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瘟的类型和综合防治
畜牧养殖场中常见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畜牧养殖场中常见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畜牧养殖场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健康管理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环境、饲料、饮水以及动物本身的原因,常常会出现疫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畜牧养殖场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以帮助养殖场管理者更好地应对疫病威胁。
一、禽畜养殖场常见的疫病1. 猪瘟猪瘟是一种猪类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厌食、呕吐、呼吸急促、皮肤发绀等。
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症状、实验室检测以及病理分析等。
预防猪瘟的方法主要包括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确保种猪来源的健康、强化病毒灭活疫苗的接种等。
2. 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传染给人类的疾病,主要通过接触禽类粪便或鼻涕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嗓子疼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预防禽流感的方法包括密切监测禽类的病情、及时隔离病症动物、加强饲料、水源和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接种疫苗等。
3. 灭鼠疫灭鼠疫是一种由尘肺型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呼吸困难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预防灭鼠疫的方法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鼠害防治措施、做好饲料与饮水的储存与使用等。
二、畜牧养殖场常见疫病的诊断方法1. 观察症状畜牧养殖场管理者需要密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症状,包括食欲、精神、呼吸、消化、排泄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观察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 实验室检测在疫病的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通过采集动物的体液、粪便或组织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可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的类型,并判断感染的程度。
3. 病理分析病理分析是通过对死亡动物或组织的解剖、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病理变化及病原体的分布情况,进而确定疾病的病理特征。
病理分析为更深入的了解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畜牧养殖场常见疫病的防治方法1. 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养殖场应定期消毒,保持环境干净整洁,清理粪便、杂草,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害虫数量。
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淋巴结肿大
感染猪瘟的猪只淋巴结会肿大 ,呈现暗红色。
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定期为猪只接种猪瘟疫 苗,提高其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提 供充足的营养,增强猪
只抵抗力。
隔离与治疗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 ,及时治疗,并对病死
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毒
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彻 底消毒,消灭病原。
精神不振
病猪精神萎靡,喜卧,眼结膜 发红。
肌肉疼痛
病猪行走困难,触摸肌肉疼
03
定期监测
对猪群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 防止病原传入。
加强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养殖户或兽医机构 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猪瘟疫情。
02
猪流感
症状识别
发热
体温升高至40-42℃,心跳加快 ,食欲不振。
咳嗽
咳嗽频繁,呼吸困难,口鼻有 粘液流出。
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猪瘟 • 猪流感 • 猪肺疫 • 猪丹毒
01
猪瘟
症状识别
01
02
03
04
食欲不振
猪瘟感染的猪只可能会出现食 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
体温升高
感染猪瘟的猪只体温会升高至 40-42℃,持续时间较长。
皮肤出血点
在耳部、四肢、臀部等部位出 现红色出血点,部分病例还会
猪瘟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12.059猪瘟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姚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猪瘟又称猪霍乱,欧洲人将其称为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该病的特征是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引起各器官的广泛性小点状出血、梗死和坏死&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引起养猪行业的高度重视,是养猪行业面临最重要的猪病之一,1984年国际兽疫局(0IE)将该病列入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研究的疫苗对预防和控制猪瘟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防治中图分类号:S85&28文献标识码:B1病原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为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平均直径为44nm,核衣壳直径为29nm,其表面有6〜8nm 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病毒在血液中56C条件下经过60min才能被灭活,在室温能存活2〜5个月,在冻肉中能存活6个月,畜圈、粪便中的病毒能存活几天&但病毒对一些化学物质较敏感,如在苛性钠、漂白粉、煤酚等溶液中能很快使其灭活,2%克辽林、3%苛性钠可杀死粪便中的病毒。
猪瘟病毒对脂溶剂也较为敏感,如乙醞、氯仿、脱氧胆酸盐能迅速使其灭活&在pH值为5〜10条件下比较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可使病毒灭活。
猪瘟病毒只有单一的血清型,但是却有毒力强弱之分,目前还没有找到毒力强弱的抗原标志,毒株间的毒力变化很大,分为强、低、无及持续感染的毒株,根据毒力的强弱,将其分为A、B两个亚群,A亚群为致病性强的毒株,B亚群为中等毒力、低毒、无毒的毒株。
2猪瘟病毒只对猪有致病性,能在牛、山羊、绵羊、兔、小鼠体内增殖但不致病。
病猪、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病毒可随粪尿以及口、鼻、眼分泌物等向外排出、散播&感染强毒株的猪,在10〜20天内向体外大量排毒,慢性感染猪能不断的进文章编号2095—9737(2020)12—0115—02行排毒或者间歇性排毒,直至死亡,新生仔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则会短期排毒&上述各类猪会不断向外界排毒,不断污染环境,从而导致猪瘟持续性发生。
猪瘟治疗方案

猪瘟治疗方案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猪类疾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和治疗猪瘟,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一、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猪瘟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一些猪瘟治疗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这些药物通常包含抗病毒成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
口服药物治疗的优势是方便易行,可尽快投喂给受感染的猪,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二、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一种常见的猪瘟防控方法。
猪瘟疫苗可用来建立动物的免疫力,以减少受感染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猪瘟疫苗,如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养殖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三、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猪瘟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有猪瘟病例,养殖场应立即对受感染的猪进行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隔离管理包括将患病猪隔离在专门的某个区域,并采取措施避免与其他健康猪接触。
隔离期间,需要给予患猪专业的医疗护理和饲养,以促进其康复。
四、环境消毒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因此环境消毒是防治猪瘟的重要一环。
养殖场应定期对猪舍、饲料槽等物品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如喷洒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等,对于消灭病毒起到关键作用。
五、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猪瘟防治的基础。
养殖场应加强对猪群的健康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
包括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等。
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可以减少猪的感染率和疾病发生率。
总结:猪瘟是一种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和损失风险。
口服药物治疗、疫苗预防、隔离管理、环境消毒和健康管理是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养殖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科学的养殖管理,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和预防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和预防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各类疾病,这对于养殖者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控制,疾病将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的疾病类型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1. 猪瘟:猪瘟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能够传播给健康的猪并迅速蔓延。
预防措施包括:保证猪场的卫生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对所有进入猪场的猪进行必要的隔离检疫等。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与生殖系统紊乱的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动物检疫,确保猪场没有受感染的动物;消毒猪舍和设备,减少病毒的传播;控制猪的密度,避免交叉感染等。
3. 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会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禽流感病毒检测,确保禽场没有受感染的禽类;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增强禽类的免疫力;加强对野生鸟类的管理,减少病毒的传播等。
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会导致牛的食欲减退和生长受限。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的营养管理,提高牛的免疫力;保持牛舍的干燥和通风,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牛舍。
5. 羊疫:羊疫是由感染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疾病,能够迅速传播给羊群并造成大规模死亡。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对羊群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羊的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羊舍的清洁和干燥;控制羊的密度,减少传染的风险。
6. 鱼病:鱼病是指鱼类在养殖环境中易发生的各类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保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稳定;加强鱼类的饲养管理,提高其免疫力;定期进行鱼类疾病检测,避免疾病的传播等。
在畜牧养殖中,预防动物疾病的关键在于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和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者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监测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诊断和治疗疾病。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
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
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
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
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
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刘新达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自从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之后,我国大部分省市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降低了养猪户的收入水平,同时城县也遭受到了非洲猪瘟的危害,我国对其产生的病原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做好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
一、非洲猪瘟病因病理分析1、非洲猪瘟病原分析现阶段,非洲猪瘟属于病毒科,病毒属,是唯一的DNA虫媒病毒,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包括外囊膜、双层内囊膜、病毒衣壳、核心基因组和核壳,呈现出同心同圆型,直径在176~220nm 之间的五层结构;非洲猪瘟病原具有基因组庞大的特性,主要是双股线性,拥有171~191kb,其中DNA中的保守区是中央的150kb,高变区在末端,同时具有大量的核苷酸构成,部分是开放阅读框、多个基因群;基因多变一共拥有24中基因型,其中在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是基因型I和基因型II,根据相关信息数据调查和研究,我国爆发的非洲猪瘟基因型主要是II;非洲猪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酸碱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范围,没有血清时适宜Ph4~11.4,同时能够在Ph4~13.3之间能够存活,其中在冷藏肉、腌肉等范围可以存活较长的时间,病毒在冻肉中能够存活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
病毒被有效杀死,需要在20分钟60度、70分钟56度的处理杀死病毒,同时采用消毒剂能够对病毒消灭,如碘制剂、录制剂、苯基苯酚等多种消毒剂;病毒具有血清型多的特性,在非洲具有8个血清型,同时在欧洲有一种,一共高大9中血清型。
2、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分析非洲猪瘟主要是家猪和欧洲、亚洲的野猪感染病毒较高,在具体的性别、日龄和种类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疣猪和薮猪被感染,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病毒的家猪、野猪,其中包括病猪、隐形感染和带毒猪以及钝缘软蜱。
家庭猪场猪瘟的防控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 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便秘与 拉稀交替,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较高。但由 于广泛使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当前猪瘟 流行出现许多新特点,主要表现为非典型 性猪瘟和繁殖障碍性猪瘟两种类型。
个别家庭猪场使用猪瘟疫苗7天后又再次用 猪瘟三联苗,认为这样做更保险。因为注 射猪瘟疫苗一般要在5天~7天产生抗体, 此时又注射猪三联苗,使抗原抗体发生中 和反应,致使抗体水平待续低下。
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使机 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免疫力下降,即使 使用猪瘟疫苗也难以起到保护作用。家庭 养猪场有不少在村庄内饲养,消毒方法不 当,隔离措施不严,加剧了猪病的发生和 传播机会。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患高致病性 猪蓝耳病的病例中呈现典型的猪瘟病变,故 让人不得不怀疑猪瘟的存在,防控千万不可 掉以轻心.
家庭养殖户认为“一针防三病”,经济又 省事,但由于吐温等佐剂的影响,猪三联 苗对猪瘟的防疫效果远不如猪单联苗,猪 瘟防疫一定要用单联苗,家庭猪场最好使 用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效果更好。
严格按免疫程序防疫,应防即防,不能随 意进行。尤其是怀孕后期的母猪不能使用 弱毒疫苗,否则容易导致繁殖障碍型猪瘟 的发生,造成胎盘感染,母猪出现流产或 死胎等。
本型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 的临床症状,感染猪瘟的母猪隐性带毒,病毒能通过胎盘 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 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症状。病 仔猪常在2天~3天内死亡,致死率很高。发病率的高低与 带毒母猪的多少有关。 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 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黏膜等处有不 同程度的出血小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 出血性炎症。通过ELISA对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的 40例母猪进行猪瘟抗原检测,阳性17例,阳性率42.5%。
常见的猪病总结

常见猪病总结一、猪瘟CSF,HC猪瘟猪霍乱是由CSFVHC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全身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小血管壁变性和个器官广泛性出血、坏死、梗死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发热:1、高热稽留41-42℃,畏寒怕冷扎堆取暖,喜饮脏水;2、先便秘后下痢,干结的粪便便面有脱落的肠粘膜和血丝;3、仔猪结膜炎,常有脓性分泌物;出血:4、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少毛部出血或红斑,发绀明显,指压不褪色;繁殖障碍:5、、母猪流产;6、公猪包皮炎,包皮积尿用手挤压有恶臭浑浊液体流出;剖检症状1、脾脏不肿大,边缘出血性梗死;2、麻雀肾:肾脏呈现土黄色,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3、全身淋巴结肿大,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4、膀胱、喉头、心脏、肠粘膜、肺脏等有点状或斑状出血;5、慢性猪瘟胃憩室出血,回肠末端、盲肠、结肠常见纽扣状溃疡;二、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蓝耳病神秘病是由PRRS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1、母猪:临产前几天流产,流产胎儿大小一致,个别弱仔,木乃伊胎,且有发热、呼吸困难、流泪等类似流感症状,耳部、眼眶、会阴的皮肤颜色可呈蓝青色或正常;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子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2、流产胎儿脐带、脐眼严重出血,皮肤广泛出血;3、仔猪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呈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耳朵发红;4、公猪呼吸疾患;剖检症状病变主要在肺脏巨噬细胞和淋巴1、肺脏:出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肿胀,“胰样变”,灰白色橡皮肺;2、淋巴:不同程度淤血、出血、肿胀;3、脾脏:大多暗紫色,轻度肿胀:4、肾脏:土黄色,肿大,布满大小不一的弥漫型出血点;5、脑:充血;三、圆环病毒病PCV-2发病类型:1、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CT2、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3、生长—育肥阶段皮炎肾病综合征PNDS临床症状:1、仔猪先天性颤抖,一窝中不同数量的出现,不严重影响允乳的情况下一周后可自行恢复;颤抖呈现双侧性,在受到外部刺激声响或冷应激情况下会增强颤抖2、PMWS,渐进性消瘦,皮肤苍白、被毛干枯、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腹股沟,后期出现腹泻呈黄色,呼吸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紊乱;3、皮炎肾病综合症;夏季多发于生长—育肥阶段,主要侵害猪的皮肤和肾脏;猪体表出现对称性高出于皮肤的溃疡,生长迟缓;4、母猪繁殖障碍,多见于初产母猪;病理变化:肺:轻度多灶性或高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有散在隆起的橡皮状硬块;肺部有灰褐色炎症和肿胀,呈弥漫性病变,比重增加,坚硬似橡皮样;淋巴结: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3-5倍;淋巴结异常肿胀,内脏和外周淋巴结肿大到正常体积的3~4倍,切面为均匀的白色;肾脏:白斑肾,肾脏水肿有的可达正常的5倍,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肝脏:肝脏发暗,呈浅黄到橘黄色外观,萎缩,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脾脏:轻度肿大,质地如肉;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四、伪狂犬病PR伪狂犬病牛“疯痒病”是由PRV引起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一般还会有消化、呼吸系统症状;临床症状仔猪:消化顽固型腹泻、呼吸、神经症状,后肢麻痹、针刺无感,叫声嘶哑或失声;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妊娠的前中期易发流产顽固性不发情、木乃伊胎、死胎、呼吸症状;公猪:睾丸炎、繁殖障碍、呼吸症状;剖检症状1、尸体有尸斑,有些因奇痒而擦掉;2、扁桃体溃疡也是典型症状,3、肝、脾有散在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4、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5、肾脏和膀胱等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肾上腺皮质和髓质部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坏死点特征性病变;五、口蹄疫FMD口蹄疫是由FMDV引起的以偶蹄兽为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病;临床症状主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临床症状1、病初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2、鼻镜、唇、舌、蹄冠等部位形成水疱或溃疡,乳头皮肤出现水疱、溃疡,泌乳量减少;3、仔猪呈急性胃肠炎、心肌炎突然死亡;4、母猪流产;剖检症状1、标志病变虎斑心,心包膜有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心脏松软似煮过;2、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等发生水疱和溃疡;附有黑棕色痂块;3、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六、猪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发病快,传播迅速,1—2天内感染全场猪只,晚秋或昼夜温差较大时易发;一临床症状特点:发病急,常全群几乎同时感染;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0.5-41.5℃,有时可达42℃,食欲废绝,鼻镜干燥、喷鼻、咳嗽、流浆液性鼻液,还可见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水肿,皮温分布不均,一般无并发症或继发感染5~10 天后自行痊愈;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则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等,从而增加病死率;二病理剖解病变主要在肺脏和呼吸器道;肺脏尖叶与心叶病程长的波及到隔叶,出现沿气管传播的扇形病损,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呈紫红色或灰红色,质硬,手捏不塌陷;在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处用手轻捏,有细小颗粒感,病灶内小叶间质增宽水肿,肺部病灶剖面湿润,失去正常结构,呈紫红色或灰红色,用手轻轻挤压常流出脓性分泌物;气道内有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常夹杂血丝,气道粘膜充血水肿,常见出血斑点;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极度肿大、水肿;七、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格拉泽氏病是由巴氏杆菌科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浆液性或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脑膜炎、肺炎、败血症和关节炎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急性病理,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1、病猪发热40.5-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2、呼吸困难,腹式呼吸;3、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4、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附关节肿大;5、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者四肢呈花水样,有时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1、呼吸困难、咳嗽;2、被毛粗乱,食欲下降、生长不良,四肢无力或跛行,直至衰竭死亡;剖检症状1、最常见的为多器官纤维素性渗出物包括心包、胸腔、肺、关节腔等,最明显的是心包积液,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绒毛心;2、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小的梗死灶,肾乳头出血严重;3、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变化不明显;八、链球菌病链球菌病是由多种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1、败血型:体温41.5-42℃,呼吸困难,间有咳嗽;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吻干燥,有红色泡沫浆液性鼻液,伴有咳嗽,死亡率高;耳廓、颈部、腹下和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2、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体温40.5~42.5℃,见神经症状:尖叫、抽搐,共济失调,转圈、空嚼、磨牙、后肢麻痹、四肢做游泳状,甚至昏迷不醒,很快死亡;3、关节炎型:关节肿大、化脓、跛行;4、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发生化脓性炎症;多见于中猪和怀孕母猪;剖检症状1、急性败血型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充血或出血;2、心包积液,胸腔有大量黄色浑浊液体,有纤维素渗出物;3、脾脏肿大1-3倍;4、脑膜炎型主要是脑膜充血、出血、溢血,心包膜粗糙,心包液中有纤维素渗出物,5、关节肿大,关节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浑浊,并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黄色胶样水肿九、附红细胞体流行病学:1、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发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为:高热、黄疸、贫血和全身发红;2、夏季多见,与吸血昆虫传播有关,咬伤或共用针头亦可引发临床症状: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黄疸:可视粘膜黄疸,尿少而黄,排血尿、酱油样尿;皮红: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紫红,指压不退色,又称“红皮病”;随后大部分猪体苍白、眼圈和肛门周围皮肤颜色发乌;贫血:生长发育受阻,治愈后贫血严重的成为僵猪;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产仔率低,不发情,产弱仔,产死胎;病理剖解:主要病变为贫血及黄疸,全身脂肪和脏器显著黄染,皮肤及粘膜苍白,血液稀薄呈水样,肝肿大变性,呈黄褐色,脾脏肿大变软;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有灰黄色坏死灶或出血点,肾苍白有时有出血点,胆囊内含胶胨样胆汁;胸水腹水增多,心包积液;治疗:1对因治疗四环素类药物、三氮脒2对症治疗输液:附红细胞体病的一个显著病理特征是低血糖、酸中毒;因此可对发病猪静脉输注10%葡萄糖和碳酸氢钠;强心:使用安钠咖注射液:肌注0.5-1g/头解热:对于高热42℃发病猪可肌注解热镇痛药,用柴胡,不用安乃近;补铁、维生素:肌注右旋糖酐铁和维生素C;十、猪弓形体病本病在临床上以稽留高热、呼吸困难和体表广泛性出血瘀血为主要特征;临床诊断要点:1、稽留高热,体温常达41.5℃~42℃或更高,并稽留不退,一般持续5~10天或更长过去曾将本病称之为“无名高热”;2、咳嗽,有明显的呼吸症状,常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式呼吸;流清鼻涕;3、便秘,拉粒状干硬粪团,表面附有白色假膜,后期拉酱油煤焦样半流体黏稠稀便;4、尿呈特征性鲜艳橘黄色;5、精神委顿、高度沉郁、衰竭疲惫,常呈昏迷状躺卧;其他疾病往往不会引起精神高度委顿;6、猪耳:边缘稍肿向上翻,脱皮,整个耳朵肿胀,耳朵边缘干裂7、眼结膜充血,有眼眵8、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解剖诊断要点:1、肺膨大水肿,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灰白色坏死病灶;2、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或滤泡坏死,脾髓如泥;3、全身淋巴结显著肿大,特别是颌下、肺门、肝门等处淋巴结肿大2~3倍,肠系膜淋巴结绳索样肿大;4、肝脏肿大呈棕红色,表明有坏死结节;5、肾皮质苍白,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猪弓形体解剖症状:肝脾肾有白色坏死点,与猪伪狂犬类似;但结合临床症状很容易区分;猪瘟大理石样淋巴结、脾脏梗死、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麻雀肾等典型症状也不难区分开;治疗:磺胺间甲氧嘧啶25mg/kg,静注或肌注;十一、猪喘气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慢性干咳;早晨和突然驱赶时咳嗽明显,咳嗽持续几周甚至数月;严重时弓腰剧喘、腹式呼吸和呼吸困难;体温一般不升高,精神沉郁,皮毛缺少正常光泽;虽食欲正常,但生长发育受阻;如出现继发感染,可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明显,咳嗽加重,衰竭等症状;病理剖解:急性病例:双肺尖叶、心叶及中间叶呈紫红色小叶性肺炎,并且多融合成片,乃至波及全肺叶,病肺变实变硬,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限分明,后逐渐变成色似胰样变或肉样变;如继发感染,胸腔可见坏死性或化脓性病变,常呈纤维素性粘连;诊断要点及临床症状:咳嗽,气喘,体温正常,食欲基本正常,剖解可见肺脏发生对称性“肉变”;预防治疗:接种猪支原体肺炎疫苗当有疾病发生时则:首选药物: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②多烯类:泰妙菌素;③四环素类药物:土霉素、强力霉素;次选药物: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⑤其他:林可霉素、壮观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十二、猪丹毒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急性病例呈现高热及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在皮肤上出现疹块,慢性型则表现为非化脓性关节炎及增生性心内膜炎;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寒颤少食,多卧少动,两眼清亮有神,很少有脓性分泌物区别于猪瘟,弓背一隅,先便秘后腹泻,发病1-2日后,皮肤上出现红斑,耳、颈、背、腿外侧较多的淡红色到暗紫红色的斑块,呈菱形或方形,指压褪色区别于猪瘟、指去复原,发病稍久微凸于表面,形成痂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个别病猪有关节炎,而急性病例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理变化1、肾脏充血,出血,呈现出“大红肾”症状;2、脾脏充血肿胀;脾脏肿大,呈紫红色,质地柔软,俗称“樱桃脾”;3、肠粘膜有出血性卡他性炎症;4、个别病猪关节囊内液体增多,有绒毛状增生物,心脏有菜花样赘生物;诊断要点及临床症状体表“打火印”样斑块,“樱桃”脾,“大红肾”特征性病变;十三、猪肺疫临床症状:1、咽喉周围软组织水肿型:体温41—42.5,突然性呼吸困难,呼吸音如拉风箱,病猪多成犬坐姿势,表情呆滞痛苦;咽喉颈下部肿胀坚硬,呼吸困难和流涎,局部体温升高,手捏有压面粉袋的感觉,留有压坑,2、肺炎型:体温41—42.5,呼吸困难,末梢皮肤发绀,咳嗽;时间稍长,从鼻孔流出粘脓性鼻液;胸、肋膜仍然光滑半透明,若有脓肿,是病程较长的特点3、慢性型:随猪场环境条件不同,发病率为百分之几乃至百分之二十,低热或不发热,猪群中有咳嗽声,有呼吸明显加快或腹式呼吸的猪增多;出现呼吸困难的猪,食欲减退,生长慢;多数病猪仍可育肥出栏;病理剖解:主要病变在肺脏;咽喉部及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浸润为特征,切开颈部皮肤可见大量胶胨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性浆液,水肿从颈部蔓延至前肢,肺充血、水肿,可见红色肝变区质硬如肝样,表面呈红,灰色相间斑纹,切面呈大理石纹路;急性型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性肺炎;胸与肺粘连,胸腔及心包积液,慢性者肺内有干酪样物质,肋膜肥厚与肺粘连;脾不肿大;诊断要点:咽喉及颈部红肿、热痛,呼吸困难,鼻喷泡沫,甚至带血,呈犬坐式喘息;肺充血、水肿,红色肝变样,并伴发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十四、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症状:体温升高40.5-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严重呼吸困难,连发性或间隙性咳嗽,腹泻及呕吐,口、鼻孔流出带有泡沫的血样渗出液;耳、鼻、腿部皮肤以及全身皮肤先后出现紫斑;急性死亡或转为慢性,常继发感染支原体;剖检:(1)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状液体;(2)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是本病的病理特征;(3)肺与胸膜粘连;(4)胸腔红色积水,有的凝集成果冻状;(5)脾肿大;胸膜肺炎与肺疫鉴别本病应注意与猪肺疫进行鉴别诊断;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常局限于肺和胸腔;猪肺疫脾脏不肿大,胸膜肺炎脾脏肿大十五、诺魏氏梭菌病临床症状:该病症状:病猪体温高达40-42℃,以突然猝死,死后腹围迅速鼓气,病猪发抖,站立不稳,张口呼吸,喘气,肛门外突,口流白沫,倒地后痛苦的拼命挣扎,很快死亡,死后腹围继续迅速胀大,口鼻内流出泡沫,有些泡沫中会带有血色液体;有时明显的症状未被发觉,猪却已死亡;常常是,头天还正常的猪,第二天突然死在栏中,叫声嘶哑,呼吸困难;病理:1、肺充血,水肿,气管内有带泡沫的血样黏液;2、心包腔内有大量血样渗出物,心内、外膜常见有出血性坏死;3、胃鼓气,肠鼓气,肠浆膜面紫红色;4、脾脏黑色坏死,易碎,易被撕裂;5、肝为青铜色、气肿,常有麻粒大的小气泡密布肝表面,切面好似蜂巢状,肝似海绵;治疗:青霉素+链霉素+生理盐水,一曰二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型+双黄连.一曰一次,连用三天.分点注射;拌料:连用5-7天;安拉霉素或安普+优乐欣+替乐欣+四黄止痢颗粒.有条件饮水:口服补液+武当痢克欣.注:每kg饲料添加8毫克安拉霉素.十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慢性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萎缩、泪斑以及生长迟缓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受感染的猪出现鼻炎症状,打喷嚏,呈连续或断续性发生,呼吸有鼾声;猪只常因鼻类刺激黏膜表现不安定,用前肢搔抓鼻部,或鼻端拱地,或在猪圈墙壁、食槽边缘摩擦鼻部,并可留下血迹;从鼻部流出分泌物,分泌物先是透明黏液样,继之为黏液或脓性物,甚至流出血样分泌物,或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出血;在出现鼻炎症状的同时,病猪的眼结膜常发炎,从眼角不断流泪;由于泪水与尘土沾积,常在眼眶下部的皮肤上,出现一个半月形的泪痕湿润区,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称,这是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感染萎缩性鼻炎的猪群,一般同时具有如下的几个临床特征:1 鼻甲骨萎缩变形;在出生后几天至数周的仔猪感染该病原菌时,发生鼻炎后多能引起鼻甲骨萎缩,年龄较大的猪感染时,可能不发生或只产生轻微的鼻甲骨萎缩现象;2 打喷嚏;感染萎缩性鼻炎后,致使猪体鼻内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它是可以引起一系列过敏症状的最主要物质,进而引起打喷嚏;3 流鼻血;萎缩性鼻炎发生后,伴随有猪只的红、热、肿、痛症状;简单的说,本感染主要影响肺毛细血管并引起肺泡内出血,坏死及叶间水肿,在出血不严重部位主要是急性炎症反应,伴有炎性细胞渗出;猪只还常因鼻炎刺激粘膜表现不安定,用前肢搔抓鼻部或鼻端拱地,或在猪圈墙壁、食槽边缘摩擦鼻部留下血迹;4 眼角有泪斑;病猪的眼结膜常发炎,从眼角不断流泪,由于泪水与尘土沾积,常在眼眶下部的皮肤上,出现一个半月形的泪痕湿润区,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称,这是其具有的特征性症状;因此,当猪群出现眼睛有泪斑,并伴上述几个症状时,即可鉴别诊断为萎缩性鼻炎病症;十七、猪痢疾猪血痢猪痢疾血痢、黏液出血性下痢、弧菌性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1、急性型①排黄色至灰色的软便,表面附有条状黏液→下痢,粪便恶臭带有血液、黏液和坏死上皮组织碎片;②迅速消瘦,最后死亡;2、亚急性和慢性型①下痢,黏液及坏死组织碎片较多,血液较少;②进行性消瘦,生长迟滞;病理变化1、局限于大肠,回盲结合处2、黏膜肿胀出血, 覆盖黏液和纤维素3、内容物软至稀薄, 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4、黏膜坏死形成麸皮样假膜5、组织学变化:黏膜上皮与固有层分离, 微血管外露而发生灶性坏死;十八、猪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是由C 型和/ 或A 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引起的1 周龄仔猪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小肠后段的弥慢性出血或坏死为特征;临床症状①体温升高;②全身颤抖,精神呆滞;③腹泻,可水泻,黏液性腹泻或血痢;④病程短,常突然倒地死亡;⑤多发生体质较好的幼畜;病理变化:1、空肠充血、出血,黄色或灰色坏死,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 与正常肠段界限分明;2、道浆膜潮红回肠,充满气体和含血的液体;3、织学变化肠黏膜下层和肌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十九、猪水疱病SVD由SVDV 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蹄及其他部位出现水疱为主临床症状:①口、鼻、蹄及其他无毛部位可出现水疱,继而破溃,发生溃疡;②蹄冠部可出现黑红色的横线;③体温升高;病理变化:1、疱性病变;2、部分病例在心肌上可出现出血斑;.3、组织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非化脓性脑炎和脑脊髓炎;二十、猪细小病毒病PPD由PPV 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血清学阴性的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除繁殖障碍外无明显症状为主要特征一般只发生一次;临床症状:1、初产母猪:繁殖障碍,自身无症状;2、胎儿:死胎、畸形胎;3、仔猪:发热、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明显,肢体末端发绀;病理变化:1、胎儿①溶解、被吸收;②脱水、坏死,即木乃伊化;③充血、出血、水肿、体腔积液;④组织学变化:组织细胞坏死、核内包涵体,脑组织呈非化脓性脑膜脑炎;2、母猪:卡他性子宫内膜炎;二十一、猪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1-3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临床上以排黄色稀粪为特征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10- - 30 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和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稀粪为特征;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以毒血症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头部和胃壁等处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为特征;二十二、猪沙门氏菌病引起1-4 月龄仔猪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以急性败血症,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大肠炎、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为特征;急性型临床症状:1、断奶前后仔猪;2、耳根、胸前、腹下及后躯皮肤呈紫红色;3、后期有下痢和呼吸困难表现;4、发病率低,死亡率高,病程2--4天;急性型病理变化:1、脾肿、质硬,呈暗紫红色;2、淋巴结充血、肿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索状;3、黏膜、浆膜出血;4、肝脏坏死灶;慢性型临床症状:1、初便秘、后下痢,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2、中、后期病猪皮肤发绀、瘀血或出血;3、咳嗽、呼吸困难;4、病程2- 3;慢性型病理变化:1、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2、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3、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二十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症状:绝大部分呈隐性经过1、发热;2、结膜充血;3、突发性的出现后躯麻痹、轻瘫或关节肿大等;4、母猪可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而出现繁殖障碍;5、公猪发生睾丸炎, 且多为一侧性;病理变化:1、脑、脑膜、脊髓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加;2、子宫黏膜出血、水肿和坏死;3、流产或早产胎儿常脑水肿,皮下水肿;死胎有脑液化;4、睾丸组织楔状坏死,间质增生;5、脑组织病理学变化为非化脓性脑炎;二十四、猪衣原体病。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措施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措施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患疾病的种类很多。
这些疾病可能来自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也可能是由环境、饮食、养殖方式等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1. 猪瘟热猪瘟热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呼吸道症状、出血、食欲减退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保持养殖环境卫生、避免猪间的近距离接触等。
2. 行军病行军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影响牛、羊、马等动物,症状有发热、脱水、尿液减少、口腔疱疹等。
预防措施包括给动物充足的饮水、合理的饲养方式、不与患病动物接触、定期打疫苗等。
3. 猪蓝耳病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和咳嗽,极少数会有神经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养殖场卫生管理、对猪进行定期检查、定期打疫苗。
4. 特殊呼吸道疾病特殊呼吸道疾病是一组影响牛、羊、猪等动物的传染病,这些疾病共同的特点是呼吸道炎症、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养殖环境干净整洁、疫苗接种、检测并排除患病动物等。
5. 寄生虫病畜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疥螨等。
这些寄生虫会破坏动物的消化道、皮肤和体毛,导致动物生长不健康、产量减少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动物的粪便、对动物进行驱虫、保持养殖环境清洁等。
除上述疾病外,还有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影响畜牧养殖业。
为了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除定期打疫苗、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外,还应当加强对动物饮食和营养的管理,保障动物健康成长。
猪瘟,非洲猪瘟,猪丹毒

强碱性,氯化物,酚 类,戊二醛等
水shui'pi平传播和软 蜱叮咬
口腔(皮肤等)→附 近淋巴结→单,巨中 大量复制→经血液或 淋巴循环到达肝脾肾
骨髓肺脏等。
青霉素,链霉素
消化道,破碎皮肤 粘膜,吸血昆虫 消化道(皮肤)→ 淋巴,血液→其他
组织
四、临床症状鉴别
类型
猪瘟
非洲猪瘟
猪丹毒
最急性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一、临床症状
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萎靡,扎堆,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猪呼吸困难,侧卧,腹式呼吸;耳朵、体表皮肤大面积充血、出血, 发红、发紫;口腔、鼻腔流血色泡沫,便血;病猪多以母猪或育肥猪 大面积死亡为特征。 最急性型:发烧(41-42°C),厌食,无活力气踹,皮肤充血。通常 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急性型:发烧(40-42℃),厌食、斜卧、嗜睡、虚弱,呼吸频率加快; 耳朵、腹部和/或后腿的蓝紫色区域和出血(斑点状或块状);眼和鼻 有分泌物;胸部、腹部、会阴、尾部和腿部皮肤发红;便秘或腹泻, 从粘液性到便血性(黑粪);呕吐;从鼻子/嘴巴流出血沫。
三、猪丹毒病理变化
四、鉴别诊断
病原学
猪瘟
病原
单股正链RNA
灭活 56℃ 60m,60℃ 10m
非洲猪瘟 双股线性DNA
60℃ 30min
猪丹毒 微需氧小杆菌 70℃ 5-15min
常用消 毒剂
传播方 式
致 病 机 制
碱性消毒剂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口腔→扁桃体→各级 淋巴结→外周血→骨
髓,脏器淋巴结
一、非洲猪瘟
一、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重要成员,病毒粒 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线 状DNA,大小170-190kb。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 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 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本病毒低温暗室内存在 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病毒感染的血液 55℃ 30分钟或60℃ 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 以将其破坏。
猪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猪瘟的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猪瘟;流行特点;表现形式;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 s852.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340-011 流行特点现在猪瘟没有大规模暴发,而呈周期性、波浪性、区域性、散发性流行,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病情来势也较为缓和。
在临床上典型猪瘟较少发生,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发生较多。
表现为: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带毒现象、混合感染等,且非典型猪瘟在一些地方发生频率有所增高。
妊娠母猪普遍存在隐性即潜伏感染,带毒母猪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繁殖障碍。
发病日龄日趋偏小,多发生于胎猪、仔猪。
2周龄以下最为普遍,死亡率最高的是2~3周龄乳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
发病季节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体温通常在38.5~39.0℃,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病程有时可达2~3个月,甚至更长。
主要临床表现为耳绀、尾绀、耳壳脱落现象;皮肤干燥呈坏疽,似花皮猪。
有时表现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或后肢瘫痪,喜喝污水。
病理解剖多见扁桃体出血性水肿,严重者坏死、溃疡、化脓;肾脏多见沟状结构;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3 当前猪瘟表现形式3.1 繁殖障碍型猪瘟该类型表现为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及后期侵袭性猪瘟。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常表现为5种形式:一是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症状。
病毒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出现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及带毒仔猪生长发育滞后和死亡的现象。
二是在妊娠10d内感染,常导致胎儿死亡和吸收,母猪出现再发情;妊娠15~65d内感染,多见畸形胎儿,胎猪出现水肿、胸水、腹水、肺发育不全、斑点肝、象鼻猪、小耳、小眼、无毛、前肢关节弯曲等;妊娠90d感染,死胎率最高;产前1周感染,不影响胎儿存活,但可导致新生仔猪活力降低及发病死亡。
猪瘟的诊断及防治

・
的检疫 和防疫记录 , 定 时观察猪群 的健康状况 , 对猪群 中产生的非正常状况 随时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 , 并对猪 群的健康水平进 行综合评估 , 把带有强毒抗 原的种猪淘
汰掉 , 防 止 疫情 的发 生 。
龄、 大小 、 品种 不 同的 猪 都会 感 染 , 其 中 以春 夏 多 雨 季 节
多发 。猪瘟的主要传 染源是病猪 , 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
道、 眼结 膜 和 皮 肤 伤 口感 染 。病 猪 可 通 过 其 排 泄 物 、 分
温 和型 猪瘟大 部分 出现在仔 猪和 架子猪 身上 , 其
症状 表 现较 轻 微 , 病情 发 展缓 慢 , 皮 肤 不 会 出 现 出 血 点, 病理 变化不 明显 , 体温常在 4 0 ℃左 右 , 症 状 持 续 时 间较 长 , 通 常 难 以发 现 。但 仔 细 观 察 会 发 现 病 猪 身 上 会 出现部 分坏死 和瘀 血 , 食 欲 极 不 稳 定 且 粪 便 干 稀 不 定 。温 和型病猪 症状持 续时 间很长 , 会 导 致 身 体 越 来
慢 性 型 猪瘟 症状 缓 和 , 且 大 多 是 由急性 型发 展 而来
猪 瘟 是猪 的一种 急 性接 触性 传 染病 , 俗称“ 烂 肠 瘟” , 又 称 猪 霍 乱 。t 8 8 5 年 首 先 在 美 国发 现 , 之 后 逐 渐 传
的。其症状 主要表 现为 : 体温 不定 , 忽高忽低 、 食 欲 下
血斑 ; 肾呈土黄色 , 表面散有小红点 , 脾 有梗死灶 , 慢性 猪 瘟 大 肠 黏 膜 有 出血 和 坏 死 , 在 回盲 瓣 附 近 和 盲 肠 、 结 肠 黏膜 上有 大 小 不 一 的 纽扣 状 溃 疡 , 突 出于 黏膜 表 面 。
猪场暴发猪瘟的治疗

摘 要:猪瘟是猪养殖当中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类型,在发生后将对养殖场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本文中,将就猪场暴发猪瘟的治疗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猪场;猪瘟;治疗1 前言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发热、急性传染病。
在养殖场发生猪瘟之后,不仅将导致大量病猪的死亡,也可能因此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对此,即需要能够在养殖当中引起重视,做好该病症的治疗。
2 猪瘟特征猪瘟是一种烈性传染性,不同年龄、种类与品质的猪都可能感染。
在实际传播中,将通过猪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伤口等途径感染。
该病症具有十分迅速的发病特征,非常容易出现被感染问题,且猪具有着较高的感染死亡率。
在猪感染该病症之后,其则会表现出内脏出血、全身出血以及组织坏死等问题。
猪瘟病毒方面,其为黄病毒科病毒,具有着较高的传染性。
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猪瘟分为慢性以及急性这两种类型。
其中,急性猪瘟具有突然的发病特征,在感染后,将使病猪体内器官发生出血情况,甚至会出现短时间内体内器官坏死问题。
慢性猪瘟方面,同急性猪瘟相比在发病速度以及症状变化方面相对较慢,但会导致发生纤维素坏死性肠炎问题,在发病后期,则可能表现出巴氏杆菌等感染症状。
3 临床症状在猪感染猪瘟发病之后,其体温则会升高至41℃,存在长时间持续不退烧情况。
同时,病猪会伴随有耳尖部发疳问题,其耳尖位置呈现出一定的紫红色。
在病猪的腹部以及颈部尾椎,将存在一定的紫色半点,且在背部以及臀部将存在一定的出血点。
在患病后,猪的被毛会显现出十分粗乱的特点,眼部位置存在大量的脓性分泌物,部分病猪会向外排泄出颜色为白色的粘液,也可能会排泄出存在脓血的褐色粪便,也可能发生腹泻问题。
在患病一定时间之后,病猪体重逐渐下降,走路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稳症状,喜欢喝不洁净的水,进食量逐渐减少,甚至会表现出不进食症状。
仔猪方面,在断奶后可能会发生发烧以及腹泻问题,最终死亡,仔猪在该病症方面死亡率较高,通常会达到40%。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非洲猪瘟科学防控措施和处置要点

临床金鉴20221242收稿日期 2021–11–19作者简介 高仕辉(1982–),男,四川安岳人,本科,畜牧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疫、检测、诊断,疫情防控处置。
非洲猪瘟科学防控措施和处置要点高仕辉(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云峰乡畜牧兽医站,四川资阳 642353)摘要:非洲猪瘟这种疾病只会在猪之间进行传播,不会对人造成影响,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所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动物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生猪染病后会出现高热,内脏出血等现象,死亡率高达100%。
因此,做好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措施宣传、推广和处置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处置要点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2)01-0011-03非洲猪瘟简称为ASF,主要是由非洲猪瘟病毒而引发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毒发作时比较急,且有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不管是家猪或者是野猪一旦是在接触到此类病毒之后,会在种群内迅速进行传播,最终导致整个猪群都被感染。
自从在2018年的8月份开始,我国也发现了非洲猪瘟疫情,这对我国的生猪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人们都产生了恐慌的心理情绪,很多人都在担心一旦买到了患病的猪肉是不是会对身体有所影响。
当前非洲猪瘟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和防治手段,只能采取以预防为主要的防控措施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病率。
1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1.1 流行病学野猪和家猪均有感染非洲猪瘟的可能,非洲猪瘟具有较高致病性,死亡率也比较高,生猪养殖一旦发生非洲猪瘟,将会产生较大经济损失,病毒一般基于口腔和呼吸道进行传播。
在对感染病猪进行注射过程中,未能进行消毒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
这种病毒囊膜包含的病毒基因种类比较多,且数量十分庞大,可以避免宿主身体中的免疫细胞对其产生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免疫逃避相关机制较为复杂,并且临床症状并不是十分明显,疾病诊断工作和疾病防治工作整体难度比较大。
猪 瘟(CSF)

5.持续性感染——隐性或潜伏感染
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主要方式。 感染母猪通常不表现明显症状(由于有一定的免疫力), 但不断地向外排放病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是 主要的传染来源:
•
• •
所产仔猪往往发生胎盘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 (母源抗体水平降低、管理不善、长途运输等)均可激发该病。 猪场内其它仔猪因母源抗体水平降低也可感染这些母猪排到外界环 境中的病毒发病。 还可造成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症,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 弱仔等繁殖障碍疾病。仔猪的发病年龄在10日龄内,断奶前后的仔 猪发病,成年猪发病少见。
猪瘟病毒毒力: 强毒株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死亡率高。 中等毒力的毒株通常诱发亚急性感染,新生 仔猪感染低毒力HCV后,导致慢性或急性感 染。同时,这种毒株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 症。产生胎儿的胎盘感染及新生仔猪先天感 染、免疫耐受和终身带毒、排毒等状况。 低毒力的毒株可导致持续感染。
物理特性: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
1. 2. 3. 4. 5. 6. 7. 8. 流行范围广 散发流行 发病年龄小 发病温和 持续性感染——也称隐性或潜伏感染 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 免疫力低下 混合感染和并发症
1.流行范围广
从全国各地都能收集到猪瘟病料本身就证明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流行;
6.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
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 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
• 有的先天感染胎儿出生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 震颤——俗称抖抖病; • 有的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 日后疫苗注射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 时可发生猪瘟。
猪瘟的防治措施

猪是CSFV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是最重要的传染 源,病猪和易感猪的直接接触是CSFV的主要传播方式。 如:口鼻、粪便、胎盘等。
感染途径:口鼻腔黏膜、生殖道黏膜、皮肤外伤、 购 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
临床常表现类型:
1. 急性型
2.
3.
慢性型
迟发行性型
急性型
慢性型
全身性出血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
迟发行性型
主要变化: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 胞
诊断方法
1.病毒的分离培养 ↗ 荧光抗体病毒中和实验(FAVN) 2.血清学实验
↘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综合防治措施
1.提倡自繁自养,引种检疫。
2.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舍内定期消毒。 3.加强猪场内猪群猪瘟抗体监测。如:中和实验、抗 猪瘟兔化弱毒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3.疫苗免疫的时间掌握。 4.使用合格、正规渠道的疫苗。 5.疫苗的使用剂量。
小结
通过对猪瘟疾病的资料搜集,并进行综合分析学 习,初步掌握了猪瘟病毒的临床判断,并及时采取有
效地防治措施去减少猪瘟对猪群的危害,从而提高猪
只的经济效益,提高最大效益化。在猪场中利用病猪 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去判断该猪只的疾病类型,并 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
4.正确有效地执行猪瘟免疫操作程序实施免疫。
疫苗种类
1.猪瘟兔化弱毒细胞活疫苗(细胞苗)。 2.猪瘟乳兔组织活疫苗(组织苗)。 3.脾淋苗。 4.猪瘟兔化弱毒牛体反应活疫苗(细胞苗—犊牛睾丸
细胞苗)。
免疫程序
1.种公猪和种母猪每年免疫2次。(春秋两季各一次)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殱殱殱殱兽医防疫收稿日期:2021 09 22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程丽丽(台州市椒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浙江椒江318000)中图分类号:S852.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7307(2022)02-0034-002 非洲猪瘟属于国家重点防控疫病。
自从2018年传入我国,之后在多个地区扩散和蔓延,导致猪肉的价格上涨。
从当前非洲猪瘟的防控情况来看,还没有特效的药物和疫苗预防,需要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
但是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样,并且传播速度快,增加了防控的难度,为此,加强对非洲猪瘟发病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推动全国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非洲猪瘟的特点非洲猪瘟主要危害家猪和野猪,其中家猪是主要的宿主。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以通过呼吸道、口腔和蜱虫叮咬传播。
此外,在注射治疗的过程中如果针头没有消毒或者没有替换一次性针头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在通常情况下,非洲猪瘟的潜伏周期为4-19d,患病猪在康复之后也可能携带病毒,长达数周或者数月。
一旦出现疫情,主要以扑杀为主,以避免扩散和蔓延。
其病毒可在粪便或者腐败组织中存活一段时间,尤其在血液里能够最多存活18个月。
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病例,有很高的死亡率。
此外,非洲猪瘟的发生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周围养殖户造成威胁,很难在短时间内清除,只有采取全部扑杀的方式才能避免疫情的扩散。
由于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增加该病的防控难度和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兽医工作人员和防控人员的压力。
2 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2.1 生物媒介传播 相关的研究显示,非洲猪瘟的扩散形式是通过直接接触,而生物媒介在疫情扩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感染非洲猪瘟的猪被蜱虫叮咬之后,蜱虫身上会携带非洲猪瘟的病菌,再次叮咬其他的健康猪就会使其染病,会造成非洲猪瘟的扩散和蔓延。
此外,蜱虫也是非洲猪瘟的病毒宿主,病毒可在体内长期生存,这也是造成非洲猪瘟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猪瘟的类型和综合防治
1猪瘟的分类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猪只后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它是养猪业的头号大敌,自从多年前我国成功地制造出猪瘟疫苗后,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是近年来随着疫苗和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病毒出现毒力强弱不同的毒株,本病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同时存在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猪瘟类型。
1.1急性猪瘟主要发生于没有经过猪瘟疫苗免疫的猪只,这类猪只体内没有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一旦感染就会很快发病,多数急性发作死亡。
此类猪只表现出急性发热性出血性败血症的典型猪瘟症状,外观猪体温升高到40.50~42 ℃呈稽留热,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粪便干硬如球状,尿色发黄,病猪厌食,精神极差严重沉郁,部分猪只运动失调有痉挛等神经症状。
大多数病猪3d内死亡,病程稍长者出现腹泻、尿脓稠而臭,行走无力,消瘦等变化,此类猪只多于1周内死亡,极少数侥幸存活者成为僵猪,并长期向外排毒。
目前猪瘟免疫比较普遍,此种类型相对较少。
1.2慢性猪瘟也称为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是目前最常见的猪瘟类型。
主要发生于免疫过猪瘟的猪只,这些猪只体内本来应当有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但是由于猪瘟免疫不合理或某些原因引起免疫抑制发生抵抗力下降,不能抵御猪瘟病毒侵袭而发病。
因为猪只还有一些抵抗力,所以表现出的症状就不典型,呈隐性经过,发作慢而温和。
表现轻度发热、贫血、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等症状。
慢性猪瘟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可长达11周,其病程也比较长,同时有呼吸和神经症状。
在猪群中不断出现死猪现象(主要是中、小猪,特别是哺乳仔猪)。
猪群中常出现有“无名高热”、“干耳朵”、“干尾巴”、“烂喉病”等病猪,有的出现皮肤烂斑、点状出血。
有的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紫斑蹄、污斑症)、花皮猪等。
本病的发病和死亡率相对急性猪瘟来说比较低,主要是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常耐过者多,但从此以后成为僵猪,并长期向外排毒。
患有慢性猪瘟的病猪外观症状极为不典型,临床很难判定。
笔者曾经遇到过仅出现吃食减少,没有其它症状,用药无效,1周左右死亡的慢性猪瘟病例。
比较经典的慢性猪瘟病程是先沉郁、发热、厌食,再出现临床症状改善,好象要康复然后突然恶化迅速死亡,前后可持续1~2个月。
1.3迟发性猪瘟是由母猪怀孕后期感染低致病性猪瘟,然后传播给仔猪引起的猪瘟疫病。
这种仔猪出生后直到断奶前看起来都同正常猪一样,从断奶后逐渐开始发病,一般生后6个月内均发病死亡。
没有发病前的猪貌似健康,却不停的向外排病毒,感染其它猪只。
这种猪使用猪瘟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力,随时可以发病。
该病一旦发作,同一群的猪只可能会全群覆没,紧急免疫接种也不起作用,经济损失很大,它是近年来新发生的对养猪业发展危害最大的一种猪瘟类型。
目前我地猪群已经发现多起迟发性猪瘟,无一不是全群覆没,值得广大养猪户高度
警惕。
迟发性猪瘟的症状类似于慢性猪瘟,表现出逐渐沉郁,厌食,体温正常或偏高,眼结膜发炎、部分猪只眼睑肿胀(易误诊为水肿病),皮肤发红,局部运动失调行走不稳等症状。
迟发性猪瘟很少单独发作,常常与其他病混合感染,如继发猪附红体病、兰耳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等病则发病急死亡快,全群可在一周内死光。
使用药物治疗继发感染疫病时会刺激已经衰弱的猪只加速发作速度,看起来像是越治死的越快。
同时本病使用退烧药有时可以缓解表面症状,但是对病程不起任何作用,会出现症状缓解却突然间死亡的特殊现象。
混合感染的猪只死亡后一般都会有皮肤发紫或有明显的出血点出现,解剖常有典型病变出现。
2猪瘟的致病原因
以上是3种类型猪瘟的基本情况,虽然类型不同但他们都是同一个猪瘟病毒株引起来的,只不过致病力和致病原因不同而已。
急性猪瘟是没有进行猪瘟免疫所造成的;而慢性猪瘟的致病原因则很多,分为免疫不合理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
2.1免疫不合理的原因有
2.1.1免疫程序不正确免疫程序是一个经验估计结果,不同的猪群情况不一样,盲目照搬可靠性不高。
特别是有些程序猪瘟免疫过于频繁或多种疫苗混合使用,容易相互干扰抑制。
2.1.2疫苗的问题主要是疫苗在购进、运输、保管、使用上低温控制不好或疫苗反复溶冻效价降低;疫苗失去真空或稀释后存放时间过长而失效;疫苗过期或本身不合格等原因。
2.1.3免疫操作不正确此类原因很多主要有:免疫时打飞针,漏注猪只或注射深度不够;使用碘酊消毒注射针头,(用消毒药可使疫苗蛋白质变性失去免疫活性);疫苗注射剂量不准,一般超前免疫用2头份,平时用4头份,体型大的种猪6头份,盲目加大或减少用量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注射时混用一个针头虽然不会影响免疫力,但能传播疫病危害更大。
2.2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主要有
2.2.1免疫时机不当猪瘟免疫受母源抗体以及原有免疫抗体的影响,在不知道抗体水平的情况下免疫常常会受到体内已有抗体影响,造成免疫抑制,使免疫
后抗体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起不到长时间的预防作用。
2.2.2药物干扰常用的一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磺胺类以及抗病毒药物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或破坏免疫效果,防疫前后使用或平时泛用这些药物都会对猪瘟免疫造成不利影响。
2.2.3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近年来新发的或新流行的兰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疫病能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有这些病存在时免疫就会失败。
此外,猪附红体病的广泛存在能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猪瘟抗体水平下降,本身抗体水平不高的猪也会因此发生猪瘟。
相对于前两者而言,迟发性猪瘟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母猪抗体水平不够高,在怀孕期间被猪瘟病毒乘虚而入导致发生生前感染。
3猪瘟的防治
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猪瘟都将是危害养猪业的头等大病。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而本病只能靠预防控制,针对各种致病原因采取严格地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规模养猪场,一定要严格防范,平时主要要抓好以下几点:
3.1坚持自繁自养自繁自养是防止疫病通过外来猪场传入的有效办法,只要定期测定本场母猪的猪瘟抵抗力,及时注射猪瘟疫苗,提高母猪抗感染能力,同时加强仔猪猪瘟免疫工作,就能保证杜绝猪瘟危害。
3.2外购猪只要慎重外购猪只是猪瘟传入的主要途径,如果必须外购猪只应到无病地区选购,有条件最好进行化验检测,防止引回病猪。
3.3做好猪瘟免疫防疫注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手段,由于影响防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抓好各个环节。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规模猪场应当以抗体监测结果为制定依据,首次免疫后间隔1月左右必须再次免疫才能建立坚强的抵抗力。
为防止迟发性猪瘟,母猪在空怀期要进行免疫,并测定抗体检查免疫效果。
要记住的是世上没有一成不变防疫程序,必须根据不同猪只的情况灵活应用。
其次要抓好疫苗的购进运输保存环节,猪瘟疫苗很便宜,因而假的很少,但是因为保存不当如高温过久、反复融冻,或失去真空等导致疫苗失效的却很多。
因此购进疫苗时要进行疫苗质量检验,同时采用低温运输低温保存等全程冷链化管理。
第三要正确免疫操作,除注意防止出现前边讲的不正确免疫操作问题外,还要注意疫苗稀释后冬季2h、夏季半小时内必须用完,剩余疫苗要坚决废弃。
第四消除免疫抑制因素,为防止母源抗体影响提倡超前免疫猪瘟,否则应当在20日龄时首免。
外购的仔猪最好先测定抗体后进行免疫,以防已有抗体干扰抑制。
在防疫前后不用或平时少用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同时加强免
疫抑制性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只要严格执行以上事项,就可以有效预防住猪瘟,否则,就会导致注苗猪仍然发生猪瘟。
第五科学进行免疫监测是保证防疫成功的关键,有条件的猪场在免疫后7~15d要进行猪瘟免疫监测,对抗体水平不正常的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补免。
要记住的是单纯依靠免疫的思想是错误的,免疫只能提高动物机体抵抗疫病感染因子的能力,任何免疫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防范效果,必须靠综合防治。
3.4抓好消毒工作消毒是杀灭猪瘟病毒的有效手段,不少养殖户也注意消毒,但却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关键是选择的消毒剂不行和不能正确地进行消毒操作。
目前市面上的消毒剂多数是季铵盐类消毒剂,虽然刺激性小但消毒效果不理想,消毒最好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戊二醛、过硫酸钾等高效消毒剂。
消毒操作时要先清除有机物,然后喷药,消毒剂浓度不能盲目加大,但要喷洒周到,不能留下死角,同时要喷够量最少湿润20min以上。
3.5处理好发病猪群发现疑似猪瘟病猪后要迅速确诊,并及时果断处置病猪,否则盲目治疗只会使疫情扩散损失加大。
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猪,确诊后对同群猪紧急接种猪瘟疫苗(6~8头份),对可疑病猪接种采用大剂量猪瘟疫苗(10~20头份或更大剂量)接种可能有效。
对猪舍、环境及用具进行紧急消毒,每天1次连续1周以上直到疫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