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一个千年古村的岁月沧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邓:一个千年古村的岁月沧桑

作者:张燕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7年第10期

要不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诺邓火腿,诺邓这个名字恐怕会继续被人遗忘。

诺邓村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1000年前叫“诺邓”,现在依然叫“诺邓”。1000多年来,诺邓从不曾更名,堪称地理史上的一个小奇迹。“诺邓”在白族语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

以前的诺邓村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村民长期以煮盐为生,盐是这里的命脉。

关于诺邓盐,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诺邓山上古木参天、茅草密布,山下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崖边时常出没的野兽令村民们不敢靠近。有一天,一个羊倌牧羊到了此地,羊群迫不及待地钻进草丛吃草,任凭他怎么唤也唤不回来。羊倌只得鼓起勇气走进草丛找羊,却看见青石崖底部流淌出一小股泉水,双手捧起舔尝,方知泉水竟然是咸的——由此便发现了诺邓的盐。而据有关专家考证,诺邓盐井的开发始于公元前110年,迨至南诏时期,诺邓盐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当时四方商贾云集,诺邓百业昌盛,繁荣兴旺。

时至今日,村里古老的盐井还在出卤水,游客可在卤房中隔栏参观诺邓盐的制作过程,有时还会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他们小时传统的熬盐情景:先从卤水井提取卤水,经沉淀池沉淀、蒸发池蒸发提高卤度后,舀入灶室两侧的蓄水坑。灶室内,一人在火道间烧火,两侧有人不断从蓄水坑里舀出卤水倒入火上烧着的盔形器里,随着温度升高,卤水蒸发,再不断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清除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的盐贮满后,将盔形器从灶上转移到旁边,打碎盔形器,取出盐块,一锅盐便告熬制成功。如今村民们制盐则简单得多,程序大体相同,盔形器换作了特大号铁锅,用大锅熬井中的卤水,熬煮成盐,而这样熬制出来的诺邓盐也不再食用,只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出售,10元一筒。

比起炫耀的皖南古村落,我更喜欢质朴的诺邓。据考证,邓诺村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经历了千年沧桑的诺邓,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却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别具特色。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原称“祝寿寺”,到明末清初,又改庙名为“万寿宫”。从“万寿宫”演化过程可见宋元以来诺邓经济繁荣景况。但成也盐业,败也盐业。为了熬盐,过度砍伐已使周边尽是童山,现在只有村里与岁月同老的大夫第、盐务署、龙王庙、五课提举司的遗存,在告诉你一个始于汉代的盐业的没落传奇。

游历在诺邓村这样的千年古村,一个人穿梭在山路、红墙之间,好像被时间遗忘了。走在石桥路与红墙之间,忍不住惊叹岁月之手的神奇,牌坊、祠堂和大院里的每一块雕刻,都藏着

祖祖辈辈努力的辛酸和历史的沧桑,彰显着岁月的久远,体会到一种质朴的真实,一种从容的安静,一种凝于天地之间的时光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