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合集下载

第1章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1章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河南畜牧人才网河南畜牧人才网畜牧专业资料下载中心 •人才中介•畜牧招聘信息发布•求职信息发布•畜牧网站.论坛建设•电子图书制作邮箱:dutao001@QQ :417812531Animal Testing and Quarantine动物检验检疫学内容及涉及领域•主要内容:检验检疫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检疫技术与方法(常规检疫和实验室检验)、动物性产品及检验、消毒及处理、几种主要流行病检疫。

•涉及领域:法律、分子生物学、化学、兽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学、解剖学)、生物化学、食品卫生学等多个领域和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动物检验检疫学课程•共51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5学时主要参考书1. 动物检验检疫工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编写2004 2. 动物疫病防治员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编写2004 3. 兽医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吴清民主编20024.检验检疫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戴诗琼2002.9主要参考书•动物病理学检验彩色图谱张旭静2003 农业出版社•动物防疫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动物防疫检疫技术与法规郑文波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刘健农业出版社2001•动物检验检疫彩色图谱孙锡斌农业出版社2004何谓动物?•在动物防疫法中所使用的动物一词,并不是泛指动物界,因为动物界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已发现的共三十五门七十余纲约三百五十目,已知的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生境。

如果从人来说,人类也是动物界的成员。

•所以,动物防疫法中的动物一词,并不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不了整个动物界,不能是泛指所有的动物,而是有特定的含义,也就是法律上的含义,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这里就对动物防疫法的调整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家畜家禽,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以外的一些动物,合法捕获的一些野生动物。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
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
内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 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
病原性。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动物机
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 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
流行特征
病例常连续发生,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可形成爆发。 有周期性和季节性,一般以冬春季多见。
(2)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 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
结核病、炭疽、鼻疽等。
(3)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病畜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落入土壤,部 分病原微生物可在其中生存很久(称为土壤 性病原微生物)。如炭疽、气肿疽、破伤风、 恶性水肿等。
2. 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完全没有 临床症状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称为感染梯度。
第二节 感染的类型
环境 病原微生物 动物机体
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流 行规模比较小。表示在一定地区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发 病的数量稍为超过散发性。如猪丹毒、猪气喘病、巴
氏杆菌病。
3.流行性:
• 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 • 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如不加防制常可扩大传播 • 病原毒力较强、方式传播多、畜群易感性较高。 “爆发”(outbreak) :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1)【优选文档】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1)【优选文档】
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láiyuán)分类
且最后以死亡为告终。 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帮助判断感染时间并查找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
➢ 常见的慢发病毒感染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 全身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症状则称为(chēnɡ wéi)全身感
第八页,共二十八页。
第二节 感染 的类型 (gǎnrǎn)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按感染(gǎnrǎn)动物的临床表现分为
▪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 顿挫型: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 犬传染病
猫传染病
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如果该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可称为良性感染。
现即行恢复 者称为一过型(或消散型) 确定传染病封锁和解除封锁的时间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动物的隔离观察时间;
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 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症状则称为 (chēnɡ wéi)全身感染。全身感染的表现形式主要 包括: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 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
按病程 的长短分类 (bìngchéng)
▪ 最急性 感染 (jíxìng)
▪ 急性感染 ▪ 亚急性感染 ▪ 慢性感染感染
染。
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 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在人工发病的易感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出与原来接种物相同的微生物。
等。 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B类疾病(list B)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1。

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5。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2、全身感染 由于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 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冲破机 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 液向全身扩散的严重传染 称全身感染。其主要表现 形式有败血症、菌血症、 病毒血症、脓毒血症、脓 毒败血症等。
★ 根据症状是否典型分
1、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特征性(即有代表 性)临诊症状的感染称典型感染。典型感染一般伴随有该种 传染病的特征性(亦称典型的)病理变化发生。
①小气候又称为微气候,是指在确定小空间中的气候,如畜禽舍的 小气候或动物体表几毫米处的小气候。小气候对畜禽疫病的发生有 很大影响。
②饲养管理制度对疾病发生有很大影响。例如肉鸡生产采用全进 全出制替代连续饲养,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下降。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民的经济、文 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 它们既可能是促进家畜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也可以是 有效消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 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 随病种不同而异。
病原携带者
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 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 称,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带虫 者等。 病原携带者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 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 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 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 新的暴发或流行。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 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 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动物 受感染
患病 携带病原
患病动物
病畜是重要的传染源。前 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能排 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可 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 体,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 最大。
潜伏期病 原携带者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二节 感染的类型 一、按感染的发生分为:
1.外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 外源性感染 体引起的感染过程。 体引起的感染过程。 2.内源性感染 在不良因素影响下,动物机体 内源性感染 在不良因素影响下, 抵抗力减弱, 抵抗力减弱,已寄生于动物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 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引起机体感染 感染。 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引起机体感染。 二、按病原的种类分为: 1.单纯感染 由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 单纯感染 由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 2.混合感染 两种以上病原同时参与的感染。 混合感染 两种以上病原同时参与的感染。 3.继发感染 动物感染一种病原之后,在机体 继发感染 动物感染一种病原之后, 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 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原来存在于 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七、按病程的长短分为: 按病程的长短分为:
最急性感染: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 天内 最急性感染: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 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显著。 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显著。常见于疾病流行 的初期。 的初期。 急性感染:病程较短(几天至 周),症状典型。 几天至2周 ,症状典型。 急性感染:病程较短 几天至 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 ~ 周 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2~3周) ,临诊表现 不明显。 不明显。 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 月至年 月至年), 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1月至年 , 临诊症 状不明显甚至不表现。 状不明显甚至不表现。
一、传染源
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 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 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传染源就是受感 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 动物。 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而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 而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饲料 空气、土壤等不是传染源,应称为传播媒介。 、空气、土壤等不是传染源,应称为传播媒介。 传染源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动物两种: 传染源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动物两种: 1.患病动物 是重要的传染源, 1.患病动物 是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前驱 期和明显期的病畜, 期和明显期的病畜,恢复期随不同传染病而有不 同的传染源作用。 同的传染源作用。 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它是制订传染病病畜隔离期的依据, 它是制订传染病病畜隔离期的依据,为控制传染 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病,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人兽共患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人兽共患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感染的类型
外源性和内源性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性感染、温和性感染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传染病的分类
按病原分类 按动物种类 按受侵害器官或组织分类 按病程长短分类 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国内:123分类(动物),甲乙丙(人类);国际兽医局:AB分类 按疾病来源分类:地方病、外来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他:法定传染病、新生传染病、重新出现传染病、虫媒性传染病、 烈性传染病
国际B类: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 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每 年定期向OIE报告一次以上。
按传染病危害分类
一类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 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措施:隔离、封锁、扑杀、销毁。
二类疫病: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 的疾病。该类疾病危害性、爆发强度、传播能力以及控制和扑灭 的难度比一类疫病小,但不排除采取与一类疫病相似的强制措施。
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Anthropozoonoses):指自然状态下主要在 动物间传播的疾病,但也能传播给人类,如狂犬病、鼠疫、布 氏杆菌病。
人源性人兽共患病(Zooanthroponoses):指一般情况下主要为人 类疾病,但也能传播给动物,如人型结核病(人传给猫和猴) 和阿米巴病(人传给狗)。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 新发传染病(EID)和再现 传染病(R-EID)约有60多种
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传染病
上世纪爆发的七大瘟疫
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使欧洲 约半数人口命丧黄泉。1900 年旧金山重现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1、感染(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3、传染病的特性(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微生物存在;(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和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1、感染的类型(1)按病原体的来源分: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若其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2)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3)依据感染后所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显性感染、隐性感染、顿挫感染和一过性感染(4)按感染部位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5)按症状是否典型: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6)按疾病严重性: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7)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因而两者之间形成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身带毒,并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向外排毒,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临阵症状;长程感染(朊病毒、朊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第三节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1、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动物传染病概述 第一章第2-3节

动物传染病概述 第一章第2-3节

•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 健康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 巴氏杆菌病 – 沙门氏菌病 – 猪丹毒 – 马腺疫等 •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 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 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 径。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 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 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 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 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 结核病,炭疽,鼻疽等。 结核病,炭疽,鼻疽等。 – 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水、饲 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水、 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 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有关人员和 用具的污染, 用具的污染,做好相应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
•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 易感性小。 易感性小。
•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
畜群内在因素 畜群外界因素 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抗 病育种的结果: 病育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痢有一定 的抵抗力, 的抵抗力,兰色水貂较其他水貂易发水貂阿 留申病。 留申病。
•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 狂犬病 – 猪瘟 – 口蹄疫等

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

重点和难点 思考题: 参考资料
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难点: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 通过传染病流行的三个要素学习,谈谈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1]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费恩阁。动物传染病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鸡传染性贫血、禽脑脊髓炎、鸡包涵体性肝炎、产蛋下降综合症等等。
经产道传播:经孕畜产道通过子宫颈口到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的感染;胎儿经过 通过讲授影
产道时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而感染。大肠杆、葡萄球、沙门氏。禽通过卵壳。 响畜禽群易
1.3 畜禽群易感性(20 分钟)
感性的因素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有没有免疫力或对病原体易感的程度。
毒感染。
五、传染病的发展阶段(10 分钟)
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至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的
这段时间。
重点讲解潜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伏期的流行
确定检疫期限的依据;推算感染日期的依据;分析流行过程的长短的依据;判断所有病 病学意义
例是否有共同的传播媒介与传染源;确定群体紧急接种后观察期限的依据;解除封锁的
控制:排泄物、污物、污染环境、物体和尸体的处理。
经媒介动物传播:非本动物和人类也可传播畜禽传染病。包括:
节肢动物:虻类、蚊、蝇、库蠓、蜱
野生动物:狐、狼、吸血蝙蝠传播狂犬病;鼠类传播沙门氏菌病、钩病、布病、伪
狂犬病;野鸭传播鸭瘟、禽流感;机械性=乌鸦传播炭疽、鼠类传播口蹄疫、猪瘟
等。
人:饲养人员与兽医的手、衣服、鞋底沾的染病原体;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患人
由特定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耐过 及特征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 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病原微生物在其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某些动物的机体 作为生长繁殖的场所,过寄生生活,并不断侵入新的寄生机体,亦即不断传播的特性。

这 样其物种才能保持下来,否则就会被消灭。

而家畜为了自卫形成了各种防御机能以对抗病 原微生物的侵犯。

在感染过程中,动物机体和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不断相互 作用与相互斗争,其结果由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的条件不同而表现不同的形式。

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病原体侵入 动物体后可不断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动物体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 过程就称为显性感染。

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 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亦即动物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 态,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者。

健康带菌是隐性感染的 结果,但隐性感染是否造成带菌现象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引起感染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 合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该侵入者消灭,从而不 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就称为抗感染免疫。

换句话说,抗感染免疫就 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亦即没有 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

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 传染病。

传染病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亦具有一些共同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可与其他非 传染病相区别。

这些特性是: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 性微生物存在,如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总论2:第一章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

总论2:第一章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 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总论
第一节 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第二节 感染的类型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五节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第六节 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性
2019/11/29
聊城大学农学院 刘文强
2
第一节 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2019/11/29
聊城大学农学院 刘文强
12
2019/11/29
聊城大学农学院 刘文强
13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毒力(virulence) 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
毒素包括外毒素(exotoxin):以白喉、破伤风和肠毒素为代表

内毒素(endotoxin):以革兰阴性杆菌的脂多糖为代表
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 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 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 染病。
2019/11/29
聊城大学农学院 刘文强
40
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通过抗体转 移而获得的免疫居于被动免疫。感染后免疫 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乙型脑 炎等)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 终身,但有例外 (如流感)。细菌、螺旋体等, 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 至数年,也有例外 (如伤寒)。
应答,分别由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来介导。
2019/11/29
聊城大学农学院 刘文强
22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jty)
细胞免疫 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 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 寄生的细胞。
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 病毒(如麻疹病毒、疱疹病毒), 真菌如念珠菌感染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 T细胞还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4.按病程长短分类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参见感染的分类)。
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不同国家或组织对疾病的这种分类方法各有差异。我国政府将其分为3大类(详见附录)。
国际兽医局则将动物疫病分成A和B两大类(详见附录):
A类疫病(list A,共15种)是指超越国界、具有快速的传播能力、能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
B类疫病(list B,共86种)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按规定应每年向OIE呈报一次疫情,但必要时也需要多次报告。我国的一类病大致相当于国际A类病,二、三类疾病约相当于B类疾病,但均有一定差别。
与此相关的还有我国新近(2004年12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中所做的分类,该法将人类传染病包括人兽共患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详见附录)。
6.按疾病的来源分类
外来病(exotic disease)、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外来病是指国内尚未证实存在或已消灭而在国外存在或流行、从别国输入的疫病。
地方病强调的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某病仅在一些地区中长期存在或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基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现象,如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等。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2、按动物种类分类
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马传染病、犬传染病、兔传染病、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以及人兽共患传染病等。
人兽共患传染病(zoonosis)是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组织系统分类
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为主的传染病等。
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包括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HIV-1、马传贫)和朊病毒(也称朊粒)。
(二)传染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分类
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自然疫源性疾病详见自然疫源地一节。
7.其他分类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满足某些方面的需要,对有些类型的传染病还有特定的叫法。例如:法定传染病(notifiable disease)是指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分为A、B两类,我国将其分为3类。新生传染病(emergency disease)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重新出现的传染病(re-emergency disease)是指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并且已经不再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又重新回复到具有流行程度传播状态的疾病。虫媒(entomophilous)传染病是指其病原体主要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传播的传染病。烈性传染病是指发病急、病程短、病性恶劣、致死率高、危害大、难控制的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