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用药使用管理实践2011[1].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PPT课件
2018/9/1
12
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 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发红 、发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骨折开放复位
截肢术 人工髋关节 人工膝关节
2978
1284 26781 13352
123
190 830 259
4.1
14.8 3.1 1.9
16
手术类别
冠状a架桥术 血管手术 胃手术 肝、胆管、胰手术 小肠手术
SSI数
456 318 29 15 66
SSI类别(%) 切口浅部 切口深部 器官/腔隙
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 染;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 部位感染;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 伤创面。
13
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 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组织(如筋膜及肌层)的 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 隙部分; 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之一 :①体温>38℃ ②局部肿胀、疼痛或压痛; 3.经直接检查、手术探查、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 切口深部有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2018/9/1
10
CDC及NHSN对手术部位感染定义示意图
2018/9/1 11
SSI分为以下几类: 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 2、深部切口SSI(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 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 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 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 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 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医学院附属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仁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2、预防用药指征: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I 类切口为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异物植入手术(如有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U类切口和川类切口手术,一般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并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
根据卫生部〔2009〕38号文的相关规定,制定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目录,希望临床积极贯彻执行。
表1: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目录2. 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抱瞠卩林1-2g ;头抱拉定1〜2g ;头抱咲辛1・5盘;头抱曲松1〜2g ;甲硝瞠0.5g。
3•对俟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1、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 5h,肌注在术前0・5〜2h ), 一般在手术室完成。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1. 用药起点过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存在用药起点过高的问题。
一些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2. 药物选择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药物选择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特点,而是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3. 用药时机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时机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前过早地给予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4. 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持续时间过长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对策1.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微生物学、感染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和规范。
指南应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和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3. 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监测内容包括药物使用率、药物选择、用药时机和用药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4. 加强感染控制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措施包括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人员的洗手和穿戴口罩等措施。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重要措施。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至关重要。
二、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最小有效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适当用药时间: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2小时,术后用药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与评估: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明确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掌握。
3.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4.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体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监控制度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组织,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4. 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纠正,必要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五、结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
在此段时间内,有许多与手术疗效和医疗安全有关的问题贯穿其中。
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确保手术疗效和安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围手术期管理办法的第一责任人。
各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本院围手术期管理办法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一)术前管理:术前主刀查房明确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征及禁忌征、风险评估、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手术查对、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查等。
1、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循规范化诊疗原则,尽可能明确诊断,并有明确的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征。
2、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刀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术式。
3、术前应完成必要的检查,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好有关检测。
有感染伤口或乙肝标志物阳性或其他特殊感染患者的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如实标明感染和感染的菌种或病毒。
4、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全身不良情况,使患者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手术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5、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解释,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6、术前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应由主刀医师同患方谈话。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管理规定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管理规定.txt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管理规定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的管理规定,以确保手术期间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背景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在手术期间,患者处于较高的感染风险之下。
因此,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措施。
管理规定1.严格限制使用范围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只能在经过严格评估的情况下使用。
必须按照相关指引进行判断,确保该药物有效且必要。
2.合理选择药物选择预防性应用的抗病原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原菌感染风险、药物的疗效以及药物的安全性。
应优先选择对目标细菌具有高效杀菌作用且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3.严格控制用药时机和疗程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和疗程应按照临床实践指引进行,以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
禁止未经医疗专业人员判断和指导的滥用行为。
4.监测和评估效果对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应严密关注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5.严格管理药物使用过程对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的使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用药准确、规范和安全。
包括药物配方、发放、存储和处置等方面的管理。
6.加强专业培训和指导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管理的理解和掌握。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菌药物的管理规定,通过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合理选择药物、控制用药时机和疗程、监测和评估效果以及加强药物使用过程的管理,旨在降低手术期间的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组织机构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药物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评估等,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围手术期用药使用管理实践2011.4
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 “二、三代头孢+甲硝唑”或“哌拉西林”
肝、胆手术 结合药动学特点选“头孢哌酮或头孢曲松” 对β
-内酰胺类过敏病人用“克林霉素”
13
13
给药方法?
起始时机:
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
剂量:
手术时间较短,术前一次 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量>1500
抗菌药 止血药 营养药 制酸药 镇痛药 止吐药
围手术期用药大多是预防用药
5
有关围手术期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
6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4年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
外科领域
预防性抗菌药物 的使用规范
手术类型
抗菌药物是否使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
给药方法
7
7
手术类型与抗菌药物是否使用
注射用止血药
注射用抗菌药
用量监测
抗菌药物检查
未改善/停药
改善/继续跟踪
48
有关围手术期止血药的使用
一般不使用止血药物,除非有出、凝 血方面的问题
原因主要
围手术期患者活动少,大多卧床休息,
本身就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后患者卧床期间使用止血药物更加
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肺栓塞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 的实践与思考
葛卫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2011.4
1
主要内容
概述
围手术期的概念 围手术期常用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原则 存在的问题 药学部门在合理用药管理中的作用
2
围手术期的概念
围术期用药管理
对于某些高危病人如:人工心脏瓣瞙术后、 心房纤颤、高凝状态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停用华法林所带来的风险可能要远大于抗凝治
疗。此时可采用积极策略,即在围术期使用肝素 替代,以确保术前和术后INR>2。如果INR在抗 凝治疗靶范围之內,术前6h停用标准肝素,足以保 证术中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
糖皮质激素
• 增加麻醉或手术并发症风险,且短期内并非必需的药物,
应在整个围术前暂停使用。值得注意是,在相对较短的时 间內,围术期大量用药会增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消除在围术期可能会因患者身体状况 而有改变。
囗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对于糖尿病患者,临床医生围术期处理的关键是控 制血糖,目标为避免低血糖,预防酮症酸中毒和高渗 状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控制 范围为4.4-10.0mmol/L。
低血糖
1.低血糖危害超过高血糖。血糖<2.8mmol/L时出现 认知功能障碍,长时间<2.2mmol/L的严重低血糖可造成脑死 亡。
2.低血糖重在预防和及时发现。衰弱、严重感染、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长期未得到有效控 制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正常的血糖水平即发生低血糖反应。 脑损伤的患者难以耐受5.6mmol/L以下的血糖水平。全麻的 病人低血糖症状不易发现。 3.静脉输注眱岛素的患者血糖<5.6mmol/L应调整泵 速。血糖<3.9mmol/L立即停用胰岛素,开始升血糖处理。静 脉推注50%葡萄糖20~50ml,之后持续静脉点滴5%或10%葡萄 糖维持血糖,每5~15分钟监测一次直至血糖>5.6mmol/L。仔 细查找病因。
(一)术前评沽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类型、病程、目前治疗方案 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手术治疗方面,抗菌药物的使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
由于抗菌药物使用的广泛性以及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
因此,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非常必要。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最小限度原则:即应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并选择最佳的药物及使用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小限度地影响患者的生理机能。
2、合理用药原则: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等使用原则,充分考虑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采用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3、个体化用药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1、预防性使用可选用单剂或短程的抗菌药物,但必须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用药剂量,避免无必要地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2、协同用药在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患者,可采用协同用药的方法,即对于病原体不敏感的药物采用联合使用。
3、治疗性使用在有明确感染证据的患者,应采取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使用时应注意分离鉴定病原菌,参考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用最适当的药物和疗程。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流程1、加强团队合作,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及流程。
明确相关工作单位(如医院感染控制科、药学部、临床医疗部、手术室等)在使用抗菌药物中的职责及行为规范。
2、切实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监管,建立合理用药审查制度。
设立合理用药监督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并负责统一管理、协调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及开始特定药物的使用标准。
3、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维护系统,建立完善的使用记录系统。
对于每一次抗菌药物的使用,都必须建立详细、准确、标准的记录。
并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可追溯、可检索的案卷。
4、加强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提供临床科研支持。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医务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和监测,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培训,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5. 护理部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测,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遵循国家规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遵循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和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术前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前用药。
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3. 术中用药:根据手术时长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术中追加用药。
通常在手术开始后2-4小时追加一次。
4.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在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通常术后使用2-3天。
5. 监测与评估:在围手术期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掌握。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体药物管理规定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体药物管理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体药物的管理,以确保手术过程中病原体的有效控制和预防感染的发生。
该管理规定适用于所有围手术期患者,并应由医疗机构严格执行。
2. 药物选择2.1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医疗团队应选择合适的抗病原体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药物选择应基于科学依据,并由主治医生进行决策。
2.2 药物选择时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应尽量选择针对特定病原体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3 对于存在过敏史的患者,应特别慎重选择药物,并在使用前进行过敏测试,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使用原则3.1 预防性应用抗病原体药物应在手术前适当时间内进行,以保证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治疗水平。
3.2 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主治医生的指示进行使用。
3.3 药物使用的疗程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手术结束后适当时间内停止使用。
3.4 在药物使用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监测和干预。
4. 药物管理和监测4.1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储存、配送和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4.2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不当使用和药物滥用的问题。
4.3 医疗机构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置制度,对于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和处理,以确保患者安全。
5. 结论通过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体药物的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本管理规定,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制度,以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
以上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原体药物管理规定》的完整版内容。
注: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操作以医疗机构内部的规定和相关法规为准。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菌药物管理规定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菌药物
管理规定
目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菌药物的管理,确保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得到合理的抗菌治疗,预防手术相关感染的发生。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病菌药物时必须遵守本规定的要求。
药物选择和使用
1.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病菌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临床指南的建议使用。
2. 切勿随意更换或增加抗菌药物,必要时应及时与医院临床药物科协商。
3. 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使用时机
1.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适当时间内给予,通常
为术前30-60分钟。
2. 术中应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持续时间和需要预防的感染类
型进行用药,尽量避免长时间应用。
3. 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根据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
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必要时延长使用时间。
感染监测和报告
1.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定期对手术相关感染进行监
测和报告。
2. 医务人员应及时将发现的手术相关感染情况上报给医疗机构
的感染管理部门。
提示与警示
1. 抗菌药物应合理使用,不得滥用或过度应用,以减少耐药性
产生的风险。
2. 医务人员应及时更新相关抗菌药物知识,提高合理使用的能力。
3. 对于过敏史或其他禁忌症患者,应慎重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以上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菌药物管理规定》的完整内容,医务人员在围手术期应遵守以上规定,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术后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观察干预开始后的100例手术
用药适应症、切口感染率 用药选择、用药持续时间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住院天数
观察结果与干预前的100例手术比效
38
疝修补术干预前后比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标比较(n=100)
评价项目
切口感染率(%) 药物选择合格率(%)
临床应用监测、细菌耐药监测
预警管理
临床应用预警管理、细菌耐药预警管理
18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检查要点
抽查10份一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
给药时间 禁忌症 药物相互
药物选择
用法用量 给药途径
作用
溶媒
▲每个病历2分
19
存在的问题
目的不明
时机不当 时间太长 选药不当甚至错误 给药方法不当
继 续 沟 通
上 报 药 事 委 员 会
进 行 处 理
47
2009年临床药师参与干预的部分用药问题
药 品
中药注射液1
中药注射液2
信号发现
药物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检查
存在问题 /措施
无适应症、超剂 量/预警 无适应症/预警 无适应症、超剂 量/预警 不符合卫生部规 范/预警
结果/措施
未改善/停药
改善/继续跟踪
干预成效
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标大幅度改善
用药适应症、用药选择、用药持续时间、给药时间 合格率达90%以上
切口感染率0%
使经济效益结构改善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药品总费用、药占比下降 住院天数缩短,医保费用减少.
药品、检查、医疗收入比例改善
43
合理用药监测与干预模式
发 现 信 号 调 查 与 分 析 预 警 与 干 预 效 果 评 估 考 核
34
75.8
81.6
87.5
97
93
98
36.7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用药选择与规范相
符率由干预前的30%上升70%以上
预防用药药物选择合格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07年9月 2007年12月 2008年6月 2008年12月 2009年6月 2009年12月
67.5 42.5
ml,术中 给予第2剂(t1/2短)。宜选择长t1/2药品
途径
静滴,20-30min,起效-开始手术
14
14
给药方法?
有效覆盖时间
至手术结束后4hr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以上
心胸外科72h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转换
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 治疗性应用
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
术前30分钟静脉滴注
术后不再使用抗菌药物
若皮试阳性
使用氨曲南
32
制定用药协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规定
可酌情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胆囊壁炎性充血、水肿
术后24小时内可再使用1-2次同种抗菌药物
胆汁溢入腹腔 术后可增加一剂同品种抗菌药物。
发现问题沟通确认 屡教不改超过3次者按标准扣分
依靠领导攻破堡垒
28
组织落实
改事后干预为过程干预
印制过程干预二联单-友情提示 每周3次到临床查看在院手术病历
检查结果纳入医院基础管理考核
每月25日前全院基础管理考核开会 呈报扣分情况
29
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
手术室给药的问题
切口级别
Ⅰ类--清洁级
用药原则
提倡不进行预防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异物植入手术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8
手术类型与抗菌药物是否使用?
Ⅰ类切口手术类型
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
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
36
抗菌药分级管理合格率由干预前的
70%上升至95%左右
分级管理合格率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06年6月 2007年6月 2008年6月 2008年12月 2009年6月 2009年12月
37
98 86.4 69 80
100
96
重点干预手术干预前后情况比较
疝修补术、剖宫产术
评价项目
切口感染率(%) 药物选择合格率(%) 开始用药时间合格率 (%) 持续用药时间合格率 (%)
对照组
0 19.0 87.1 36.2
实验组
0 92 95 70.2
P值
1.000 0.000 0.188 0.000
持续用药时间 ( h )
69.5±47.8
28.7±38.6
0.000
41
剖宫产术干预前后比较
时止的期限”
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
术后的一段时间
这并不等同于一个外科病人的全部住院期
3
围手术期的概念
1988年,解放军第一届普外科围手术期
学术讨论会确定围手术期的概念
“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 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4
围手术期的涉及的常用药品种类
除麻醉用药品外
皮试、救护等
给药时间记录的问题
术中给药医嘱的问题
医嘱库中添加字段
30
制定技术规范
制定甲、乳、疝、剖宫产术等围术期抗
菌药物应用规范
用药品种、给药时间、医保情况 用法用量
皮试方法、剂量、溶媒、静滴时间
31
制定用药协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规定
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药物经济学指标
评价项目
住院天数(天)
对照组
6.4±3.5
实验组
6.0±1.9 81.1±161.7
P值
0.241 0.000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元) 315.1±324.5
药品总费用(元)
药占比
1046.5±756.2 725.2±469.7
19.9±7.94 16.2±7.9
0.000
0.001
42
72.2 62.9
30.6
37.1
35
治疗用抗菌药病原学送检率由干预前
由干预前的52%上升至90%左右
病原学送检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9 52.4 58 50
77
84
92
2006年4月 2007年9月 2007年12月 2008年6月 2008年12月 2009年6月 2009年12月
开始用药时间合格率 (%) 持续用药时间合格率 (%)
对照组
0.7 0
64.0 8.1
实验组
0 95
98 92
P值
0.356 0.000
0.000 0.000
持续用药时间 ( h )
83.8±33.4 6.9±10.4
0.000
39
疝修补术干预前后比较
药物经济学指标(n=100)
评价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P值
抗菌药 止血药 营养药 制酸药 镇痛药 止吐药
围手术期用药大多是预防用药
5
有关围手术期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
6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4年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
外科领域
预防性抗菌药物 的使用规范
手术类型
抗菌药物是否使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
给药方法
7
7
手术类型与抗菌药物是否使用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 的实践与思考
葛卫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2011.4
1
主要内容
概述
围手术期的概念 围手术期常用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原则 存在的问题 药学部门在合理用药管理中的作用
2
围手术期的概念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
指“从病人因需手术治疗住院时起到出院
形成胆囊周围炎、胆汁为脓性
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术中留取胆汁做细菌培养+药敏 病程中说明
33
成效
预防用药开始时间与规范相符率
由干预前的37%上升至98%左右
预防用药开始时间合格率(%)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06年2月 2006年12月 2007年6月 2008年6月 2008年12月 2009年6月 2009年12月
24
组织保障
成立合理用药管理办公室
配备专职临床药师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药师及临床专家配合办公室的工作
检查、指导全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重点检查、指导疝修补术及剖宫产术等Ⅰ类切口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
监测、干预用量骤升等非常规用药信号
25
实践
分析原因
临床医生不合理用药的根源
缺少培训,用药知识贫乏
结肠或直肠手术
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 “二、三代头孢+甲硝唑”或“哌拉西林”
肝、胆手术 结合药动学特点选“头孢哌酮或头孢曲松” 对β
-内酰胺类过敏病人用“克林霉素”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