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发展是由同化 — 顺应 的过程完成的。
2 同化, 是指在某种 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经 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 的图式和技能。
17
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和功能
1 游戏的认知本质 ⦁ 游戏只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象
观点
他认为人身上天生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 力,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那里形成病症。游 戏正是这种发泄的合法途径。儿童玩攻击性或 侵犯性游戏可降低其攻击性行为。
9
相关研究推翻这一结论
1.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费奇贝克 2.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班杜拉
10
伯勒的角色扮演
表现为玩弄身体某部分 身体挫折方面的焦虑 的独自游戏
前恋母阶段 恋母冲突阶段 后恋母阶段
焦虑表现在失去母亲 开始和母亲一起游戏
扮演成人的角色 补偿无法获得的地位
伙伴共同参与的规则游
戏,从“外部”超我形
象获独立
13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评析
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对成年健康生活的意义
重视儿童早期健康,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强 调游戏可以发泄儿童受压抑的冲动,使儿童保持快乐 情绪,促进健康人格发展。
31
理性思维束缚了游戏的发展
2 自我的发展,本我愿望的象征表达方式渐少
5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思想基础
埃里克森从积极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游戏不 仅是自我的机能,也是一种身体的过程和社会性过程 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
满足。
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顺序
自我宇宙阶段
探索自己身体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
1
目录
概述 主要人物及观点
评述
2
时间
概述
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五六十年代
思想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 生俱来的原始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动物可以随意的、 赤裸裸的表现出来,但人和动物不绑定同的,亲社情号会道德规 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 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 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智现能加网以绑定发单泄位。精神 分析派的游戏理论又称为发泄论或补偿论。
微观阶段
摆弄物品
宏观阶段
角色扮演游戏
6
游戏与人格发展相联系
年龄 弗洛伊德阶段 埃里克森阶段
游戏形式
0~1.5岁 1.5~3岁 3~6岁 6~11岁 青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口唇期 肛门期 阴茎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性对羞怯、疑 虑
主动性对内疚
亲子游戏 练习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
勤奋对自卑
14
局限性
1.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来源于对个 别儿童的研究,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存在 缺陷。
2.过分重视生物性本能,具有主观臆断 倾向,研究缺乏客观性和普遍性。
标
15
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3
皮亚杰游戏理论的意义
4
启示
ຫໍສະໝຸດ Baidu16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1
儿童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一下三类
模仿他们热爱和敬佩的人 模范引起恐惧或愤怒等感情人或事。试图体验 与那些人有关的焦虑,以帮助儿童征服恐惧 儿童喜欢扮演那些不合身份、低于身份的角色
12
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发展变化阶段
伯勒从发展的角度描述儿童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儿童 游戏的结构变化,。每一阶段心理性欲发展的矛盾冲 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思想基础
儿童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精神分析学派感兴趣 的问题。传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扮演的游戏是由模 仿的本能所决定。而弗洛伊德认为,没必要假设这种 模仿本能,如果没有情感内驱力也就没有模仿。爱戴 、尊敬、羡慕/嫉妒、愤怒、畏惧、敌视
伯勒分析儿童在游戏中常选择的特殊角色和人物并讨论 背后动机,丰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伯勒、蒙尼格 3
弗洛伊德游戏思想
思想基础
本我:本能欲望 人格理论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 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通过游戏的方 式
4
观点
1.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31
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现实中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的主动执行
2
(强迫重复现象)
2.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会的但还不熟练的动作技能的练习,具有重复性。 练习性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游戏动作本身就 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
② 象征性游戏(2-7岁) ⦁ 2岁以后发生的游戏类型。它与练习性游戏的不
同之处在于它带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特 的嬉戏性象征结构。
⦁ 在象征性游戏的嬉戏性表征结构中,“象征物” 与“被象征化之物”之间的联合完全是主观的, 幼儿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把它们人为地 联结在一起
19
2 游戏的功能 ⦁ 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
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 ⦁ 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
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20
(二)儿童游戏的类型与发生发展
1 儿童游戏活动的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0----2岁
2-----7岁
7----12岁
21
① 练习性游戏 主要发生于感知运动时期(0-2岁),它是对刚刚学
2.将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
注意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性。重视游戏的动机,对人们重 视模仿性游戏及象征性游戏、角色扮演等有促进作用。
3.对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具有极大启发
游戏中儿童的冲动和欲望随年龄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自身人格也在发展,引起研究人格发展心理学家的注意,
其研究的深入反过来促进儿童游戏的研究。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失望
7
游戏中存在性别差异
在空间构造上
男孩——大楼、高塔、街道、 户外冒险活动、建 构活动
女孩——布置家具、户内安 静活动、
8
蒙尼格和宣泄理论
思想基础
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论述中,包含游戏是敌意 或报复冲动的宣泄思想。蒙尼格发展了这一 思想,他强调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 虑。
之于思维的关系一样。
⦁ 游戏是同化大于顺应。一种图式或活动是 模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 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
顺应大于同化
不平衡
同化大于顺应
18
⦁ 儿童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顺 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 存在的结构(同化)。
⦁ 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 不同。
2 同化, 是指在某种 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经 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 的图式和技能。
17
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和功能
1 游戏的认知本质 ⦁ 游戏只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象
观点
他认为人身上天生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 力,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那里形成病症。游 戏正是这种发泄的合法途径。儿童玩攻击性或 侵犯性游戏可降低其攻击性行为。
9
相关研究推翻这一结论
1.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费奇贝克 2.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班杜拉
10
伯勒的角色扮演
表现为玩弄身体某部分 身体挫折方面的焦虑 的独自游戏
前恋母阶段 恋母冲突阶段 后恋母阶段
焦虑表现在失去母亲 开始和母亲一起游戏
扮演成人的角色 补偿无法获得的地位
伙伴共同参与的规则游
戏,从“外部”超我形
象获独立
13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评析
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对成年健康生活的意义
重视儿童早期健康,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强 调游戏可以发泄儿童受压抑的冲动,使儿童保持快乐 情绪,促进健康人格发展。
31
理性思维束缚了游戏的发展
2 自我的发展,本我愿望的象征表达方式渐少
5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思想基础
埃里克森从积极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游戏不 仅是自我的机能,也是一种身体的过程和社会性过程 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
满足。
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顺序
自我宇宙阶段
探索自己身体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
1
目录
概述 主要人物及观点
评述
2
时间
概述
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五六十年代
思想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 生俱来的原始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动物可以随意的、 赤裸裸的表现出来,但人和动物不绑定同的,亲社情号会道德规 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 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 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智现能加网以绑定发单泄位。精神 分析派的游戏理论又称为发泄论或补偿论。
微观阶段
摆弄物品
宏观阶段
角色扮演游戏
6
游戏与人格发展相联系
年龄 弗洛伊德阶段 埃里克森阶段
游戏形式
0~1.5岁 1.5~3岁 3~6岁 6~11岁 青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口唇期 肛门期 阴茎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性对羞怯、疑 虑
主动性对内疚
亲子游戏 练习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
勤奋对自卑
14
局限性
1.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来源于对个 别儿童的研究,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存在 缺陷。
2.过分重视生物性本能,具有主观臆断 倾向,研究缺乏客观性和普遍性。
标
15
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3
皮亚杰游戏理论的意义
4
启示
ຫໍສະໝຸດ Baidu16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1
儿童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一下三类
模仿他们热爱和敬佩的人 模范引起恐惧或愤怒等感情人或事。试图体验 与那些人有关的焦虑,以帮助儿童征服恐惧 儿童喜欢扮演那些不合身份、低于身份的角色
12
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发展变化阶段
伯勒从发展的角度描述儿童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儿童 游戏的结构变化,。每一阶段心理性欲发展的矛盾冲 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思想基础
儿童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精神分析学派感兴趣 的问题。传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扮演的游戏是由模 仿的本能所决定。而弗洛伊德认为,没必要假设这种 模仿本能,如果没有情感内驱力也就没有模仿。爱戴 、尊敬、羡慕/嫉妒、愤怒、畏惧、敌视
伯勒分析儿童在游戏中常选择的特殊角色和人物并讨论 背后动机,丰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伯勒、蒙尼格 3
弗洛伊德游戏思想
思想基础
本我:本能欲望 人格理论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 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通过游戏的方 式
4
观点
1.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31
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现实中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的主动执行
2
(强迫重复现象)
2.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会的但还不熟练的动作技能的练习,具有重复性。 练习性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游戏动作本身就 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
② 象征性游戏(2-7岁) ⦁ 2岁以后发生的游戏类型。它与练习性游戏的不
同之处在于它带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特 的嬉戏性象征结构。
⦁ 在象征性游戏的嬉戏性表征结构中,“象征物” 与“被象征化之物”之间的联合完全是主观的, 幼儿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把它们人为地 联结在一起
19
2 游戏的功能 ⦁ 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
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 ⦁ 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
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20
(二)儿童游戏的类型与发生发展
1 儿童游戏活动的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0----2岁
2-----7岁
7----12岁
21
① 练习性游戏 主要发生于感知运动时期(0-2岁),它是对刚刚学
2.将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
注意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性。重视游戏的动机,对人们重 视模仿性游戏及象征性游戏、角色扮演等有促进作用。
3.对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具有极大启发
游戏中儿童的冲动和欲望随年龄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自身人格也在发展,引起研究人格发展心理学家的注意,
其研究的深入反过来促进儿童游戏的研究。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失望
7
游戏中存在性别差异
在空间构造上
男孩——大楼、高塔、街道、 户外冒险活动、建 构活动
女孩——布置家具、户内安 静活动、
8
蒙尼格和宣泄理论
思想基础
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论述中,包含游戏是敌意 或报复冲动的宣泄思想。蒙尼格发展了这一 思想,他强调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 虑。
之于思维的关系一样。
⦁ 游戏是同化大于顺应。一种图式或活动是 模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 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
顺应大于同化
不平衡
同化大于顺应
18
⦁ 儿童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顺 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 存在的结构(同化)。
⦁ 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