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教案
高中语文赏析课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某篇课文赏析》二、教学对象:高中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把握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3.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2.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2. 难点: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法:布置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笔记本、笔等。
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或学生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课文赏析1. 内容赏析:-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分析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2. 手法赏析:-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
- 结合具体例子,讲解这些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3. 情感赏析:-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享自己的感受。
-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三)课堂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写作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改写课文等。
2. 学生完成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朗读、默读和精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2)认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结合时代背景,阐述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感悟。
3. 针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语文《荷花淀》教案
高中语文《荷花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荷花淀》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能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和描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荷花淀》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和描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荷花淀》的作者及背景;(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让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和描绘;(3)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和讲解;(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练习;(2)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中的优美段落;(3)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荷花淀》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淀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的美。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原文、诗歌背景资料、诗歌分析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艾青及其诗歌的的了解。
二、诗歌内容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拟人、对比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诗歌欣赏与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彼此的朗读。
五、诗歌美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如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等。
2.学生分享自己从诗歌中感受到的美。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1.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在诗歌欣赏环节,教师可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3.在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可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诗歌内容解析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大堰河代表了什么?诗人对她的称呼有何深意?”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大堰河不仅是诗人的保姆,更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母亲形象,代表了温暖和关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提升道德素养。
(2)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2)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概况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
(2)强调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个人思考,写一篇关于《桥边的老人》的读后感。
2. 选取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桥边的老人》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质量和所选文学作品阅读的深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将《桥边的老人》与其他相关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老人与海》、《悲惨世界》等。
(2)探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的老人形象及其价值观。
2. 文化背景:(1)介绍一些关于桥的文化背景,如桥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陶庵梦忆序》教案
高中语文《陶庵梦忆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陶庵梦忆序》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解读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陶庵梦忆序》的主要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如“陶庵”、“梦忆”等。
分析作者运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序》。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3.4 课堂讲解:对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4.2 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练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5.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5.3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教案
高中语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表现手法去深入理解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等。
2. 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具体作品中识别和分析不同的表现手法。
2. 如何评价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和表现手法。
2. 讲解:讲解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分析指定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表现手法。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分析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成果,总结表现手法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表现手法创作一篇短文。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去深入理解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和拟人的概念及作用。
2. 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具体作品中识别和分析比喻和拟人手法。
2. 如何评价作品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 讲解:讲解比喻和拟人的概念及作用,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分析指定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分析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成果,总结比喻和拟手法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上冈高中2012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师版)主备人:吴寅虎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2011年月日建议课时数:四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讲解和训练,学生能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导学重难点: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解题思路。
导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导学过程:考纲解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通常从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考查。
从内容上来看,描写、修辞以及其他表现手法通常都是有一定的对象,或者为人,或者为景物。
知识梳理一、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例题一06辽宁卷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分)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分)答案解析考查人称,答第二人称本身的作用,并结合文本进行解析。
例题二06四川卷17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4.答题步骤:先点明这一人称较普遍的作用,然后在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解析。
(基本作用+解析)二、叙述方式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描写是重点。
描写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引言现代诗歌是20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艺术表现手法独特而丰富。
通过对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现代诗歌的内涵与特点。
本文将从意象、语言、韵律等方面,探讨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1. 比喻与隐喻现代诗歌的意象呈现常常使用比喻与隐喻的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达到传达作者内心情感或思想的目的。
比喻的使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使之更加生动。
隐喻则借助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主观意识,给诗歌增加多样的解读空间。
2. 色彩与形象现代诗歌中采用鲜活、夸张、富有层次的色彩和形象,以展示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色彩和形象的运用,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形象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1. 新意的表达现代诗歌在语言上追求新意的表达,注重对词语的审美与变异。
通过创造新词、扭曲词义等方法,使诗歌语言更具活力与张力。
2. 对白的运用现代诗歌中普遍运用对白的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诗歌中的冲突与思想碰撞。
对白形式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具戏剧性,读者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意的冲击。
四、韵律的艺术表现手法1. 自由诗体现代诗歌摒弃了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了更为自由灵活的韵律形式。
自由诗体通过自由的排列与节奏感,使诗歌表达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
2. 声音与韵律的变换现代诗歌注重声音的表达与韵律的变换,通过重复、对偶、拟声等手法,打破了传统韵律的束缚,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五、结语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它们在意象、语言和韵律的运用上有独特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同时,这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可以通过教导学生掌握这些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期待未来,现代诗歌能够在更多的人群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高中语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教案
高中语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深入探索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简介:描绘、抒情、叙述、议论等。
分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
第二章:描绘手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描绘手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描绘手法分析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描绘手法的种类:外貌描绘、动作描绘、心理描绘等。
描绘手法的作用:形象生动、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描绘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作品中的描绘手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
第三章:抒情手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抒情手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抒情手法分析作品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抒情手法的种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抒情手法的作用:表达作者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抒情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作品中的抒情手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
第四章:叙述手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叙述手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叙述手法分析作品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叙述手法的种类:顺叙、倒叙、插叙等。
叙述手法的作用: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作品的连贯性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作品中的叙述手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
第五章:议论手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议论手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议论手法分析作品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议论手法的种类:直接议论、间接议论等。
议论手法的作用:表达作者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等。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议论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下面,本文将提供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文学作品赏析教案范本,以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首先,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通过深入阅读,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语言特色,同时能够对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合理推断。
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文体的独特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接着,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在选择作品时,应考虑到文本的难易程度、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确保所选材料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失教育意义。
例如,可以选择经典短篇小说、现代诗歌、戏剧片段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上,建议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展示一个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2.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鼓励他们边读边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感悟或是对某些段落的理解。
3. 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等要素,并讨论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时代环境,以此揭示作品深层的意义。
5. 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包括喜欢的部分和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延伸:提供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或活动,如相关历史文献、作者的其他作品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7. 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研究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评论文章、研究作者的生平或其他作品等,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写文学短评》 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了解文学评论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特点,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技法,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进行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探讨文学评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01识特征1.什么是短评?顾名思义, “短”是指它篇幅短小, “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2.什么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02明方法1.“渠清如许有源头,识得庐山真面目”----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评价作品。
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只有入乎其内,才能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才能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怎样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呢?首先,一定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
高中语文《百合花》教案
高中语文《百合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百合花》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提升道德素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百合花》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百合花》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内容;(2)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写作练习:(2)指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百合花》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百合花》的解析、评论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4. 网络资源:有关《百合花》的在线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与《百合花》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情境。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如何从抒情手法角度赏析诗歌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
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高考对于“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 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技巧),有什么作用? 2. 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 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
注:以上是经常考到的几种抒情方式,这里需提醒的是,此点的命题往往涉及的是诗的整体,解题时要注意着眼全诗。
另外,对于景情关系的考查尤其热,景情关系涉及的概念要熟知,借景抒情以及乐景写哀情,要注意区分。
【典型例题】
(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文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文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文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一、课文主题的分析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时,我们应该对所选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1.1 主题的概念主题是指作品所围绕的核心思想、中心议题或表达的主要内容。
在分析课文的主题时,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找出作品的基本思想主线,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
1.2 课文主题的分析方法(1)通过文本理解主题: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用词、表达和情感,从中梳理出课文传递的中心观点,即可推断出主题。
(2)通过标题理解主题:有些课文的标题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标题获得对主题的初步了解。
(3)通过人物与情节理解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探索其中蕴含的含义和主题,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
二、课文的艺术特色分析除了分析课文的主题,我们还需要关注课文的艺术特色,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呈现课文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2.1 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手法之一。
在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时,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2)描写手法:通过描写细节、环境、人物形象等方式,使课文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触和共鸣。
(3)节奏把握: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起伏变化,增强作品的节奏感,使课文更加富有韵律和节奏美。
2.2 结构与形式的体现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也是其艺术特色的重要方面。
在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章回体结构: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采用了章回体的结构,通过分章节的方式展示故事的发展,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2)双重结构:有些现代文学作品采用了双重结构,通过交叉叙述或时空穿越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张力。
(3)形式的创新:现代文学作品常常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例如小说中引入诗歌、杂文等形式元素,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教案的开头部分应该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宏观的诗歌知识框架。
可以从诗歌的起源、发展、流派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案应详细阐述本次课程的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对比、反复等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
每一种手法都应该配以具体的诗句例子,并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
在讲解了表现手法之后,教案需要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诗歌赏析中去。
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识别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案还应该包含诗歌赏析的标准和步骤。
这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赏析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这些标准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案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活动,如创作自己的诗歌、收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教案的结尾部分应该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可以是通过小测验、课堂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兴趣。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的内容概述。
2. 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3. 对比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探讨其差异与共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散文,理解文章大意,思考问题。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4. 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讨论其差异与共性。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谈谈你对散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2. 请分析《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阐述其差异与共性。
3. 推荐一篇你喜欢的散文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散文主题思想的阐述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深刻理解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解决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象征和隐喻,并解释其含义。
2. 难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细节描写,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我们将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为案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详细解析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点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例如,在《静夜思》中,我们可以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的意象美。
诗人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又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春望》中,杜甫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
这里的“国破”与“山河在”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有自然的生机勃勃。
通过对这种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点评时,不仅肯定学生的见解,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拓宽思路。
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
比如,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并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
这样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般是指文学作品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昕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如何正确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呢?—、确立三个意识1.中心意识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从文章的中心出发,搞清楚文章表达了什么,再去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 (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这样,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 2.文体意识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及特有的写作规律-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考查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和,1、说居多: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巾反映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哲理散文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议论等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高考用来考查的大多是小小说,篇幅短小,含蓄简约,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小见大、推波助澜、设置空白、言近旨远等等。
3.文本意识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一定离不开作品本身。
就某个表现手法来说,我们既要分析这种手法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更要分析它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好处,切不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
以“比喻”为例,我们看到“比喻”,马上就会想到它的主要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但落实到某一篇作品中,仅仅说出“生动形象”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观照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比喻”的修辞在这里写出了某某事物怎样的情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分析才具体、完整。
二、从四个方面人手1.从表达方式人手。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分析作品在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如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关注局部,重点要放在记叙、描写、抒情、议沦的灵活转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
2.从表现手法入手。
这里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指作者表现中心的手段,是文章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
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义性和变化性。
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如2020年江苏高考题《上善若水》,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采用的是托物追怀的方法;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则是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而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则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3.从谋篇布局入手。
作品谋篇布局的技巧包括材料安排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
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包括线索的设置、详略的处理等;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巧妙过渡、曲折生致、铺垫、伏笔、悬念、暗示、照应等。
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特点要做到两个统一,即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重点分析作者安排的意图。
4.从语言表达入手。
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二是句式的选择,如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三是语言的整体风格,如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须要含英咀华,在揣摩和咀嚼上下功夫,要透过语言的外壳,探求作品的内在旋律。
既要分析语言表达的外在美、形式美,还要分析这种表达所带来的意境美、情感美。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③选材剪材;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拟物、夸张等【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夸张比喻拟人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教案(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1、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现手法:象征、抑扬、衬托、对比、类比、铺垫、以小见大1、象征:借某个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例:(01年全国卷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分)答案: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灵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
(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解析:《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
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作者说的“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2、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3、衬托、对比: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做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例:(04年江苏卷)第20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分)答案:(1)写了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生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和杜甫不计个人遭遇与心忧天下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