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于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合集下载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对自身的认识,即是一个古老的问起,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

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过自已的见解,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大量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开人的本质之谜。

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关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强调从社会关系出发把握着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任何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都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就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

因此,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所谓神的启示。

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境遇,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实践人生,通过现实的生活逐渐地感悟人生,形成相应的人生观。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是社会的人的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生的内容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的人就没有社会。

●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

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

一、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1、人生与人生观(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2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

a.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b.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c.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案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案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的本质把握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端正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决定着人生观正确与否。

2、教学难点:端正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导入课程。

2.讲授法:主要用于理论阐述部分。

3.案例法:先从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突出重点难点,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 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你最想做的是哪五件事写下来,并排好序。

提出问题: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该如何的“活”,又该如何的“走”?生命的意义何在?从而导入本节课。

(二)讲授新知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在多媒体上展示人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人和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请同学们进行发言。

教师加以总结,并介绍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同学们列举自己与周围人会产生哪些社会关系?教师总结:动物不具备社会属性,而人的本质是在于社会属性。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名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一——习近平讨论:人生观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解析: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探究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探究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探究
人的本质是人类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人的本质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存在、价值、自我意识、行为等方面,是一个涵盖面广、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的本质的概念、本质与存在、本质与自我意识、本质与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人的本质的概念
二、本质与存在
三、本质与自我意识
人的自我意识是指人类有能力意识到自己存在、思考问题、自我思考等。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自我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和依托。

人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表达来展现的。

人有自我意识是人独有的特点,这种自我意识不仅让人能够理解和感知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还能够使人们产生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思想。

四、本质与行为
人的行为是人类本质的体现之一。

人的行为和人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人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本质。

人类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本质而发生的,人的本质包括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而这些属性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

教学案例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案例呈现】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

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含义,不仅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前提,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

弄清人的本质的内涵,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

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

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09思教2 0903020016 华敏周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个经典的表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人类自身的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的区别也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这一点可以从人的社会性的劳动这个角度上加以说明。

人类起源于猿类,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是人类劳动。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它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采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而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社会性。

恩格斯说:“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这就是说,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单个人的力量是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的。

所以当人们一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就要和他人合作,因而也就产生了与其他一切动物不同的生活群体。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此基础上,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考研政治复习第七章强化训练题 含答案

考研政治复习第七章强化训练题 含答案

下面是研究生考试网为考生证的考研政治复习资料之考研政治复习第七章强化训练题含答案考研政治复习第七章强化训练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立是进步顽强而持久的反抗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2.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3.“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5.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6.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个不同的阶段B.两条不同的道路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种不同的状态7.“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二、不定项选择题1.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2.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C.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

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

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存在,它既是个体又是社会性的。

下面将从人的自我意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由等方面探讨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

一、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认为,人类是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他把自我意识定义为“知道自己知道”的能力,即能够反省和认知自己思维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得人类从其他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存在。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自我意识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社会存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个体都通过语言和交流与他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以及他人身份和地位等方面认知和评价。

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个体并不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与他人相互联系和影响。

二、人与社会黑格尔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本质。

在他看来,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这些个体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实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家庭、政治、经济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三、人与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他把自由定义为“理性意志”,即能够根据理性选择和行动的能力。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类本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自由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价值观念。

然而,在实践中,自由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挑战。

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个体需要在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结语综上所述,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包括了人的自我意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由等方面。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在对前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扬弃作出了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论断。

包括“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也有深远的意义包括以人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人的本质内容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就是在继承发展中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成果。

(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黑格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其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

黑格尔正确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自觉的活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活动只是精神、理性思维的活动,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理论,批判黑格尔在精神掩盖下谈论自然和人。

但费尔巴哈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

他完全抹杀黑格尔关于能动性的思想,把人的自然本质当作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相割裂、相对立,这就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

(二)不同时期对前人理论的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也是一个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过程。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向费尔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类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哲学,他指出“人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什么思修

人的本质是什么思修

人的本质是什么思修人的本质是一直以来被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多个学科领域探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思修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本质,并探讨人的思修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一、思修是什么思修是指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修炼过程,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建构和提升。

思修注重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通过思考、反思和改变来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所特有的无法剥夺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在思修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得以深化和反映出来。

1. 自由意志人的本质之一是自由意志。

思修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思考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可以自主思考,决定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社会性另一个人的本质是社会性。

人是社会生物,个体的存在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联系。

思修使人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3. 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之一。

人通过思考来获取和创造知识,主动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思修强调个体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

三、思修对个体的重要影响思修对个体的影响是全面的,涵盖思维、品德、情感等多个方面。

1. 提升思维能力思修通过思考和反思来提升个体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使个体更加敏锐地洞察问题,更加清晰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复杂的情境中作出合理的决策。

2. 塑造健康的品德思修培养和塑造个体的品德。

思修使个体时刻保持清醒的道德观念,促使个体遵循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3.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思修通过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提高个体的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

思修使个体学会正面思考、积极面对挑战并从艰难中成长。

四、思修对社会的重要影响个体的思修积极影响着整个社会。

1. 促进社会和谐思修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思修觉悟可以影响他人,间接地改变整个社会的氛围。

理解人的本质的六个角度

理解人的本质的六个角度

理解人的本质的六个角度——我所知道的人智学作者思如花语文章摘要:本文认为,关于人的本质,人智学提供了六个理解的角度:1.精神、心灵和身体;2.十二感觉;3.意志、感觉和思考;4.人的四种气质,5.生命的节奏、和谐;6.个人成长的五个阶段、五个系统。

关键词:人智学人的本质认识工具华德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人智学。

这个理论体系很庞大,它的运用范围很广泛,教育仅仅是它应用领域的其中之一。

到目前为止,人智学还没有全部翻译成为中文。

理解并且运用人智学的理论精髓,也许是实施华德福教育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我个人认为,关于人的本质,人智学提供了六个理解的角度:一. 精神、心灵和身体人的三元本质,生命的九层次等。

“人智学”对人的解释,除了一般发展心理学所提的生理、心理发展之外,更重视第三元素:“精神存体”。

主张人的本质由身体﹝body﹞、精神﹝spirit﹞和心灵﹝soul﹞结合的。

因此要重视一个人的意志﹝willing﹞、感觉﹝felling﹞、思考﹝thinking﹞的培育,这是生命成长的动力。

人经由“身体”来认识他所属的世界,经由“精神”来建立他自己的世界、经由”心灵”来建立达到更完美世界。

是史代纳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促进个体的三元素之全面发展。

二.十二感觉苹果妈妈的笔记:随着身体的增长,心灵,精神就在不断地进驻到身体。

张老师举了个例:就象司机开车,司机就是心灵和精神,车就是我们的身体,如何掌控好我们身体这辆车,就是由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所决定的。

精神是我们出生的时候,胚胎就已经存在,我们只是在以后的岁月中去唤醒它,而心灵是由意志力,情感,思考这三方构成。

0到7岁,本能的活动,与生俱来的力量,意志力在构造身体的阶段,这个时段的孩子是一种无意思的内在的驱动力让孩子去工作,去做事。

7到14岁,是孩子情感价段,建立“我”与“他”各种社会关系。

14到21岁是思考的价段。

了解了这些规律,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很清晰,就是帮助孩子的心灵,精神进驻到身体。

第四章 正确认识人本理论 处理个人社会关系

第四章 正确认识人本理论 处理个人社会关系

新人工作室课件之四处理个人社会关系正确认识人本理论所谓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

人的本质就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并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自然科学的大量材料证明,人是由高度发达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并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更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

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结合实际剖析“人性自私论”。

(2)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概念,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

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早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

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中国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和西方关于理性问题的探讨。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认为人性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即人类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中国古人对人性问题的争论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告子无善无恶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善恶混杂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与生俱来认为人性即为本能,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认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认为人性既有善质亦有恶质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本性》中对这几种人性学说进行过分析和评价。

他说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都是“未为得实”、“亦有所缘”。

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说和杨雄的善恶混杂说,则是“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这几种人性学说,或把人性看作是天生就有的自然属性;或天生就有的内在秉性;或得自外在天理之性;或人所具有的感性欲望和理性,其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不科学的。

最多不过可以把它理解为前人对人所作出的一种道德评价,他们没能真正得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结论。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本质,人要随遇而安,摒弃物质享受;柏拉图则认为人分为理性的、意志的、情感的三等,具有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富于意志力量的军人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极力贬低人,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人的本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体会“神意”或“天意”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的本质问题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们又纷纷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阐释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人本理论。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答案思修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答案思修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答案思修人的本质是人类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的本质属性、本质特征以及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

在不同的哲学学派和个人观点中,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解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的含义和思修。

一、人的本质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人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的人类共同属性和特征。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是一种具有智慧和思维能力的动物。

相对于其他生物,人类具有自主意识、语言能力和高度发达的大脑,这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社会交往和创造文明。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包括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特征。

人类具有感知世界的能力,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事物,并进行思考和认知。

情感则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人类能够感受到喜怒哀乐等情绪,产生对他人的关怀和爱。

意志则是人类行动的内在动力,它使得人类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自己的目标。

二、人的本质与社会性的关系人的本质既是与生俱来的个体属性,也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集体属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和本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中,人与他人互动和交往,通过语言沟通和学习,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社会性对人的本质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道德观念。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通过学习和经验吸收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能力、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也影响了社会的组织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是建立在人类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上的,这正是人的本质特征的体现。

三、人的本质的存在与存在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存在意味着人作为一个有思维、感知和行为能力的自主个体的存在。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的基本属性。

人的本质包含着人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与人的本质相对应的是存在的本质。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主要本质是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主要从侧重这三个方面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是从人存在的基础、存在的状态、存在的动力三个方面所进行的思考。

同时,人的本质是及其复杂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劳动、社会关系的的总和和需要是认识人本质的三个不同的角度,但是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进行划分,也同样会发现人的其他本质属性。

所以,对人本质的认识,必须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放到具体的比较域中,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才能认识人的具体真实的本质,对实践才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实践的的观点表现在他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章之中。

历史上,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曾对人的本质进行过探讨,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他们关于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要么无视主客体关系,要么是唯心主义的,要么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都不够完整全面。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由此可见,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实践是人的本质。

人既不是单纯的精神的、理性的存在,也不是单纯的肉体的、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的。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一般,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性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是一种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也可看出人的实践本质。

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第一讲: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第一讲: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2.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3. 培养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的能力。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讲授+互动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重点:理解人的本质和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 难点: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3. 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教学手段、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主要方法:讲授+互动教学过程:Step1 自我介绍(5分钟)Step2 导入(10分钟)介绍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引出利己和利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Step3 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10分钟)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

Step4 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0分钟)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Step5 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10分钟)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并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掌握实现统一的方法。

Step6 总结(5分钟)Step7 作业布置(5分钟)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人的本质利己和利他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作业布置:1.思考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与你的朋友分享。

2.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利己和利他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是我们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重要能力。

什么是人类的本质?我们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

什么是人类的本质?我们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

什么是人类的本质?我们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人类始终在探寻自己的本质,作为智慧生命体,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的本质也是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那么,我们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呢?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以下我们就来一起探讨。

一、人类的本质人类的本质是指人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上所共同具有的固有属性和本质特征。

首先,在生理层面上,人类具有自我保护和繁殖本能。

其次,在心理层面上,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如欲望、理性、创造力等。

再次,在社会层面上,人类具有合作和竞争的双面性,这也是人类得以优胜劣汰并不断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人类的本质是多元的,其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互相交织,也正是这种双重属性让人类成为了地球上最特殊的物种之一。

二、善恶之分的由来人类之所以存在善恶之分,是因为我们拥有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道德意识是为了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

道德意识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进而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也可以这样理解,善恶之分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果,它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脊梁和背骨。

但是,善恶之分并不是绝对的,既然是由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那么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善恶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即便是在同一个社会,不同个体的道德标准也有所差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完全是主观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道德也会得以不断完善和进步。

三、善恶之间的平衡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人类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相应的责任和考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而如何平衡善恶之间,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保持生命的完整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需要坚守道德准则,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平衡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社会也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惩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 本质的科学规定
பைடு நூலகம்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物种起源》
1.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 本质表现为劳动。
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通过劳动 由动物进化来的。
《旧约》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 转化中的作用》
❖ 生物的本质是相对于无生物而言的,人的本质是 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在人与其他动物 的比较中,确定人的本质。 人与其他动物,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区别的标志是劳动。
黑格尔
❖ 费尔巴哈既把“理性、意志、爱”看作人的 本质,又将其直接归结于人的自然关系,提 出了“我欲故我在”的名言。
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 家
4.现当代社会,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矛盾探讨。
❖ 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体性、 非理性和能动性。
❖ 比如,生命哲学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 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
❖孔子提出“仁者,人也。”
圣 人 孔 丘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
——孟子 孟 轲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人为) 也。
——荀子
荀 况
告子主张“无善无恶” 论
杨雄主张“善恶混合” 论
在中世纪欧洲,神学的人性观是“原罪 论”。
2.古代社会,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日益丰富。
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或546年)
❖ 火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 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柏拉图: 人是理性的生物
亚里士多德: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 (1)劳动是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 (2)在动物向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 用。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也创造了人。
❖ (3)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创造目的、大脑、文化。
❖ (4)劳动使人超出动物界,进入自己的历史,创 造历史,形成自己的本质。
2.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 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1.原始社会,对人的本质认识处于 原始朴素阶段。
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 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和意 义的思考。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亚 当 夏 娃
狮身人面像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原本来自于自然。 ❖中国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 。
女娲补天 伏羲女娲交尾图 女娲抟土造人
人在尘世间的最高职责是向上帝赎罪。
3. 近代社会,对人的本质的认 识处于抽象的人性论阶段。
➢第一,人有自由的权利。 ➢第二,人有平等的权利。 ➢第三,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 的权利。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
爱尔维修: 人是趋乐避苦的动物
康德: 人是有道德感的。
爱尔维修
康德
人的本质就是 “自我意识”。
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 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中, 而是存在于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中。孤立的、单独的个人是没有本质的。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
猿人
中世纪
反封建
关于人的本质
教学目的
人和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 中心问题。我们在千年巡礼中,认识人 的本质,解读人之为人的问题。
我们在清醒自己是谁的状态中,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勤奋学习,积极实践, 完善社会关系,在人生、社会的舞台上, 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创造我们美好的生 活。 我们具体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历史的视域分析,对人的 本质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 而人的本质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夫妻关系
家庭关系
同事关系
民族关系
师生关系 阶级关系
第三,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 人的本质的阶级性。
皇帝
马来人的宗教
国际交往
第四,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
之中,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历史的,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
不变的。 劳动创造人的思想和社会关系总和的 思想是有机地密切联系着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 的本质理论的应用分析
1.人性善恶的问题。 2.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问题。 3.“自私是人天生的本性’’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天生是一 种“自私的动物”。
我们在重温、思考重点问题中结束。 我们学习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特别是 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科 学规定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 在和纯粹的可能性。
❖ 科学主义思潮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 会性、理性和受动性。
❖ 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认为人 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 甚至不过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位置”。 卡希尔提出过“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 著名论断。
❖ 我国当代,由于受极“左”路线的 干扰,“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 题,长期以来是一个重门深锁的禁区。 改革开放开启了解放思想先河,人们才 对这一问题日益关注起来。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人具有社会实践性、丰富多样性、 阶级性(阶级社会)、变化发展性。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