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1de04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7.png)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概述:眩晕(TCD:A17.07)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
西医学中后循环缺血(ICD:G45.0040101)以眩晕为主症者,按照本诊疗方案执行。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眩晕病(TCD:A17.07)西医病名:后循环缺血(ICD:G45.00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进行修改。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眩晕中医方案
![眩晕中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fe555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d.png)
眩晕中医方案眩晕的概述眩晕,又称头晕,是指人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的不适感。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于内耳、前庭神经、脑干、大脑皮质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医认为眩晕主要与肝风、痰火、肾虚等相关,针对这些病理机制,中医提供了多种方案来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方案肝风方案中医认为,肝风是指肝气郁结,上扰头目,引发眩晕症状。
具有肝风的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易怒、头痛、眼花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调理肝风:1.静心安神汤:组方成分包括龙骨、牡蛎、夜交藤、枸杞子等。
该方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情绪不稳、易怒情况。
2.治疗肝火清音方:组方成分包括黄连、黄芩、栀子、甘草等。
该方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降火,有助于调理肝火,改善眩晕症状。
痰火方案中医认为,痰火是由于体内湿热、痰浊不化引起的。
具有痰火的患者常伴有咳嗽、痰多、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缓解痰火导致的眩晕:1.清热化湿降痰方:组方成分包括茵陈、山药、苦参、黄芪等。
该方具有清热化湿、降痰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消痰安神汤:组方成分包括茯苓、党参、白术、黄柏等。
该方可以清热祛湿,化痰安神,具有缓解眩晕的效果。
肾虚方案中医认为,肾虚是指肾精亏损,导致头晕眼花等眩晕症状。
具有肾虚的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调理肾虚导致的眩晕:1.补肾养阴方:组方成分包括山药、菟丝子、何首乌、枸杞子等。
该方可以滋养肾阴,补益肾精,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益气养阴润燥方:组方成分包括熟地、黄精、枸杞子、生地等。
该方具有益气养阴、润燥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方案缓解眩晕症状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配制方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针对性治疗。
2.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医方剂,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配合中医方剂,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新2)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新2)](https://img.taocdn.com/s3/m/25b33e320912a216147929e6.png)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8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
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
每次6g,每日三次(2)痰浊中阻: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37d4ff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5.png)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d2b8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2.png)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病因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致晕。
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1.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分证论治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15g钩藤12g石决明18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杜仲15g山桅IOg黄苓9g坤草12g茯神15g夜交藤15g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2•肝火上炎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6g 黄苓9g 山桅子9g 泽泻12g 木通9g车前子9g 当归8g 生地黄20g柴胡IOg 生甘草6g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
中医优势病种眩晕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眩晕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2671b6f524ccbff121844b.png)
郓城县中医医院中风病科眩晕病 BNG07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G45.001)诊疗方案(2013年度)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引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我院本科室临床实际和特色制定本方案。
一、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病 BNG070西医诊断:梅尔埃病H81.00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G45.001(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927e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5.png)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调理气机。
方药:加味清肺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加减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清热利湿,平肝降火,调理气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逍遥散加减等。
3.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四君子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4.痰瘀阻窍证治法:化痰祛瘀,通窍止痛,调和气血。
方药:消痰止咳汤、活血化瘀汤、通窍活络汤加减等。
5.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降火,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方药:二至丸、龟龄集、清热解毒汤加减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益精,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骨脂汤加减等。
二)辅助治疗1.针灸疗法选取风池、太阳、足三里、百会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调和气血,舒缓神经。
2.中药外治采用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药材,制成药膏或药水,涂抹或泡浴,调理气血,消除症状。
3.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神经,缓解症状。
三、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饮水。
3.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高头位,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4.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5.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滥用镇静剂、抗组胺药等药物。
6.定期进行中医保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1.头痛证治法:疏风清热,祛痰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包括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和大枣等。
也可以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灸治疗:选取风池、足三里、中脘和丰隆等穴位,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
宜选择清热化痰醒脑的食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和决明子等。
可以选择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和茯神等。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3873c4fcc7931b764ce1559.png)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
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1. 温针、电针疗法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如眩晕的病人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
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
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
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
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
眩晕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411f69ec3a87c24128c43c.png)
针灸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我们科于2009年底在原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评估、优化,在每种优势病种原有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新增特色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概念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难于站立,恶心呕吐;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贫血、耳源性眩晕、颈椎病等疾病。
二、病因病机眩晕起因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
其属于实者,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清窍被扰;或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导致眩晕。
其属于虚者,或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或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导致眩晕。
总之,眩晕的发生,病因主要为风、痰、虚三者,病机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病位主要在脑髓清窍。
三、临床表现主症为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 苔黄,脉弦,常因恼怒而发作,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滑,为痰湿中阻;神疲乏力,面色胱白,舌淡,脉细,为气血不足;时有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虚。
四、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z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寺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五、辨证施治L基本治疗⑴实证治法: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以手足厥阴、头部脸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月完、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 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力;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22c573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c.png)
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是一种对自己或外部物体的运动幻觉,导致意识平衡障碍和空间自我感知错误。
患者主观上感觉自己或外部物体在旋转、倾斜、上升和下降。
眩晕主要由前庭功能障碍引起。
中医认为,头晕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情绪困扰、饮食损伤、失血过多、乏力等因素有关。
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精气不足,脑髓失养,或风、火、痰、瘀,堵塞经络,上扰清窍,引起眩晕。
根据病变和头晕的性质,临床上可分为系统性头晕和非系统性头晕。
中医临床治疗眩晕,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但疗效缓慢,病程长,但不适合急性期的治疗。
西医治疗眩晕的主要以改善循环的药为主,但很难完全治愈。
1.导致眩晕症的原因有哪些?(1)前庭神经疾病:常见的有内耳炎症,由耳朵感染侵入内耳的迷路或膜迷路引起。
中耳炎是一种影响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梅尼埃病等的炎症性病变。
(2)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后循环缺血、小脑肿瘤、脑干病变等。
(3)心血管疾病:更常见于高血压和低血压,可导致小脑脑干供血不足。
(4)其他系统疾病:常见的眼外肌麻痹会引起头部不适,从而导致眩晕、屈光不正、糖尿病等。
(5)病毒感染:如果发生前庭神经炎,可导致前庭神经水肿和变性。
(6)迷路炎: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迷路浆液性或化脓性炎症,尤指中耳胆脂瘤侵犯内耳。
(7)结缔组织病或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科干综合征、Paget病、多发性硬化等。
(8)血管性病变:主要包括:内听动脉、椎-基底动脉、脑动脉硬化等。
(9)运动系统病变: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骨关节强直与外伤、椎间盘损伤、颈肌病等,为反应性或血管性眩晕。
(10)晕动病:与个体易感性密切相关,是由于前庭-小脑相互作用减弱所致。
小脑抑制来自外围区域的异常冲动的能力减弱,导致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感觉冲突。
皮质下中心变得过度兴奋,导致疾病的发作。
(11)中毒性反应:包括奎宁、链霉素、庆大霉素、水杨酸耳中毒等耳毒性药物中毒。
(12)循环系统疾病及血液病: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低血压、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15900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6.png)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简介眩晕是指感觉周围环境或者自身在旋转或摇晃。
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颈椎病、中风等。
中医通过扶正祛邪的原则来治疗眩晕,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1. 调理气血气血的调理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关键。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术、柴胡、黄芪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增强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的症状。
2. 刺激穴位中医注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
对于眩晕患者,可以通过按摩或针灸来刺激一些特定的穴位。
例如,可以按摩风池穴,位于两侧颈椎大椎突下,有助于舒缓眩晕的症状。
另外,悬髎穴、足三里穴等也是治疗眩晕常用的穴位。
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身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眩晕患者来说,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咖啡等。
同时,多食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可以帮助促进身体的康复。
4. 整体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的重要性。
眩晕患者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例如,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眩晕。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眩晕的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方案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看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因为每个人的病因和症状可能都不完全相同。
2.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应该先找专业的中医进行诊断,以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3.在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长期规律治疗,不要急于求成,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4.如果中医治疗没有显著效果,或者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结论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刺激穴位、饮食调理和整体调理来治疗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的治疗时,患者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及时就医等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体系,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其摆脱眩晕的困扰。
中医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2-推荐下载
![中医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2-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053760dc69dc5022abea003c.png)
④并发抽搐首选安定 10~20mg 缓慢静脉注射,若不能控制可用安 定 40~50mg 加于 10%葡萄糖溶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应注意呼吸情况。
2 级高血压(中度) 3 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mmHg)
≤120 和 120-139 和/或
≥140 和/或
160-179 和/或 ≥180 和/或
≥140 和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艺料0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下卷2,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2可地护以缩1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试要5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置底4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敷3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ae1eb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9.png)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主要是从病因入手,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改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艾灸疗法:艾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通常在头部、颈部、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印堂、足三里等。
3.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黄芪、当归、川芎等,可以改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症状。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性,通过调理饮食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常见的饮食调理方法有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其他方法,如推拿按摩、气功、理疗等,以达到调节身体功能,改善眩晕症状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必须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因此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83d2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8.png)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头昏、乏力、眼花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针对眩晕病的诊疗方案。
1.诊断: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头晕、眼花、耳鸣、乏力等。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可以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益气补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甘草等益气补血药物;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等祛痰化湿药物;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也可以对眩晕病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猪肝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4.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时也会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患者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放松的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5.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眩晕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力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等。
7.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用火或机械力将罐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病。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风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技术要领】1.充分摩运耳廓,挤压时不能局限于耳尖局部,应从较远的范围向耳尖轻微挤按;2•耳尖刺络放血采用一次性末梢采血器,每日1次(耳廓后如有脉络迂曲则点刺放血),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结果分析,于血压升高前半小时实施操作,左、右两侧更替放血,7日为一疗程;3•本方先行放血疗法再行穴位贴敷,根据中医中十二经络时辰图,取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酉时,即17:00—19:00,取吴茱萸粉末与白醋1:1调制,放置于3cm大小的贴敷片中间,贴敷于患者双足涌泉穴,21:00—23:00取下,共贴敷4h,7日为一疗程;二、循证依据:详见附件一三、症状评价标准1、眩晕症状评价(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眩晕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无(0分)轻度(2分)头晕眼花,时作时止中度(4分)视物旋转,不能行走重度(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评价标准好症状体征消失,症候积分为0分较好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症候积分下降4分,但未达到0分一般症状体征好转,症候积分下降2分,但未达到0分差症状体征、症候积分无变化或积分增加2、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1)显效:舒张压下降lO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以上。
(2)有效:舒张压下降lOmmhg以内,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前下降10T9rmn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前下降30rmnhg以上。
(3)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四、操作规范:(1)放血疗法(详见附件二)参照2018年6月1日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GB/T21709.4—2008)》第4部分三棱针。
(2)穴位贴敷参照《中医护理技术手册》(2017年版)穴位贴敷。
五、收费标准:放血疗法:15元/次;穴位贴敷治疗/护:7.5元/穴。
附件一:循证依据1.验证依据1)文献循证针对耳部刺络放血疗法干预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共收集相关文献32篇。
筛选、总结6篇文献,具体文献综述如下:邓志英⑴以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 例,观察组60例,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75.0%,远高于对照组的53.33%。
陈美英、陈向良⑵等以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302例,每周3次,12次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主症变化,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总有效率达91.l%o方跃平、吴如飞⑶等对于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98例的研究,取得比较满意疗效,其中症状疗效:98例患者中显效8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降压疗效:显效77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O余承云⑷以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危象,共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服用卡托普利,观察组显效率在治疗后15分钟即达52.5%,治疗后30分钟达57.5%,而对照组显效缓慢,在治疗后1小时才由7.5%升至42.5%0徐曼、段落存⑸以耳尖放血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短期疗效观察,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治疗组血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小时血压改善情况最好。
陈华德等⑹将40只SH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氨氯地平治疗组、耳尖放血治疗组、氨氯地平结合耳尖放血治疗组等5组,在观察高血压肝阳上亢症候变化的同时:还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大鼠血清中N0的浓度,结果显示:三个治疗组的外观、易激惹程度、饮水量、血压等肝阳上亢症候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血清N0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可以确定耳尖放血疗法可以使血清N0的浓度增高,进而起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效。
吴茱萸贴敷治疗高血压的文献较多,共收集26篇文献,其中使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改善眩晕症状的文献有12篇,具体文献综述如下:吴少霞⑺等选取高血压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吴茱萸加醋外敷涌泉穴治疗,取吴茱萸粉10克加醋调至糊状,于每天酉时即17:GO- 19:00敷于涌泉穴,疗程30do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头昏、头痛、心悸、烦躁、失眠、注意力减退等,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
结论:吴茱萸加醋调制外敷涌泉穴可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头晕、头痛等症状发生率。
蔡银萍⑻选取肝阳上亢证高血压病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取5g吴茱萸研磨成粉末状,加入食醋调制,取本品适量放置于直径3cm大小的贴敷片中间,并将其贴于患者太冲穴与涌泉穴,4h/次,睡前1次/d,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症候评分、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结论: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减少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显著。
林秋娥,邓蕾⑼以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加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吴茱萸粉末6mg加白醋61nl调制糊状,用贴敷固定于双足涌泉穴,睡前贴敷,次日晨取下,每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而且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结论:应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涌泉穴能快速降压,且保持血压平稳状态,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我科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素体肝肾阴虚,加之忧思恼怒太过,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至肝阳上亢,上扰清空,发为此病。
经查阅文献,使用耳尖放血疗法+吴茱萸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泻肝胆实热,活血通络、引火下行,达到阴阳平衡作用,以治疗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
2)案例验证1、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科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患者实施耳部刺络放血+吴茱萸穴位贴敷双足涌泉穴治疗42例治疗前后高血压分级比较,具体见下表:(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表1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比较治疗前(例)治疗后(例)无症状(0分)0 35轻度(2分)28 5中度(4分)10 4重度(6分) 4 0表2眩晕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后T值P眩晕 2.49±1.2060.68±1.092 21.275 <0.001表3眩晕疗效评价表n(例)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差一般较好好42 4 6 22 10 76%总有效率=(好+较好)/总例数义100%表4治疗前后高血压分级比较治疗前(例) 治疗后(例)正常血压 2 18高血压I级9 17高血压n级22 5高血压m级9 2表5治疗前后血压疗效比较[mniHg、x±s]病例(n)时间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165.25±21.05182.30±13.81242 ----------------------------------------------------------治疗后143.05±11.45276.45±6.756注:P<0.05表6高血压疗效评价表:n(例) 治疗效果总有效率"SSS无效42 12 21 9 78%总有效率二(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参考文献:[1]邓志英.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20例[J].河南中医,2016,36(5):805-806⑵陈美莺,陈向良.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302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3):64-65⑶方跃平,吴如飞.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9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11):838[4]余成云,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危象效果观察[J].中医与西医结合杂志,2016,23(19):25-26⑸徐曼,段蓿宿.耳尖放血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短期疗效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12(17):117[6]陈华德,王羽中,敏方针。
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05:817-819[7]吴少霞,刘真真,李丽霞.吴茱萸加醋外敷涌泉穴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34-35.18]蔡银萍,李文进.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8):1382-1384.[9]林秋娥,邓蕾,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蛇志2019,4:520-521.附:病案号耳部刺络放血操作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