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从风俗礼制到语言服饰,全面割断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踏步地实现了社会体制的汉化与人的观念的汉化。
由此可知,“他”的改革()A.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B.使鲜卑文化彻底断绝C.促进了民族交融D.着力于风俗礼制的汉化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A.建立帝国新秩序B.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C.巩固大一统局面D.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二、填空题12.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__________;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__________。
尔雅选修 走近中华优秀文化
尔雅选修走近中华优秀文化视频中1、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时间约为公元前3500年(×)2、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持中贵和”的文化(√)3、“人而不仁,如礼何”出自《论语》。
(√)4、郭沫若认为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大多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5、晋南北朝相当于传统文化的束发之年。
(√)6、宋代比较重文轻武。
(√)7、林则徐写了《海国图志》。
(×)8、全盘西化的进步性体现在深化了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9、从周公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的主流观念就是重视伦理道德。
(√)10、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是埃德加·斯诺。
(√)1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强,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12、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13、东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14、如今时代,可以不用再理会什么传承文化了。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孟子》。
(×)16、当代的爱国主义要求发扬爱国主义。
(√)17、“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自孔子。
(√)18、要爱国就不能说祖国的缺点。
(×)1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孔子的观点。
(×)是孟子的观点20、要以民为本就要发扬民粹主义。
(×)21、载是北宋五子之一。
(√)22、促进世界并不一定要理解他国人民的生活。
(×)23、“治国就是治吏”曾经说过。
(√)24、不清廉的人通常是不公正的。
(√)25、舍生取义就是不论什么情况都要为大义奉献生命。
(×)26、司马光曾说,“朝为仇敌,暮为君臣”。
(√)27、真正的爱人是要以适当的礼节去爱。
(√)28、《春秋繁露》的作者是董仲舒。
(√)29、乐群合作会抹杀个性自由。
(×)30、“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出自《春秋谷梁传》。
(√)31、《诗经》是四书之一,朱子曾对其作注解。
(×)32、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写给宋太宗的。
鄂尔多斯强国复兴有我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80题)
鄂尔多斯强国复兴有我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80题)鄂尔多斯强国复兴有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判断题180题)1.《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诗集。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党员的党龄,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之日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的题词。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4.我国儒学的创始人是孟子。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孔子6.对古代神奇的透光铜镜原理的正确推论出自于《梦溪笔谈》。
OB.错误正确答案:A7.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同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OA.正确8.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8.泼水节是我国少数民族苗族最盛大的节日。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傣族9.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0.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论的思想家是孔子。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韩非子∏.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蒙古族。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壮族人口最多。
12.我国自主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3.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叫"延安号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辽宁号14.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称为中央局。
(对)15.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第25届联大。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26届联大16.我国出土长度第一的硅化木化石在乌海市。
正确17.党章提出的四个尊重是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民、尊重创造。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释:尊重人才18.《骆驼祥子》是老舍长篇小说的代表作。
O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9.根据《党纪律处分条例》,相互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对方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搞权权交易的,违反了党的廉洁纪律。
智慧树知到《黎族传统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黎族传统文化》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 、黎族源于岭南的()和驻守岭南中原人。
A: 骆越人B: 朝鲜人C: 秦国人D: 山顶洞人答案:骆越人2 、在黎族,每年的大年初一也称为() A: 牛酒日 B: 羊酒日C: 亲友日D: 猪酒日答案:牛酒日3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出自()A: 《春秋》B:《山海经》 C: 《论语》D: 《易经*贲卦*象辞》答案:《易经贲卦象辞》4、近日,政府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传统文化()。
A:列入基础理论课程B:贯穿国民教育始终C:作为重点学科D:作为必考科目答案:贯穿国民教育始终5、黎族编织部分主要是包括()和竹编。
A:藤编B:草编C:叶编D:毛编答案:藤编6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作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艺术作品含有的文化()。
A:广泛性B:审美性C:知识性D:重复性答案:审美性7 、《美丽的森林》动画片,一共绘制了()工笔画,历时三年完成,成功飞向奥斯卡。
A:10093 幅B:20000 幅C:30000 幅D:4000 幅答案:10093幅8 、今黎族传统古文化中的()等等,总不断地闪烁着古代文明的许多信息和密码为世人所关注。
A:船型屋B:文身C:黎锦D:黎陶答案:船型屋,文身,黎锦,黎陶9、黎族传统的文化特点是()A:丰富性B:多重性C:狭隘性D:相溶性答案:丰富性,多重性,相溶性10 、黎族的酒文化从的技术来看,有()两种方法A:煮酿B:罐酿C:筐酿D:晒酿答案:罐酿,筐酿第二章1 、黎族服饰中以黎锦为主要面料缝制的服饰主要是()。
A:树皮布服装B:妇女服装C:男子服装D:特殊服饰答案:妇女服装2 、黎族认为最美的就是龙,因此,黎族就以()象征男性的健美、精力的充沛和性格的刚强,也是区分穷富的标志。
A:黑色B:红色C:白色D:黄色答案:黄色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公布了一批世界十大“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中就有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1-国开(NMG)-参考资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1-国开(NMG)-参考资料
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本文档的说明:下载完本文档后,请用WORD或WPS打开,然后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
形考任务1
第1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重建大一统的基础上,为现代中国全面系统地注入了“()”的时代精神,使得“人民共和国”真正扎根在“人民”心中,使得社会主义新中国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单选题]
A、政治性
B、人民性
C、民族性
D、群众性
参考答案是:B.
第2题
明朝,中原与蒙古的(),中原与西南部族的(),是农牧经济相互依存的最好体现。
[单选题]
A、“茶马贸易”;“封贡互市”
B、“封贡互市”;“茶马贸易”
C、旅蒙行商;丝路贸易
D、“封贡互市”;丝路贸易
参考答案是:B.
第3题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炼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
[单选题]
A、开放性
B、和谐性
C、共生性
D、统一性
参考答案是:D.
第4题
汉武帝就采纳了董仲书的建议,确立了()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为大一统政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单选题]
A、到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参考答案是:C.
第5题
贵由汗时期的1247年,通过与萨加派的()和平完成了对吐蕃各部的招抚。
[单选题]
A、唐番会盟
B、隆兴和议
C、多伦会盟
D、凉州会盟。
根在中原,是谁在引领传统文化新高度?
根在中原,是谁在引领传统文化新高度?文/从众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于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持续不断的碰撞和融合。
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建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
梁启超曾指出,中原的中国经过秦汉一统,成为中国的中国;中国的中国经由与印度、日本的接触,成为亚洲的中国;近世以来,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与欧美竞争,而成为世界的中国。
1中华文化尚群尚和▽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从太空俯瞰地球了。
在这浑然的星体上,在亚洲的东部,有一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
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的巨大跨度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千条江河,长江、黄河宛如两条主动脉流贯中华大地。
伟大的中华民族,背靠世界屋脊,自西向东,俯视着浩瀚的太平洋。
中华文化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着。
人类历史上,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种族灭绝事件。
比如,南斯拉夫大屠杀、纳粹大屠杀、卢旺达大屠杀、柬埔寨大屠杀,都与种族性歧视、种族性灭绝有关,但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屠杀不多。
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能把一些比它强大的民族同化。
这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特点。
一切东西都可以消亡,但只有文化可以传承,所以江山还需文人捧,就是这个意思。
大唐的宫殿找不到了,但人们还记着唐诗。
大宋的宫殿找不到了,但是宋词流传至今。
元朝的暴力消亡了,但是元曲仍然存在着。
若干年之后,我们的肉体都不在了,但是很多朋友仍然“活着”,为什么?活在我的“作品”中。
《周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
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人的尊崇。
《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强化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强化综合检测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北京房山发掘出一块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下列史实与该考古发现的“北京人”相符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2.某纪录片中说道: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
你知道南方人吃上米饭与下列哪一远古居民有关吗?A.半坡人B.良渚人C.河姆渡人D.仙人洞人3.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是()A.炎帝和黄帝B.炎帝和蚩尤C.黄帝和大禹 D.大舜和大禹4.《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主要原因是A.私有制的发展B.原始社会的解体C.统治者的自私D.早期国家的建立5.《尚书》中说“先人有册有典”。
这个说法的依据是甲骨文的记载,请你判断,这里的“先人”所处朝代应是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6.子牛一家是生活在战国时期某地的农民,下列是对他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收成更多了④灵渠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族都有怨恨情绪)。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8.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下列属于他的思想是A.“仁政”B.“无为”C.“兼爱”D.“法治”9.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自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历代统一王朝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初中历史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食物名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与胡萝卜、胡豆、胡麻、胡桃等食物名称由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秦长城修建B. 休养生息C. 丝绸之路D. 五族内迁【答案】C【解析】2.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鉴真东渡B. 玄奘西游C. 张骞出使西域D. 郑和下西洋【答案】C【解析】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是在唐朝,故AB错误;依据材料“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外文化交往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C正确;D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故D错误。
故选C。
3.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
他称赞的历史事件是()A. 修建都江堰B. 修筑长城C. 开辟丝绸之路D. 开通灵渠【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可知是我国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C符合题意;ABD项与“丝路”无关,排除。
故选择C.4.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使命是()A. 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B. 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统治C. 开通陆上丝绸之路D. 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中华民族精神》超星期末考试答案
2016-06-20《中华民族精神》超星期末考试答案1俄罗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民族精神是()。
A、新俄罗斯精神B、讲释西方精神C、苏联精神D、沙皇俄国精神我的答案:D2华夏”的“华”代表的是一种()。
A、生产方式B、生活方式C、文化修养D、地理方位我的答案:A3对“舍生取义”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是()。
A、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B、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C、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D、是中华民族弘扬的传统美德我的答案:A4费孝通认为,()之后,中华民族从自发的发展阶段过渡到了自发的民族实体发展阶段。
A、1911年B、1894年C、1840年D、明朝我的答案:C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球化侵蚀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全球化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和舞台C、全球化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动力D、增强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的答案:A6以下哪一项不是“国”的三种英文解释?()A、countyB、stateC、motherlandD、nation我的答案:B7下列哪一项不是林则徐学习西方长处的事迹?()A、刺探军事B、翻译西书C、购新闻纸D、出洋学习我的答案:C8杨度在1907年提出了“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其中“文化”包括特性。
()A、一体性B、凝聚性C、不可分割性D、以上均有我的答案:B9哪一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A、廉洁自律B、爱国守法C、无私奉献D、诚实守信我的答案:B10梁漱溟先生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点是()。
A、向前求发展B、反身向后要求C、自我调和持中D、善于借鉴其他民族经验我的答案:D11《中国通史》对中国地理的介绍中,()构成了三大水系。
A、黄河、长江、淮河B、黄河、长江、辽河C、黄河、长江、海河D、黄河、长江、珠江我的答案:D12政府诚信的要义问题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法制、服务、责任政府紧密相连B、从内在看,诚信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善良之动机C、从外在看,诚信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行动可以选择性忠诚D、政府的行政行为不可以随意改变和撤销我的答案:C13政府失信的表现没有()。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5
1.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______ )屋脊。
答案:世界2.《诗经》编成于(______ ) 时期。
答案:春秋3.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______ ) 中叶。
答案:明代4.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元代的(______ )。
答案:黄道婆5.秦汉时期,(______ )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答案:郡县6.朱熹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注释一书是(《______ 》)。
答案:四书章句集注7.词起源于市井(______ )。
答案:歌谣8.《三国演义》的写法是(______ )。
答案:七实三虚9.文化即(______ )的人化。
答案:自然10.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群体意识,这一意识是由(______ )家思想所决定的。
答案:儒11.(______ )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胡汉文化融合时期。
答案:魏晋南北1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______ 》)、《中庸》、《论语》、《孟子》。
答案:大学13.相对于儒家,()家对个体生命与个体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答案:道14阴阳家以(______ )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答案:邹衍15.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他最重要的著作是(《______ 》)。
答案:农政全书16.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
单选题 (2 分) 2分A.古巴人和鲜卑人B.古巴人和羌人C.鲜卑人和吐蕃D.吐蕃和羌人正确答案: D17.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
单选题 (2 分) 2分A.修身B.勤业C.孝悌D.尊师正确答案: C18.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单选题 (2 分) 2分A.坚持语文独立B.坚持语文互助C.坚持语文平等D.坚持语文分类正确答案: C1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 )。
单选题 (2 分) 2分A.规范性B.调和性C.稳定性D.等级性正确答案: C20.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 )。
中华民族发展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以( )为界,奠定了我国人口分布东部聚居、西部分散杂居的特点。
A:巴颜喀拉山—–秦岭B:黑河—-腾冲线C:400㎜等降水量线D:秦岭—–淮河线答案:B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以民族平等团结为根本原则,以( )为基本政策,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平等、多样、广阔的发展平台。
A: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答案:B3.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交往中形成了( )的关系。
A:你中有我B:我中有你C:相互依存D:休戚与共答案:ABCD4.在()等南方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构成并逐渐发展形成了南蛮民族集团。
A:河姆渡文化B:马家浜文化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答案:ABD5.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
()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商王朝为更好的管理四周来贡的少数民族,特设了()的官职。
A:宾B:司工C:贞人D:宰答案:A2.()是有第一次文献记载的外来文化与云贵本土文化交流、交融活动。
A:爨氏独大B:袁滋出使南诏C:庄蹻入滇D:七擒孟获答案:C3.夏王朝在文字上,以()为代表,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文字。
A:大篆B:甲骨文C:金文D:小篆答案:BC4.先秦时期儒家民族观是以()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人物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情势,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民族的基本准则。
A:韩非子B:荀子C:孔子D:孟子答案:BCD5.夏王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为联络西域民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
A:王辉B:苏武C:司马迁D:张骞答案:D2.西域都护府是()时期设置的。
A:汉武帝B:汉文帝C:汉景帝D:汉宣帝答案:D3.秦汉时期,东北地区除了华夏-汉民族之外,还有()等民族。
A:扶余B:高句丽C:沃沮D:挹娄E:鲜卑G:乌桓答案:ABCDEFG4.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只与匈奴之间存在。
学习强国知识题库
学习强国知识题库11、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全河流经山西、内蒙古……入(渤海)。
2、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始于(1963年)。
3、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提出来的。
4、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的安全指示标志宜设置在(C、距地面1米以下墙面上)。
5678分发97人。
1011121314151617、有经验的汽车师傅都会告诉徒弟,冬天洗车最好用(冷水)18、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及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
19、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和《联合国宪章》签署,第一届军运会于1995年9月4日至16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20、我国淡水资源在全球水资源占比(6%)。
21、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是这对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高度评价。
22、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2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提出者是(孔子)24、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是(建川博物馆)25、油锅起火时使用以下方法中(用水扑火)方法扑灭是不正确的。
26、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修订了(授时历)27、太湖三白是批太湖的三种河鲜类特产,是苏州、无锡和常州的地方着名系列菜“太湖船菜”的招牌菜,他们分别是白鱼、白虾和(银鱼)28293031、3233患3435、3637、383940、4142、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43、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于2019年10月18日在中国(武汉)举行44、秦始皇帝陵的出土文物中被誉为“青铜之冠”的是(青铜车马)45、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46、《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着作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着作之一,是(元)代朱世杰的着作。
47、不属于同一时代的语句(江南子弟多才俊)48、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对平均每日肉类摄入量的推荐是(50-75克)49、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七十二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经济篇】
材料三:如图
【教育篇】
A、正确
B、错误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A、正确
B、错误
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出现在西晋末年。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解析】:
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二:“(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魏主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你谈谈对改革的看法。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精选)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分层测评含解析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4.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人牛耕图A.北方民族交融B.江南经济开发C.中外之间交往D.北方政权分立5.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
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
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
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
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
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
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
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
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
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B.《汉武帝传》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D.经济发展6.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强化试题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强化试题一、选择题1.“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其颧骨突出,鼻子低平;还发现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还发现有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烧石、烧骨和朴树籽等。
”此段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3.“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A.德才兼备B.武艺高强C.与部落联盟首领是母女关系 D.与部落联盟首领是父子关系4.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e)”(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展(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该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5.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下列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是()①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③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王纳贡7次,而鲁国却向齐国纳贡11次,向晋国纳贡20次。
这些现象说明春秋时期A.鲁国定期向周王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诸侯之间来往很密切D.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大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B.都江堰的修建C.商鞅变法的实施D.秦朝统一的完成8.下列言论,出自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9.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一历史人教版上册单元测试卷(B卷)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进入2022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下图)成为“网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
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悠久性和连续性B.多样性和开放性C.多元性与统一性D.凝聚性与世俗性2.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
这表明当时(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A.郡县制影响深远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专制主义的强大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4.下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
这可用于印证( )C.多民族文化的统一趋势D.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5.战国时期的诸多文献中,“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有关夷夏的记述着重于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如(管子·小匡)即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诸侯中国”并举的记述。
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民族政权形成均势C.民族差异逐渐消失D.民众渴望国家统一6.商鞅变法在各诸侯国变法中是比较晚的,它是在充分吸收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商鞅把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且加以公布实行,并增加连坐法。
这说明商鞅变法( )A.是最彻底的变法B.借鉴与创新并举C.顺应了君心民意D.涉及面较为广泛7.商鞅变法“分异令”中规定: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
这一措施旨在( )A.保证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B.为秦国兵源提供有力保障C.为小农经济形成奠定基础D.加强中央对地方严格控制8.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等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5日/第B06版
区域
“根在中原”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
李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华民族历来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大多数海外华人国籍、政治理念虽已改变,但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却没有改变。
自20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来河南为福建方言寻根以来,河南接待了众多姓氏寻根和文化寻根的海内外华人,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以及中华姓氏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等多项寻根盛典节庆活动,“根在中原”、“老家河南”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
河南姓氏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重姓氏寻根、轻文化寻根,产品开发不完善,品牌不突出等问题,姓氏文化资源开发工作与姓氏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匹配,与广大海内外华人的寻根需求还有较大距离,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还有较多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充分认识姓氏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姓氏文化资源开发的自觉性、主动性。
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起着巨大的精神纽带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只有坚持文化的民族特征,才能在全球多元竞争中保有自己的民族身份的确定和认同。
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根在中原”的知名度。
由于年湮代远,历史上因战乱、饥荒、灾难等原因播迁外地的中原先民后裔,对于祖根地的认识日渐模糊。
为此,河南要集中专家学者对河南姓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河南姓氏文化资源的知晓率,还要通过举办各种大型寻根拜祖、民间庙会等活动来营造氛围,塑造河南寻根圣地形象。
再次,要做好姓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
物化的姓氏文化资源是吸引海外华人前来寻根谒祖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要把寻根文物保护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尤其要加强对太昊陵、黄帝故里、二帝陵等中华人文始祖相关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工作。
在做好有形寻根文物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整合姓氏文化资源,叫响中原姓氏文化品牌。
全省姓氏文化遗迹分布广泛,仅始祖文化资源就广泛分布在新郑、淮阳、沁阳、内黄、桐柏等地,上述地区分别以黄帝故里、伏羲太昊陵、神农坛、二帝陵、盘古殿为依托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神农文化节暨神农坛拜祖大典、公祭颛顼帝喾大典、祭祀盘古大典等盛大庆典活动,吸引众多海内外华人参加,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各地分别举办祭拜活动,不仅在宣传、组织方面浪费大量人力财力,而且同类活动撞车现象,也给寻根活动造成了混乱。
单个姓氏寻根资源开发活动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因此,要发挥河南姓氏文化的集群优势,必须对全省姓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除以政府为主导,还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鼓励更多华人参与。
在单个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要将不同区域内的同一姓氏文化资源串连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