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EGFRvⅢ的研究进展概要
胶质瘤EGFREGFRvⅢ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胶质瘤EGFREGFRvⅢ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约50%的患者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变异型EGFRvⅢ蛋白。
这两种蛋白在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对它们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胶质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EGFR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它通过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生存和转移等生物学过程。
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胶质瘤中EGFR基因的扩增、蛋白过度表达和基因突变是常见现象,尤其是EGFRvⅢ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EGFRvⅢ是EGFR基因的一种突变体,其表达主要发生在胶质瘤和其他恶性肿瘤中。
EGFRvⅢ突变的产生是由于EGFR基因外显子2至外显子7之间的DNA片段缺失重组而产生,从而使得EGFR产生一个含有部分外显子2和完整外显子8的异常蛋白。
EGFRvⅢ蛋白不同于传统的EGFR,它不具备配体结合的能力,但其激活状态却是不依赖于配体的,因此更易于处于激活状态并持续激活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EGFRvⅢ蛋白的表达在胶质瘤患者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EGFRvⅢ突变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率可高达30%,并且EGFRvⅢ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复发率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EGFRvⅢ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抗性的形成有关,这为胶质瘤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临床上关于EGFRvⅢ蛋白表达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发现,EGFRvⅢ蛋白的存在可以作为胶质瘤患者治疗反应和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中EGFRvⅢ的表达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研究者还发现EGFRvⅢ蛋白的存在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密切相关,提示EGFRvⅢ蛋白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志。
针对EGFRvⅢ蛋白的表达,科研人员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靶向治疗研究。
EGFR基因突变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EGFR基因突变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高云;陈嘉昌;朱振宇;彭焕玉【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它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在癌症中发现EGFR酪氨酸激酶区常发生各种突变,这些突变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密切相关.因此,EGFR突变的检测对癌症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常用的EGFR突变检测方法有测序法、PCR-SSCP、突变体富集PCR、ARMS、微数字PCR、HRM、DHPLC.【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1(003)001【总页数】7页(P51-57)【关键词】EGFR;突变;检测【作者】高云;陈嘉昌;朱振宇;彭焕玉【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广东,广州510665;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广东,广州510665【正文语种】中文EGFR已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和抗肿瘤药物筛选的热点,有关EGFR突变与肿瘤发生以及EGFR突变在分子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EGFR突变是癌症患者是否对TKI敏感的强预测因子,因此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能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现就EGFR基因突变及其主要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1.1 EGFR的生物学特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amily, EGFR家族)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也被称作HER家族或erbB家族。
EGFR家族由四个成员组成,分别是erbB1(EGFR/ HER1),erbB2 (neu/HER2),erbB3(HER3),erbB4(HER4)。
EGFR基因位于第七号染色体短臂上(7p12),长约118 kb,由28个外显子组成。
其转录形成的mRNA长约5.6 kb,编码的EGFR是分子量为170 kD的跨膜糖蛋白,编码蛋白由1186个氨基酸组成,具有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TK)活性,是传递胞外信号到胞内的重要途经蛋白。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抗体药物以其高度的特异性和靶向性,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
本文旨在概述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的一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抗体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抗体药物通过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作用机制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二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和转移;三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化疗、放疗等,形成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这些抗体药物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延长了生存期。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抗原被发现,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靶点。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抗体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可能存在免疫原性等问题。
不同肿瘤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对抗体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期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1. 肿瘤治疗的挑战与抗体药物的重要性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效果不佳。
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
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作者: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韩佳毛开云江洪波陈大明来源:《上海医药》2022年第25期李积宗,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软课题研究等工作,牵头建设运行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熟悉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政策,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经验。
通信作者:陈大明,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情报研究,创新了基于关联索引的情报研究新方法,揭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演进的范式,构建了用于专利价值和成果转化的评估框架,在软科学研究、知识产权分析、产业情报研究等方面带领团队完成了数十项研究课题,有力支撑了多种决策。
摘要:新型抗肿瘤药物已成功用于规避常规策略的某些局限性,同时提供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善的综合治疗效果。
本文总结了过去70年的抗肿瘤药物开发里程碑,综述了基于肿瘤标志性特征的14类抗肿瘤药物开发路径,并且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探索了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前景。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多学科研究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22)S2-0001-o8引用本文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等.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J.上海医药,2022,43(S2):1-8.Noval anti-tumor drugs: global advances and trendsLlJizong' , ZHANG Bowen', FANG Shubei' ,HAN Jia', MAO Kaiyun',JIANG Hongbo , CHEN Daming( 1.Shanghai Center of Biomedicine Development,Shanghai 201203,China; 2. Shanghai lnformation Center for LifeSciences,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 China)ABSTRACT Noval anti-tumor drug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mployed to circumvent certain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strategies while providing high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greater bioavailability, and improved comprehensive effects fortherapeutic outcom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 milestones in the past seven decades,reviewed anti-tumor drug based therapies accroding to 14 different targeting approaches, and discussed the imperative 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es that could drive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s.KEY WORDS anti-tumor ; dru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過去数十年来,全球肿瘤治疗巨大需求的拉动力、多种技术融合创新的驱动力,共同推动了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快速发展。
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重要的跨膜受体,在细胞信号传导和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EGFR受体的激活会导致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包括Ras/Raf/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进而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生长、运动和转化等生物学功能。
过度活化的EGFR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抑制EGFR受体活性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
EGFR抑制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另一类是EGFR特异性抗体。
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广泛的EGFR抑制剂主要包括: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帕尼单抗(Panitumumab)等EGFR特异性抗体。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是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与化疗组相比,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并且毒副反应较轻。
然而,部分患者在使用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后会出现耐药现象,限制了其长期疗效。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新的EGFR抑制剂,以克服耐药问题。
阿法替尼是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EGFR、HER2和HER4等成员,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研究显示,阿法替尼在EGFR突变和耐药突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与第一代药物相比,阿法替尼的耐药率明显降低。
因此,阿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
除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特异性抗体也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EGFR特异性抗体,主要适用于结直肠癌、头颈癌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这些抗体与EGFR结合后可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临床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关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治疗策略研究
相关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治疗策略研究随着人们对肿瘤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关注相关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治疗策略的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相关蛋白质对肿瘤的影响,以及当前的治疗策略研究状况。
一、相关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许多蛋白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些蛋白质在肿瘤中的作用。
1. EGFREGFR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它参与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转移等生物学过程。
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恶性肿瘤都增加了EGFR的表达水平,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因此,EGFR早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2. TP53TP53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在TP53基因发生突变时,这种抑制作用就丧失了,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3. VEGFVEGF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它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从而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满足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
综上所述,EGFR、TP53、VEGF等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会导致肿瘤的增长和扩散。
二、当前的治疗策略研究状况现阶段,肿瘤的治疗策略往往是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目前常见的治疗策略。
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靶标来治疗癌症。
常见的靶标包括EGFR、HER2、BRAF等。
靶向治疗具有作用快、副作用小等优点,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治疗耐药性和易引发二次肿瘤等问题。
2. 化疗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化疗药物通常对不同类型的癌症都有疗效,但同时也会破坏正常细胞,引起许多副作用。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它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具有靶向性强、几乎没有副作用等优点,但适应症和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乳腺癌抗-EGFR治疗的机制和临床进展
信 号传 导途 径 , 响 基 因表 达 , 制 细胞 分 化 和 增 殖 等 生 物 影 控 效 应 E 。T D含 有 活 化 位 点 可 以 结 合 酶 基 团 和 A P 从 而 4 K ] T,
使 酶基 团磷 酸 化 并 伴 随发 生 A P 水 解 。 ( ) 控 结 构 域 为 T 3调
吕宁 , 孔亚 楠 , 小明 ,韦尉 东 谢
中 山大 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 南肿 瘤 学 国 家 重 点实 验 室 乳腺 科 ( 州 50 6 ) 华 广 10 0 尽 管在 过 去 的 2 0年 中我 们 可 以使 用 一 系列 新 的 生 物 标 记 物和 广 为接 受 的临 床诊 疗指 引对 乳腺 癌 进 行 分 类 , 是 我 但
一
化 或 者 异 二 聚化 , 通过 位 于细 胞 内结构 域 的 特 殊 酪氨 酸 残 并 基 的转磷 酸化 机 制 使 其 自身 活 化 。 磷 酸 化 的 E F G R经 过 构 象改 变 , 而制 造 出接 头蛋 白 . 酶 和 细胞 内信 使 结 合 位 点 , 从 激
进 一 步 激 活 下 游的 R s P3 a 和 IK信 号传 导 通路 。
概括 的讲 , G R 可 以 分为 两 个 功 能 亚 结 构 。 细 胞 外 结 E F
。
该 家族 由 4 类 关 系 密 切 的 成 员 组 成 ,包 括 HER 一 1
( G R Eb 1 、 E 一 ( G R E F 或 rB ) H R 2 E F 2或 N u 、 E 3 Eb 3 e ) H R ( rB )
F 治 疗是 否 有 效 的标 准 … 。 因此 , 于 这 一 难题 我 们 必 须 R 基 强 化 乳腺 癌 的诊 断依 据 , 以提 高现 有 治 疗 策 略 的 疗 效 , 其 尤 是 改进 针 对 E F 的 单 克 隆 抗 体 和 小 分 子 酪 氨 酸 激 酶 抑 制 GR
抗肿瘤靶向药物靶点研究进展
抗肿瘤靶向药物靶点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4-07-09T09:42:29.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云娥郝志英(通讯作者)李凤倪海燕[导读] 由于传统化疗药物无特异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损伤。
李云娥郝志英(通讯作者)李凤倪海燕(山西省肿瘤医院药学部 030013)【摘要】靶向药物作为当代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深入发展的高科技产物,已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崭露头角。
而关于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新药开发和新靶点也一直是最近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肿瘤治疗靶向药物靶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93-02近年来,靶向药物作为当代生物学革命性发展的新产物,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思路,特别是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
由于传统化疗药物无特异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损伤,因此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靶向药物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特有基因决定的特征性位点并与之结合,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能够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FDA已经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大多为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抗肿瘤药物。
本文拟就此类药物作用靶点及其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1.靶点现状目前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等[1-2]。
蛋白激酶是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主要包括丝氨酸或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细胞信号通路有关,它在体内通过复杂的细胞内网络通路控制细胞的增殖、生存、凋亡、侵袭和转移[3]。
而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这使其作为抗肿瘤靶向药物的靶点成为可能。
酪氨酸激酶受体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
血管对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通过血流灌注来汲取生长所需的营养。
乳腺良、恶性病变中EGFR、EGFRvⅢ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乳腺良、恶性病变中EGFR、EGFRvⅢ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赵荫农;何妮;欧超;曹骥;刘剑勇;袁卫平;吴飞翔;黄山【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25)001【摘要】目的:探讨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表皮生长受体Ⅲ型变异体(EGFRv Ⅲ)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和Supervision<'TM>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病变旁腺体组织及55例乳腺癌、癌旁腺体组织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EGFR、EGFRv Ⅲ的表达.结果:EGFR、EGFRv Ⅲ两基因在乳腺癌组表达高于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组(P<0.05);EGFRv Ⅲ在乳腺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极少表达;EGFR和EGFRv Ⅲ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呈正相关(P<0.05),两者与患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及ER、PR无关(P>0.05);EGFR表达与c-erbB-2表达无关(P>0.05),而EGFRv Ⅲ表达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EGFR、EGFRv Ⅲ过度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 GFRv Ⅲ有望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候选基因.【总页数】4页(P13-16)【作者】赵荫农;何妮;欧超;曹骥;刘剑勇;袁卫平;吴飞翔;黄山【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乳腺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乳腺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乳腺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乳腺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乳腺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乳腺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唐晓梅;柴丽丽;秦娟;王三喜2.EGF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过表达的临床意义 [J], 张云强;刘正泉;薄爱华3.胶质瘤EGFR、EGFRvⅢ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朱文标; 卢善明; 李海南; 肖焕钦; 罗文娟; 谢寿城; 刘晋发4.乳腺肿瘤组织中EGFR与EGFRv 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赵荫农;何妮;欧超;曹骥;陈军;刘剑勇;袁卫平5.AIB1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李庆霞;潘海燕;闫晓路;颜聪亚;苗军程;张炎;王娟;张秀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ⅢA期EGFR突变肺腺癌后手术1例报道
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ⅢA期EGFR突变肺腺癌后手术1例报
道
钟元;王卫谦
【期刊名称】《肿瘤药学》
【年(卷),期】2024(14)1
【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
本文报道1例42岁ⅢA期EGFR突变NSCLC男性患者,使用奥希替尼治疗4.5个月后切除肿瘤,术后继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提示奥希替尼作为可切除Ⅲ期NSCLC的新辅助治疗可能有效。
【总页数】5页(P121-125)
【作者】钟元;王卫谦
【作者单位】潍坊市人民医院胸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奥希替尼初始治疗EGFR突变的肺腺癌伴双肺弥漫性转移1例
2.益肺解毒法对奥希替尼治疗老年EGFR T790M突变晚期肺腺癌女性患者预后的影响
3.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奥希替尼诱导间质性肺疾病后奥希替尼再挑战:病例报道
4.EGFR T790M突变肺腺癌多发转移患者奥希替尼耐药后的化疗观察
5.甲氨蝶呤鞘内注射对EGFR突变型奥希替尼耐药后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药论文范文
医药论文范文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为医药科研的重点之一。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进展,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
靶向治疗是利用药物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分子靶点,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近年来,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靶点的靶向药物已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
然而,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耐药性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和CTLA-4抑制剂,已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此外,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治疗手段,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已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
基因治疗通过将正常或改良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替换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
细胞治疗除了CAR-T细胞疗法外,还包括肿瘤疫苗、干细胞治疗等。
肿瘤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反应,而干细胞治疗则利用干细胞的再生和分化能力来修复受损组织。
尽管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临床应用中仍面临安全性、有效性和耐药性等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药物设计、靶点选择、给药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同时,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也是提高肿瘤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正不断深入,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胶质瘤EGFR、EGFRvⅢ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胶质瘤EGFR、EGFRvⅢ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作者:朱文标卢善明李海南肖焕钦罗文娟谢寿城刘晋发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EGFR、EGFRvⅢ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其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10月在本院经手术治疗的胶质瘤病例104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WHO Ⅱ级)27例,间变性胶质瘤(WHO Ⅲ级)20例,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57例。
存档蜡块免疫组化检测EGFR、EGFRvⅢ蛋白表达,收集临床病理参数、分子标记物,并进行随访。
结果: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为低级别胶质瘤(WHO Ⅱ级)44.4%(12/27),间变性胶质瘤(WHO Ⅲ级)50.0%(10/20),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 68.4%(39/57),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增加,EGFR阳性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GFRvⅢ蛋白表达阳性率为低级别胶质瘤(WHO Ⅱ级)0,间变性胶质瘤(WHOⅢ级)为10.00%(2/20),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为10.53%(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1%(8/61)EGFR 阳性胶质瘤表达EGFRvⅢ,EGFR阴性胶质瘤未发现有EGFRvⅢ的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242, P<0.05)。
EGFR表达与分子标记物1p/19q杂合性缺失有关(P=0.029),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及其他分子标记物无关。
EGFRvⅢ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分子标记物无关。
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vⅢ、年龄、组织学级别、KPS评分、治疗方案、IDH1基因突变、ATRX基因突变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有关(P<0.05),Cox分析显示年龄、组织学级别、治療方案及分子标记物IDH1是胶质瘤患者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P<0.05),EGFRvⅢ不是胶质瘤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是一种特定靶点向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的药物。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靶点被发现和验证,从而推动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本文将介绍几种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
第一种是激动剂药物。
激动剂药物可以促进分子靶点的活性,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死亡。
其中一种代表性的药物是激动剂EGFR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EGFR是一种用于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异常活跃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通过与EGFR结合,阻断其激活信号,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第二种是抑制剂药物。
抑制剂药物可以与分子靶点结合,从而阻断其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其中一种代表性的药物是VEGFR抑制剂,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
VEGFR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VEGFR抑制剂,如舒尼替尼和赫赛汀等。
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R结合,阻断其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和生长。
第三种是激活剂药物。
激活剂药物可以与分子靶点结合,激活其活性,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
其中一种代表性的药物是PARP抑制剂,用于治疗卵巢癌。
PARP是一种与DNA修复相关的酶,PARP抑制剂能够干扰DNA修复机制,导致肿瘤细胞的DNA损伤积累,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如HER2抑制剂、BRAF抑制剂和ALK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乳腺癌、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总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具有较好靶向性和较少副作用的治疗策略。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分子靶点被发现和验证,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新药物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其中,PD-1/PDL1 抑制剂和 CTLA-4 抑制剂最为常见。
PD-1/PDL1 抑制剂通过阻断 PD-1 与 PDL1 的结合,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CTLA-4 抑制剂则通过解除 CTLA-4 对 T 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活性。
这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膀胱癌等。
例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在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同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例如,PD-1/PDL1 抑制剂与化疗、放疗或其他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显示出了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也并非一帆风顺。
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无反应,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肠炎等。
因此,如何筛选出对免疫治疗敏感的患者,以及如何管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药物。
这些靶点通常是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所必需的关键分子,如基因突变产物、受体、激酶等。
通过抑制这些靶点的活性,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在肺癌治疗中,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 ALK 抑制剂(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
在乳腺癌治疗中,HER2 抑制剂(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的出现也为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此外,针对其他肿瘤相关靶点的药物,如 BRAF 抑制剂、VEGF 抑制剂等,也在相应的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异常表达基因之一,因此,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EGFR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EGFR抑制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EGFR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以及联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EGFR基因及其与NSCLC的关系EGF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关键的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在人体中,EGFR 基因位于第七号染色体上,其编码的EGFR蛋白广泛存在于上皮组织,尤其在肺、脑和乳腺等组织中表达最为丰富。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EGFR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NSCLC细胞常常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或过度表达,这些变化导致EGFR蛋白的持续激活,从而引发细胞的无序增殖和肿瘤的形成。
EGFR突变最常见的是酪氨酸激酶域的突变,这些突变能够增加EGFR 的活性,使细胞对EGFR配体的反应增强,导致细胞增殖失控。
EGFR作为NSCLC的重要治疗靶点,其靶向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NSCL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和单克隆抗体两大类。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EGFR的活性或阻断其与配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提高NSCL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然而,尽管EGFR靶向治疗在NSCLC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对EGFR靶向药物不敏感,部分患者在初始敏感后会出现耐药性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提示我们,对EGFR 及其与NSCLC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发,仍然是NSCLC治疗领域的重要任务。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一、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特
定变异基因和信号通路,科学家们设计出一系列靶向药物,可以精确地攻
击肿瘤细胞并抑制其生长。
这些药物不仅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
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EGFR抑制剂、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抑制剂和PD-1/PD-L1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针对不同的靶点和肿瘤
类型,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
例如,EGFR抑制剂在治疗肺癌中取
得了显著的进展;PD-1/PD-L1抑制剂在治疗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多种肿瘤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二、免疫治疗的突破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一颗明星。
该治疗方法是通过调节
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力,从而达到治疗癌
症的效果。
免疫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刺激免疫细胞的活性,例如利用抗体激活T细胞或增加其效应因子的分泌;二是通过抑制肿
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PD-1/PD-L1抑制剂。
免疫治疗的优势在于其长期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多种肿瘤类型的适用性。
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例如对黑色素瘤和非小
细胞肺癌等肿瘤类型的治疗。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中发现,将免疫治
疗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概述读书报告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概述慕蓝(XX大学 XX学院,XX XX XX2100)[摘要] 肿瘤靶向药物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基础上出现的新药,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有很多优势,形成了一门治疗肿瘤的新领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副作用较小的方法。
攻击肿瘤的靶点有多方面,目前研究较成熟的主要有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如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上的酪氨酸激酶,细胞膜分化相关抗原(CD20,CD33等)。
肿瘤的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疗效预测因子检测可能改善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预后。
在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前,进行分子标志检测对疗效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就靶向药物研究进展及其疗效预测因子做一概述。
[关键词]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疗效预测因子Progress of molecular tumor-targeted the rapyZhao Zhiying(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 : In the past decade, a great deal has been learnt about cancer, such as, oncogene, tumor suppressor gene, signal transduction,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is evolving, propelled by advances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um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 targets is rapidly changing the way that promising new anti-cancer compounds are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such as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ceptin,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CD20 Mabthera,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ress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astin and so on. These new specific molecular targeting anti-cancer drugs are potent therapeutics for some tumors, for they can specifically target the molecule that over expressing on tumor cells, thus reducing the side-effects of such drugs while increasing their effectiveness. Meanwhile improvement in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cancer is likely to be achieved by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predictors.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the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some specific molecular targeting anti-cancer drugs, introducing their elements, effect mechanism, predictors curative effects.Key Words : Tumor; targeted therapy against tumor; predictors curative effect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其因难以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严重疾病,如何有效治疗癌症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抗肿瘤药物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 前
言
关 。在 3 % 以 上 乳 腺 癌 人 中 可 发 现 E F 和 HE 2 O GR R
据 统 计 , 美 、 欧 、 日等 国 每 年 新 增 癌 症 患 者 达 4 0 人 左 右 .全 世 界 癌 症 死 亡 人 数 达 6 0万 人 。随 0万 3
( 皮生 长 因子 受 体 2 表 )浓 度 升 高 口 蚓。 1 8 年 , 97 .
( ure n )和燃 料 木 黄 酮 ( 雀 异 黄 素 ,金 转 q e t ,1 ci 金
停 ,G ns i,2 eie t n )等天 然黄 酮和 异 黄酮化 合 物 ,对
A P 有 相对 较弱 的非选 择性 竞争 性 。此 外 天然 的吲 T 哚 咔唑 ( d l ab zl) i o craoe 、星形孢菌 素 (t rsoie n e s uopr , a n 3 、薰草菌素 ( vn ut ,4 ) 1 ed sn )和制表菌素 (rs t , a i ebt i an
徐 波 ,欧 阳 贵 平 ,柯 杨
( 州大学 精 细化工 中心,贵 州 贵 阳 5 0 2 ) 贵 5 0 5
摘 要 :E F (pdr a g whf tr ee t )抑 制 剂是 近年 来发 展起 来的 一类 新 型抗 肿 瘤 药物 ,是 当前 抗 癌 药 G R eie l r t a o cpo m o c r r 物研 究的 一大 热点 。笔 者按 照不 同的 结构 分类 。对 E F G R抑 制剂做 了简要 的介 绍 。并 对其 发展 前景 做 了展 望 。 关 键 词 :肿 瘤 ;E F 抑 制 剂 ;研 究进展 GR 中图 分类 号 :R 7 . 9 9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2 22 0 )3 0 1— 5 0 9 9 1 (0 7 0 — 0 0 0
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治疗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以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
一、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肿瘤治疗技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为核心。
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一些特定抗原,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各种免疫治疗手段。
例如,通过融合T细胞受体和肿瘤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也为肿瘤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传播。
这种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和良好的靶向性。
例如,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HER2受体抑制剂也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三、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引入特定基因或改变细胞内基因表达水平,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录过程。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干预和基因工程两个方面。
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科学家可以精确地编辑肿瘤细胞中的关键基因,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此外,通过载体介导的基因传递,还可以将抗肿瘤基因引入患者体内,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
总结起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并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目前这些新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如费用高昂、副作用不可忽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肿瘤治疗。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EGFRvⅢ的研究进展杨蓓蓓陈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HER-1)的表达产物,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家族成员之一,它在细胞增殖、分化、存活、迁移、细胞周期进展以及基因转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和不恰当激活被认为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而这种扩增表达往往与导致编码区域缺失变异的基因重排有关。
EGFR的许多基因重排最早在人胶质母细胞瘤中得到鉴定[3],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EGFR Ⅲ型变异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 Ⅲ,EGFRvⅢ),它可以不依赖于EGF等配体而形成二聚体和自身磷酸化,最终导致不受调控的激酶结构性激活,刺激细胞增殖效应,促进肿瘤形成[4]。
因EGFRvⅢ仅在肿瘤组织的细胞表面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且该剪切变异能在融合位点新产生一个具有肿瘤特异性甘氨酸,使EGFRvⅢ成为抗肿瘤治疗中的一个热门靶点[5]。
本文就针对EGFRvⅢ的结构和功能,在肿瘤中的表达和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EGFRvⅢ的结构和功能人类EGFR基因位于7P11-13染色体臂上,包含26个外显子,DNA总长为110kb。
外显子1至14编码细胞外区,外显子15编码跨膜区,外显子16至26编码包括酪氨酸激酶的细胞内区,其编码的蛋白是170kd跨膜糖蛋白[6]。
EGFRvⅢ与EGFR的结构区别在于其细胞外域的结构。
EGFR的细胞外域有621个氨基酸残基,而EGFRvⅢ在细胞外域则缺乏第6至273位的氨基酸残基,对应于EGFR基因结构的第2至7外显子编码区,编码的蛋白产物为145kd。
EGFRvⅢ是EGFR基因第1至8外显子的拼接形式,这种拼接是内框架式的,去除了受体信号肽的一些区域,包括半胱氨酸富含区S1,而在融合部位,形成了一个新的密码子GGT,并翻译为甘氨酸,成为EGFRvⅢ的独特序列[6],这个独特序列成为关于肿瘤特异性抗原研究及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的一个理论依据。
从EGFRvⅢ的基础结构理解EGFR为何缺乏配体结合点,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6]是根据最近研制的EGFR三维结构模型,它提示EGFR上的一个裂口可能是配体结合点,而EGFRvⅢ正好缺失了这个结合点的大部分区域。
另一种观点认为[7],这种缺失可导致类似野生型EGFR配体诱导受体构型发生改变。
EGFRvⅢ与EGFR的跨膜区和细胞内域有相同的结构。
单个跨膜区包括23个氨基酸残基。
Tetsuya Mori等[8]实验研究发现,人EGFR细胞外近膜区有调节配体结合和跨膜信号转导的潜能,从而可使EGFR家族的配体特异调节不同的细胞过程。
目前对跨膜区研究并不多,其是否在受体功能上发挥作用及形式仍不明确。
细胞内域部分包括542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含受体内源性酪氨酸激酶,此激酶能对多个胞浆靶蛋白及受体自身磷酸化。
但EGFRvIII与EGFR在酪氨酸激酶的活化及自磷酸化的位点上存在区别。
完整的EGFR与配体结合后,其构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二聚体化,激活内在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导致受体自磷酸化,触发了信号转导,导致受体内在化和下调。
EGFR还可以通过二价配体结合到两个受体的结合位点[9]形成二聚体,触发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不同的二聚体有不同的自磷酸化部位,作为蛋白特殊对接位点,来传导特异性的信号通路。
EGFRvⅢ无配体结合区域,却仍可形成自体二聚化,表现出结构性的激活,持续性的酪氨酸磷酸化。
目前已有实验证明了这种作用[10,11],并且这种二聚化似乎依赖于核心糖基化诱导的构型。
EGFRvⅢ不能被自磷酸化下调,这是其与EGFR的一个区别,由此引发出他们在生物学行为上的不同,EGFRvⅢ具有更强的促进增殖和致肿瘤作用[6]。
2.EGFRvⅢ信号转导通路EGFRvⅢ的信号转导通路目前仍缺乏一个肯定的模式。
多种实验研究提示EGFRvIII的信号转导通路相比EGFR而言,有其特殊之处,其可能与PI-3K激活,MAP激酶激活,JNK活性以及抗凋亡蛋白的上调表达有关。
Li Y等[12]研究发现,PI-3K抑制剂可以阻断EGFRvⅢ诱导的ERK磷酸化,而正常EGFR激活通路不受PI-3K抑制剂的影响;他们同时发现EGFRvⅢ中ERK的激活对PLC抑制剂敏感,而完整EGFR不受影响,由此提示EGFR与EGFRvⅢ具有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来促进ERK磷酸化。
Nkabyo YS等[13]在其实验中发现EGFRvⅢ的表达与MAP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有关,其中P42和P44 MAP激酶为中度激活,他们的活性可以被PMA和血清抑制。
同时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使转染EGFRvⅢ的细胞MAP激酶活性增加。
这些结果提示EGFRvⅢ结构性激活下游的MAP激酶信号转导通路。
Mare A等[4]对c-Jun N-端激酶(JNK)通路进行了研究。
在转染EGFRvⅢ的NIH3T3细胞中有较高的JNK活性,这是一般表达EGFR所没有的。
这点也提示了EGFR与EGFRvⅢ在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不同。
此外,JNK的激活可激动AP-1复合物形成,上调抗凋亡蛋白Bcl-Xl的表达,促进细胞存活[14],使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加快。
3 EGFRvⅢ在肿瘤中的表达和作用3.1 EGFRvⅢ在肿瘤中的表达EGFRvⅢ的表达最常见于人类脑胶质瘤中,也可见于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15-17],学者们认为EGFRvⅢ仅在肿瘤组织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不表达,其表达主要存在于EGFR过度表达的恶性鳞状细胞肿瘤中。
但EGFRvⅢ表达程度的报道仍存在争议,究其原因可能是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所带来的差异。
以高度特异性的研究方法(如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EGFRvⅢ的阳性率较低[18-20],甚至有报道170例乳腺癌组织中EGFRvⅢ全阴性的表达结果[20]。
而特异性相对较低的研究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传统PCR)则报道了相对较高的阳性率[16,21]。
3.2 EGFRvⅢ在肿瘤分级分化中的作用David K等人[16]以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了多种肿瘤中EGFRvⅢ的表达。
他们发现随着肿瘤分级的增高,EGFRvⅢ表达的百分比逐渐增高。
同时他们在27例低分化乳腺癌组织中检测到较高的 EGFRvⅢ阳性率(78%)。
这些结果可能提示着EGFRvⅢ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化的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3.3EGFRvⅢ的致瘤作用Careen KT等人[11]第一次通过体内及体外试验提出了EGFRvⅢ可以使一个IL-3依赖型,非致瘤的鼠造血细胞系(32D细胞)转变为不依赖IL-3及配体的恶性表现型(32D/EGFRvⅢ P5)。
同时他们将EGFRvⅢ cDNA转染至MCF-7乳腺癌细胞系中,发现在1%的血清浓度下,MCF-7/EGFRvⅢ细胞增加了3倍的细胞群落形成。
体内实验证实EGFRvⅢ表达增加了肿瘤形成速率及肿瘤大小。
此外,有研究报道,在一个转染了EGFRvⅢ的小细胞肺癌株中,侵袭性增强。
这是由细胞越过一个类似基底膜的基质胶的能力来衡量的[6]。
3.4 EGFRvⅢ表达与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关系有研究中发现EGFRvⅢ表达能使肿瘤对化疗药物顺铂(CDDP)耐受[14],抑制CDDP诱导的凋亡。
其作用与EGFRvⅢ上调Bcl-Xl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综上,EGFRvⅢ主要表达在一些上皮来源的肿瘤,在促进恶性细胞增殖,促进肿瘤形成,增加侵袭性以及抗凋亡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EGFRvⅢ的表达可能对肿瘤的分级分期有一定的影响。
4 EGFRvⅢ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EGFRvⅢ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四大类:针对EGFRvⅢ的抗体;EGFRvⅢ下游信号转导小分子抑制剂;EGFRvⅢ mRNA特异性核酸酶技术;EGFRv Ⅲ来激发免疫应答。
4.1针对EGFRvⅢ的抗体相比野生型EGFR,EGFRvⅢ在胞外产生一个特异性的含甘氨酸残基的结合肽,它仅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是一种很好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成为抗体治疗的靶点。
EGFRvⅢ抗体较现在研究较多的EGFR抗体具有更强的特异性。
在早期研究中,Wikstrand CJ等人[22]以EGFRvⅢ分子(可以是完整的细胞表面成分或微粒膜准备物)结合pep 3-KLH形成了4套方案,进行长期免疫,产生了5种抗EGFRvⅢ抗体,其中L8A4,Y10,H10三种抗体对于细胞受体具有中高度亲和力,是免疫定位和免疫治疗的有效制剂。
同时试验表明,在表达EGFRvⅢ的鼠异体移植肿瘤模型中,碘标记的抗体L8A4,H10都可以成功的定位,此外偶联假单孢菌外毒素的单克隆抗体 L8A4,Y10,H10对于表达EGFRvⅢ的体外培养细胞有效,是特异的细胞毒性制剂。
单克隆抗体mAb806是用表达EGFRvⅢ的成纤维细胞NR6免疫小鼠来制备的。
全身应用抗EGFRvⅢ单克隆抗体mAb806对高表达EGFRvⅢ的鼠颅内移植型胶质瘤模型有缩小肿瘤和延长生存的作用[23,24],而对高水平表达激酶缺乏性EGFR vⅢ和野生型EGFR的鼠移植瘤模型无效。
mAb806对肿瘤的抑制可能是通过减少EGFRv Ⅲ结构性激活的磷酸化和下调抗凋亡基因Bcl-Xl的表达而起作用。
通过对单链EGFRvⅢ特异性免疫毒素的开发,抗体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这些单链抗体可变区与蛋白毒素结合,形成一个均一的产物。
与完整的抗体相比它们体积更小,有更强的穿透力。
免疫毒素的配体特异性是通过mAb特异性识别肿瘤相关抗原来实现的。
Archer G.E等人[25]实验证明了MR-1(一个假单孢菌外毒素修饰的抗EGFRvⅢ抗体),对表达EGFRvⅢ的瘤型脑膜炎的局部治疗有效,其中2ug 的MR-1免疫毒素腔内治疗,可以延长中位生存期和增加长期生存者。
核素标记的肿瘤特异性抗体或片断对肿瘤的诊断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I125标记的抗EGFRvⅢ scFV与未标记的MR-1(scFV)或L8A4,H10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26]。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重组MR-1保持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可应用于肿瘤治疗。
4.2 EGFRvⅢ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EGFRvⅢ的小分子抑制剂,阻断结构性激活的受体酪氨酸激酶,降低PI-3K或JNK的活性,诱导细胞俘获和凋亡,可使EGFRvⅢ所致增高的细胞恶性度被逆转。
PI-3K抑制剂Wortmannin和LY294002可以阻断EGFRvⅢ诱导的ERK 磷酸化,而正常EGFR受体激活通路不受PI-3K抑制剂的影响,但目前只局限于体外试验中[12]。
一些小分子合成物,如Tyrphostin AG1478可以对EGFRvⅢ酪氨酸激酶更具有选择性,是优先抑制表达EGFRvⅢ肿瘤细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