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首创了私人 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首 创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 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六经,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 典《论语》。后南宋朱熹把《论 语》《中庸》《大学》《孟子》 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 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 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 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 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 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 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 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 祀”。
固定句式:“不亦......乎?”意为“不也......吗?”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话讲的是交友的乐趣。 这些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第三句话是为人的气度, 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
我
对此多次进行检讨。 三,泛指多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谋划,商量办法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 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
表转折,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通“惘”,迷惑。迷 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 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课件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重点字词解释: (1)之:代词,代学问和事业。 (2)者:代词,......的人。 ( 3 ) 好 : ( h ào ) 喜 欢 , 爱 好 。 ( 4 ) 乐 : ( l è) 形 容 词 的 意 动 用 法 , 以 . . . . . . 为 乐 趣 。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 可以为师矣 ( )
六、按要求默写句子。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 温故而知新 ( )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翻译: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重点字词解释: (1)而:连词,表示转折。 (2)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罔(wǎng):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2) 而:连词,表顺接。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3) 说:通“悦”,愉快。 (4)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副词,也。 (5) 知:了解。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 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 “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 愉快的事。
第二则: 个人修养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同“又”,用于整数也 (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 (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 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 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 、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 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 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 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ū fù]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

·哲理探究·
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 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 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 界。
·哲理探究·
在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 饭疏食,饮水
实:名词用作动词,吃
古今异义
① 可 以 为 师 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字词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 回也不改其乐
(形容词,高兴) (名词,乐趣)
生字新词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贰
字词解析
·字词解析·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②吾十有五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① 学而时习之 ② 吾日三省吾身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字词解析·
③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论语》十二章课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多次进行自我检讨
竭尽自己 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往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
章解: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讨自己:替别人 谋划事情(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 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通“又”,用于
立身,指能
整数和零数之间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孔子的每个人生阶段都到达了相应 的高度,处在少年阶段的你对自己以 后的人生是如何计划的呢?
课文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思想品德修 养及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等方面的内容。警 告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取 信、重视友谊、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
《论语》十二章
《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根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 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 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 为“诗、书、礼、易、春秋”。《四 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 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成为科举取士 的根据。
·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1.为 ·
可以为· 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2.知
·
温故而· 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
3.而 温故而知新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作品介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 据。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河流
流逝 代词,指 河水
舍弃(《子罕》)
参考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
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军队
平民百姓
参考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
可改变。”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
广泛 表并列 坚定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作用:层层推动,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2.第八章讲了什么? 本章讲了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3.第九章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他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检讨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第十章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飞逝,生动形
预习检查
1.给标红字注音
论(lún )语 传(chuán)不习乎 不思则罔(wǎnɡ) 一箪(dān )食
不亦说(yuè)乎 而不愠(yùn)
曲肱(ɡōnɡ) 好(hào)之者
三省( xǐnɡ)吾身 不逾( yú)矩 不学则殆(dài ) 笃(dǔ)志
2.解释下列标红文言词语
(1)学而时习( 按时复习 )之,不亦说( 同“悦”,愉快 )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诲女知之乎! 8、是知也。
(强毅, 刚强) (想; 施加)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 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 学派的经典。
四书: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
❖
孔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
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
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
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
孔子为“ 圣人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
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
“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 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 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 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示诱导等教学 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 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表示顺接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表示并列关系 学而不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集结。
在学习《论语》时,我们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的学说。
下面就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学而篇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反复思考,只有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对学习的要求,他倡导人们要虚心好学,不要因为自己已经有所成就而骄傲自满。
第二章:为政篇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对待友谊和仁爱的理解。
孔子认为通过学问可以结交朋友,而朋友可以相互帮助成长。
2. “君子之于天下也,不求也难。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章:兄弟篇1.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为人之道,同时要虚心接受错误并勇于改正。
2.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将问题推给别人。
第四章:述而篇1.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爱不能通过华丽的言辞和做作的举动表达,而是从内心发出的。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强,只有经历过困苦才能看到真正的价值。
第五章:泰伯篇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认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强调了道义与利益的区别,他认为君子应该以道义为重,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第六章:乡党篇1. “凡习礼,一以贯之。
”孔子强调要坚持学习和实践礼仪,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提升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平等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重点解读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检讨——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诚信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重点解读
十五岁。有,同“又”,用 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迷惑,疑惑。
立身,指能有所成绩。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 物的主宰。命,命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按时复习。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生气,愤慨。 指有才德的人。
乎? ”(《学而》)
重点解读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 我,并不因此愤慨,不也是君子吗?”
层层推动,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重点解读
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对,对于。
重点解读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脉络梳理
课堂小结
《<论语>十二章》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着重叙述 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这三方面的内容,警告 人们要勤于复习、学思结合,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珍 惜时间,要宽厚仁义、坚贞守节等。
替。
竭尽自己的 心力。
检讨。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忍受
却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乐于学
贤哉,回也!”
第七章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者不如乐之者。”
第八章
吃饭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
当做枕头
粗粮(糙米)
名词作乐动亦词在乐其趣中矣。不义
表承接 对于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正当手段
云。”
第九章
几个
在其中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顺承 跟从、学习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章
河
流逝 这
舍弃(停留)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
句尾语气词,表感叹
⑴舍——三声,同舍;四声,也作动词,居住, 停留。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吧 了,未必有其它深刻的意义。
复习 知道 改正 舍弃
2、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3、古今异义
时:常常,经常。按一定的时间
三:多次
水:冷水
可以:可以凭借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意,记忆
3、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复习(练习)
第三章
同“又”顺承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站立,站得住 顺承 迷惑 顺承 自然规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作者介绍《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 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利下逮 (权利被下级夺取)、礼仪僭( jiàn)越(超出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 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 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 亦 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 德高尚的人
可以 为 师 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古:粗劣
疏
今:疏通、疏散
匹夫
古:冷水 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
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课堂练习
2.下列各项中红色字体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C.饭疏食,饮水(吃)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愤慨)
3.下列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C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
温故而知新 懂得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它的 其
仁 在 其 中 矣 他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3 当“义”与“富贵”产生矛 盾时,应该如何选择?
⑥于:对,对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论语·里仁》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 为什么说几个人在一起行 走,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③从:学习。 2 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这里的 “故”和“新”指什么?
2 孔子认为,可以凭借什么做老 师?
①故:旧知识。 ②可:可以。 ③以:凭借。 ④为:做、担负。
3 复习旧知识,就一定会产生新知 识吗?中间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罔”和“殆”的意思很 类似,它们有何不同?
学习
彼此融会 互相促进
修身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身做人
拓展延伸
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 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结合你的学习生活, 说说你的理由。
小贴士 座右铭是指人们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检测反馈
默读以下三则材料,说说分别 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 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会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中?
④仁:仁德。
3 这一章综合讲了学习和修身, 你能从中总结出学习和修身之间 的关系吗?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
课文研读
《论语》十二章里,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具有共同点,或
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或谈到乐, 或谈到志,请试着选择一两个关键词来对十二章进行归类。
材料二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厚……表(上奏章)封羽为汉寿亭侯。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传统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翻译《论语》中的十二章,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喜欢学习的人会感到快乐。
他还说,当朋友从远方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会感到快乐。
而当别人不了解我们,对我们不以为然时,我们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第二章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如何执政。
孔子认为,一个人执政应该以道德为根本准则,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如同北辰一样引领其他星星。
第三章八佾子曰:“八佾舞,一曰大夏,二曰散佾,三曰古夏,四曰散曲,五曰太常舞,六曰古武,七曰大武,八曰飞舞。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古代宫廷舞蹈“八佾”。
孔子将“八佾”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且给出了对应的名称。
这体现了对舞蹈的重视,以及对古代礼仪的尊重。
第四章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如何传承古人的学说。
孔子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传承古人的学说而不是自己创造,要相信并喜爱古人的学说。
孔子还谦虚地把自己与古代圣人老彭作比较,表达了对古代圣人的敬仰之情。
第五章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古代贤人泰伯的德行。
孔子称赞泰伯是一个非常有道德的人,他三次放弃了天下,让位给别人,没有人能够称得上是像他那样的人。
第六章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利益、命运和仁爱的理解。
孔子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是没有价值的,真正重要的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关心他人。
第七章郁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 曾子曰:“吾 日
三
反省
省吾身:
替 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转折
转折
乎? 传
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 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2024年宁夏中考
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 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 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 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 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2012年 2013年
《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 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能忍受
乐于学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那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

不亦说乎 ( yu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因为这两字为通假字。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通用、 借代。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读的时候读 “本字”的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个?为什么?
√ 吾日三省吾身:①shěng②xǐng √ 传不习乎:①chuán②zhuàn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hǎo②hào √ 逝者如斯夫:①fū②f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首创者,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 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 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儒 家经典著作。
课文 评讲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2)惑:迷惑,疑惑。(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安排的事情。 (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6)逾矩:逾,超过;矩,规矩。
《论语》十二章
清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庙时,御赐了一块匾额——“万世师 表”,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 都悬挂了这块牌匾。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那么,《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呢?书中又记录了孔子怎样的言行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 >十二章》,来掀开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怎样的 一部书?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
《论语》治天下”。
孔子被后世称为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 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 度,改进学习方法。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
3、名字的由来 孔子,是他的父亲叔梁乞72岁时 和他的第三个妾颜征在生的儿子。 因出生之前曾在尼山求子,故起 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 (古时伯、仲、叔、季是兄弟排 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 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不 分伯仲)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以语录体和 对话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诗经》《尚书》
思—— 思考 见—— 看见 改—— 改正择ຫໍສະໝຸດ — 选择 逝—— 流逝 舍—— 舍弃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用意译)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7、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
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承接(顺承) 表并列 表修饰
5、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 识。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吃饭。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6、语气词:
乎——— 矣—— 也—— 焉—— 相当于“吗”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在里面”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对语气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四、翻译并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1、听读 2、齐读
疏通课文, 积累词语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1、“单”变“双”: 学—— 学习 朋—— 朋友 温—— 温习
乐—— 快乐 师—— 老师 知—— 知道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之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 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孔子杏坛讲学
孔府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
《论语》十二章
孔子是怎样 的一个人呢?
身长九尺六寸 (约191.136 厘米),被称 为“长人”
2、孔子自我介绍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即 72岁),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 并称“孔孟”。
2、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愉快 有:通“又”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3、古今异义:
时:常常,经常。按一定的时间 三:多次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
4、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 高尚的人)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 可能、许可。) 4.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 蒙蔽,没有。) 5.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6.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7.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 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8.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 学识,无智谋的人。)
朗读背诵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