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

合集下载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分享 中西翻译史

分享  中西翻译史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西方翻译史的开端——公元前三世纪
• 广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 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 文本》 • 严格意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中 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 希腊史诗《奥德赛》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 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 领导下,一直 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 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 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 象,同时还肩负外译汉的任务;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 提高。
二、隋-唐-宋时代
•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历史较 短,译经不多。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 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 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 表的大批著名译者,他于贞观二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 十七年后归国。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 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 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 第三阶段 —— 中世纪中期(即11至12世纪之间) • 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 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 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 触。 •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 严复在《大演论· 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信、达、雅”的 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 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他提 出“宁信而不顺”。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翻译的历史概述

翻译的历史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中国翻译简介

中国翻译简介


存在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存在的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界长期争论 没有一部系统科学的奠基之作 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翻译理论及本国翻译理论

阅读书目
,1984
建议阅读书目
1992
《 翻

译 论 集
新 璋







《 中

国 译 学
福 康



稿

,
外 教 社
,
1998
《 中

国 翻 译
祖 毅



,
对 外 翻 译 出 版 公 司
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1951) ——第一次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
80年代后我国翻译理论逐渐形成各种流派
研究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为主和研究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为主 的两大流派 传统译论代表人物:
罗新璋、马祖毅、陈福康、刘宓庆等 西方的译论代表人物:
蔡毅、许军、谭载喜、廖七一等。
我国翻译理论
罗新璋:《翻译论集》(1984)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发展线索
支谦对翻译学的贡献
支谦之翻译
提出“难译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 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实传不易。”
首创:改“胡音”为汉意的翻译方法;合本;加注;
支谦尚文,后人尊他为“文”派的代表人物
道安对翻译学的贡献
道安之翻译
提出:“五失本,三不易”:
译梵(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之,三失

精华资料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doc

精华资料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doc

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一、简介翻译简史考试是一项评估翻译能力的考试,旨在测试翻译者对于翻译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了解。

本文以翻译简史考试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全面整理其考试要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进行知识复习。

二、考试内容1. 翻译史概述翻译史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考生需要熟悉翻译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重点内容包括:a) 古代翻译:重要翻译活动和成就,如《译庄》、《出使史》等;b) 现代翻译:关键翻译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如信源理论、文本学等。

2. 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考生需要了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理论。

重点内容包括:a) 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南尼斯等人提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等价;b) 文化翻译理论:由鬼才斯大林斯基等人提出,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c) 办公性翻译理论:由久留米大学教授大野晓等人提出,强调职业翻译的特点和规范。

3. 翻译实践范式翻译实践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了解翻译实践的不同范式和具体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a) 直译和意译:考生需要掌握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和适用场景;b) 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考生需要了解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的特点和要求;c) 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考生需要熟悉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4. 翻译技巧与实战成功的翻译实践离不开合理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经验。

考生需要了解常用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策略。

重点内容包括:a) 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的技巧;b) 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考生需要学会处理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的方法;c) 翻译评估和修改:考生需要掌握翻译评估和修改的技巧和要求。

三、备考建议1. 熟悉考试大纲:详细了解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和要求,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掌握翻译史、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翻译实践的积累和技巧应用。

3. 学习与交流互动:参加翻译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翻译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

以下是中国翻译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的详细阐述:1.古代翻译:古代中国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对外文献的翻译和传播上。

早期的翻译主要涉及佛教经典的翻译,如鸠摩罗什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的翻译事业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古代翻译注重忠实传译,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这对当今译学提醒我们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

2.明清时期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的翻译范围扩大到科技、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如李时中、顾炎武、严复等人的翻译活动。

他们注重翻译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强调对原著的理解和再创造,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在翻译中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近代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翻译家们开始注重对西方科学、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翻译,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胡适、鲁迅等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强调翻译要贴近当代社会需求,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和对译文的创造性处理,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4.当代翻译:当代中国翻译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翻译范畴更加广泛,包括文学、商务、科技、电影等各个领域。

当代翻译注重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文化素养和多样性。

同时,翻译研究也更加理论化和专业化。

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总体来说,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对当今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翻译工作,并推动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和唐朝时期,是翻译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促使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和学术交流。

随着这种交流,汉朝开始翻译外国文献。

最著名的翻译成果之一是《西京杂识》,它是从西域带回来的一部学术著作的译文。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翻译之一。

唐朝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文化和学术的引进。

唐朝皇帝自己也很重视翻译工作,在他的支持下,大量的外国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经典的翻译。

这些翻译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使佛教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宗教之一。

唐朝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在佛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中国翻译学的奠基人之一魏晋时期的孔安国曾说:“不译不经,不经不广。

”唐朝时期的翻译家也奉行这一原则,在翻译外国著作时,他们注重传播外国知识,丰富中国文化。

他们尽力使译文忠实于原作,并尽力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翻译活动越来越多样化。

宋朝、元朝和明朝等后期的翻译活动在文学、历史、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些跨领域的翻译活动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的翻译家开始关注国际新闻、学术著作和商业文献的翻译。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加强了对外语培训和翻译工作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总的来说,中国翻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从古代的汉朝和唐朝,到近代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doc

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doc

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学翻译历史理论对比
• • • • • • 潭载喜《中国翻译》1999.5: 就整个翻译历史而言,中西翻译传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了解 与交流,只是到了现代发展阶段才开始出现。从现有记载 看,历史上中西方各次较大的文化、商业、科技交流,如 著名“丝绸之路”引发的交流、唐代景教的传入、马可波 罗的中国之旅,都没有伴随出现有重要标记的翻译活动, 就是明末清初由耶稣会士主导的科技、典籍翻译,也只是 局限于西语汉译或汉语西译,其性质纯粹属于翻译的范畴, 而非本文所指不同翻译体系之间的交流。加上清朝的固守 自封,这就说明,至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之前的 历史长河中,中西翻译传统沿着各自的路线发展,互为独 立,互无交往,因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大翻译体系。
2.中国文学翻译思想理论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 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 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以后的文 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的传统翻译理论从支谦到钱钟书经历的两大发展阶段,即 古代以佛经典籍为主要翻译对象的第一发展阶段,和近现 代及当代以社科经典、文学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第二发 展阶段。这两个发展阶段主要翻译对象尽管发生了变化, 但其翻译思想基本上一脉相承的。近百年来始终围绕严复 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展开,在五四运动时期形 成高潮。
• 虽然在量上我们看到文学翻译上的差距,但在翻译的理论 史上却不存在“质”的差别也就是说,西方翻译理论遗产 在数量上比我国多,但在中西翻译理论所阐述的问题,及 其对各自翻译实践所产生的指导作用上,彼此之间却并没 有多大区别。 • 例如,中西翻译理论至今为止对于诸如翻译原则、翻译标 准、翻译程序、翻译方法等问题都进行过很多相似的探讨, 各自的各种翻译理论和思想都对各自的翻译实践活动产生 过重要的影响。
洪堡(1769-1859)
•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问题 进行探讨。 1. 语言和人类思维、民族精神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虽然语言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 能的,而且翻译对丰富译入语民族文学和语言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他 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翻译得时候译者不能拘泥于原文的 词、句结构,因为越忠实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可能偏离原文越远,即使 是最忠实的翻译,人们也能发现与原文有很多不同。
• 于埃 17世纪法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思想家。 于埃提出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要兼顾语 言流畅的条件下,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和原作者的 风采。他的翻译忠实观实现对法国译坛盛行的自 由翻译之风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 巴特 翻译思想和于埃可谓一脉相承,强调在翻 译时“应该准确表达原作”,巴特提出了更加具 体,更具可操作性的“十二条规则”,如保留原 文中的连接词,不打乱原文的前后顺序,原文中 的谚语要用译语中对等的谚语来翻译原文等等, 主要关注点在语言层面,对翻译发挥的文化功能 未作论述。
• 1.信息性的翻译(information translation),其主要目的在于 传递知识,如路德对圣经的翻译; • 2.改编性的翻译(adaptation/parodistisch),即按照译语文 化规范对原文进行删改,这种译法近似创作; • 3.逐行对照翻译(interlinear translation),指原文和译文隔 行对照。 • 歌德最推崇第三类翻译,即逐行对照的翻译。他认为这种 译法最好,能产生完美的译文。
• 西方翻译传统却与此不同,它起始于古罗马时期, • 经历了从同一“母”体系到不同“子”体系发展、 演化的过程,即从古代拉丁语言文化体系,向后 世欧洲各个民族语言文化体系发展、演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西方翻译传统是一个“多元的”翻 译体系。各时期,直至当代,其高潮迭起,反复 不断。在文学翻译领域,情况更是如此。十九世 纪末、二十世纪初之前,我国可以说没有出现过 大规模的文学翻译,因此谈不上有很多文学翻译 作品或文学翻译家的存在。而在西方,不论是在 拉丁语时期的罗马,还是在后世民族语时期的欧 洲各国,文学翻译始终是推动西方文化、文学向 前发展的原动力。
3.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1768--1834)
1.翻译分笔译和口译 2.真正的翻译分文学艺术作品的“模仿和科学或学术 类文本的“释译”。 3.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辩证关系。 4.翻译可以有两种途径。要么使作者向读者靠拢,要 么使读者向作者靠拢。
• 歌德:崇尚朴实无华的翻译,他把翻译分为三类:
3.钱钟书(1910-1998)
• “化境说” • 出自他1981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篇文章中钱钟 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钱钟书的“化 境说”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境界”说或“意境”说 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它既强调文学翻译的语言不能“生硬 牵强”,又着眼文学作品整体风味的传译不能丢失分毫。 • 钱钟书的“化境”说和傅雷的“神似”论是对中国传统翻 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古代的“文、质”说,近代的 “信、达、雅”说到现代的“神似”、“化境”论,反应 了人们对事物认识所经历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自然发展过程。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246页)
2.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
1.《论翻译的原则》 2.优秀译作标准 3.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译作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 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他认为好的翻译应该“能够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 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使译入语国家的人能够清 楚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就像原语国家的人所领 悟和感受的一样。”奈达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 说泰特勒的这部著作标志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新时 期的开端。
3.译者应该竭力避免译文中出现意思的含混不清,忠实于原文真正的特 点,洪堡认为忠实是翻译得首要原则,不过这种忠实必须指向原文真正 的特点而不是其他的旁枝末节,因为任何一个出色的翻译都源自对原文 所持的一种简朴、谦逊的爱。
•总体来看西方文学翻译时期的理论思想随着当时文 学思想的转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文学翻译与文学创 作相互影响。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翻译,作家为 了寻求新的创作模式而翻译、模仿希腊的作品,译 者与作者地位平等;到18世纪的翻译,译者关注翻 译的道德问题,关注再创原作精神的问题;浪漫主 义时期的翻译,肯定译者个人的创造力;
林纾
• 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艺作品的人 • 依靠别人口译,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 • 《巴黎茶花女遗事》 《鲁滨逊飘流记》 • 《黑奴吁天录》
2.傅雷
• 神似说源自他在1951年出版的《高老头》重译本的序, “神似说”正视中西语言文字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强 调译者不应片面追求所谓的忠实即“形似”,而要求译者 应该从更本质的层面去传递原文的内容,包括原作的风格、 意境、神韵等。
• 从宏观上看,作为最具影响的两大世界级翻译体系,中西 之间的区别之一,是“单一体系”与“多元体系”的区别。 • 在理论上,中国翻译传统的涵盖,不仅包括汉语言文化内 的翻译,而且也应包括中国境内其他民族语言文化内的翻 译,如藏、蒙、维吾尔语言文化内的翻译。但由于在所有 这些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翻译传统中,涉及汉语言文化的 翻译传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它往往被当作了中国翻 译传统的唯一代表,即狭义上的中国翻译传统。也就是在 这个意义上,中国翻译传统是一个“单一的”翻译体系, 因为它自古至今都发生在同一语言文化即汉语言文化的环 境里。
五、实用文献(非文学翻译)阶段
西方现代翻译 • 二战以来的翻译活动: • 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 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 主要体现在: • 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 量;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 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 宗教典籍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翻译观念不能用来看待解释当 今的翻译事实和翻译理论,产生不少困惑和抵触,因此译 学观念的现代化势在必行,西方翻译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 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 • 1.把语言学理论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翻译研究的 “语言学转向”,结构主义、交际理论、语言学理论等成 为翻译理论的基础; • 2.把翻译研究置于文化语境、历史和传统等更为广阔的领 域中展开,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而使翻译 研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尤金 · 奈达(1914---)
• • • • • 翻译思想: 1.坚持语言的共性及可译性 2.跨语翻译的全过程包括分析--转换--重组三个步骤。 3.提出翻译的形式、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以及等效对等。 奈达的等效论改变了西方两千多年来围绕直译还是意译的 翻译争论,第一次明确地关注到了信息接受效果上,因此 事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
1.严复(1854—1921)
• 严复对翻译思想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 说。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 肯、鲜明、概况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 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 个新的阶段。 • 严复之后,中国传统译论继续沿着自己的轨迹进展,先后 出现了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论。
中西翻译思想与理论对比
中西翻译思想与理论对比
翻译的产生 中西翻译史的划分 中西宗教翻译理论思想对比 中西文学翻译理论思想对比 中西实用文献翻译理论思想对比
四、中西文学翻译思想理论对比
1. 西方文学翻译思想理论 概述: 总的来说在西方宗教翻译时期,虽然出现了几位著名的翻 译理论家、实践家,但翻译思想并不是很丰富。随着民族 语言与民族文学的确立,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 后,文学翻译开始成为翻译的主流,从而开启了以文学名 著、社科经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在这一阶 段,对翻译的理论探讨更加丰富和深人,并且产生了针对 各种文类、体裁作品的翻译理论。 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家先后有英国的德莱顿、泰特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