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的浪漫作品
外国美术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弗朗斯·哈尔斯(1580/1591~1666年)
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 哈尔斯出身低微,一生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他
性情豪放,嗜酒如命,常常与酒徒为伍。一生两 次结婚,前后共有12个儿女,为了糊口而疲于奔 命,最终穷困潦倒,死后竟无亲友为其料理后事, 只能由市政府出资为其发丧。 哈尔斯却是一位相当出色且极富个性的艺术家, 他创作的肖像画最大特点就是善用豪放的笔法捕 捉人物瞬间的欢乐表情,因而被时人称为“描绘 微笑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一度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广泛欢迎。1624年, 由于创作《夜巡》一画,伦勃朗同订件人发生诉讼,伦勃 朗败诉,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声誉,在经济上也蒙受了巨大 损失,致使最后破产。陷入贫困的伦勃朗不得不搬到贫民 区居住,但他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停止。在这一时期,由于 结交了中下层的广大市民,视野更为广阔,对人生也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艺术技巧也愈成熟,艺术思想更深刻。
弗兰德斯美术美术特点
受弗兰德斯上层社会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 美术风格具有明显的贵族气质。
艺术形象生动饱满,热情奔放、豪华气派、 充满活力、色彩富丽笔法流畅。
也有少数作品流于浮华的形式,缺乏理性。
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年6月28日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9岁时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 定居安特卫普。曾在宫廷当侍童、精通八种欧洲语言。
他的雕刻热情奔放、动作性强,富于运动感和戏 剧性。他的许多作品打破了建筑、绘画及雕刻之 间的界限,形成了如同舞台艺术的综合效果。他 在雕刻、建筑及绘画上的杰出贡献对欧洲巴洛克 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
贝 尔 尼 尼 圣 德 丽 莎 的 幻 觉
·
贝 尼 尼 阿 波 罗 和 达 芙 妮
希腊罗马神话的课件
在世界文艺史,特别是欧美近代文艺史上,希腊神话,以及由此脱胎而来 的罗马神话,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希腊艺术,史诗,悲剧,雕刻和 绘画等,无不采用神话为题材,这一事实对近代和现代文坛巨匠的选材 倾向颇有影响。就文学价值而言,希腊神话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绝不亚 于《红楼梦》,莎士比亚有很多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包括《罗密欧与 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等等。如果读过 《简· 爱》,会发现里面提到过很多希腊神话的名字,特别是有点教养 的绅士、淑女们对希腊神话的典故能运用自如。意大利的但丁,德国的 歌德等这些欧洲文学巨匠,都经常回过头去从神话里汲取素材和典故。 美国的著名诗人著名小说家也是如此。这样,神话故事渗透到世界文学 的机体中去,其魅力有增无减,历久不衰。关于这几点,在一本关于希 腊神话的书上得到了证实,这本书是这样写的: 在西方,对希腊神话了解的多寡,一向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 希腊神话早已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西方 的社会文化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有人讲,不懂得希腊和罗马神话, 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失去了欣赏和了解欧美文艺的机缘。这种讲法绝不过 分。所以,对于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来说,了解一点神话故事知识是非常 必要的。
Types of stories: Divine myths: these are stories about gods and goddesses. Many of the stories are about the creation of Earth. The tale of Nu Wa mending the sky is a good example. Fable myths: these stories are about animals that have human characteristics. Many of the stories contain moral teachings. Aesop’s Fable.
学赏画(74)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Bellini简介及作品
学赏画(74)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Bellini简介及作品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贝利尼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创始人,并使威尼斯成为文艺复兴后期的中心。
他创新了许多新的题材、在绘画形式和配色上带给大众新的感受,将文艺复兴的写实主义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境界。
在乔凡尼·的早期画作中,他使用蛋彩画法,将朴素、死板风格的宗教感情和温和的人性做深度的结合。
在他绘画生涯的初期,姐夫曼泰尼亚给了他很深地影响,并且从他那里学到了如雕刻般的画像风格、对轮廓线条的感觉与掌握、和偶来的灵感创作。
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即父亲雅科波·贝利尼、其子詹蒂莱·贝利尼和次子乔凡尼·贝利尼,他们最初的艺术都从佛罗伦萨画派的作品中得到启迪。
成就卓著者唯乔凡尼·贝利尼,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称他为威尼斯最卓越的画家,也有人颂扬他可与达·芬奇并驾齐驱。
意大利乔凡尼·贝利尼《圣母与小树》,布面油画,58cm×74cm,1487年乔凡尼早期作品是模仿姐夫曼泰尼亚,因此风格相近,表现手法比较生硬。
在15世纪50年代中,乔凡尼的艺术逐渐表现出明朗和宁静的境界,得益于研究弗朗切斯卡的成就。
在乔凡尼的画中色彩受到重视,表现出强烈而润泽的效果,明暗渐进画法得到广泛的采用,他的素描也摆脱了原先的生硬呆板,人物的背景开始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使画面充满田园诗意。
他所描绘的人物蕴含深厚的人性,充溢着乐观的精神。
他的艺术创造历程,表明他是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个诗情横溢,富于幻想的风景画奠基人,卓越的色彩画家,为两位大弟子乔尔乔内和提香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的宗师。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赞颂,因此,艺术题材中出现描绘人体,表现人体美的作品。
在以享乐为追求的威尼斯尤为发达,乔凡尼·贝利尼可谓先驱者。
关于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的介绍
关于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的介绍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
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多才多艺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
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
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
”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出生贝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
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
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
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
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
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人物塑造手法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
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
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
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
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
171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分析
17、1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共有三 个主要流派:意大利学院派艺术、 巴洛克艺术、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
的现实主义艺术.
影响与意义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美术在于历史转折期,对意大利 甚至整个欧洲艺术都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 用.承前是指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某些传统, 如学院派主张绘画的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 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等;启后是 指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多姿多彩,对后来 的欧洲美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学院派艺术影响了 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 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卡拉瓦乔的艺术,不仅在 当时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对18世 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产 生过深远的影响.
建筑
西方都市计划的历史是从巴洛 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 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 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 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 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 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 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 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 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 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 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
斯画派的色彩等等。所以说学院派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有折 衷主义的特色。由于过分强调法则,所以学院派的画家比 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他们的作品的题材也比较狭窄。 大都是描绘宗教或神话,而对世俗生活的题材往往不感兴 趣。在技法上比较偏重于素描而轻视色彩,以上这些特点 都为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 动感,精湛的透 视变奏(如前缩 法),戏剧性的 构图,起伏波动, 体现无限的空间, 加以理想光的对 比,使画面产生 统一协调如舞台 布景的效果是巴 洛克绘画的特色。
用坚硬表达柔软,赋于大理石肉感的天才—17世纪雕塑大师贝尼尼作品欣赏
用坚硬表达柔软,赋于大理石肉感的天才—17世纪雕塑大师贝
尼尼作品欣赏
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
二是工作勤奋,
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贝尼尼格言
贝尼尼的作品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风格,表现的是激情、紧张,似乎都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而且最可贵的是还能用大理石的坚硬来表达女性的柔软,这一点非常有难度,这位与众不同的雕塑家却做到了!
济安.洛伦佐.贝尼尼,雕塑界的莎士比亚,他的雕塑作品象征着巴洛克时期的律动和瞬间,代表着巴洛克艺术的精髓!
这是《阿波罗与达芙妮》,她们是以戏剧性的前进姿态,或者是以飞行模式,充满了动感与激情,以此体现了人体肌肉和线条的流畅和美感!
《大卫》和《战神》,肌肉的运动精神在贝尼尼笔下充满了独特的视觉能量!
《哈迪斯诱拐佩尔塞福涅》,冥王的手指深深地扎进少女吹弹可破的肌肤,体现了哈迪斯的强取豪夺,同时也表达了女性肌肤的柔美!能用坚硬的大理石塑造出如此细腻光滑,具有动感肉感的雕塑,这手法可谓是令人惊叹和震撼!
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又名《圣特蕾莎的沉迷》,在祭坛上,一把宝剑拔出的那一刻,她已经插上天使的翅膀,去往神圣的天堂,画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园林雕塑《四河喷泉》,将宗教气氛和园林雕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具有开拓性和创新精神的一尊雕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这尊雕像代表着非凡的艺术成就!贝尼尼的主要成就是雕塑,同时他还精通绘画、建筑、绘图、舞台设计、烟花制造和葬礼设计等,可谓是多才多艺,出类拔萃,触类旁通!
这是贝尼尼的自画像,一位天才横空出世,双眼闪烁着天才的智慧和光芒!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是十七世纪艺术上最伟大的革新者之一,被永久载入了世界艺术史册。
罗马:大理石砌成的永恒之城
艺术之旅TASTE OF ART罗马:大理石砌成的永恒之城文:曹旅宁意大利首都罗马位于台伯河下游的七丘之上,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这里矗立着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图拉真皇帝纪功柱、万神庙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建筑。
在此,罗马人将其建筑圆顶、拱门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而毗邻罗马的梵蒂冈,则拥有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罗马竞技场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罗马,却可以一天游遍。
清晨,来到罗马城东的台伯河边,水流平缓,没有大江大河的气派。
远眺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圣天使堡上的有翼天使依稀可见。
圣天使桥上的天使雕像导引我进入这座激动人心的古城。
走在中世纪时修建的古老街道上,路面铺满了三角形的石块,街面不宽,只够让两辆马车并行,大概修建时根本未曾预料到汽车的发明,不过这也许已是那个时代的康庄大道。
街道两旁的石头楼房,外表虽看似普通,但通过精雕细琢的宅门,依然可一窥门户内深藏的高贵气派。
圆顶建筑之最万神庙圆形广场上有一座方尖碑及一缕喷泉,转身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石块砌成有着巨大圆顶的圆柱形建筑。
建筑的外表十分朴素,像一座古老的碉堡,但支撑宽大的三角形门楣的八排巨大石柱却气势磅礴地提醒你,这就是罗马最著名的公共建筑之一——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由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巴主持修建,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
但这座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 “M ·AGRIPPA ·L ·F ·COS ·TERTIUM ·FECIT”的字样,意即“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马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
入睡的维纳斯 双语介绍作品
入睡的维纳斯双语介绍作品
《入睡的维纳斯》是一幅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乔凡尼·贝利尼创作的油画作品,创作于1510年至1515年间。
这幅作
品描绘了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在一片宁静的景色中沉睡的场景。
这幅作品展现了贝利尼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人物形象和环境
细节的精湛描绘。
在这幅作品中,维纳斯被描绘成一个拥有完美曲线的女性,她
躺在一块柔软的草地上,周围是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
维纳斯的身
体姿态和表情都展现出一种柔和和安详的状态,给人一种宁静和祥
和的感觉。
贝利尼通过细腻的色彩和光影的处理,使得整幅画面充
满了温暖和柔和的氛围。
从艺术角度来看,《入睡的维纳斯》展现了贝利尼对人物形象
和自然环境的精湛描绘技巧,以及他对色彩和光影运用的深刻理解。
作品中的细节处理和对比色的运用都展现了贝利尼作为文艺复兴时
期杰出艺术家的造诣。
从文化角度来看,《入睡的维纳斯》体现了当时对古典神话题
材的热衷和对美的追求。
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女神,一直是艺术家
们喜爱的题材之一,而贝利尼通过这幅作品展现了对美的理想化和追求。
总的来说,贝利尼的《入睡的维纳斯》是一幅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精湛描绘,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对美的追求和对古典神话题材的热爱。
这幅作品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贝利尼艺术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国外最著名的油画家——乔凡尼·贝利尼
【导语】乔凡尼·贝利尼,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即父亲雅科布。
贝里尼是威尼斯绘画派的创立人,并使威尼斯成为文艺复兴后期的中心。
他创新了许多新的题材、在绘画形式和配色上带给大众新的感受,将文艺复兴的写实主义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境界。
《在花园里苦恼》又名《园中祈祷》作于1465年,;纵81.3厘米,横127厘米,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此画描写基督在克西马尼的园子里辛苦地作最后的祈祷。
贝利尼在曼坦那的坚实构图中找到了冥想的及诗意特色的灵感,并将之用在自然美的景物上。
画家透过宽旷原野空间,通过黎明的光线传达给我们以深沉的情绪,沉睡在大地上的信徒们流露出苦恼与迷茫。
全幅画构思独特,趣味迥异,可谓情景交融,开创了文艺复兴时代祭坛画的新局面。
画面的构图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色彩自然生动。
《诸神的宴会》
《诸神的宴会》是乔凡尼·贝利尼的代表作之一。
《诸神的宴会》取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歌。
画面通过描绘一群希腊神衹中的神仙,聚集在意大利北方的山林中纵情欢乐的场景,反映了人间生活的美好。
在油画《诸神的宴会》表现手法上,作者乔凡尼·贝利尼注意到人物安排的变化,神仙们肉体的暖色与背景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起到了相互烘托的作用。
《基督受洗》1500-1502年,布面油画,263x400。
《圣母与小树》1487年,布面油画58x74,
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开课啦!专注3-16岁幼儿绘画培训,儿童素描/国画/油画/水粉/漫画培训,1对1小班教学,幼儿美术启蒙班,少儿零基础学画画。
免费试听课程,先到先得!。
艺术冲动与人文关怀——浅谈贝尼尼的艺术创作与私生活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冲动与人文关怀———浅谈贝尼尼的艺术创作与私生活罗凯文(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要: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皇冠上一颗耀眼的宝石,然而在学习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其艺术地位,却忽视了一名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人文关怀。
本文通过对贝尼尼一生中浮光掠影的再现,解读其作为艺术家,展现的艺术高光与人性的斑驳之象。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贝尼尼;《圣德列萨祭坛》;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J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01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07一、前言艺术造诣和我们常说的“人品”是否能够兼得,这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吗?我们不妨回顾贝尼尼“艺术生涯”,面对熟悉的事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再次探寻其富有爆发力的艺术创作背后,显露的某种人文特质的缺失。
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代表,巴洛克艺术往往表现出此些特质———壮丽的、富有感官刺激、戏剧的、充满活力的、运动的、情绪化的等等。
这些词汇在贝尼尼的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在除去艺术的一些领域,他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和亲人决斗,特立独行;他有权贵庇护,过分自信。
这些暴露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缺点,似乎也对应着他惊人艺术创作所体现的典型特征。
这意味着贝尼尼并非是一个分裂的人,他在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人文缺失,并不能归因于艺术家这一群体,而是特定时代、特殊环境所孕育的产物。
随着时代背景的再现,本文试图阐释这些因素如何在贝尼尼身上酝酿、发酵,反思我们从表象意识到的人文关怀缺失,探求其背后真实的人文精神。
二、青年·印象贝尼尼很小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和他的父亲相比,他的雕塑技艺是超越性的,和众多“天才”一样,他年少有为,8岁的一幅速写就惊艳了教皇。
《阿波罗与达芙妮》的出世,绝妙的视觉观感,在大理石材质的承载之下,至今仍然那般温润、动情。
外国优秀雕塑作品
《马赛曲》石制雕像
法国雕塑家吕德1836 年完成于法国巴黎。
1、创作背景:
2、作品分析:
《波嘉妮小姐》
大理石雕像,高44厘米,罗 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1876--1957)创作于1913年,现 收藏于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 馆。
波嘉妮小姐是罗马尼亚的一 位女画家,她与布朗库西在1901 年结识,在1901—1903年间, 布朗库西为她制作了一些肖像, 只要是泥塑,大多因不满意被毁, 这件是他最满意的一尊铜像。
铜像表面被抛光,呈现出 黄铜的反光。铜像的整体是一个 拉长了的卵形,而且各个局部都 重复了卵形的曲线:波嘉尼小姐 有着鹅蛋形的脸旁,大大的一双 眼睛,双手拖腮,表现出女性的 妩媚和娇媚。整个作品用寥寥几 条流畅的曲线和表面圆润光洁的 椭圆形体,暗示出一个少女的宁 静可爱。
《母亲》大理石雕像 梅舌特洛维奇创
湿婆之舞 (青铜 公元12-13世纪 印度)
燃烧的火焰光环,是无始无终,循环不已
的宇宙象征;湿婆的四臂象征他法力广大;湿 婆右手中的小手鼓是创造的象征,与小手鼓相 对应的左手中的燃烧的火焰,是毁灭的象征。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印度舞蹈始祖的湿婆, 其舞姿是那样的迅疾、洒脱,出色的表现了人 体在舞蹈中优美的动态和节奏,而且融哲理与 审美于一体,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也是独树一帜的。《湿》 便是一件典型的印度古代雕刻。湿婆是印度教 崇拜宇宙精神化身的三大主神之一。它是创造 与破坏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这些自相矛 盾的对立方面集合于一神之身,体现了印度教 的宇宙观念。这种观念在《湿婆之舞》中也得 到了形象化的体验。如湿婆的四周十分耐人寻
雕塑:是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 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 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 型艺术。
巴洛克艺术大师伯尼尼雕塑作品浅析
巴洛克艺术大师伯尼尼雕塑作品浅析摘要:伯尼尼是17世纪巴洛克雕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雕塑作品热情奔放而富于戏剧性,强烈的动态具有旋风般的力量,在雕塑上发展出一种奇特的空间关系和幻觉效果。
本文结合巴洛克艺术的时代背景,希望通过分析鉴赏伯尼尼的代表性雕塑作品而使人领略到艺术大师饱满的创造热情和艺术追求,并总结出其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
关键词:伯尼尼,巴洛克艺术,雕塑,《心醉神迷的圣特瑞萨》引言:在动荡的十七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两个最著名的艺术家,一个是命运悲惨的卡拉瓦乔;一个是“一生显贵”的伯尼尼。
在这一时期内,各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建筑、音乐和雕塑等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景象,以及鲜明的时代特点。
而在涌现的大批艺术家中,伯尼尼便是当仁不让的最著名的巴洛克雕塑大师。
1.伯尼尼与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艺术是优美而雅静的艺术,欣赏它,我们能感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美。
比如《哀悼基督》超脱沉重的主题,给人以宁和静雅的美感,静谧的形象中表现出真实的情感,让人心如止水。
而巴洛克是变化的艺术,从中感觉到的是矛盾的力量。
它刺激我们的感情,引诱我们进入恍惚、陶醉的境地。
而巴洛克艺术中最令人感到它的力量的就是雕塑家伯尼尼。
乔凡尼·洛伦茨·伯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大师。
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
伯尼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全能型的天才类似,也是一位多面手,除了雕塑以外,他还精通建筑、绘画、制图、舞美和烟火,甚至还是剧作家。
他的雕塑手法除了造型准确并充满力度和动感之外,尤其擅长表现完美的质感,从皮肤的柔软到衣料的顺滑无不纤毫毕至、栩栩如生。
2.伯尼尼的雕塑作品伯尼尼有一句关于艺术的格言:一个不偶尔破坏规则的,就永远不能超越他。
伯尼尼并不盲从于前辈的脚步,他创造力饱满,在雕塑和建筑上成就辉煌,他继承了文艺复兴富于创造力的、勇于进取的传统并将创造艺术史上的又一个辉煌。
肌肤一样柔软的大理石——雕塑大师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肌肤一样柔软的大理石——雕塑大师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
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
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
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
”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贝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
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
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
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
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
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
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
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
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
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
从贝尼尼的作品看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雕刻艺术风格
从贝尼尼的作品看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雕刻艺术风格在17世纪同一个辉煌的时刻,所有这些艺术家们都在工作着,并创作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普桑、鲁本斯、凡•代克和委拉斯贵兹。
但是,如果从这一时期选择一位最富创造精神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我认为首先当数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简•洛伦佐•贝尼尼,因为在当时他不仅被普遍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家,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艺术世界之光。
尽管贝尼尼生活的时代已是文艺复兴的落日,但贝尼尼却有着可以与列奥纳多或米开朗基罗相比肩的艺术才能。
凡是艺术家所能做的,贝尼尼不仅可以做到,并且还可以做得更好。
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形容贝尼尼:“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
”在雕刻方面,他将皮肤、衣服褶皱的触感表现得栩栩如生。
此外,他也改革了半身肖像、喷泉和墓碑,因而他在那个时代的影响是无人与之匹敌的。
1/9只要一提起贝尼尼,人们就会想到“巴洛克”艺术。
所谓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这一称谓源于16世纪所流行的两个名词:一是意大利语,意为中世纪的一种繁缛迂腐、缺乏辩证的神学辩论:一是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的、奇形怪状的珍珠。
两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而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评论家把这层含义用来形容17世纪的西欧艺术:在他们看来,那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明显具有反常、怪诞、不规则与非理性的特征。
19世纪后期以来,这一名称已渐渐失去了贬义,而单指17世纪那种繁缛的艺术风格。
后来的艺术史家将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归纳为强烈的动势、纵深感、光影对比效果、戏剧性、空间幻觉,以及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要素的融合。
它是1600年到1750年间艺术的主导风格的词。
《圣德列萨的迷狂》
《圣德列萨的迷狂》,大理石雕像,作者是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创作于1645--1652年。
这件作品是贝尼尼为卡尔那罗礼拜堂所做的祭坛雕塑。
它讲述了德列萨,一个16世纪的西班牙修女的故事。
德列萨少年时就进修道院作了修女,潜心修炼,侍奉上帝。
她常常会产生幻觉,看见上帝,于是就写了一本自述,把自己每次的幻觉记录下来。
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思想,并把德列萨封为圣女,这件事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件雕塑作品描写的是圣德列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
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
在她面前,小爱神面带顽皮,将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
德列萨在她的自诉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当时的意大利正倡导着禁欲主义,禁欲的痛苦折磨着无数和德列萨一样的少女。
而贝尼尼则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德列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欲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
小天使代表幸福,与德列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
整个雕塑被放在祭坛上,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光线从祭坛顶上照下,被金属条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
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从思想上看,这件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从雕塑技巧上来看,圣女多而乱的衣褶,云朵的飘浮效果以及人物复杂的曲线,都充分显示了贝尼尼的雕塑天才。
可以说,这件作品达到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
老里拉上的意大利艺术巨匠(二)贝尼尼与贝利尼
老里拉上的意大利艺术巨匠(二)贝尼尼与贝利尼各位街友们大家好,我们书接上回~~~贝尼尼巴洛克雕塑大师巴洛克艺术是十七世纪西欧的一种风格流派,崇尚华美盛大,富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最早发源于意大利。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与雕刻领域的代表便是贝尼尼。
1598年12月7日,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在那不勒斯降生。
父亲是一位雕刻家,让他从小深受熏陶。
他在八岁时就能单独刻出一个小孩头像。
他十几岁时的雕塑作品如《圣劳伦斯的殉教》,其理解力和精湛程度让人为之叹服。
据说为了体验这个被烧死的圣徒的痛苦,他曾光脚站在滚烫的火炉上。
在以往的经典雕塑中,人像往往被表现得毫无肉感,大部分看起来如同神灵,不接地气。
贝尼尼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他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之中。
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失去了重量,人物衣衫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活泼而又不安的感觉。
他开拓了一条巴洛克风格的新路。
他曾这样自豪地评价自己:“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地凿过一刀!”贝尼尼创作于1622-1624年的代表作《阿波罗与达芙妮》,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
它取材于著名的希腊神话。
贝尼尼捕捉并定格了极具戏剧性的刹那:当阿波罗马上就要抓住达芙妮时,上天回应了她的祈愿,让她的双手、头发生出了叶干,大腿长出了树皮。
这尊雕塑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枝丫、叶子、头发、肌肤,令人信服地区分得一清二楚。
一位法国的红衣主教看到后说,他绝对不会把它摆在家里,“因为任何看到它的人都会激动起来”。
贝尼尼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信守承诺,诙谐而幽默,并且不喝酒。
新一任教皇格列高利十五世赐予他骑士的爵位。
下一任教皇乌尔班八世更将他视为亲密挚友,他准许贝尼尼随时出入自己的府邸,他们往往促膝长谈直至深夜。
教皇甚至劝他早点结婚,这样贝尼尼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
当时罗马另一位建筑大师佛朗西斯科-巴洛米尼,视贝尼尼为最大竞争对手。
他同样才华横溢,但因生性内向,而无法在社交场合长袖善舞。
巴洛米尼在雕刻领域不及贝尼尼,但在建筑上的专业知识则胜过他。
充满灵性的顶级雕塑艺术家:贝尼尼雕塑作品欣赏
充满灵性的顶级雕塑艺术家:贝尼尼雕塑作品欣赏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
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的对艺术的格言是: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贝尼尼早期作品《大卫》贝尼尼的《大卫》雕像有着激烈的运动和戏剧性情节,他强调激情,强调运动,重视明暗对比。
在面部表情的刻画中,《大卫》被处理成几乎是凶狠的,嘴唇紧闭,额前的垂线形成愤怒的表情,贝尼尼对《大卫》形象的处理标志着向新方法的转变,在开拓雕塑表现的一条新途径,这就是巴洛克的艺术道路。
《阿波罗和达芙娜》《阿波罗和达芙娜》是贝尼尼为波尔盖兹庄园所作的另一代表作。
题材取自希腊神话,在这件作品中,它歌颂了人类的理想与爱情。
该雕塑取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表现了达芙妮在被阿波罗的手触到时,就开始变为一棵月桂树动势和变化的过程。
该雕塑采用了奔跑的动态构图,两个人的手臂伸展成了一个半圆的弧线,与脚下的动作协调一致,从而使他们的身体曲线优美得如同飘逸的舞姿。
这件杰出的作品可以说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又有巴洛克艺术的运动和热情。
这一作品的出现曾引起全罗马城的轰动,贝尼尼顿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
我们从这组雕像中可以看出作者征服大理石极为少见的高超技巧,和对青年男女优美人体的成功刻画。
这一切构成了贝尼尼这一成功杰作的重要组成因素。
《圣特雷莎的狂喜》圣女特蕾莎是16世纪西班牙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在自传中,特蕾莎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在神魂超拔时,与天主结合的体验——沉迷拟或狂喜。
贝尼尼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极其生动地演绎出特蕾莎处于沉迷或狂喜中那一刻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的浪漫作品———浅析贝尼尼雕塑作品系别:美术学系专业:美术学学生姓名:粟向涛学号:121110292014年5月28日内容提要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
他能文善画,贝尼尼的艺术不仅继承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精神与传统,也继承了希腊艺术传统,他是米开朗琪罗之后、罗丹之前最有才能的雕塑家之一。
他在创作上很有标新立异和突破传统的勇气,它曾一再告诫学生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做别人的回声。
关键词: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浪漫性《阿波罗和达芙娜》目录中文摘要 (2)1.关于作者1.1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简介……………………(4-5)1.2主要代表作…………………………………………(6-11)2. 艺术塑造手法2.1人物塑造手法 (12)2.2雕塑作品特点 (13)3.主要参考文献结语 (1)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的浪漫作品1.1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简介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
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
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
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
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
”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贝尼尼的第一个作品是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
通过制作这些作品,也就是这个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贝尼尼的艺术生涯是在父亲手下开始的。
父彼得罗·贝尔尼尼是佛罗伦斯有几分才能的雕刻家,最后移居罗马。
贝尼尼是个神童,工作又极为勤奋,因而得到画家卡拉齐的赞赏和教宗(教皇)保禄五世的资助,不久自立门户,成为一位完全独立的雕刻家。
他仔细研究梵谛冈内的古希腊罗马大理石雕刻品,受到强烈的影响;他对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也造诣很深。
在为枢机主教巴尔贝里尼雕刻的《圣塞巴斯蒂安》中显示出他对米开朗基罗的研究。
巴尔贝里尼后来成为教宗乌尔班八世,是贝尔尼尼最主要的资助人。
1.2主要代表作:有人曾形容贝尼尼切割大理石就像切割奶酪一样,这位17世纪最具盛名的雕刻家是米开朗基罗真正的后继者。
在他灵巧的刻刀下,石头表现成为世界上最柔软的材料,它像众生一样具有了脉搏和生命,像丝绸一样流动,并且似乎轻易就能飞走。
他的雕塑作品看起来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仿佛他们会在你的耳边低语。
下面我对他的一些主要代表作,来简要分析一下。
《阿波罗和达芙娜》大理石雕像,作品创作于1622--1624年,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的博格斯美术馆。
该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
爱神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姑娘对阿波罗冷若冰霜。
当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在追她时,急忙向父亲呼救。
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在阿波罗即将追上她时,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雕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
两人都处在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身体轻盈、优美。
达芙妮的身体已开始变成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即使是她最柔软的双乳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
但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
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具有使人怜悯的感。
阿波罗眼睁睁地看到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
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的感觉,充满了表现力。
贝尼尼的这件作品是摹仿希腊后期的雕塑风格而创作的,戏剧性的情节使雕像深入人心。
整个作品的姿态更是无懈可击,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两个人物都如同舞蹈般的优美。
这件作品是贝尼尼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一位红衣主教所做的,问世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所有见过它的人无不为之而感动。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大理石雕像,创作于1621--1622年,现收藏于意利罗马的博格斯美术馆。
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
珀耳塞福涅是谷物女神得墨忒耳的女儿,一天,她正与女伴们在原野上采花,大地突然裂开,冥王普拉东跳了出来,把她抢走,带回冥界并立为王后。
珀耳塞福涅的母亲找不到女儿,非常悲伤,致使田园荒芜、万物都失去了生机。
后来主神宙斯命令普拉东在每年春天的时候,准许珀耳塞福涅回到母亲身边,得墨忒耳才不再悲伤。
所以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年的春天都是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农作物也开始生长。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是贝尼尼早期的作品,描写了冥王在抢劫少女时激烈争斗的情景。
在这件作品中,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抗:一个强壮有力,在这场力量的争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柔弱惊恐,带着绝望的目光企图摆脱厄运,是被掠夺者。
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者对人物动作和姿态的处理也别具匠心。
普拉东抱着珀耳塞福涅在狂奔,而少女则以手推他的头,并在哭号挣扎。
作者继承了古希腊的雕刻传统,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动感和现实感。
从细节上看,冥王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少女由于绝望而落下的一滴晶莹泪珠,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和因惊惧而翘起的左脚拇指,都强烈地反映了掠夺的主题,突出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效果。
《圣德列萨祭坛》德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
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
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
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
封为圣徒。
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
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
并把这位修女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德列萨作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
她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
这是德列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
笔记中还写道:“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
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象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德列萨在雕塑家手下成了一个象征性形象。
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
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
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
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心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下伪装了。
这确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的作品。
在意大利,当时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着无数渴求幸福的少女。
贝尼尼洞察到这个“圣女”心灵深处的欲望。
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德列萨,他与德列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
观者如了解这一点,鉴赏时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贝尼尼领悟到德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
贝尼尼那娴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上。
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
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
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
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
《圣德列萨祭坛》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
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四河喷泉》这座喷泉是由贝尼尼在1648至51年间建造完成,座落在纳沃纳广场。
《四河喷泉》是贝尼尼为罗马篷·腓力教皇的宫殿设计的喷水池。
“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多瑙河、恒河、尼罗河、里约·德·拉·普拉达河,同时这四条河流又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四块大陆:多瑙河表示欧洲,恒河与盘绕在舵轮上的蛇代表亚洲;代表尼罗河的人物造型遮住了头部,暗喻当时还不清楚尼罗河源自何处;手部举起来的人像代表拉布拉他河,象征美洲。
在这里,作者用四个大理石人体雕像象征了四条河流,中间是假山和一个埃及式的方形花岗岩尖塔,寓意着天主教在全世界的胜利。
多瑙河伸出她的双臂迎向一面盾牌,盾牌上刻有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还有象征英诺森十世的徽章,三朵百合和一只代表圣灵的鸽子。
恒河是个身材魁梧的老人,手持长长的船浆,斜身侧坐,目视远方,象征恒河之水渊远流长。
尼罗河的头上罩了一块面纱,暗示当时的欧洲人还不清楚尼罗河的源头,认为她充满了神秘。
里约·德·拉·普拉达河的身边有一些钱币,象征新大陆充满了巨大的财富,他的眼睛注视着方塔塔尖上的鸽子,似乎表明天主教必将统治美洲。
在喷泉出水口附近有一些小动物的雕塑,马、狮子、蛇、还有一只隐匿在泉眼里的犰狳--一种类似于独角兽的奇怪动物,也分别象征了多瑙河、尼罗河、恒河和里约·德·拉·普拉达河。
四个巨人象是随便坐在假山上,神态自然,水柱从各个假山缝隙和泉眼中不规则地流出,有的急剧,有的舒缓,在日光照射下,色彩璀璨夺目,使整个喷泉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
2.1人物塑造手法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
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
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
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
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
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