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乞巧,嫦娥)(1)
29古诗两首
读背课文29《古诗两首》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课文内容填空1、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月初。
那天是、鹊桥相会的日子。
2、《乞巧》这首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_写的;《嫦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_写的读后感: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美丽嫦娥奔月成仙,这一个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人们心间,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七夕节的浪漫,中秋节的温馨,无不寄托着重情重义的中国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美好向往。
剪不断的连心的血脉,最动人的是丝丝的真情,一个“情”字,是人们永远为之感动和歌咏的主题。
笔记本作业抄写古诗和诗意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
家家户户的女孩子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向织女乞取智巧,数不清的彩线都已经穿完了。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意: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记词语听写词语29《古诗两首》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也泛指一对恋人。
【出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概说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相关记载】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
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
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
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
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
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知识点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古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知识点。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与背景《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作品。
林杰,字智周,自幼聪慧过人,可惜英年早逝。
这首诗是他描绘七夕节民间乞巧盛况的诗作。
诗句解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开篇点明了时间是七夕之夜,人们仰望天空,看到那浩瀚的银河。
传说中,每年的七夕,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这里的“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述了家家户户的女子对着秋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灵巧的手艺。
她们把红丝穿了一条又一条,展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乞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女子们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智慧和灵巧。
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七夕节的乞巧场景,反映了古代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灵巧技艺的追求。
同时,也展现了民间七夕节的热闹氛围。
艺术特色1、想象丰富:诗人通过想象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为乞巧的场景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2、场面描写生动:对家家户户女子乞巧的场面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热闹的场景。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与背景《嫦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句解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描绘了室内的环境,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西斜,晨星也逐渐隐没。
通过这两句诗,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联想到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宫,从此只能在碧海青天中度过孤独的日子,心中应该充满了悔恨。
这里借嫦娥的孤独悔恨,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孤寂之情。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乞巧》与《嫦娥》这两首经典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林杰和宋代诗人苏轼之手,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乞巧》:诗中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纷纷向织女星祈求巧手和美满婚姻的情景。
2. 《嫦娥》:通过描绘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读、背诵两首古诗,把握诗意,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乞巧》和《嫦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b. 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c. 逐句解析古诗,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d.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意象:织女星、银河、鹊桥、巧手c. 修辞手法:比喻、对仗2. 《嫦娥》:a. 作者:苏轼b. 意象:明月、嫦娥、广寒宫、桂花c.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
b. 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需自行完成背诵。
b. 示例:在《乞巧》中,作者通过描绘织女星、银河等意象,表达了女子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在《嫦娥》中,作者通过描绘嫦娥、广寒宫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按照课文看拼音写词语。
2. 补充诗句,再填空。
乞巧作者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夕指的是农历________,是传说中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2)《乞巧》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写民间乞巧盛况的名诗,体现了________。
(3)“乞巧”是指向织女乞取________的意思。
这时。
人间女子通常对着________用五彩线穿针。
3. 形近字组词。
4. 填空(1)写出下面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深________沉________长河________应悔________(2)《嫦娥》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借________的故事抒写了________。
5. 《嫦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我还知道他写过很多诗,最喜欢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
6. 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1)“宵”的音节是________,它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2)“霄”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第八笔是________。
(3)“屏”的部首是________,去掉部首余________画。
7. 补充词语________河桥________碧霄________秋月________灵药。
8. 我能根据音节写词语。
9. 拼一拼,写一写。
10. 火眼金睛,对的打对,错的打错。
(1)“长河”指很长的河。
________(2)《嫦娥》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________(3)“乞巧”指的是阳历的七月初七。
________。
11. 选择合适的解释12. 按课文内容填空(1)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________月初________。
那天是________、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嫦娥奔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嫦娥奔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
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
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
有个叫逢蒙的,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
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
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
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
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
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
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
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
“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他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
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他们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
从此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个案部分一、素养训练:《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 带着问题来读书。
(1)《乞巧》中前两句叙述了________的民间故事,后两句写了________的场面。
(2)《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________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后两句引出________对________的感叹。
诗中涉及了神话故事________。
2. 拼音写字我最棒!(1)美丽的píng fēng________立在房间里。
(2)古时候,穷人总是qǐ qiú________过上好日子。
(3)那zhú guāng________里燃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3. 比一比,我能组词语。
宵________(________)度________(________)霄________(________)渡________(________)令________(________)偷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愉________(________)4. 我是小法官。
(在正确说法的后面打“√”)(1)诗中“长河”指的是很长的河流。
________(2)《嫦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
________(3)《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________(4)“乞巧”是指每年的阳历七月七日,又叫“七夕”。
________(5)“乞巧”是少女们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________。
5. 想一想,连一连。
6. 默写古诗,再回答问题。
乞巧乞巧唐代: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写________的名诗。
农历________的夜晚,俗称“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________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碧霄”的意思是________。
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
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嫦娥》与《乞巧》都是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下面大家随小编一起来了解这两首诗吧!《嫦娥》作者:李商隐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翻译: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乞巧朝代:唐代作者:林杰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两首》,具体包括《乞巧》与《嫦娥》两首经典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乞巧》: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向织女星乞求巧手艺的情景,以及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传说。
2.《嫦娥》:讲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乞巧》与《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 领会古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寓意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寓意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乞巧》为例,讲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嫦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寓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乞巧》《嫦娥》2. 内容:《乞巧》:七夕、乞巧、牛郎织女、浪漫传说《嫦娥》:嫦娥奔月、月亮崇拜、美好愿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乞巧》与《嫦娥》。
(2)分析两首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谈谈你对这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原文。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乞巧》与《嫦娥》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古诗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 共38页
• 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 • 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 • 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 • 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 • 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 背诵《乞巧》,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 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开个故事会。
立时飘飞升月成仙。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词解析
• 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 • 长河:银河。 • 灵药:仙药。 • 碧海青天:指嫦娥单调的生活环境,只能
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 暗的烛影,
• 银河渐渐疏落,启 明星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 嫦娥应该后悔偷 吃了灵药,
• 眼望着碧海青天, 夜夜心情孤寂。
说说你从诗 中体会到了 什么?
体会到嫦娥孤寂后悔Fra bibliotek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 俗,就是妇女们在七 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 各种乞巧活动。乞巧 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 穿针引线验巧,做些 小物品赛巧,摆上些 瓜果乞巧,各个地区 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 同,各有趣味。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穿针引线验巧
有的在那天中午 的阳光下,放一 碗水,把绣花针 放在水上面,根 据碗底针影的样 子,确定是得巧 还是输巧。
29.古诗两首
qǐ
乞巧
29《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坐看牵牛织女星。
元日
王安石
寒食
韩翃
hóng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tóng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春城无处不飞花, yù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zhū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
• 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
• 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乞 巧 霄渡屏
烛 晓 偷
乞求 渡过
碰巧 屏幕
云霄 蜡烛
知晓
偷盗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织女星
牛郎星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传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 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 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 有的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 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 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 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 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 还是输巧。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 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
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
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 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乞巧-嫦娥-古诗-诗句意思
一、背诵古诗及诗句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一二句:今晚是七月初七,我们早早地来到户外看着碧蓝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今晚要在鹊桥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三四句:每家每户都有姑娘在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丝线。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一二句: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四句: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因为她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二、默写29课古诗两首。
,。
,。
,。
,。
三、默写诗句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一二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三四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一二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四句:。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情感。
2.掌握两首诗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分析《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分析。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林杰。
(2)讲解“乞巧”的来历。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乞巧、灵巧、乞巧楼”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牵牛织女、乞巧楼、灵巧”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乞巧》。
第二课时:《嫦娥》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李商隐。
(2)讲解“嫦娥”的传说。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嫦娥》。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讨古典诗词的美。
2.诗歌创作(1)让学生模仿《乞巧》和《嫦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3.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将创作的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
古诗《乞巧》《嫦娥》原文.doc
古诗《乞巧》《嫦娥》原文
《乞巧》 ----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乞巧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注释《乞巧》注释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嫦娥》注释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3、作者简介林杰 (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乞巧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具体内容包括《乞巧》一诗中描述的民间习俗,以及《嫦娥》一诗中对月亮的赞美。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十二章第二节,主题为“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及文化背景。
2. 教学重点:《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a. 介绍《乞巧》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b. 逐句解析古诗,讲解生僻字词、句式结构。
c. 分析《乞巧》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乞巧节,创作一首关于乞巧的诗歌或故事。
4. 例题讲解:《嫦娥》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嫦娥》中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意象等。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主题:民间习俗c. 重点字词:牵牛、织女、鹊桥、乞巧2. 《嫦娥》a. 作者:李商隐b. 主题:月亮赞美c. 重点字词:嫦娥、月宫、桂花、玉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
b. 分别用300字概括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
c. 分析《乞巧》和《嫦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a. 背诵内容略。
b. 《乞巧》:描绘了民间乞巧节的盛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嫦娥》: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学习目的: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
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
(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
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
(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
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
(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
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
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
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
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