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第三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例如,如果 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 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 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 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 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把一张面孔与错误背景相联系。这就是发生在 Donald Thomson身上的事情。研究表明,记忆 可能混杂在一起,因此不同的面孔就跟环境背 景搞混了。
把想象记成现实的事。Goff 和 Roediger (1998)做过一 个简单的实验,表明记忆很容易把幻想和现实搞混。 实验中让被试或是想象中做一个动作或是真的做这个 动作,比如折断一根牙签。过段时间被试再次经过同 一过程。然后询问被试是否曾做过这一动作或者只是 想象而已。那些更多地在想像中做这一动作的被试, 在第二次想象后更可能认为自己实际上在第一次实验 时是真的做了这一动作。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 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 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 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 格、努力程度等。
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 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 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是职工胜 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 力。
一个案例
“很可能大部分人都怀疑某些 归因于他们过去的事。他们可能 见过它们、谈论过它们、做过它 们,或者他们只是梦想或想象过 自己这么做过。”---William James
在1975年的一个晚上,一位令人信任的澳大利 亚心理学家Donald M. Thomson来到电视台讨论 目击者证词的心理学。他不知道在他正在讨论 人们如何最好地记住罪犯的面孔时,正有个人 把他的脸记成了一个强奸犯。电视播出后的一 天Thomson被当地警方逮捕。警察告诉他昨晚 一个女人被人强奸并且昏在自己的公寓。那个 女人说Thomson就是袭击她的人。 Thomson很 吃惊,但他有无懈可击的理由。在袭击发生的 时候他正在上电视,并有警察助理在场的证明 。 在袭击发生前受害者似乎在电视上刚见过 Thomson,后来她就把Thomson和袭击者的脸 搞混了。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虚假我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思考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2什么是自我图式3简述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4个体在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是如何推断自己的?5什么是自我觉知?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别?6什么是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和西方人的自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7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是什么?8简述自我表演的策略9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检控和自证预言?10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什么不同?11简述自我的三成分模型12论述华人自我四元论的主要观点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1)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①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②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③休谟启蒙运动时代的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④康德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2)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①詹姆斯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

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②库勒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

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③Mead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④SullivanSullivan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图文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图文

21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语言
❖ 反对语言的进化解释的阵营 ▪ 乔姆斯基
• 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其先天的心理机制,但这一机制不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副 产品。
▪ 库德
• 把语言看做大脑急剧扩展的一个副产品,它是在大脑 发展到足够大而复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不 是进化发展的适应性产物。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 背景参考
▪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 为判断的参考。
• 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 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 以认定。
▪ 没有对背景的认识,我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事 物。
• 我们看到一个人流出了眼泪,如果不知道背景,我 们就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伤心痛苦还是喜极而泣。
❖社会印象
▪ 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 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判断
▪ 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
社会知觉
9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举例说明:
▪ 你在街上遇到一名男子X先生,看见其长相和身 体外部特征,掌握了关于此人的一些线索。这是 产生了对X先生的社会知觉。
▪ 回家后家人问你,路上你遇见X先生了吗?你不 知所云:“谁是X”,根据回忆,你说是遇到一 个人,长得如何如何,这人是不是X?家人说正 是他。此时你对X的描述已经是社会印象。
▪ 家人又问你不认识X吗,为何他说是你的朋友,
你大为疑惑,思索他为何这样说,是不是自己没
认出来,这是你在进行社会判断
10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社会心理学2-3社会化过程共20页文档

社会心理学2-3社会化过程共20页文档
费方式、发式、服饰----亚文化群体); (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的性质(在社交、安全、
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实现的); (4)同辈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成人控制的反动,常会成为反
主流文化的背景,并在社会化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应加以引导.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 段. 电视的作用尤其突出,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5.反向社会化(文化反晡) 年青一代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年长一代
6.反社会化 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无理性型和有理性型)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2.个体内化(内在因素)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 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 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1)观察学习(班图拉) (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
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内部化) (3)角色扮演(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4)主观认同(自居作用) (5)自我强化(达标后的自我满足)
美国学者布郎芬布伦那研究证实:学龄青年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时间是 与父母交往时间的两倍以上.
美国心理学学家米德更认为,在现代社会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达到改 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2)基本特征: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榜样、语言、交往方式、消
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个体 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在个体社会化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
(1)童年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 所;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致命的吸引
情景因素与人际吸引
❖ 交往频率 ❖ 空间邻近 ❖ 交往氛围
交往频率
❖ 一般而言,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相 互吸引。
❖ 单纯接触效应(暴光效应):仅仅是经常在 我们面前出现,就能增加对我们的吸引力。
❖ 当两个人已经相互厌恶和怨恨时,越是频繁 地接触和暴光,关系越会加速恶化,冲突越 会加速升级,双方越会加深厌恶。
才华吸引
❖ 才华招来钦佩、敬重和 爱慕
才华:小错误效应
小错误效应: ——对于才华卓越
的人而言,如果完美无 缺,其人际魅力会下降; 他所犯的小错误反而可 以增进其人际魅力。
小错误效应
❖ 阿伦森(Elliot.Aronson,)让被试听大学生才艺表演大赛的 录音。录音的上半部分是两位大学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其中 一位是能力很强的校刊编辑,他答对了92%的难题。另一个 是能力一般的校刊校对员,他只答对了30%的题目。这个时 候请被试评价他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大家普 遍更喜欢前一位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后面的录音中,被试 听到两个大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叫声:“哎呀,不好了, 我把咖啡通通泼到我的新衣裳上了!”然后再请被试评价他 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能力强的 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上升,而对能力弱的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下 降!
两性与爱情
人际关系中心理依从的类型
❖ 主从型 ❖ 合作型 ❖ 竞争型 ❖ 主从——竞争型
❖ 主从——合作型 ❖ 竞争——合作型 ❖ 主从—合作—竞争型 ❖ 无规则型
两性吸引
❖ 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 性别: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
“男人错误地期待女人要以男人的方式思考、沟 通、反应;女人也错误地期待男人要以女人的方式 去感觉、沟通、反应。我们都忘了男人和女人应该 是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关系充满了不必要的摩擦和 冲突。清楚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与异性相处时, 可大大地减少许多迷惑。你只要记得男人是从火星 来,女人是从金星来的,每件事就可得到解释了。”

社会心理学试题第三章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第三章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第三章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A. 个体B. 群体C. 社会D. 文化2. 从众现象通常发生在:A. 个人价值观非常坚定的情况下B. 个人价值观不明确或受到外界压力时C. 个人完全独立思考时D. 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3.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A. 服从B. 合作C. 竞争D. 冲突4.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塔尔科特·帕森斯D. 亨利·塔吉菲尔5.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历史法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7. 描述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8. 解释什么是“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并给出一个实际例子。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10. 讨论群体思维对决策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群体思维的负面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B. 群体2. B. 个人价值观不明确或受到外界压力时3. A. 服从4. D. 亨利·塔吉菲尔5. D. 历史法二、简答题6.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认知、态度形成与改变、群体动力学、社会影响、社会认同、人际关系、冲突与和解等。

7. 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服从、从众和认同。

服从是个体在权威压力下的行为改变;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改变;认同是个体在认同某个群体或个体时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

8. 社会促进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抑制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例如,一个学生在老师监督下可能会更快地完成作业,这是社会促进;而在朋友聚会时,他可能会因为分心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这是社会抑制。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2016/7/4 kangyanping@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预测我们的感觉
自我意识的作用体现

分析自我
分析自我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知是 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而自我评价乃是在这个基础上 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如果个体自己的估计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距离 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 生矛盾,长此以往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 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5.自我与文化
6.自我认识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
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 觉察。
预测我们的行为 有时候,人们预测自己的积极事件为常常比父母、 朋友和同事更加不准确,预测自己的消极事件比父 母朋友更准确。而有时候预测别人的事件比预测自 己的事件更加准确。
1.虚伪的谦逊
虚伪的谦逊也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成就的
自传式的解释中。在颁奖庆典上,领奖 人会衷心地感谢他人的支持。
2.自我妨碍
3.印象管理
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
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在不同程度上, 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
在熟悉的环境中,自我展示并不需要意识参

二.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1.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 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 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2.控制点
3.习得性无助
三、自尊
与就能发生,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例如在 参加宴会时,我们为了给某个人留下印象或 在与异性聊天时,我们都能确切地意识到我 们正在为自我营造印象,所以就不会像与熟 悉的老朋友在一起时那样的谦虚了。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7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三者的关系
☆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情感因素对 态度有调节作用,一般说三个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但有时候不一致,而当三者发生矛盾后时情感因素则 起主要作用; 例1:许多人虽然认识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坏处,浪费时 间精力,还耽误学习,打算不玩了,但由于太喜欢(游 戏)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1.依从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
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2.认同
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 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3.内化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 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二)问卷法 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也用于态度的测评。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三)投射法 投射法是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 解人们对某事、某人的态度。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 景刺激,通过分析这一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 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 想法、愿望、要求以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映。优点 是被测者不知道测试者的意图,难以作假。缺点是分析 时,测试者的主观性很大。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五、态度的改变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说服者方面的因素(谁说的?) 2.被说服者方面的因素(说给谁?) 3.说服信息方面的因素(说了什么?)
第三章 社会态度
1.信息的说服者(谁) (1)可信度 (2)吸引力 (3)睡眠者效应
第三章 社会态度
1.信息的说服者(谁)
一般来说,说服者的权威越高,越是某 个方面的专家,说服对象改变态度的程 度就越大。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自我保护功能 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于人们应付 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比如某 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却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实际上他的这种 负性态度让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即他的能力值得怀疑。 ㈣价值表达功能 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比如一个人 青年人对志愿者的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 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 核心,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
㈡认知失调理论
2.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⑴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 我不想真正戒掉 ⑵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 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⑶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 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⑷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 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 法 ⑸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 人给也不再抽烟
第一节 态度内涵
一、态度的定义
㈡态度的心理成分 1.认知成分 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 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 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 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如: 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恶、同情和嘲讽等。与一般的情感反应不同,是兼具认 知因素的综合性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 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 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内在反应倾向 ,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的一种准备状态,与情感相连。如:喜欢—愿意为其做 事;厌恶—想远离某人。
第一节 态度内涵
二、态度的心理功能
㈠效用功能 效用功能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 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 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 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㈡知识功能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 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我们获得知识的态 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 式的功能。
第三节 态度转变


①不当理由与认知失调
试验者给了儿童一堆玩具,其中有一个玩具不许他们玩, 如果孩子玩了的话就会受到轻或重的惩罚。在这种情境下, 如果孩子顺从了试验者的要求不玩那个玩具,就会引起失 调。如果把这种失调与受到的惩罚联系在一起,较重的惩 罚可以减少由于玩了那个玩具而产生的失调,并进而不发 生态度的改变,而较轻的惩罚不足以解释儿童的行为,所 以他们产生了最大的态度改变,从而不再去做自己喜欢做 的事情。 与小的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类似,较轻 的惩罚也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当理由。
⑵决策后失调


人们在任何一个决策做出之后均会产生失调,这种失调就叫做决策 后失调,它可以通过改变对最终选择的评估来减少。比如,你买手 机,诺基亚和三星 布瑞姆实验:在实验中他先让女性被试看八种东西,如闹钟、收音 机、电热水瓶等,然后请她们写出对每件东西的喜欢程度。接着再 从其中拿两样东西让被试看,并向她们说她可以拿走任何一件她所 想要的,最后再请她们对每件产品重新评定一次。结果发现,在第 二次评定时,被试强烈地倾向于增加对她所选择的物品的评估,而 降低对放弃物品的评估。
第三节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理论
㈠海德的平衡理论 2.态度改变的原则:最少付出原则 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即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 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按照海德的观点 ,与自己喜欢的人态度一致,或者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态度不一 致,我们的生活关系就是一个平衡的系统。 如:张三(P)和他的女朋友(O)对一部电影(X)的态度 就符合这样一个系统。张三喜欢这部电影,他的女友也喜欢这 部电影,而且张三喜欢自己的女友,如果这样的话就是一个平 衡的系统,谁也没有必要改变态度;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如果他的女友不喜欢这部电影,这时候的系统就不平衡 了,就必须有人产生态度改变。

第三节 态度转变
②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


人们做了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的自由选择性。有选择时认知失调 高,态度改变也大;而无选择时人们经验到的失调少,态度也不会 有大的改变。 在研究中他们让大学生写一篇文章,支持禁止有反社会倾向的人在 校园发表言论。实际上正在州议会讨论的这项法案遭到了大部分人 的反对。实验设计:报酬有0.5美元和2.5美元;选择分有选择和无 选择。在有选择情况下,向被试强调他们有拒绝写文章的自由;在 无选择情况下,没有提到被试有拒绝的权利,只是让他们写这样的 文章。结果正如认知失调理论所预期的,在有自由选择时,报酬为 0.5美元的被试发生了最大的态度改变,而报酬为2.5美元的一组则 没有发生态度改变。在没有选择情况下,认知失调理论不适用。
第三节 态度转变
一、概念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 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 程。态度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新态度形成的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第三节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理论
㈠海德的平衡理论 1.理论的基本内容 海德(Heider 1958)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 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 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海 德用P—O—X模型说明这一理论,其中P代表一个人(如张三) ,O代表另一个人(他的女友),X代表另一事物(一部电影) 。海德指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 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即平衡:+ + + ;- + ;+ - - ;不平衡:- - - ;- + + ; + - +
第二节 态度形成
二、形成过程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 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在认同阶段,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 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 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 的吸引力。这一阶段已经从被迫转为自觉接受、自愿 进行。不只是为了得到奖励或免于惩罚,而是愿意接 近对方,希望自己与对方采取相同的态度和行为。
第一节 态度内涵
一、态度的定义
㈢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态度的习得。 2.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特定的人或事。如: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对父母是尊敬;对孩子关 心、爱护;对朋友真诚等) 3.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便改变。(是一种持 续的心理状态,带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相对稳定:在一定的时间、一定 程度上不发生变化)
第二节 态度形成
一、形成机制
1.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 2.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 度; 3.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如孩子经 常模仿父母的政治与种族态度,儿童对成人态度的模 仿。
第二节 态度形成
二、形成过程
1.依从: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 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 惩罚。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 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 的。服从行为并非处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 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做出 来的表面行为。一种是在外力的强制下被迫服从,一 种是受权威的压力而产生的服从。如: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要遵守许多规范,产生许多服从。
第二节 态度形成
二、形成过程
3.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 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内 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 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 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这 时个体的内心已经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观点, 彻底形成了新态度。
第二章
社会知觉
青岛科技大学 孟令熙
2010年3月25日
目录
态度内涵 态度形成 态度转变

第一节 态度内涵
一、态度的定义 ㈠含义: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 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它 是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具有评价性。 理解: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 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 是一种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复合 体
第三节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理论
㈡认知失调理论 1.理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如:行 为——我吸烟很厉害;认知——吸烟可能导致肺癌) 。文化价值冲突(如何管教孩子:体罚问题)、观念 的矛盾(储蓄与超前消费)以及新旧经验相悖(对某 个人或事的矛盾看法)。
第三节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理论
第三节 态度转变


①不当理由与认知失调
撒谎的被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一是增加第 三个认知以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减少;二是改变 他们对工作的态度。给1美元的被试之所以态度改变大,是 因为他们感受到的认知失调高,而给20美元的被试用高的 报酬来解释自己的撒谎行为,高的报酬成了解释反态度行 为的正当理由,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新的认知用来解释态度 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不太需要改变态度。1美元太 少,不能成为反态度行为的正当理由,而是不当理由。
第三节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理论 ㈡认知失调理论 3.与认知失调有关的现象 – ⑴从事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 – ①不当理由与认知失调 – ②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 – ③努力与认知失调 – ⑵决策后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