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象征
【篇一: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象征】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
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
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
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
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
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
就震撼人心了。
沈雁冰曾在《读》一文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那时《新青年》方
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
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
邀国粹家之一斥。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
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
‘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
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
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
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
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
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
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
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
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
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
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
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
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
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
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
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下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
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
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
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
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
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
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
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
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
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
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
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
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
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
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
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
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
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
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
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
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
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
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
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
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
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作口中狂人的言
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
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其实狂
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
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几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
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
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
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
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
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
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狂人形象是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
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
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
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
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我们
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全部创作的“总序言”,除了思想主题方面的
因素外,还包含着它在鲁迅小说艺术上的开拓意义。鲁迅小说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