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做理性的社会批判者
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

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素材一《皇帝的新装》在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里,皇帝爱穿新衣到了痴迷的程度。
两个骗子声称能织出神奇的布,做成的衣服愚蠢的人看不见。
于是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大臣,没有一个人敢说出皇帝其实没穿衣服这个真相。
大家都害怕被认为是愚蠢的人,宁愿自欺欺人。
然而,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却说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这个孩子就代表着理性批判精神。
他没有被众人的虚假表象和所谓的权威所迷惑,他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说是要评选最美班级布置。
有个班级弄了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是其实都是很表面,没有什么实际内涵。
可大家都觉得应该给这个班级高分,因为看起来很热闹。
就像那些被骗子蒙骗的大臣和皇帝周围的民众一样,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时候有个同学站出来说,这个布置华而不实,不能光看外表,应该看看每个班级的布置是不是从同学们的需求和实用性出发。
这个同学就像故事里的小孩一样,用自己的理性批判精神指出了问题。
素材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当时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地心说被视作绝对的真理,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却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思考,发现地心说存在诸多矛盾。
他勇敢地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这无疑是对当时传统观念和宗教权威的巨大挑战。
哥白尼的这一理论,不只是一个天文学上的发现,更是理性批判精神在科学领域的体现。
他不顾教会的压力,直面当时强大的宗教权威,大胆质疑,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批判。
我想起我叔叔是个考古学家,他在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当时主流的观点是某个古代文明的覆灭是因为外敌入侵。
但是叔叔通过对发掘出来的遗址细致研究,发现这个文明内部的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激化才是主要原因。
他刚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遭到了很多同行的质疑,就像哥白尼当初面临的状况一样。
可是叔叔没有放弃,带着他的团队继续深入研究,最终用更多的证据让大家接受了他这个理性批判得出的新结论。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五种方式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五种方式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还使我们能够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我们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五种有效的方法来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只有对事物保持好奇,才能深入探索问题的根源。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是通过对世界的好奇而推动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实践建议:提问:每天为自己设定一个问题,例如“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或者“这个观点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探索多样化的话题: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报告,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
与他人讨论:与朋友或同事进行深入讨论,勇于表达不同观点并接受反驳。
当我们保持好奇时,我们会更乐意去分析和质疑已有的观念,为批判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反思自身信念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接受“显而易见”的真理,而不加以反思。
这种盲目的接受不仅限制了我们的思考深度,也让我们容易落入偏见的陷阱。
因此,反思自身信念是提升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一步。
实践建议:自我审视:制定一份个人信念清单,并逐个分析每个信念的来源、依据和合理性。
识别偏见:关注个人情感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尝试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质疑既有观点:当碰到自己坚持已久的观点时,不妨试着进行推翻性的讨论,有时找到漏洞和不足更能促进个人成长。
通过不断反思信念,我们可以增强对自身逻辑与判断的认知,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3. 加强论证能力论证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项论据是否成立,往往决定该观点是否可靠。
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使得所提意见更加扎实可靠,有助于增强沟通效果与说服力。
实践建议:学习逻辑学:了解逻辑推理、论据构建等基本原理,熟悉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识别方法。
撰写论文或文章:通过写作过程,将观点以结构严谨的方式表达出来,锻炼论证和逻辑推理能力。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50个理性思辨、批判精神相关的作文金句

1.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培根2.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索尔仁尼琴3.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4.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俄国哲学家赫尔岑5.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把它活活掐死。
——泰戈尔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鲁迅7.从众之恶与直接施暴同样可怕。
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8.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
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乌合之众》9.一切都在加速下滑,只有谎言蓬勃如春。
10.万物分崩离析,中心不再把持,只有混乱四散于世界。
——叶芝11.警惕被环境驯化,不要让别人给你的大脑和行为套上镣铐。
12.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叔本华13.人们总是对个体的错误,耿耿于怀;而对群体性的错误,避而不见。
14.只有两件事可能是没有极限的:宇宙,以及人类的愚蠢。
不过前者我还不太敢确定。
——爱因斯坦15.子弹也无法击落真理的声音。
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1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18.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
——波普19.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纪伯伦20.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管子·内业》(【译文】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
)21.考察一个人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
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2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23.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可改为“假象”等)欺。
——袁枚《随园诗话》24.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

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信息,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对这些观点和信息加以评判和分析。
而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批判和批判理性成为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然而,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背后的哲学思考,却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思维模式,而是一种关于知识边界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概念。
理性批判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对某个观点或事物进行质疑和评判的过程。
而批判理性则是对理性思考本身进行批判,探讨其局限性和缺陷。
理性与批判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性批判就没有真正的批判;同样地,没有对理性的批判,也就没有不断深化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可能。
然而,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并不仅仅是对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质疑,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思考。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而有缺陷的,我们的思维常常被主观偏见和情感因素所驱使,而无法完全客观和全面地对待问题。
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正是为了揭示这些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并通过不断深化和开拓思维方式,使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全面、准确。
在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权威和跟从潮流的倾向。
权威主义和从众主义常常使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自由判断的能力,而只是机械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然而,真正的理性批判需要我们超越权威和潮流,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判断的能力,并真正做到不被局限于当前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也是十分必要的。
理性常常被认为是客观、冷静、科学的代表,然而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问题的。
理性思维往往依赖于逻辑推理,而忽视了情感、直觉和感性的因素。
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纯粹的理性思考,倾听内心的声音,用更直观和直观的方式理解问题。
这种情况下,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能够超越理性思维的限制,以更多元、更综合的方式思考问题。
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

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作文一:不要盲目跟风。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就像有一次,小A说某个明星的新鞋子特别好看,好多同学就都跟着说好看。
然后呢,好多人都想要去买那双鞋子。
可是他们真的是因为自己觉得好看才想买吗?我觉得不是。
我有个好朋友小B,他本来不喜欢那种款式的鞋子。
可是大家都在说好看,他就也觉得自己要是不买就不合群了。
结果他买了之后,发现穿起来并不舒服,而且他自己还是觉得不是很好看。
这就是盲目跟风的坏处呀。
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就像读书一样,大家都说某一本书特别好,但是我们也要自己去看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如果我们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就可能会做很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呢。
所以,我们要有理性批判的精神,不要盲目跟风。
作文二:对待广告要理性。
电视上有好多广告,那些广告都把东西说得特别好。
比如说有个饮料的广告,广告里的小朋友喝了那个饮料,就变得特别有活力,好像能一下子跑好远。
还有一个学习机的广告,说用了学习机,成绩就能很快提高。
我邻居家的小C就被学习机的广告吸引了。
他让爸爸妈妈给他买了那个学习机,可是用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并没有像广告里说的那样提高。
小C特别失望。
这是因为广告有时候会夸大事实。
我们不能一看到广告就相信。
当看到一个广告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这个东西真的有那么好吗?我们要学会理性地看待广告。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一样,不能别人说什么好,就立刻相信。
要有自己的思考,用理性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广告,这样才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作文三:听故事也要有理性批判精神。
我们都很喜欢听故事,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长辈讲的那些传说。
我爷爷就经常给我讲一些故事。
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个地方有宝藏,只要在月圆之夜对着一口古井许愿就能找到宝藏。
我有个小伙伴小D,他听了这个故事后,真的在月圆之夜跑到一个类似古井的地方去许愿了。
可是当然没有找到宝藏啦。
故事虽然很有趣,但是我们不能全信呀。
故事有时候是为了让我们懂得一些道理,或者是为了逗我们开心,但是里面很多神奇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挖掘出潜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变革和改进的方案。
一、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是由于阶级关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存在着许多隐含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不平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
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的各种力量和影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压迫和剥削使人们无法真正自由地发展自我,意识形态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选择权。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和矛盾都是人类自由和发展的障碍,应该被摆脱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需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的自治和自我决定基础上,需要强调所有人的平等和可以发掘潜在力量的权利。
二、批判理论的历史演变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法兰克福学派创立,并在后来逐渐被各种批判理论者继承和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文化是带有强烈的自我解释性和自我解构性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因为社会现实的需要而被选择或强化,这种文化是贯穿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与社会的主动参与。
马克斯·魏伯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思想和群众心理与政治都是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关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制约因素。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哲学领域中认为,人们必须批判所有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否则就会被它们所包围所束缚。
此外,还有许多批判理论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三、批判理论的应用和现代意义批判理论在现代的社会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的揭示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通过分析和批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中,批判理论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本质,深入分析和理解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2021批判性思维的理性观及相关学派的理论观点范文1

2021批判性思维的理性观及相关学派的理论观点范文 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自上个世纪80 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其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它自身又存在着多流派、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向的复杂、松散的现象,对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质和发展构成了困难,也影响了人们的研究和教学的开展.所以,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共同根本原则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理解批判性思维中的理性和合理性的观念,特别是研究它们与科学哲学中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异同,是我们理解把握其本质的一个窗户,从而让我们透视批判性思维的历史继承和独特性质. 有必要先对理性(rationality) 和合理性( reasonable-ness) 概念做一点描述.这方面的研究历史和文献很多,存在着多样、繁杂、变化和含混的现象.如果用粗略的语言来表达它们和本文有关的主要内容,一般地说,我们称为理性的信念和行动,是那些最符合我们生活幸福的目的,并不以伤害他人利益和幸福为前提而采取的最合理的信念和最有效的行动.在这里,合理性的概念是理性中的一个前提或者核心构成成分,即合理的,才是理性的.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认知领域里,传统上,理性又被指为和感觉相对的,不同于情感、信仰等的一种思考能力,或者是根据理由进行有规则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考活动,所谓理性认识是指这样的思考活动得到的认识.相应的,"合理性"的概念,被看做是衡量人们是否进行了这样的思考以及进行的好坏程度的标志,即合理的思考又是指(根据可靠的理由进行的) 理性( 推理) 的思考. 所以,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这两个概念常被混用,被互相定义:合理的,是理性的; 理性的,是合理的.如果把"理"换成"道理"( 理由,根据等) ,这样更通俗一些: 理性是有道理的,有道理是理性的; 讲道理是理性的,理性的是讲道理的.至于到底什么是道理,它来自何方,它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才是问题所在,也是区别于基础主义、相对主义和其他思想流派的地方.这也正是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和各派差别的一个关键所在( 由于批判性思维并不仅限于认识领域,所以如果仅定义理由为客观事实或推理将是狭窄的,会有不"合理"但是"理性"的行为,但这一部分本文不涉及) . 一、批判理性主义的"批判理性"观 批判理性主义,特别是以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Popper) 为代表的,是 20 世纪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波普尔提出,理性,与根据好的理由进行证明的传统定义相反,应该是"批判形式的理性",而批判,就是反驳和否证.让我们对这种"批判理性观"做一些说明和概括. 认识论的历史上,经验主义者把人的感觉经验看做知识的根本来源,可靠的经验通过合适的归纳变为可靠的知识.理性主义者把理性能力看做知识的可靠来源,认为严格推理活动得到的认识是可靠的真理,也就是说,人们的求知活动是一种严格符合理性规则(特别是逻辑的) 的证明活动.康德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综合: 知识来自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追随这样的思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科学哲学家流行把经验和理性证明结合起来就能得到真理的看法.对他们而言,科学是经验基础之上的严格的逻辑推理构造物.这样的结合产生的真理之样板就是一直颠扑不破的牛顿理论. 导致这样的理想崩坍的历史背景是20 世纪初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说代表的科学革命,它推翻了牛顿理论体系,也根本性地动摇了那种经验和逻辑结合达到确定真理的基础主义哲学观,震撼了那种强调理性体现在守规则的推理之中的传统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波普尔在1934 年出版的着作"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提出"证伪主义方法论".它的核心观点是知识,即使是最严谨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只是人创造的包含错误的"猜测".知识其实不是从经验中来,但可以被经验改正.知识不是所谓"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而是"未得到辩护的不真的非信念"."未得到辩护"指的是根据经验或理性来证明知识为真是不可能的."不真"指的是知识中常常有错误,尽管我们还没有察觉,所以不是确定不变的真理."非信念"指知识其实不是个人的信念,而是主体间可以理解和批判的表述,是脱离认识主体的内容( 即波普尔的"客观知识") . 知识是"猜测"的断定,是证伪主义的逻辑前提.既然现有理论再好也是有错误的猜测,正确的态度就不是辩护而是反驳它.这样,与认为"合理性在于证明"的理念针锋相对,他强调理性,在于不断追求反驳现有的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认识的进步.根据经验、归纳和逻辑来为现有理论辩护,不但不能达到确定的真理,反而会阻挡进步.波普尔说,如果我们寻找反面证据,我们有可能得到它,要不然就会得到正面证据,但是如果我们寻找正面证据,我们只会发现正面证据,而任何观点,都可以找到正面证据,这对认识的进步而言毫无价值.新知识,只能从反面证据上得到,惟一对认识进步有用的正面证据,是通过寻找反面证据而得到的---反驳失败了,就确证了猜测的成功.因此,寻找正面辩护和证明,就是维护现有理论、阻止知识进步,因而是教条主义、非理性.非理性莫过于在理论被证伪时还坚持它.可见,这是和所谓辩护主义理性观迎头相撞的立场. 波普尔为他的证伪方法论给出了两大理由.其一是逻辑的,归纳主义、辩护主义的知识观没有逻辑基础:观察和推理都不可能证明有普遍性的理论.证明不能给我们知识,而只是心理的安慰.相反,证伪主义正好有逻辑的有效性,观察经验的陈述可以决定性地否证普遍性的理论.其次,波普尔还试图论证,证明不仅逻辑上不可能而且也不必要,证伪科学方法论其实才反映了科学发展实际方式: 不断的猜测和反驳的过程.他争辩说,科学家们其实并不是等收集了足够的观察材料后再来归纳出假说. 他们很可能在一两个观察之后就开始猜想,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观察和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测.而只有在这些自觉的反驳性的检验失败之后,我们才可以说这些猜测得到了正面的、但又是暂时的支持---他用"确证"(corrobora-tion) 一词来代表这样的否定性检验失败后产生的正面的、暂时的支持.科学发展实际上就是这样不断的"猜测与反驳"的滚动过程. 这个滚动过程是无止境的.因为不管这个雪球滚得多大,其猜测的本质不变,它不可能被证明为绝对不变的真理,所以消除错误的努力是无止境的.但另一方面,这个滚动并非原地踏步,通过错误的减少,我们知道猜测(虽然不是绝对真理) 越来越好,真内容越来越多.这个进步观,在波普尔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他对科学的客观性、进步和真理的目标的追求,获取更多的真理正是猜测和反驳的动力和目标.波普尔试图用更"似真"( verisimili-tude) 的概念来说明由批判得到的更好假说是更接近真理的.他以理论中真假内容的多少来量化"似真"概念的努力并不成功,但是没有人否认"真"的概念在他的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说,批判理性主义的批判的真意,是要达到对实在的更好理解.批判理性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是负面的,追求却是正面的.过程是否定性的,成果却是建设性的.为了避免误解,波普尔多次重申,根本地说,他的批判理性指的是"一种寻求客观的理由,而不是情感,来解决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态度,或者说,是随时准备听从批判性的论证和向经验学习的态度".他说这样的态度"根本地是一种承认我可能错,你可能对,而通过努力,我们可能更接近真理"的态度."简单地说,理性主义者的态度,是'合理性'(reasonableness) 的态度,非常类似于科学的态度,类似于这样的信念: 在寻求真理中,我们需要合作; 而且,通过论证的帮助,我们可以逐渐达到客观性的目的"[1]225.波普尔一再这样说明这种"合理性"的态度的根本是: "我认为我是对的,但我可能会错,你可能会对,不管怎样让我们来讨论,因为这样我们会比仅仅坚持己见更接近真的理解"[2]355 -356.近半个世纪后,在他逝世的 1994 年出版的着作中,他还在说: "合理性,作为个人的态度,是一种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信念的态度. 在其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上,它是随时准备批判地探讨自己的信念,并根据和别人的批判性讨论而修正它们."[3]181众所周知,证伪科学方法论经受了批判和发展.经过修正和发展的证伪方法论,其核心的观念已经脱离了波普尔的最初明确但简单化的表述,变得有弹性.证伪现有理论的革命性动力原理,被看做是在竞争理论之间的斗争和优势转化的逐渐、长期和互动过程,在此之中任何因素都不是可靠的,都是可以批判和改变的.观察和推理都很重要,但都不是那种"基础",如果这个理性主义一定要用"基础"这个词,那就是动态的、根据经验的批判性讨论. 概括上面的叙述,由波普尔提倡、经过发展的批判理性观包含着以下四个本质含义.1.论辩的批判性: 对立的主体间的批判性讨论,是实现理性、客观性和进步的必要条件;2. 否证的批判性: 一个假说只有面对和通过否定性批判和检验之后,接受它才算合理的;3. 开放的批判性: 批判始于自我批判、自我反思、承认自己可能有错的态度;4. 进步的批判性: 批判是为了更好地追求知识的增长,更接近客观真理,这是没有终点的. 从上述四个特征,我们来看批判性思维中一般奉行的理性和合理性的观念具有什么特点. 二、批判性思维的理性观点概况 20世纪兴起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是一个广泛、多流派、多层次、多领域、多变化而且还在变化之中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总称.概括它是一件困难和庞大的工作.另外,理性和合理性的观点,很多研究者和教育者在具体研究和教学中隐含和遵循着,但很少专门论述.在此,只能根据我们的粗略了解,概述一些现象和选取典型代表流派的例子来简洁分析. 现代的批判性思维研究,是从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论述开始的.1910年他出版了《我们怎样思考》,阐述了他所称的"反思性思维": "是根据信仰或者假定的知识之背后的依据以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的主动、持续和缜密的思考."[4]6如希契科克( David Hitchcock) 指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本质上是对假设进行系统地检验,也就是我们有时说的科学方法."[5]54 -63这样的定义,在它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的传统中,自然被人们看做是寻找建立在可靠证据基础上的合适观念的努力,是一个寻找正面证明或者辩护的过程.这个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说具有波普尔称为的"辩护主义"或者"非批判性理性主义"的色彩.这样的倾向现在也存在.批判性思维研究者们为了避免人们将它误会成一些日常用法中一味找错、破坏的"贬义",会特意强调指出,批判这个词不具有那种负面、否定的含义,它的原意在古希腊是"根据标准进行分辨的判断"[6].比如,目前批判性思维教科书用得最多的定义是恩尼斯( RobertEnnis) 1987 年提出的: 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7]. 这个定义用"合理"、"反思"来定义批判性思维的本质.那么,"合理"是什么意思呢?许多教师自动把它解释为一是有理由( 好的理由) ,二是遵循合适的方法、规则( 比如逻辑)[8]4.也就是说,合理性的核心是获得好论证,它要求人们追求、考察对信念的辩护性的论证,只接受那些得到辩护的观念( 信念) .不奇怪,这和"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知识定义十分一致.它本质上是一种对观念和思考背后起基础作用的理由和推理所进行的深入、反思的考察,有技巧的推理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构成[9]2 -3. 批判性思维另一个着名推动者范西昂(Peter Facione) 1990年组织了几十位批判性思维专家,讨论出了一个关于批判性思维意义的共识,称它为"有目的、有规则的判断"过程.在这个反映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共识中,没有强调论辩和反驳,不过在列出诠释、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自我反省的技能中,也包括了对替代观点的评估,强调了全面开放,公正、自我改正的必要性[10]. 不过,这只是情况的一方面,而且在变化中.虽然批判性思维研究者和教育者一般都不反对批判性思维应从正面去寻找、构造、分辨好的论证,但反面论证现在越来越成为必要的规定动作.这是上世纪80 年代之后批判性思维研究和教育的发展的一个明显倾向. 这个发展是伴随突破传统的逻辑合理观开始的.被称为"真实论证的逻辑"的非形式逻辑兴起,而随着它的研究发展,许多新的论证模式被确定和研究,并相应发展出不同于逻辑规则的合理性规范,扩展了理性和合理性概念.非形式逻辑的兴起,按照它代表人物之一约翰逊(Ralph Johnson) 的说法,标志着这样的转折性认识: 逻辑的真切性标准( soundness) 对论证的合理性而言,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条件[11]235.在这个发展中,对话的、论辩的论证模式的提出和研究是一大现象.对话、论辩模式的研究中有不同的流派和发展,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不再把论证看做是一个单一的正面论证过程,而是多方论证对立竞争的过程,甚至是社会和历史的进化选择过程( 这里看得出与社会和教育领域中"批判性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 思潮的共同点)[12].批判性思维从单一论证模式向交流、竞争、开创的多论证模式转化的潮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实用论辩"理论,我们将在下面讨论. 当然,这样的观点并非只存在于对话、论辩学派中.着名的批判性思维推动者保罗(Richard Paul) 和艾德( Lin-da Elder) 心目中的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指导、自我规范、自我检测和自我更正的思考.它需要严格的优秀性标准,并且要认真地掌握对这些标准的运用.它包含有效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我们天然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倾向的决心."[13] 保罗表示,对话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在部分,批判性思维必须通过构造有不同观点的他方进入的对话,来达到对真理的判断[14]. 如希契柯克概括,在最近十多年中,批判性思维经历了从关注单一论证到构造对立方的论辩、从"反应性"向"构造性"的转化[5].因为这样的论辩性要求,构造对立方成为论辩性的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这也就带来了它的创造性要求---通过创造才能完成判断:要通过创造替代观念来和已有观念形成对立、竞争,然后从中找出通过最严格的批判的最好的观念.所以说批判性思维不仅促进创造性思维,而且也内在地需要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批判性思维为创造性思维扫除观念上的框框; 另一方面,它自身也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达到合理判断.费希尔( Alec Fisher)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谈到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名字: "批判 - 创造性思维"( critico - creative think-ing)[9]. 下文选取批判性思维运动中的两个重要学派来分析他们的理性、合理性的内涵以及相关问题,以便对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和走向做一个透视. 三、恩尼斯的批判性思维的理性观 上面说过,恩尼斯1987 年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定义.他是批判性思维运动中少有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大家.他 50 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生涯引导了美国批判性思维的观念和教学的发展.我们提到,他的定义中的理性概念,被一些人自动解释为有理由守规则.他自己也强调过批判性思维的"中性"性质.但是,如果从他后来发展的对批判性思维的习性和能力的解释来看,我们很快可以发现,他的思想和"批判理性"的精神有诸多吻合. 恩尼斯指出,批判性思维由习性和能力构成.所谓习性,是指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愿意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个人品质和倾向.按照恩尼斯的观念,它有三大类,其中第一和第二类是必要的、构成性的.第一类的习性,是"求真、求根据":"关心自己的信念是真的、所做的决定是有根据的."而在这个求真习性的具体要求中,首先的第一、二条,就是引入对立方: a) 寻求对问题的替代性的假说、解释、结论、计划、来源,而且对它们持公正开放的态度; b) 认真考虑不同的观点.而且,在第二类的习性中,他也规定了"寻求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理由","反思自己的基本信念"的要求.他的第三类习性是关心他人.他认为,这一条虽然不是构成性的,但如果没有这一习性,批判性思维可能成为危险的工具. 相应地,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中,恩尼斯提出了12 项必要的、构成性的能力,包括问题的判定、论证的分析、各种推理、概念澄清、观察和证据的判别、辨别隐含假设和做出与自己立场观点不同的假设推理等. 可以看出,恩尼斯定义的批判性思维,头等原则就是要引入他方加入,以形成正反两面的批判性,强调自我修正、开放.而且,恩尼斯还叙述了他在求真要求中的真理观:他同意认识论的这种构造主义观点,即我们的观念和词语是自己的构造,但它们所指的实体和其间的关系则不是我们的构造[7].这样的真理观,是实在论的观点,被很多批判性思维研究以及教育者接受[8]9 -20[15]28. 所以,虽然恩尼斯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负面的,而是"中性"的,但这是指包括正反双方的要求和批判的结果可以是伪证也可以是确证.他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无疑突破了以前单面辩护的传统,相当符合批判理性的精神,特别符合上述的4 个特征的第 1、3 和 4 条.他也包纳了第 2 条,即必须要有否定方,但他也容纳正面论证.这是包括了论辩、构造、发展和认知要求的批判性思维理论,它在世界上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也是我们推广批判性思维研究和教育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实用论辩学派的理性观 批判性思维特别是论证理论的领域中,明确提出批判否定理性观的更为激进的派别,是范·爱默伦(Frans H.van Eemeren) 和荷罗顿道斯特( Rob Grootendorst) 1982 年提出的"实用论辩"的论证理论 ( pragma - dialectical theo-ry) ( 其英文版于1984 年发表)[16].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实用论辩理论的"论辩"意思来自于波普尔等的批判理性主义[17].实用论辩理论者伽森(Bart Garseen) 和范·拉尔( Jan Albert van Laar) 指出,它的核心观念,"批判性讨论"的哲学基础就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18].伽森和范·拉尔引用范·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的话说,如果采取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那么在发展一个合理性理论的时候,你就需要明确地将人的理由的可错性植入其中,将系统的批判性思维的观念提升为指导人的思想和行动的一切领域的解决问题的原则[19]279[18]124.波廷( David Botting) 指出,实用论辩理论的原则根据,特别是它的"批判性讨论,理性和合理性"核心观念,均来自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批判性的讨论就是批判理性主义的猜测与反驳的程序的模型化[20]. 实用论辩理论认为,论证的真正力量和合理性是在批判的对话中体现的.人的论证,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实都是有受众对象的,是多方参与的论辩.而好的论辩,是根据双方同意的出发点和对话规则所进行的批判性对话,从而得到对争论问题的解决、或者推进对问题的解决.他们认为论证不是传统的那种为一个立场寻找好的正面支持的理由的论证---他们和波普尔一样,反对这种辩护主义倾向.他们坚持认为,对观念的最好的正面支持,来自于对它的否定性检验和批判的努力的失败.所谓"论证"这样的词的根本含义,在论辩的意义上,不是努力寻找坚实的基础,而只是应对批判.批判就是铲除错误,论证则是它的副产品.所以实用论辩理论被称为"关于论证的批判理论",目的在于用批判论辩的规则来构成更好的论证,以解决争端,达成共识.遵循这样的批判论辩的规则(所谓"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 就会形成对争端的合理解决和共识. 概括地说,实用论辩理论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共同点在于第一部分文末波普尔四重含义中所说的第1、2 和 3 点上: 以对立的多方存在为必要条件,抛弃追求正面理由或论证,强调反驳性的批判讨论,通过对反驳的回答,对争端的减少,来得到"无条件的共识"( unqualified consensus) . 不过,在第4 点上,虽然"无条件的共识"可能是更好的共识,更好的信念,但关于它是否有认识上的进步性质( 真假性质) 的问题,范·爱默伦等避而不谈,只强调解决争端就是论辩的目的和功能.这是和波普尔的一个显着不同,也是一个受到批评的重大限制( 见下文) .因为这样,着名批判性思维学者赛格尔( Harvey Siegel) 和宾洛( John Biro)总结道,实用论辩理论遵循的理性或者合理性就是两件事的属性: 解决争端的可能性( 所谓"问题有效性",problemvalidity) 和获得与争论方所同意的规则和起点的一致性( 约定有效性,conventional validity) .而问题是,这样的解决虽然按这样的实用论辩规则来看是理性的或合理的,但实际上从认知的角度看是非理性或不合理的( 不真的)[21]. 实用论辩理论是二十多年来论证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在不断发展各种批判性讨论的规范,以此来保证合理的讨论,保证它的问题解决具有合理性. 五、关于实用论辩学派理性观的争论一:辩护主义和正面理由 围绕实用论辩道路的争论,许多集中在它的理性观以及合理性上.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它的反辩护主义的立场. 它反对的辩护主义被表述为这样的立场:"不管持有什么样的信念,都要去寻求合适的、充分的基础"[18]130.范·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坚持认为,批判理性主义才是合适的研究论证的出发点.所以,实用论辩者的中心关注是: 如何做出各种安排,来使我们的信念、猜想、政策、立场等面临最大可能的批判,以便消除尽可能多的谬误? 他们发展的批判性讨论的模式,所谓合理的论辩,就是鼓励批判.和波普尔一样,他们认为辩护既没有可靠的性质,也不是论证的目的.他们说,批判性讨论规则的功能不是最大限度去寻找共同,而是最大限度的(通过批判性讨论) 减少不同.所谓共识或者解决,是通过减少了不同而得到的. 他们同意,按照批判理性主义者阿尔伯特(Hans Al-bert) 的论证,辩护主义只有三种出路 ( 三难困境,münchhausen trilemma) ,而每一个都是死路: 第一个困境是承认每个用来辩护的理由自己也需要辩护,这样导致无穷后退; 第二个困境是如果到一定程度一个理由可以认为是自明的,不用怀疑的,那么这样就是走向教条主义; 第三个出路就是循环论证,即支持一个理由所需的那些前提或假定,其本身的正确性最终又需要这个理由来支持,而这就丧失了辩护的力量. 提倡关于论证的"认知理论"(epistemological theory)的赛格尔和宾洛,一方面同意论辩道路,一方面反对这样抛弃辩护主义( 从而会走向相对主义) .他们坚持真理概念在论辩理论中的价值,坚持真理只能来自辩护( 而不是来自符合) .他们认为论证如果要合理,证据对结论的正面支持是需要的,而且这样可以显示结论可能是真的,或认识的进步.他们从这样的立场对实用论辩理论提出两大反对.其一,抛弃辩护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反驳的进行和反驳的好坏,也需要正面理由支撑和判断,而且是用认识的标准来判断.其二,抛弃辩护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其实它不仅限于那三种出路,即可以有不陷入这样三难困境的正面辩护.关键是区别强和弱的辩护主义立场,强的辩护主义要寻求确定不变的基础; 弱的只是寻求辩护,至于这个辩护有演绎的确定性还是归纳的概。
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开启智慧之门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是人类与众生的根本区别所在。
然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有时我们会感到思维的窒息,思考能力的瓶颈,这时的我们需要拓展思维的边界,培养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为自己开启智慧之门。
理性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客观推理,在面对问题时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
理性思维要求我们用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从多角度的角度分析问题,以达到明辨是非、正确判断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需要遵循实证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假设。
理性思维不仅仅在科学领域有用,对于生活中的抉择、决策也大有裨益。
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权衡利弊,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批判性思维是对事物的深刻而独立的分析。
它要求我们不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是要对其进行审视和质疑。
批判性思维引导我们以质疑的态度对待信息、观点和结论,并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推理来做出判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被传媒所左右,不轻信一切所听到的或看到的。
只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调查核实,我们才能判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批判性思维也使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评估和改进,避免陷入思维定势,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构建了更加丰富深邃的思维世界。
理性思维使我们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提供了冷静客观的基础。
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对理性思维的补充,它要求我们对理性思维所产生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思,以确保我们的观点和结论不被主观偏见所影响。
培养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需要时间和努力。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思维的固化,放下成见和偏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的观点和信息。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逻辑推理的能力,训练思考问题时多角度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讨论和辩论来提高批判性思维,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思维边界。
在这个充满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对理性的批判和批判中的理性——哈耶克的理性观

对理性的批判和批判中的理性——哈耶克的理性观摘要】以理性主义为中介,哈耶克将知识论和社会秩序分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其理论的完整逻辑。
但这种自生自发秩序理路作为一种整体理论时,却对现实缺乏解释力。
如果否认渐进的秩序演进,大刀阔斧的抛弃传统,那么又难免陷入建构理性主义的深潭。
也许,提高对哈耶克理论内部矛盾的敏感性,放宽看待问题的视界,会有助于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也有助于发现未来的路。
【关键词】理性;批判1.对理性的批判:两种理性主义框架哈耶克关于理性的二元分立是建立在其无知观的基础之上的。
在哈耶克看来,人类文明运行所赖以为基础的诸多因素往往处于不可避免的无知状态之下,个人知识的总和无力达至一种整合过的整体知识。
所以,如苏格拉底所说,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我们在行动中存在一些“理性不及的因素”。
正是从是否承认“理性不及”因素的角度,哈耶克把理性主义分为两种:进化论理性主义和构建论理性主义。
首先在人性假设方面,构建论理性主义忽视人的无知,认为“单个个人都倾向于理性行动而且个人生而具有智识和善”①,而进化论理性主义则关注人怎样最佳的运用智识,以此将危害降至最小限度。
从人的假设出发,两种理性主义得出形成文明制度的两种不同理路。
唯理主义传统下的人既然“生而知之”,那么就有能力根据审慎思考来型构文明,进化论理性主义者则明确指出,“文明乃是经由不断试错、日积月累而艰难获致的结果,或者说它是经验的总和。
”②两种理性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们对传统作用的不同认识。
前者认为一切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理性设计,如果传统经受不住理性的检验,就应当被否弃。
后者强调传统的形成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即使不知道遵循传统的原因和益处,我们仍然要尊重既定的传统。
甚至应当把对传统的遵循本身视为一种价值,即哈耶克所说的“居间性目的”。
显而易见,从对两种理性主义的诠释来看,哈耶克对唯理主义保有否定的态度。
唯理主义者倾向极端,坚持将笛卡儿原则适用于道德原则,即“只要我们对任何一种观点哪怕还有一种理由去怀疑,我们就应当将它视作完全谬误而加以拒绝和否弃”。
如何做批判性思维者作文

如何做批判性思维者作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观点、言论和想法包围着。
有时候,这些东西就像一阵旋风,把我们卷得晕头转向,让我们分不清东南西北。
所以呀,学会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就显得超级重要啦!那到底怎么才能成为这样的“智者”呢?让我来给您说道说道。
咱得学会提问!别啥都一股脑儿地接受,得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多问问“为啥呀”“真的吗”“怎么证明呢”。
比如说,有人跟您说“吃这个保健品能长生不老”,您就得赶紧在心里打个问号:“这怎么可能呢?有啥科学依据呀?”可别人家说啥您就信啥,不然钱包瘪了不说,身体还可能吃出毛病来。
然后呢,要多角度看问题。
就好比看一个魔方,不能只盯着一个面,得把六个面都瞅瞅。
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咱们得听听各方的声音,别钻进一个死胡同出不来。
比如说,对于学校该不该留作业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作业太多影响玩耍,老师可能觉得作业能巩固知识,家长可能觉得适量作业有助于孩子成长。
咱们把这些想法都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还有啊,别被感情左右了判断。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说啥都对;或者因为讨厌一个东西,就全盘否定它。
这可不行!得像法官断案一样,公正公平,只看事实和证据。
比如说,您特别喜欢某个明星,可他代言了一款没啥效果的产品,您可不能因为喜欢他就盲目去买,得理智分析产品到底好不好。
再有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
世界在变,知识也在更新,咱们的脑子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多读书、多看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这样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有更多的“武器”。
不然,就像拿着把旧刀去打仗,怎么能打得赢呢?要勇于反思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犯错,这没关系,关键是要能发现错误并且改正。
就像走路走偏了,得赶紧调整方向。
比如说,您之前觉得某个政策不好,后来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发现是自己理解错了,那就得大大方方地承认,重新思考。
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多问、多看、多学、多反思。
如何批判性思维

如何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反思自我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事物,还能提高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水平。
如何批判性思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
1. 确定目标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
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思考,以及我们希望得到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不确定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就无法理智地思考问题。
在确定目标时,我们需要考虑我们面对的情境和问题。
例如:我们是在做什么,我们希望突破什么障碍,我们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等。
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准确,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2. 收集信息批判性思维的第二步是收集信息。
在收集信息时,我们应该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不同的观点。
我们可以查看相关文献、采访专业人士、参与相关辩论和讨论、使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等等。
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以便我们获得更多的观点、更全面的信息,并尽可能地避免误导和偏见。
在收集信息时,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和批判。
我们需要问问题,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和重要性,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分析和评估信息批判性思维的第三步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我们需要问问题,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点,识别和剖析信息的缺陷,以便我们能够生成更全面和准确的观点。
在分析和评估信息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a. 信息是否真实和可靠。
b. 信息是否在一个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了验证。
c. 不同的信息源是否存在冲突和矛盾。
d. 信息是否符合逻辑和常识。
e. 信息是否具有偏见和误导性。
4. 生成观点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的最后一步是生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我们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估生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确定正确的方案。
在生成观点和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a. 我们的观点是否足够准确和完整。
b.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足够有效和实际。
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高三作文

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高三作文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高三作文6篇我们需要如马云般的领跑者,也同样需要虽不讨好却也至关重要的批判者。
而我更希望,我们人人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高三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高三作文(篇1)之前听读书会的时候,了解到看书的时候应该带有”批判思维“,不能直接就是”人云亦云“。
这个概念,也让我想到那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白了,就是读书不思考,那也只是表面上的看了,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其中的知识。
突然想到这个概念,是因为早上看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年轻的女主持,曾经是优秀的学霸,后来参加海选,一路冲关斩将,最后以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入选,而她平时的资格考试成绩更是一度都比一些资深主持要高。
按理说,这样的女孩是自信且优秀的。
结果在她参与的主持中,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她只是被安排成了一个背景墙的人设,基本上插不上话,同时也是被大家用来取笑接话时的梗,极尽所能地用她的缺点来挑出话题。
可以说,我和大多观众一样,觉得这样的笨拙的主持功力,为什么能登上那样的一个很火的节目,也许是有什么后台?直到如今,日亦成长的她退出了那档主持,按着自己的成长方式去发展,反而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她,优秀睿智。
我为文中的她感到开心,同时也觉得作者说的在理,结果翻到评论的时候,却发现仍然有不同的声音,于是我想了”批判思维“,我只能说,作者以及那些不同声音的读者的观点都各有道理,都各有片面性,毕竟人性,大家看到的不同的一面,也就有不同的想法。
但通过这件事,也更让我明白要时刻保有”批判思维“去看待一些事,不主观不片面,学会更全面地去观察了解。
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高三作文(篇2)记忆中的那些事,或许已如春泥般落到了尘土里。
时间久了,渐渐淡忘了曾经。
秋叶枯黄归根也会有再复苏的那一天,大地还会在绿,花儿还会再开,但人变了还能回去么?回到原点,回到最初的自己,我不想长大,好想念当年幼稚园疯疯闹闹的自己,想大胆穿梭在人群中,想疯狂地欣赏这个世界的大自然,还想……越长大越孤单了!孩童时期想过长大后的幸福是什么?现在我又该向何方追求?我又该向何处去寻找?不想让自己难过,不想让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一丁点的创伤,不想再伪装着自己再强颜欢笑下去,即使知道错的太多也要让它化作风随去,不想再认错了,假装的坚强很辛苦。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
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标签: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一、霍克海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起源霍克海默运用受格式塔心理学激发的先验现象学对康德的感性知性二元论进行批判,并用“经历”概念来统一认识过程的内在结构,试图以此克服二元论。
尽管霍克海默的学院派哲学局限于带有实证主义特征的纯理论研究,但此时已表现出来的反教条主义、反机械主义的批判精神贯穿了霍克海默一生,并对批判理论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霍克海默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最终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而成为一种形而上学。
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
社会批判理论的缘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完成观念论批判、走向唯物主义哲学之路后,渐渐起主导作用。
1926年以后,霍克海默的研究开始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
首先,他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立场上的政治意识形态。
其次,对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霍克海默既接受又批判。
霍克海默基本接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但他对马克思的“基础—上层建筑”图式做了两点修正:一是把意识形态批判引入文化领域,更加突出文化上层建筑的作用与意义;二是将心理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心理学,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化理论一起构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批判。
这种跨学科的唯物主义社会总体性批判成为1931年后霍克海默领导下的社会研究所的研究纲领,霍克海默从事实上确立了社会批判理论。
四个社会批判

四个社会批判在我们学习、思考与研究问题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应该培养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包括要将现实事物置于批判的对象中,以对其形成新的有利于实践的认识与决策。
当社会面临转型时批判性思维就更为重要,唯有学会一套顺应时代变革的批判思维,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才会有成果。
批判思维贵在彻底,重在坚决,它应该尽可能地贯穿与渗透在思维的每个方面,针对每一种人类的现象与活动,不留漏洞,不妥协。
然而,个人的认知能力总是有限的,且都有自己特定的着眼点,故而,实际上都会偏重某一些方面,而无暇顾及其它。
我自己的批判思维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哲学批判即针对思维方式本身的批判,当我们认识事物与问题时,一定不要受既定的规则模板、习俗习惯与迷信教条的束缚,应该持续地追问现实事物的合理性,坚持用理性与辩证法审视现实,像“存在即合理”这种思维信条应该早点且彻底地被扔到垃圾堆里。
哲学批判往往是我们批判活动的前提,缺乏哲学上的批判思维,我们的批判活动一定会停滞不前。
2、经济批判即对现实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批判,也就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坚持从经济活动中寻找现实问题的症结与变革的出路,特别是坚持从所有制与分配制度中分析现实弊病的根源,而不能只从政治、文化、道德、精神的角度解释现实。
由此,我认为,人类时下面临的问题根本是出在经济制度上,进而应该对现实主流的经济制度,就世界范围而言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决不能默认它存在的合理性。
3、生活批判即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主要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上的信条、方式与形态应该被持续地拷问,不断地被革新,生活决不是批判的禁地,社会的大量顽疾与个人的无数不幸往往源自于日常生活,且主要反映在生活上,甚至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不合理,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普遍合理的,世界上的问题将减少至少一半。
为此,资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的生活与小资生活应该是批判的主要对象。
4、人性批判即对现实人性观念的批判,一个时代的弊病总会反映与落脚在不良的人性观念上,反过来,一套不良的人性观念往往成为一个人们相互剥夺并肆意妄为的借口,进而成为社会变革特别是新人出现的绊脚石,实际上大多数人是迷失在特定的人性观念中的。
实践理性批判主要内容

实践理性批判主要内容
实践理性批判是个人能力培养研究新近活跃起来的一个关键领域,它指导着我们从不
同角度出发来识别、审查和审慎考虑复杂的现实问题,以期能够改善种种世界的混乱局面。
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性思维、实证思维、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
性批判思维和批判性准则。
认知性思维是指人们批判的的基础,它要求人们常年牢记学习,熟悉一些基本的知识
和观念,并通过合理的演绎、逻辑和分析来将它们运用到实际情形之中。
实证思维包括标准化评价和可操作性思维,其中标准化评价要求人们采用客观定量的
方法来检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而可操作性思维则要求人们以务实可行的方式来
促成相关方案的落实。
分析性思维需要人们通过将不同的要素联系起来,用清晰的阐述思路来识会事物的本质。
它有助于确定问题的来源,同时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就是洞察思维,其着重点是把事物放在一个新的视角之中、发现新的可行
路径,并能在可能性最多的情况下探索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践性批判思维主要是综合思维,它只有在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才能
够落实到实践当中。
实践性批判可以帮助我们在临时情况之下做出明智的抉择,把自己原
则上的批判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
最后,批判性准则也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各种方
案的利弊以及实际完成它们的可能性,可以鉴别真实与虚伪,哪些是贴近现实,哪些需要
修正;哪些有助于促进不确定性被自我掌握,哪些需要由外部支持;最后,还能加强对真
实可行性的清晰认识,以帮助人们实现实用性的最优目标。
尼采对“理性”的批判

尼采对“理性”的批判贾海涛摘要:尼采认为,“理性”源于逻辑的虚构,其内容是错误的堆积。
首先,“理性”的基石——逻辑是不可靠的,世人对逻辑的迷信是“理性迷途”的开始;其次,靠逻辑营造起来的整个“理性”的认识体系也是不可靠的,而这一体系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特别是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更是骗人的谎言。
在他看来,“肉体”或“生命”才代表着真正的“理性”,才是人类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出发点。
他的“非理性”提倡的就是尊重“肉体”,高扬“本能”。
尼采哲学曾是是引起争议的话题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已基本做到了归还其本来面目。
在分析、理解尼采哲学时,人们逐渐用哲学的眼光取代了政治的眼光。
他的许多哲学范畴,比如“超人”、“权力意志”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公允的哲学解释。
然而,尼采作为一个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身份是难以改变的。
这不仅已成为不同哲学派别所公认的定论,而且尼采也以此自命。
毫无疑问,尼采是反“理性”的,但尼采所反的“理性”是什么呢?由于人们哲学观点的不同,对尼采哲学中所涉及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实质,有着不同的理解。
尼采哲学有个“非理性”的标签,所以要想弄懂尼采哲学,就必须弄清尼采所说的“理性”、“非理性”究竟指的是什么。
“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可以说是理解尼采哲学的前提。
然而,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
人们尽管对尼采哲学中所涉及的“理性”与“非理性”这两个概念理解不同,但由于大家都使用着同一语词说着不同的意思,所以争论不但毫无结果,反而使问题变得越发扑朔迷离、难以把捉了。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对尼采的误解是惊人的。
“理性”之所以被称为理性,并受人尊崇,是由于它被认为合乎道理,绝对可靠。
长期以来,“理性”就是正义、公理的同义词。
然而,一批包括尼采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却对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他们否认它的绝对可靠性和权威性,并把它贬入谬误的一栏。
他们认为“理性”本身是错误的,是虚构的,不配以绝对正确的身份自居,已成为不合理的东西了。
马尔库塞理性批判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理性批判思想探析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方“新左派”哲学家、社会学家。
他的著名的《论一维社会》为其代表作品之一,主张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与“批判”的重新思考和界定,提出了批判理性的观点,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是一种压迫和对自由的限制。
本文旨在对马尔库塞理性批判思想进行探析,并通过5个例子进行佐证,从而深入了解马尔库塞理性批判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一、理性的限制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是一种限制和压迫,因为它只能运用在可计量、可预测、可控制的范围内,而不能贯穿在整个社会实践和文化的领域中。
这种一维化的理性会导致人们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受到限制,甚至在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也受到统一标准的约束。
马尔库塞称之为“一维社会”。
二、束缚创造力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思维将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力束缚在了一定的范围内,妨碍了人类的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便捷和物质条件上的丰富,但同时也淡化了人类的自由表达和自由思考,使得我们更多的是盲目迎合主流文化,从而限制了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力。
三、导致“虚无主义”马尔库塞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思维容易导致“虚无主义”,即让人们陷入对生命的绝望和无意义感的循环中。
这是因为理性思维过于追求事实和证据,而忽视了人类的精神需求。
例如,现代文化的泛滥和标准化让人们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特性和意义,往往会导致人们质疑生命的意义。
四、约束社会进步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思维,往往会限制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例如,它们可能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维护当前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尝试改变它。
这对于一个有持续发展需求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后果。
五、引发失衡马尔库塞提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思维有时会产生失衡和不和谐,并可能导致多种社会问题。
例如,它们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因为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经济合理性的资源和人,会被排除在社会的后排,这会进一步加深社会的分裂。
对理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对理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对理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摘要: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哲学派别都对理性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确地定义到底什么是理性。
究其原因,理性是一个比拟复杂的概念,需要从多角度去理解,而各个哲学家、哲学派别都只从某一方面来论述。
因此,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认识各哲学家、哲学派别的观点。
关键词:理性批判性思考哲学派别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
理性的另一个词源是希腊语“nous〞,其最初含义是通过看突然领悟到一种处境的全部意义。
但是,到底什么是理性,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哲学派别的看法各不相同。
一、西方哲学史中各哲学家及不同哲学派别对理性的看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关理性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
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将“理性〞看作与自然、人类的普遍法那么、主宰万物的神是一致的――它就是至善,就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的秩序本身。
这种解释并没有揭示出理性与其他概念的种差,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不只有理性,因此这样定义理性不适宜。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德性就是理性。
他认为,知识来自于理性,认识事物就是用理性推理确定事物的概念,到达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一个由独立于各种事物、代表着各种事物的本质的概念所构成的理念体系,它自在于宇宙,也潜在于人的灵魂中,构成人的灵魂的理性局部。
笛卡尔认为:“只有那种被认为具有绝对必然性的、而且不会被质疑的东西,才属于理性认识的范围。
〞【1】理性是指人的一种理解力、判断力,它使人能透过混杂的、歪曲的、错误的感官映象、感性认识而洞察事物的本相、本质,获得真理性知识。
问题在于有没有“具有绝对必然性的、而且不会被质疑的〞东西?而且每个人的观点想法不同,要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都不质疑似乎不太可能。
莱布尼茨提出,理性是一种天然禀赋,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社会批判的演讲稿

社会批判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要和大家谈谈一个重要的话题——社会批判。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社会批判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批判的重要性。
社会批判不是简单的抱怨和指责,而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只有通过批判,我们才能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批判是对社会的一种关怀和负责,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促进和推动。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社会批判的必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贫富差距悬殊、环境污染严重、权力腐败等等。
如果我们选择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那么社会将无法进步,我们自己也将无法得到改善。
只有通过批判,我们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才能促使社会的改变。
最后,我们要明白社会批判的责任。
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我们应该具备批判思维,不断地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我们应该敢于发声,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为社会的改变而努力。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够担起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社会批判,比如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发表社会观点等等。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方式,都应该牢记社会批判的初衷,那就是为了让社会更加美好,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用积极的行动改变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做理性的社会批判者
随着网络世界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在公众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言论。
这本身是一件好的事情,它促进了人们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事物的参与度,公开透明的形式能够让管理阶层的人士更好的倾听民声。
然而,随着言论自由的权力被滥用后,人们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开始有了偏激的观点,甚至在措辞中损害国家利益和形象。
当社会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作为国家培养出来的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会做一个理性的社会批判者,不被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疯狂散布的谣言动摇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要做到一个理性的社会批判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看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即最大主体——公众。
马克思主义原理有一条很重要,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造者,是我们形成社会意识时不可忽略的一点。
这也就我想说的,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主流批判的时候,首先就没有重视最大的主体,公众。
这可能有历史的无奈的必然的原因,有个别领导人发疯的偶然的原因。
但首先,不能以推翻现行体制或者流程为目标来聚集公众注意力,而必须在一轮辩证批判的最开始就强调在现行体制下的建设性来追求美好未来作为目标。
并且只有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建设性,公众才有可能保持持续的辩证理性的批判的态度。
不会发生本质变异的主体异化和目标异化。
例如,公众变成了暴民,而不是公民;还有民主成为了专政的工具。
第二点是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批判时要有开放与冷静的态度。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人的世界存在感性和理性两个世界。
开放,冷静是能够在社会变化,环境变化,理论变化时对于理性批判自身进行反省,找到本源意义上的批判目标的必要条件,并且能防止我们不会被具有带动性的言论冲昏头脑。
例如,对于当代西方民主和自由概念,即便我们强调其先进性,我们也不能忽略传统思想对人的影响。
又例如,在西式社会中,当代经济发展对多种领域的技能需求催生了现代的劳动异化。
这种异化对人性的损害为许多人批评,其思潮形成了当代自由主义从古典自由主义分化出来的土壤。
不能说我们需要引进职业化,就不注意劳动异化。
这种开放和冷静本身就是理性批判的必须态度。
第三点就是要求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出发。
对任何主流行为都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截然不同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曾不断强调我们要把握好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将这个理论放入现实中可以理解为社会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任何视角的批判都可能对主流思维和机制带来横切面似的改革。
例如土体问题就和诸多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挂钩。
进行这种改革需要深度的职业化的对现行传统和体制的评判,方案建议和实施。
由于个人视界的有限性,必须要求最大程度的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才能形成批判的信息积累,知识讨论思维方式可以称之为特定批判语境的形成。
这是理性批判得以进行的唯一路径。
最后一点是要求我们充分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尤其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与传统。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要求我们注意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就像中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是往民主自由的道路上不断推进,然而即便是直接套用西方的自由民主概念和制度,也必须对其在中国语境中考虑其主体,目的,演进方式。
例如,美国关于言论自由的宪法就由一系列修正案定义。
这些修正案是美国历史的结果,不一定适合中国。
既然是对主流的批判,传统一定是上下文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其中包含了一个社会中个体的人生及其视界。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社会批判的过程中,要从最大的主体——公众出发看问题,保持开放与冷静的态度,学会拨开表象看本质。
面对尖锐的问题时不要急于得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多方面多角度的看问题。
遇见相同事件时不要以偏概全,思考事情的特殊性,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学会利用特殊性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