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在新形势下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特征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性提出各类县域经济不同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新常态;河南;县域经济
近年来,中国经济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一、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工业主导型县域,是指工业产值在GDP中占主导地位或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一部分工业主导性县域经济依托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这些县域经济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加工,创造工业产业链,开辟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培育支柱产业,从而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2、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在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中分为现代农业主导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对于现代农业主导型县域,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20%,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传统农业主导型的县域,大多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整体县域经济实力较弱,甚至个别县域经济的发展史水平属于贫困县。
3、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
在第三产业拉动型中,该县域经济主要利用县域内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其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多在30%以上。主要通过对现有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资源的开放,通过发展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区别不同类型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
在新形势下,必须创新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继续坚持不懈深化经济改革激发县域经济的创新活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逐渐扩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县域间经济协调
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的辐射范围和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不同区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扶持。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引导下,加强政府职能,对于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发展要有计划地利用和开发,发挥政府引导改造传统产业。尤其对于资源衰退型的县域而言,应加强对资源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逐渐改变县域发展模式,引导其从衰退型的资源主导型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向其他类型的转变,分阶段制定县域经济振兴规划,引导财政加大资金扶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并且要对老工业区的环境进行治理。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
从现有数据来看,县域经济水平高、发展快的地区,都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处于县域经济的起步阶段,很多工业存在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等情况,建设新兴工业特色产业集聚群,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增强推进新型工业主导型县域建设,强化工业主体意识,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完善县域功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集聚力,优化城市环境,创新创业,发挥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特色优势行业,吸引资金和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稳步升级,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二)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于以发展传统农业型的县域经济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并没有形成特色优势,民众人均GDP不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针对不同传统农业型地域的农产品优势,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和选择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加快科技转型,加快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外部环境,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规模,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好农产品深加工。
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品牌建设。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和農产品精深加工就显得更加迫切。要以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积极培育和引进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区入园步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县域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较差,同时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又是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来源的地区,农业关乎整个县域内人们的温饱问题。据统计,这些县域的粮油、豆类、蛋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较高,但产后加工程度较低,造成很多农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供过于求而价格暴跌,甚至很多新鲜蔬果烂在田地中无人问津。因此,要在农业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应对市场中供过于求的现状,缓解农民因农产品投入大而产出低甚至亏损的现状。如对于很多农产品,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加工成易长期储存的罐头包装等形式农产品,减少亏损,扭转单纯只靠农产品输出的局面。
(三)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强化县域文化产业特色,开发旅游商品。
尤其是拥有较好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的县域,应加快服务性政府建设步伐,合理科学规划现有资源,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和重点,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带动其他乡镇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举办民俗文化节,并且民俗节中有各种民间手工技艺,已经成为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对县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因第三产业带动的地域承受力,尤其做好与资源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共促县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