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收尾”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收尾”艺术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导入而轻收尾现象日渐严重,致使语文课出现“头重脚轻”的不均衡现象。笔者据此提出了语文课堂收尾环节需要注重的六大要点,即对应课题、设置悬念、升华感情、总结主线、对比阅读、分析评论,以此“六艺”,可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收尾学生艺术

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有着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因此更需要教师精心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但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起始环节,即导入阶段,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在课前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求达到吸引学生的作用。而相对应的每堂课的收尾阶段则容易被忽视,甚至往往被简单地由布置作业所取代,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因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收尾,力求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结束学习。下面笔者就语文课收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拙法和体会:

一、收尾时应照应课题,揭示文章主旨

这是我们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收尾方法。它是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总结,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纲举目张。韩愈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我们老师要注意,用语力求简明扼要,让学生由繁返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能对课文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比如,笔者在讲授《灯下漫笔》一课时,开始并没有补充作者鲁迅和有关历史背景,只由《药》导入。中间分析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总结,“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学生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收尾时我才补充:“作者所处的时代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沉睡的人们,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鲁迅是睹之心愤、心忧,于是号召创造第三个时代,写下了这篇洋溢着爱憎情感的《灯下漫笔》,意在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这样收尾,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主旨,又能使学生顿觉豁然开朗,提高了认识,加深了印象。

二、收尾时应布惑置疑,让学生拓展延伸

古人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同时可以加深对文章

主题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用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项链》时可向学生问:玛蒂尔德在真相大白后会怎么样?以后故事会怎样发展?让学生结合小说的主旨去发挥想象。同学们能设想好多后续,有的学生想到:最后玛蒂尔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吃惊地发现,自己赔偿的那串项链也是假的。这样的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个弄虚作假的社会,从而深化了原文的主题。

这样做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把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

三、收尾时应调动、激发、升华学生的感情

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在总结概括的同时,可以对文中饱含激情的地方进行点化,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再结合学生的感受激化升华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教学高潮。

笔者在讲巴金的《灯》时是这样收尾的:“流沙河在诗中写到:‘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同学们,‘灯’可以是‘精神之灯’、‘给人温暖的灯’、‘人生的导航灯’,它可以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不仅为亲人导航,而且为人生导航。它还让我们懂得:收获爱是一种幸福,付出爱同样是一种幸福。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將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我们同唱那一首经典的歌曲《爱的奉献》!”这样的收尾,再加上歌声的力量,学生能不感动么?

四、收尾时应指导学生抓住线索,首尾呼应

运用线索法总结,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整理文章线索,好比把知识当成了一条链子,你抓住整条链子,就抓住了教学的主要环节。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让学生有较大的收获。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例如,在学习《泪珠与珍珠》一文时,要让学生在初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是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为线索的,在结课时就要依据这条线索描绘出作者的感情发展思路,这样根据这条线索在下节课分析作者重点所描绘的感情时就有了依据,同时也能使两节课前后衔接起来。

五、收尾时指导学生对比阅读,学会比较鉴赏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从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同时找出它们各自的不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比如在分析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可让学生将杜十娘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进行比较:她们的结局都是以死来抗争,但刘兰芝是无可奈何的死,悄无声息,她的抗争刚强中略显优柔寡断;杜十娘是无可着落的死,轰轰烈烈,她的抗争更为悲壮,是带有血泪的控诉。当然,还可以从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分析。另外,在诗歌中,可以引导学生把风格相近或相反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

六、收尾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评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在学习中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或老师组织学生辩论,然后由老师总结点评,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造的精神。

如教学《项羽本纪》一课结束之时,发动学生成立了军事分析委员会,主要分析讨论交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没曾想,学生能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等名家之言进行合理、中肯、切合利弊的精彩点评,收放自如,活脱脱一群军事分析家。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围魏救赵”、“破釜沉舟”等计策及“鸿门宴”等典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后阅读《史记》这本名著的同学激增。我觉得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课文收尾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论何种技巧,都应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对于某一确定的课题,收尾的技巧也不是唯一的,既能单独运用,又可融会贯通,总的原则是不落窠臼,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