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虞美人》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问闲愁都几许,诗风词韵细品愁
——《虞美人》《一剪梅》比较阅读导学案
【教学内容】
1、了解李煜、李清照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3、鉴赏李煜、李清照该篇词作抒发愁情的异同。
4、学习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鉴赏李煜、李清照该篇词作抒发愁情的异同。
2、学习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学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回顾有关词的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1、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
2、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阙”,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3、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
上为长调。
二、词牌来源:
《虞美人》: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身边的美人虞姬。
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楚汉之战,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
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姬的命运和前途。
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姬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
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
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
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
项羽抚尸大哭一场,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准备杀出重围。
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姬。
据说,在虞姬鲜血染红的地方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
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一剪梅》:
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
三、知人论世: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976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
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
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
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
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
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剪梅》为其前期作品,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课堂内容】
一、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读准字音,结合注释了解诗词大意,并初步感知诗词情感。
2、两首词抒发了一种共同的情感,请问是什么?。
3、请同学们从两首词中分别找出一个字来概括李煜和李清照“愁”的原因:
和。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两首词的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写“愁”上有何异同?
三、方法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
四、巩固训练
1、请同学们找出这两首词其他句子中使用到了哪些意象,并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助意象抒发愁情的。
2、从这些句子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就其表现手法加以分析。
五、课下演练
1、请同学们用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方法来比较阅读李清照前后期的两部作品《一剪梅》与《声声慢》。
2、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写愁名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
(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补充资料——李清照前后期词两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
词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喝三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内容分为上下两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属于上片。
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来抒发情感,“日晚倦梳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抑郁,百无聊赖的神态。
“欲语泪先流”这句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簌簌流下,可见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痛楚。
而引发作者百无聊赖以及未语泪流的原因正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
春天已去百花凋零。
可残留在尘土中的花香却依然存在,曾经的幸福曾经的欢笑都已成为往事可望而不可及。
曾经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文物都还整齐的摆放在桌前,而丈夫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种凄惨的意境惟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属于下片。
即使花儿已经凋谢可春天的影子毕竟还能看见,双溪的划舟节也在隆重进行,在环境优美的小溪里几扁舟在溪里打闹着,本该属于快乐的时段,可作者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山河破碎的惆怅。
于是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是全词最巧妙的一句。
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
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
正应了那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