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测试卷(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测试卷(有答案)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波尔多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波尔多液是常见的杀菌剂,为天蓝色碱性悬浊液。以硫酸铜、生石灰及水为原料,制备波尔多液。为测定从波尔多液中分离出的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量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

(1)判断 Ba(NO3)2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溶液,无现象。(2)不能在铁制容器中配波尔多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

(实验Ⅱ)另取64.4g天蓝色固体,用如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资料)①CuSO4、Cu(OH)2、Ca(OH)2在一定温度下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分解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改变。

②天蓝色固体在110℃时,完全失去结晶水。

③Cu(OH)2在100℃时分解完全。CuSO4和Ca(OH)2在580℃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

④浓硫酸可用于吸收SO3。

(3)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______。

(4)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______。

(5)整个加热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g。

(6)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______。

【答案】硝酸钡 Fe+CuSO4=FeSO4+Cu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uO和CaO 18 1:4:5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判断 Ba(NO3)2溶液已过量就是检验硫酸根离子无剩余,所以对应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无现象。

(2)不能在铁制容器中配波尔多液。是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量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沉淀为硫酸钡,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对应的硫酸铜分解生成的三氧化硫的质量为y,硫酸铜对应的分解产物氧化铜的质量为z。

344

SO~CuO~CuSO~BaSO

80?80?160233

y z x23.3g

8080160233

y z x 2.33g

===

x=16g

y=8g

z=8g

浓硫酸可用于吸收水和SO3.所以测得B装置增重10.8g。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整个加热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10.8g+15.2g-

8g=18g。

Cu(OH)2在100℃时分解完全。CuSO4和Ca(OH)2在580℃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CuO和CaO。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由于其中有吸收的8g三氧化硫,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15.2g-8g=7.2g,来自于氢氧化钙的分解,则氢氧化钙的质量为a,对应的氧化钙的质量为b

()

2

2

Ca OH~H O~CaO

741856

a7.2g b

741856

a7.2g b

==

a=29.6g

b=22.4g

则氢氧化铜对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64.4g-10.8g-15.2g-z-b=64.4g-10.8g-15.2g-8g-22.4g=8g

则对应的分解生成的水的质量为c,对应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d

()

2

2

Cu OH~H O~CuO

981880

d c8g

981880

d c8g

==

c=1.8g

d=9.8g

则结晶水的质量为18g-7.2g-1.8g=9g

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9.8

98

g

29.6g

74

9g

18g

=1:4:5

由于过程中需要准确测定水的质量变化,所以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