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下册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

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

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班下数学教材第四章《认识图形》的1.1小节《平面图形的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图形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片,磁性黑板。

学具:学生用图形卡片,剪刀,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物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讲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2)教师挑选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名称和图形。

2. 各种图形的特征。

3. 学生作品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物品,并描述其特征。

(2)用彩笔和剪刀制作一幅包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图画。

2. 答案:(1)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物品如:书本、电视、红绿灯、硬币等。

(2)作品自评: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图形名称,描述图形特征,图画美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教案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一、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 几何图形: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3. 计量单位:学习长度、面积的计量单位,如米、厘米、平方厘米等;4. 数的运算: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简单的乘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了解其特征;3. 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面积的计量单位,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测量和计算;4.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和简单的乘除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和简单的乘除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2. 教学重点:学生对基本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命名,以及长度、面积的计量单位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几何图形卡片、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几何图形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数的认识:通过数数、报数等游戏活动,让学生熟悉10以内的数字,并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3. 几何图形:通过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识别并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并了解其特征;4. 计量单位: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活动,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的计量单位;5. 数的运算: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和简单的乘除法运算;六、板书设计:1. 数的认识:板书10以内的数字,并用加减法算式进行连接;2. 几何图形:板书基本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3. 计量单位:板书长度、面积的计量单位,并示例测量和计算活动;4. 数的运算:板书2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和简单的乘除法算式,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七、作业设计:1. 数的认识:请学生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题;2. 几何图形:请学生识别并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并描述其特征;3. 计量单位:请学生完成长度、面积的测量和计算练习题;4. 数的运算:请学生完成2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题和简单的乘除法练习题。

2024年学前班下数学教案(通用

2024年学前班下数学教案(通用

2024年学前班下数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学前班下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认识图形》和第四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基本图形;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基本图形。

2. 培养学生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基本图形,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形卡片、磁性黑板、数字卡片、加减法题目卡片。

学具:学生用图形卡片、铅笔、橡皮、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黑板,展示一幅包含各种图形的图画。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画中的各种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图形认识:选取几个典型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10以内数的加减法: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图形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所学的各种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加减法练习:发放加减法题目卡片,让学生独立完成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4. 小组讨论与展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图形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2. 内容:(1)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2)10以内数的加减法: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一画:画出至少5个不同的图形,并写出它们的名字。

5 + 3 = 7 2 = 4 +6 = 9 5 =2. 答案:(1)图形略(2)8 5 10 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学前班数学教案通用2024

学前班数学教案通用2024
思维能力。
PART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REPORTING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或设置悬念,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
及时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 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 学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拓展所学知识。
练习题设置及意图
基础练习
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的 基础题目,旨在巩固幼
儿对知识点的掌握。
提高练习
适当增加难度和变化形 式的题目,以提升幼儿 的应用能力和思维灵活
性。
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或跨学科 知识设计的题目,旨在 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
创新能力。
意图说明
通过科学合理的练习题 设置,帮助幼儿逐步掌 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
理解简单数学运算
学生能理解加、减、乘、 除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 的计算。
认识图形与空间
学生能认识基本图形,如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并初步了解空间方位概 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与比较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如摆积木、拼图等,加深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02
多种评价方式
采用口试、笔试、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思
维品质和学习态度等。
03
全面反映发展
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对学生数学发展的全面、客观
、准确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情况,为每个学生提
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PART 06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教案名称: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数学》下册,第四章“认识数字410”,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数字410的读写;2. 理解数字410的大小顺序;3. 能够进行数字410的简单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数字410;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字410的大小顺序;3. 学生能够进行数字410的简单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字410的加减法运算;2. 教学重点:数字410的读写和大小顺序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小猪佩奇家庭成员图片、苹果图片;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小猪佩奇家庭成员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家庭成员的数量,并说出他们的名字。

2. 数字410的读写: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逐个认识数字410,并读写出来。

3. 数字410的大小顺序: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数一数数字410,并说出它们的大小顺序。

4. 数字410的简单加减法运算:教师出示苹果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数字410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如果有3个苹果,再加上2个苹果,学生需要说出“3+2=5”。

5.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作业本,让学生完成数字410的读写、大小顺序和简单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6.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学生作业本上的题目进行讲解,例如:“小华有5个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7.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数字410的读写、大小顺序和简单加减法运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数字410的读写、大小顺序和简单加减法运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用彩笔写出数字410;b. 请用剪刀剪下数字卡片,并按照大小顺序排列;c. 请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目。

2. 作业答案:a. 数字410的写法;b. 数字卡片的顺序;c. 作业本上的练习题目答案。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形状、颜色、大小、高低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教学内容1. 数字4-10的认识和运用2.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3. 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名称4. 认识时间,学习简单的计时方法5. 学习货币,了解基本的货币单位及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4-10的认识和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名称,时间的认识,货币的学习。

2. 教学难点:数字的抽象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时间的换算,货币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数学概念。

2. 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分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

2. 准备数学游戏道具和场地。

3. 准备分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4. 准备教学课件和黑板。

5.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歌曲、游戏等方式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内容:讲解新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物演示或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

3. 练习巩固:设计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新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5.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给予鼓励和指导。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4.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材中的第3章《认识图形》和第4章《简单的数量比较》。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基本的二维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了解图形的属性,如边和角;以及通过实物比较两组物体中哪组多哪组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二维图形,理解图形的基本属性。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边和角的概念,以及在没有明显数量差异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图形的识别和名称的记忆,以及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形卡片、磁性教具、数量比较教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图形卡片、计数棒、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让学生指出他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展示图形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并命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通过磁性教具演示图形的边和角,让学生触摸感受。

(3)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图形的认识。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出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2)通过计数棒进行数量比较,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图形识别练习,互相检查。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数量比较游戏,互相提问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名称和属性。

2. 数量比较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家找出三个圆形、三个正方形和三个长方形,并画出来。

(2)比较家里的玩具,选出一组数量多的和一组数量少的,记录下来。

2. 答案:(1)圆形:硬币、瓶盖、圆盘;正方形:书本、饼干、瓷砖;长方形:电视、门、纸张。

(2)答案不唯一,只要正确进行比较即可。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班数学教材下册第3章《认识图形》和第4章《简单的数量比较》。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和辨别基本的二维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理解数量比较的概念,能够通过直观比较两组物体中哪组多哪组少。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二维图形。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辨别两组物体中哪组多哪组少。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量比较的概念,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教学重点:认识和辨别基本二维图形;掌握数量比较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二维图形卡片、磁性白板、数量比较教具(如水果、小玩具等)。

学具:学生用二维图形卡片、计数棒、学生用磁性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教具二维图形卡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通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利用磁性白板,展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哪组多哪组少。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二维图形的识别和命名。

(2)进行数量比较练习,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找出哪组物体多哪组少。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图形与数量比较2. 板书内容:(1)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2)数量比较:哪组多哪组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纸上画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比较下面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第一组:3个苹果、2个橙子第二组:2个苹果、4个橙子2. 答案:(1)见学生画出的图形。

(2)第二组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学生对图形和数量比较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二节《认识图形》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对基本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进行认识和区分;学习用图形拼组图画;了解图形的简单属性,如边的数量和角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进行创意拼画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识别和区分,以及用图形进行创意拼画。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图形卡片、拼图板。

学具:学生用图形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圆形的球、正方形的桌子、长方形的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发放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如圆形没有角、正方形四边相等等。

(3)学生尝试用图形卡片拼组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展示例题,如用图形拼出一个小猫。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并说出所用图形的名称。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圆形,写上“圆形”。

2. 画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分别标注名称。

3. 用图形卡片在黑板上拼出一个简单的图画,如小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标注所用图形的名称。

2. 答案: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对图形的认识程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图形,并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2024年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

2024年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

2024年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认识图形”和第六章“基础计算”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

2. 培养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图形的认识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

难点:理解图形的特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卡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示范如何用彩笔和画纸制作这些图形,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进行演示。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的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用学具制作图形,并进行加减法计算,组内交流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图形的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2. 黑板右侧: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3. 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彩笔和画纸制作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形。

5+3= 42= 7+6= 95=2. 答案:(1)图形作品见学生实际完成情况。

(2)计算题答案:8 2 13 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效果。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章节,详细内容为: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学会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基本的平面图形。

2.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图形进行拼图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识别和命名,以及拼图活动中图形的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并学会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展示、拼图卡片、磁性教具。

学具:学生用拼图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窗户是矩形,红绿灯是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磁性教具展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平面图形,讲解这些图形的特点,并进行命名。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用拼图卡片进行图形识别和命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拼图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活动,运用所学图形完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5. 成果展示(5分钟)各组展示拼图成果,分享拼图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图形2. 板书内容:基本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特点及命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利用所学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标注图形的名称。

2. 答案:学生作品,教师批改后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平面图形,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过程中的拼图活动3. 作业设计中的创意发挥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实践情景引入1. 生活化: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图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

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

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班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认识图形》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和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本特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图形的观察和识别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够用这些图形进行创意组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关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识别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图形卡片、实物模型。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图形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3)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图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活动(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学具,制作出该图形的模型。

(2)各小组展示成果,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出示拓展题目,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2. 板书内容: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圆形:半径相等,圆心到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画纸上画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7篇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7篇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7篇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1活动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6教学难点:理解6的实际意义活动准备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数字并剪开。

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活动过程: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

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份。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教学反思: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巩固并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

2、幼儿能通过感观、听觉神经系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手指偶小猴一只。

教学过程:1、复习10以内的数的`分解。

游戏《拍手,对数》今天我们班来了一只小动物。

(教师出示手指偶小猴)小猴:嗨!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想和你们做个游戏,ok? (ok!)凑7)小猴先拍手,小朋友拍手次数与小猴拍手次数全起来是7,如小猴拍3下,幼儿拍4下;小猴拍2下,幼儿拍5下;小猴拍4下,幼儿拍3下;……合起来凑成6、5、8、9、4等同上法。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班数学教材下册,第三章《认识图形》第二节《平面图形》。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知图形的边和角;学习图形的简单分类和描述图形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常见的平面图形。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图形特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分类和特征描述。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磁性教具。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展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并用手触摸图形的边和角。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图形的分类。

(3)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并示范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图形的分类和特征描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图形——平面图形2. 内容:(1)图形名称: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2)图形特征:边、角(3)图形分类:按边数、按角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练习题:P35页,第1、2、3题。

(2)拓展练习:找一找生活中的图形,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1)教材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2)拓展练习答案不唯一,学生能描述出图形的特征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对图形特征的描述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024)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024)
• 第二单元
量与计量(3课时)
• 第四单元
逻辑思维初步(2课时)
• 第一单元
数的认识与运算(4课时)
• 第三单元
图形与空间(3课时)
时间表
每周安排2次数学课,每次课时40分钟。具体上课时间 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安排。
02
数的认识与运算
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
认识100以内的数
能够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理解数 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类型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并通过实践 加以巩固和应用。
创新思维引导
创新思维概念阐释
阐述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方法训练
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 、组合创新、逆向思维等。
创新实践活动
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 验创新的乐趣和成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法运算,初 步认识长度、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认 识基本图形及其特征。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 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初 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安排与时间表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时。具体安 排如下
数字接龙
让儿童按照数字顺序进行接龙游戏,锻炼其数字 认知和排序能力。
形状拼图
提供各种形状的拼图,让儿童通过拼接不同形状 来认识图形和锻炼空间想象力。
数学故事角色扮演
通过让儿童扮演数学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 演游戏,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游戏化评价策略探讨
观察法

2024版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

2024版学前班下数学教案(精选)

判断与推理思维训练
2024/1/30
学习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事物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学习根据特征进行简单推理
引导幼儿根据已知特征进行简单推理,如“这个物体是红色的,因 此它可能是苹果”。
学习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和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5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重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重量,掌握重量单位之间的换 算方法。
教学内容
通过实物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幼儿感受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 位,学会使用天平等测量工具。
19
认识时间单位
知识点
学习时间的基本概念,认识秒、分、时等时间单位,了解时间单位 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时间单位描述时间的长短和顺序,掌握时间单位之间 的换算方法。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等。
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和比较立体图形的特征,了解它们与平 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和讲解,如使用立体图形模型进行观察 和讨论。
2024/1/30
16
04
量与计量初步知识
2024/1/30
17
认识长度单位
2024/1/30
知识点
01
学习长度的基本概念,认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
掌握多个数的排序方法,从小到 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理解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多 一些”、“少一些”等概念。
2024/1/30
9
数的合成与分解
掌握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理 解其意义。
通过实物或图片辅助理解数的合成与 分解过程。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材,主要围绕第五章“认识图形”和第六章“简单的数量比较”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以及掌握10以内数量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量的比较。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挂图、卡片、实物(各种形状的物品)。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形状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 教学基本图形(10分钟)(1)教师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3)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图形。

3. 简单的数量比较(10分钟)(1)教师出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数量。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画纸和彩笔进行数量比较练习。

(3)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道简单的数量比较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数量比较题目,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图形与数量比较2. 内容:(1)基本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2)数量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完成练习册上的数量比较题目。

2. 答案:(1)圆形:如硬币、圆桌等;正方形:如魔方、正方形纸片等;长方形:如课本、长方形盒子等;三角形:如三角板、三角形风筝等。

(2)见练习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和数量比较掌握较好,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更复杂的数量比较题目感到困惑。

2024年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2024年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

2024年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学前班数学教材下册第3章《数的认识与运算》中的第2节“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具体内容包括:1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10以内数的减法运算、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换。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物品的增多和减少,为学习加减法打下基础。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出示教材第3章第2节例题1,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数量。

(2)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表示物品的增多,用减法表示物品的减少。

(3)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教材第3章第2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

4. 小组讨论(5分钟)(1)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加减法的例子?(2)加减法运算有哪些规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2. 板书内容:(1)加法运算规律:a+b=c,其中a、b、c为10以内的整数。

(2)减法运算规律:ca=b,其中a、b、c为10以内的整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第3章第2节练习题。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班数学教材下册,主要涉及第三章“认识图形”和第四章“比较和排序”。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掌握图形的简单组合;学会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排序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说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了解其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排序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组合和分解,排序和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学会观察、比较和排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磁性教具、图形模具。

学具: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学新知(10分钟)(1)教师展示图形模具,引导学生认识并说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名称和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观察、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图形、比较和排序2. 内容:(1)基本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2)图形的特征:边、角、面积(3)观察、比较和排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所认识的图形,并画出它们。

(2)请将下列图形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 答案:(1)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排序:正方形 > 长方形 > 圆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2)鼓励学生尝试用图形创作有趣的画作,激发创造力。

幼儿园学前班的数学教案【5篇】

幼儿园学前班的数学教案【5篇】

幼儿园学前班的数学教案【5篇】幼儿园学前班的数学教案教案一:认识数字教学目标:1. 让幼儿正确识别并书写数字1-10。

2.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概念和基本数量感知。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彩色纸和彩色笔。

3. 数字游戏道具(如拼图、积木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拿出数字卡片,一一展示并询问幼儿,帮助幼儿快速认识数字1-10。

2. 操练:将彩色纸剪成数字1-10的形状,请幼儿用彩色笔进行涂色,并边涂边念出数字名称。

3. 游戏:使用数字游戏道具进行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巩固数字认知。

教案二:认识形状教学目标:1. 让幼儿正确识别并命名常见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2. 培养幼儿对形状的观察能力和形状识别能力。

教学准备:1. 彩色纸和剪刀。

2. 不同形状的图片或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图片或卡片,一一展示给幼儿,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形状。

2. 操练:教师给每位幼儿一张彩色纸和剪刀,指导他们自己剪出不同的形状,并称出每个形状的名称。

3. 游戏:在幼儿园室内或室外环境中,让幼儿寻找和指认不同的形状,加深幼儿对形状的认知。

教案三:数数游戏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数量的敏感性。

2. 提高幼儿的数数技巧和数数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数量图片或卡片(如水果、动物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数量图片或卡片给幼儿观看,引发幼儿对数量的兴趣。

2. 操练:每位幼儿手持数字卡片1-10,教师出示数量图片或卡片,让幼儿根据图片指出相应数字,并将卡片放入一个容器中。

3. 游戏:教师将容器中的数字卡片打乱,幼儿们排队依次取出卡片,每位幼儿都要说出自己手中卡片上的数字。

教案四:量的比较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多”和“少”的概念。

2. 培养幼儿对数量的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1. 不同数量的物品或图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物品或图片展示不同的数量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数量的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班下册数学教案
学前班下册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区分。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尝试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3、在区分左右的过程中加强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重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手势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左右。

(一)说说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师:今天,张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学得很好。

你们有信心吗?
师:请举起手说:“我最棒!”
师:请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想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师:你的右手能干什么?你的左手能干什么?
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靠近左手这边的是左边,靠近右手这边的就是右边。

(二)说说身体上和身边的左右。

师:那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也像我们的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呢?(左眼、右眼、左耳、右耳……)
师:那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呢?
(三)听口令做游戏
师:哇,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左边和右边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和身体上的左右玩个游戏吧。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脚,右手摸右脚;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

(速度由慢到快)
二、在操作中区分左右。

师:“你们做得真好,这里有一位小朋友用左手和右手做了很多动作,它想请你们猜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

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

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上的手势是左手做出的还是右手做出,并将图片按左手、右手归类摆放。

(一)出示手势图,辨别前四张。

师:先看第一排,看看第一张是哪只手做出来的动作?你是怎么知道的?(模仿图片上的手势动作来区分左右)
那老师就把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右边,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左边。

(二)幼儿两人为一组,合作将手势图按左、右手归类摆放。

师:下面还有两排,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摆一摆。

不过要先听清楚我的要求:“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将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在操作板的左边,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操作板的右边。

摆好后马上面朝老师坐好,比比看哪一组速度最快。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集体验证
师:小朋友的速度都很快,但不知道你们的正确性怎么样?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看一看你们做得对吗?做对了就马上用最快的速度把手势图放进盘子里,后面的小朋友把它放到地上,然后面朝老师坐好。

三、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一个人独自完成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一)听口令摆几何图形
1.师:同样,听清楚我的要求: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在操作板上给图形宝宝排排队。

请后面的小朋友把地上的两块操作板和盒子拿上来,每人从盒子里拿一叠图形宝宝,把回形针放回盒子里。

要求:请在操作板的左边摆长方形,操作板的右边摆圆形,长方形的左边摆三角形,圆形的右边摆正方形。

摆好的幼儿马上面朝老师坐好。

2.集体验证
四、在游戏中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一)那现在请小朋友将操作板转一下(180°),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在操作板的左边有谁?操作板的右边有谁?三角形变到哪里去啦?为什么?(方向不同,位置就不同。

)
(二)游戏
师:现在我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形宝宝,每一组的四个人合作,按图上的队伍站好,听到我喊“立正”,就要马上站好,眼睛看着我。

“看看你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你是从左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从右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

”师随意问一两个幼儿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进行游戏。

1.从左边开始数第二个小朋友蹲下,从右边开始数第一个小朋友往前走一步,从左边开始数第三个小朋友举起手,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小朋友向后走一步。

2..现在请所有小朋友向后转,面对着客人老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五、联系实际,结束活动。

“正确认识左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

现在我们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