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1.2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1.巴比伦王国的起源与发展巴比伦王国是古代近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王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的古苏美尔城邦时期。

在公元前18世纪末,巴比伦王国的第一位伟大君王哈姆穆拉比统一了苏美尔南部的城邦,并建立了统一的巴比伦王国。

2.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它由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颁布。

汉谟拉比法典包含了数百条法律规定,涉及到农业、商业、家庭、财产等各个方面。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统一的法律体系:汉谟拉比法典为巴比伦王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律的公平性: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法律的公平性,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社会生活的调节:汉谟拉比法典通过规定各种生活细节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准则和规范。

二、古代希腊城邦1. 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是古代希腊地区的一种城市国家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自治性:每个城邦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体系,享有较高的自主权。

•基于土地的农业经济:希腊城邦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民主政治:一些希腊城邦实行了相对开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如雅典的民主制度。

•城邦之间的竞争:希腊城邦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和竞争,争夺领土和资源。

2. 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雅典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之一,其民主制度是古代世界的一大杰作。

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包括:•平民大会: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平民大会,讨论并表决重要政策。

•示威法庭:民众有权将政府官员起诉到示威法庭,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廉洁和责任。

•陪审员制度:雅典民主制度中引入了陪审员制度,由民众选出的陪审员审理案件。

•公民权利:雅典民主制度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选举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古代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教1.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重要宗教,其基本教义包括:•四谛思想:佛教认为人类苦难的原因是生老病死,通过四谛思想(苦、集、灭、道)来解脱苦难。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地理探索》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地理探索》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地理探索》电子课本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第一节中国的地理环境1.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平原和丘陵,西部则是高原、山地和盆地。

1.2 气候特点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以季风气候为主要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则以高原山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政治地理2.1 夏商周的政治地理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政治地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分封制是其主要特征。

2.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地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治地理发生了重大变化。

诸侯国数量增多,疆域面积扩大。

第三节先秦时期的经济地理3.1 农业地理先秦时期,农业是中国的主要经济来源。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大农业区,以种植小麦、粟、稻等为主。

3.2 手工业和商业地理先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

手工业主要有纺织、陶瓷、冶金等,商业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初步的市场体系。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地理环境1.1 地理环境特点秦汉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山地高原与平原丘陵交错,气候逐渐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

1.2 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秦汉时期,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出现。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地理2.1 秦朝的政治地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政治地理实现了统一。

2.2 汉朝的政治地理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并进一步发展,设立州郡县三级制。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经济地理3.1 农业地理秦汉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南北农业逐渐均衡,形成了以江南地区为特色的农业地理格局。

3.2 手工业和商业地理秦汉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铜、铁、盐、茶等官营手工业逐渐兴起,商业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理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环境1.1 地理环境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理环境特点为战乱频繁,山地高原与平原丘陵交错,气候逐渐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3.描述秦汉时期重要的政治改革,如焚书坑儒、推恩令等,评价这些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弊;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工具,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探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从秦汉政治制度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等,突出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统一和发展中的作用;
-秦汉政治制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等资料,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例,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采用比较法,将秦汉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创新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3.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兴起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能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总趋势是统一的。

时空观念:展示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并对春秋战国进行时间划分,通过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序、地理,明确各诸侯国、周边少数民族所在位置,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能够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提取的片段材料,和出土的文物照片向印证,分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态。

从而增强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实证素养。

历史解释:能够客观评价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的双重影响,分析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逻辑关系,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诸子百家不同主张背后的阶级利益冲突,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华夏族、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

通过百家争鸣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认识到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借鉴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敢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引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镐京之役发生,周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至此西周灭亡,在诸侯国的拥护下,周王室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的第二位天子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矛盾激化,双方爆发了繻葛之战,周桓王铩羽而归,还被射中了一箭,威严扫地,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纷争的序幕拉开了。

[投影]周平王东迁、繻葛之战的历史图片[问题导入]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侯纷争?诸侯纷争的表现又是什么?给中国历史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一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第一单元 第2课【基础巩固】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A.丝绸 B.香料C.玉米 D.茶叶【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故C项正确;丝绸、香料、茶叶都是传统的东方商品,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三项。

2.成书于1621年的《二如亭群芳谱》记载:“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

……来自西蕃,故名。

”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A.马铃薯 B.番茄C.辣椒 D.南瓜【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来自西蕃,故名”可知,该文献记载的果蔬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番茄,故选B项。

3.清朝同治年间,江西《玉山县志》中说:“大抵山之阳宜于包粟,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洵(实在)山家厚实也。

”这说明当时玉米和甘薯的引入( ) A.促进了对外粮食贸易的发展B.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C.缓解了居民食物不足的困境D.改变了南北的经济格局【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西玉山县根据地理条件广泛种植包粟(玉米)和番薯(甘薯),“可食至次年三月”说明玉米和甘薯缓解了居民食物不足的困境,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玉山县将玉米和甘薯输送到外地出售,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种植玉米和甘薯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B项;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在两宋之际已完成,排除D项。

4.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结构。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开展B.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C.欧洲农业经济迅速发展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答案】B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结构,是由于欧美之间建立直接商贸联系,故选B项。

5.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古代历史全纪录》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古代历史全纪录》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古代历史全纪录》电子课本第一章:古代文明的起源1.1 古代埃及文明- 概述: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起源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

- 重要事件:- 统一王朝:约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实现统一。

- 金字塔建筑:新王国时期,埃及进入黄金时代,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

- 影响:埃及文明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建筑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概述:两河流域文明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

- 重要事件:- 汉摩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汉摩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 宗教改革: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推行宗教改革,加强国家对宗教的控制。

- 影响:两河流域文明对法律、宗教、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3 古代印度文明- 概述: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

- 重要事件:- 吠陀时期:印度文明早期,出现了一系列宗教文献,称为吠陀。

- 孔雀王朝: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次大陆,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 影响:印度文明的宗教、哲学和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4 古代中国文明- 概述:中国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以夏朝为开端。

- 重要事件:- 夏商周更替: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进入分裂时期,各种思想学派兴起。

- 影响:中国文明的哲学、政治、文学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5 古代希腊文明- 概述: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以爱琴海为中心。

- 重要事件:- 城邦兴起: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系列城邦,如雅典、斯巴达等。

- 希腊悲剧:公元前5世纪,希腊悲剧诞生,代表作品有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 影响:希腊文明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和法律,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秦汉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修建万里长城: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朝修建了万 里长城。
秦汉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推行轻徭 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 之治的盛世局面。
汉武帝的扩张政策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对外进 行了大规模的扩张,扩大了疆域。
03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01
02
03
04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发动战争 ,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 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 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 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 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
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和 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文化、 教育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近代史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政治变革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如辛亥革 命、五四运动等,对中国现代社 会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产生了
重大影响。
经济转型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 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04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关联与影响
中国古代史对近代史的影响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 君主专制、科举制度等, 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基础 和商业模式对近代中国的 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 影响。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1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1

三、始皇帝,集权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 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
(2)秦朝的历史地位: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却是中国历 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大一统的王朝。充分运 用历史资料,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 用和地位。
四、汉武帝,大一统
(1)汉武帝时期制度变革:汉武帝在位期间,从设立中朝 到实行察举制,从接受“独尊儒术”到颁行“推恩令”, 从改革货币到盐铁官营,从北击匈奴到派遣张骞通西域, 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西汉经济发展国力鼎盛:西汉的社会政治经济在文 景之治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使西汉国力达到了鼎盛。
1.抓住两条线索:(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明确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旧石器 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奴隶制国家的建 立,形成了三大重要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四个变化:(1)旧的奴隶主阶级 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2)旧的奴隶制度和血缘宗 法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道德伦理取代;(3)一部分农 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 化;(4)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 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变革局面。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文明起,华夏兴
(1)二里头遗址二期: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 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 遗迹、遗物。二里头遗址二期由一期直接发展而来,除 灰坑外,还发现了房址、窑址和灶址。
(2)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实质上就是国家的产生,从三皇 五帝到夏朝,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消极影响 ①扩张战争使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 失,破坏了生存环境。 ②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基督教,为后来的十字军东征埋下了种子。
3.古代希腊海外殖民活动产生的影响 (1)给殖民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移民运动的性质是一种政治、 经济扩张,移民城邦与原有母邦是侵略、奴役和剥削的关系。 (2)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工商业奴隶主 与平民结成同盟,这是希腊城邦政治发展上的一大特点。通过反抗贵族 斗争,奴隶制民主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 (3)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 殖民地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希腊接触并吸收埃及、巴比伦和腓尼 基的文化提供了方便条件。
(2)统治表现 ①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___君__主__专__制___制度。 ②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 方实行__行__省__制____,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 __波__斯__人____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__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 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达到空前繁荣。
(3)基督教的产生:1世纪,__基__督__教____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 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4)危机:__3_世__纪____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 加重,同时,边境压力也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三、文明的交流 1.技术的交流 (1)农耕技术的传播:西亚的__农__耕____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 北非一些地区。 (2)冶铁技术的传播: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 腊等地。 2.艺术的碰撞 (1)神话: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__希__腊__神__话____的重要内容。 (2)雕刻: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 仿___埃__及___。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目录(必修一)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目录(必修一)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目录(必修
一)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材目录(必修一)的详细内容。

以下是教材的章节列表及简要描述:
第一章:古代文明与中华古国
本章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中华古国的兴衰变迁。

内容包括夏、商、西周和东周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第二章:秦汉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
本章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

内容包括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汉高祖刘邦的建立汉朝、西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
本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

内容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隋唐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本章主要讲述了隋唐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内容包括隋唐帝国的统一、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成就,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社会经济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宋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本章介绍了宋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内容包括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状况,以及辽、西夏、金、元等民族政权的兴衰和社会经济变化。

以上是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材目录(必修一)的章节内容简介。

希望本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2.强调秦汉政治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政治制度演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论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推恩令、科举制度等,以及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5.通过对比秦汉政治制度,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秦汉政治制度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b.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c.你认为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汉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理解其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意义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秦汉政治制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短剧、制作思维导图等,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汉政治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培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3.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秦汉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尤其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提高,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
展均衡,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变革和民众饮食结构的改
——摘编自徐晓旭《论古代希腊的自耕农》
【材料二】 人们从食物结构中,很容易发现中西方农业的差异。西方人的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 种差异是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造成的。中国的农桑结 构主要是采用农桑分作的形式,即农与桑各自占有一定的土地。西方的农 牧结合,特别是田草农业,使得耕地上的一切作物都用作人类的食物和家畜 的饲料,比之于以农桑为主的中国农业,可以饲养更多的家畜,而更多的家畜 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衣食,而且可以给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肥料和 动力,从而保证作物的丰收,这使得西方的农牧业能得到协调发展。欧洲人 很早就认识到农牧结合的好处,认为“二者关系密切而且由于让秣草在自己 的农庄里被吃掉照例比卖掉对农庄主更合算,同时肥对农作物来说又很有 用——牲畜的粪肥对农作物是最适宜的,因此,有农庄的人都要搞两种经营: 农业和牧业。在农庄内部甚至要饲养动物,主要分为北方 粟麦农业区 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3)战国以后 ① 铁犁牛耕 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每家每户在耕 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③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 ④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 视。 ⑤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精耕细作 的农 业技术体系。
重难归纳 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 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 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埃及的土 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 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治理是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 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简 单地说,政治制度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游戏规则。
政治制度建构了人类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 活动的大框架,其变革往往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 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摘编自詹子庆 《夏史与夏代文明》
2. 商朝内外服制度
政治制度 夏 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度
历史影响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 了原始民主制下的政治传统。 国家管理制度有所发展。 王权进一步扩大。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3.秦朝的历史地位
新专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文书制度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秦朝制度的创新
君 主
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制

1. 夏朝世袭制
政治制度
夏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传子(兄终弟及)替代传贤
历史影响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了 原始民主制下的政治传统。
材料一 “益让(禅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分析介绍该文档是对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进行的分析。

本教材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必修的历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过程。

教材内容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第一章:《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该章节主要介绍中国历史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通过讲解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历程。

第二章:《封建社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农业文明的发展。

教材通过阐述封建制度的形成、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经济文化的兴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族群融合与民族形成》该章节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中的各个民族群体的融合与形成。

通过讲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策、战争和迁徙,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四章:《中华文明的多元交流》本章主要介绍中华文明与外部文明的交流。

教材通过讲解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材特点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性: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重要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

- 视角多样: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历史事件,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 图文并茂:教材配有丰富的图片和地图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内容。

- 实用性: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总结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通过详实的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过程。

它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提示:史料四: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史料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史料六:强调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史料七: 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的方式。
【拓展】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 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 、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 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 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2.老子 (1)地位身世:__道__家___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__楚___国人。其观点 见于《__老__子____ 》一书。 (2)思想主张 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道____”。 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 _天__人__合__一___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唯__物__论___。
主题二 解释)
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
史料三
探究2:分别提取史料二、三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 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史料二:铁农具的使用;史料三: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 确立。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拓展】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 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 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 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 效的途径。
主题一 列国纷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史料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淮南子·要略》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主要动力 有哪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点拨】根据标点符号,史料信息可划分为三层,分别 根据关键信息“秦国之俗”“地利形便”“吞诸侯” 提炼主要动力。
提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 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
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 远流长,影响深远。
【史论阐释】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 (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 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 招揽人才。
(3)思想主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
政治方面
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
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以“_有__教__无__类__”的思想办学,打破 教育方面 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对《诗》《书》《礼》《易》《乐》 典籍整理 《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 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 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孔子 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 了重要理论依据。
提示:王室衰微,政治权力重心下移。如韩赵魏三家分 晋,田氏代齐。
史料二 华夏与诸夷的区分,不在种族、地域,而在文 化上的差异①。至春秋后期,中原诸夏更强调华夷的转 化,从单纯的讨伐征战转向与其交往。长期的杂居、交 流,四夷已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②,至此逐渐融合成一 个华夏民族了。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引起广大家长、 老师的极大关注。某班就此举行了主题班会,下列同学 发言分别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 甲:循循善诱,耐心说服 乙:严肃校规,违者严惩 丙:顺其自然,慢慢改正 丁:倡导节俭,不买手机
提示:甲体现了儒家思想,乙体现了法家思想,丙体现了 道家思想,丁体现了墨家思想。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 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概况:下列诸侯国属于史书中记载“春秋五霸”的是 _①__③__④__⑤__⑥__。(填写序号)
①齐国 ②鲁国 ③楚国 ④吴国 ⑤越国 ⑥晋国
2.区域性统一: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 握了实权。 (2)概况: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 个大 国,史称“战国七雄”。 (3)影响:_周__朝__传__统__的__政__治__秩__序__完全被破坏。
3.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 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意义:_华__夏__族__吸__收__了__大__量__新__鲜__血__液__,_更__加__稳__定__,_分__布__更__ _为__广__泛__。
(2)道家“无为”思想:①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 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②道家思 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①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 鉴意义;②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 武器。
经济上 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
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上 _奖__励__军__功__,_剥__夺__和__限__制__贵__族__特__权__
政治上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 免;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4)影响。 ①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 法。 ②变法_使__秦__国__国__富__兵__强__,_为__秦__统__一__中__国__奠__定__了__基__础__。
史料二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①也得 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 在一户同居②。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 的基本思想③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 仍行之不辍。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 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关键信息“树立国家权力”“为了控制” 提炼主要目的;由画线①②③分别提炼一个举措。
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县制,形成中央 集权的雏形;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④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
演变
文化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 方面 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领域
具体表现
民族 关系
“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少 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交融,产 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_旧__的__贵__族__等__级__体__系__开__始__瓦__解__,_新__兴__的__士__阶__ 层崛起。 (3)社会风气:_各__国__统__治__者__出__于__争__霸__需__要__,_礼__贤__下__士__,_争__ _相__招__揽__人__才__。
示例二 观点:“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 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 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 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深受先 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 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 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
提示: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 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史论阐释】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领域
具体表现
经济 方面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跃发 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
领域
具体表现
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②分
政治 方面
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 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②。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 历史条件》
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明你 的理由。(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要求:提炼史料中的某一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新的观 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情境在线】2018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五届尼山 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文明的 相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国际跨文明沟 通对话。你知道孔子哪些思想切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 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提示:提倡“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和而不同”,“德 治”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 体。
水利工程 _都__江__堰__、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 工商业 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
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 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时间:公元前356 年。
(3)措施。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
【情境在线】
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 形象性,耐人寻味。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解读上图 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地方诸侯势 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技术
冶铁技术出现,_铁__制__农__具__开 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诸子百家的思想或影响:(请连线)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 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 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情境在线】 2018年秋季开学前夕,教育部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手
【点拨】首先根据画线①②提炼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或 者在史料基础上提出其他新观点。再结合相关知识对 提炼的观点加以说明。
提示: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 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理由: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奴隶制经济崩 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 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 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 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 反映。
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4)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 (1)地位:_道__家__学__派__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 为抽象的“_道__”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辩证法 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 政治上 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
(2)探究史料二中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哪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点拨】从画线①②关键信息中进行提炼。 提示:文化上的差异,频繁战争,长期杂居、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