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ppt

传播学教程ppt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
受传者的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 传播过程。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 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 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
传播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线性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谁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说什么 讯息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媒介分析
对谁 接收(受众)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的进步意义
1、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是第 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2、对后来的传播学是研究社会 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I、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 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 开放性系统 –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 双重偶然系统 –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影响信息的因素
语言和其他符号 的排列与组合次序
信息的内容
信息的处理情况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人际传播的概念、特点与影响因素
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同一信息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传递,其效
果大不一样 ❖沟通的渠道有多种 ❖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渠道,使之与传播的信
息相配合,并符合接收者的需要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人际传播的概念、特点与影响因素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健康传播概述
传播的六大属性 ❖ 普遍性:人的本能、多样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 ❖ 社会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 互动性: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 ❖ 共享性:交流的目的是让别人共享知识、观点、事实 ❖ 符号性:需要借助一定的符号如语言、文字、图画等 ❖ 目的性:如探求、告知、宣传、劝服、宣泄、咨询等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人际传播的概念、特点与影响因素
概念
❖ 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 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多为直 接信息沟通一类的交流活动
❖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思想交流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人际传播的概念、特点与影响因素
人际传播的特点 ❖ 沟通双方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和预想回答 ❖ 常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可一致或矛盾 ❖ 沟通双方是动态的,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 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 ❖ 人际传播中反馈及时,简单易行,效果较好 ❖ 信息量较少;覆盖的范围较小;传播速度较慢 ❖ 人际传播特别是多级的人际传播信息容易“走样
健康传播中常用的人际沟通形式 非语言沟通技巧
注意运用 动态体语
注意个人 的仪表形象
恰当运用 类语言
创造适宜 的时空
常用人际传播方法

传播学ppt课件全

传播学ppt课件全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说什么
通过什么 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 效果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
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二、传播的个人功能 三、传播的组织功能 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 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运行。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 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 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1、研究现状 2、未来趋势 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

第二章 传播基本类型

第二章 传播基本类型

初级群体
• 次级群体
2.德国社会学家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 弱,将群体分为:
• 组织群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 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之 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 非组织群体:除组织群体以外的群体。
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即是否存在着 一个“管理主体”。
1.镜中我的含义
• 镜中我——就是在与他人交往 过程中,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和态度组成的自我概念。
2.“镜中我”概念的层次
•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 自己对他人这些“认识”和“评价”的 情感
3.“镜中我”理论
•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 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 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 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成为反映 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 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 面对面传播的特点 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 会产生新的意义。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是 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 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沟通信息 •协调关系 •联络感情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招募志愿者

现代人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随时遭遇着 挫折、痛苦和失败。据统计,我国每天 因为心理承受力弱而产生自杀念头的有 4000余人,其中付诸自杀行动的超过 400人。大学生中有25%的人有比较严 重的心理障碍。由此看来,提高心理承 受力,防治心理疾病,迫在眉睫。
四、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1863-1931)美 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象征 互动理论创始人,芝加哥学 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学派 是美国社会学领域最早的一 大流派,对传播研究影响甚 大。

6.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6.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其感受器是味蕾。味觉常常和其他感觉相混合,
如嗅觉和味觉。味觉的适应也很快。

(4)肤觉
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以上各种感觉都由机体外部的刺激物所引起,称外 部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重要,人类绝大部分信息都 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
称肤觉。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
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
主要体现为: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
合律、好图形律。

接近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刺激容易被知觉
为一个整体。接近可能是空间的,如下图,人们常把该 图知觉为三组竖立的线条,而不太可能把它知觉为彼此 无关的七条竖线;接近也可能是时间的,如按不同规则 的时间间隔发出的一系列轻拍声,在时间上接近的声音

闭合律——一些成分以这样一种方式组合, 以便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和更加完整的图 形,那么这些成分常常被组合在一起,知觉为 一个整体。
如上图,通常被知觉为一个白色的三角形,其三个角安放在 三个橙黄色的矩形上面。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印象:三角形在红色 矩形背景的前面,它完全被模糊可见的轮廓线包围起来。

二、自我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温德尔·约翰逊(Johnson)将传播过程描 绘为: 1、一个事件发生了„„ 2、这一事件刺激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 他感觉器官,造成„„ 3、神经传动到达A先生的大脑,又到他 的肌肉和腺线,这样就产生了紧张,未有语 言之前的“感觉”等等, 4、然后,A先生开始按照惯用的表达方 式把这些感觉变成字句,而且从“他考虑到 的”所有语句中, 5、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他 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字句,然后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传播 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 域:
• 这种理解认为,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 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为了达到 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 解,只要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 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形态。实际上,这是 一种宽泛得多的理解,包含了群体传播 (如“团体”可指与个人自然发生的社 会群体,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和组 织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
•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情感沟通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了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私密性
•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 利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央 视 大 楼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PPT课件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PPT课件

⑤反馈的弱化
强化
28
2.大众传播的功能
⑴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 能》)
①监测环境
②社会协调 ③传承遗产(文化)
⑵传播学者赖特
①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②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③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29
⑶传播学者施拉姆
①政治功能(环境监视social radar、社会协调、 遗产传承)
34
(一)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观点:
所谓“拟态环境”,也即我们所说的 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 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 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 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5
《纸牌屋》、《绝命毒师》的所颂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观念 也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受众所接受。
②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 ③经济功能(开创经济行为)
⑷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负面的“麻醉作用(沉迷媒介信息,行动能力
取消)
30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
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98%的美国家
24
威尔伯·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1.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创立了传播学。
2.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机构,
创建了第一个被称作“传播学”的学术单位,撰写了第一
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3.撰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开创了传播学新的研究领域, 诸如国际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以及研究电视对于儿童的效 果。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课件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课件
第三讲传播类型
主讲: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菊兰
题 跋:
• 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荷兰)斯宾诺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
非人类社会传播(蜜蜂的“8”字舞)

人内传播(自己一个人—内心的交战) 人际传播(比如与朋友聊天) 群体传播(家庭、朋友、近邻、工厂、学校) 社会 传播
• 1.直接传播: • 无须借助传播媒体作为中介物即可 进行的,如交谈、讨论等,双方是面对 面的。 • 包括语言传播 (对话) 和非语言符号 的传播(体语)。
• 2. 间接传播: • 使用媒介传播 •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 基础。 •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受双方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 中,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形式为主。 (2)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3)规定性不强、随意性较大。
• • • • 1、获得信息。 2、与他人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镜中我” 4、满足情感需要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1909年出版 《社会组织》
• 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 • “镜中我” 。

启示
•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 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 体现。 •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 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 同样是信息。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 论 (Self Interaction)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的“自我互动” 理论认为: • 人与自身进行的“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 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 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 •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社会互动在 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详细描述
一个著名的思维定势例子是“鸟类研究者的偏见”,描述了一个鸟类研究者因为长期研究鸟类而形成了对 鸟类的思维定势,导致他无法正确识别其他动物。这个例子表明,思维定势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和判断 力,使其难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案例三:情绪的自我调节
总结词
情绪的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 节的能力。
创新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 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采用实验、观察、 调查等多种手段,对人内传播 与人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联系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会影响 到人际传播的效果,而人际传播也会对人内 传播产生反作用。
区别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涉 及其他个体,而人际传播是两个或多个个体 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内传播是非言语性的, 而人际传播是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结合;人 内传播主要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的处理, 而人际传播主要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内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反过来也会 影响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都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 反馈等过程。
区别
01
02
03
04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详细描述
一个著名的自我暗示案例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描述了一个名叫皮革马利翁的雕塑家,通过强烈的自我暗示,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赋予生命。这个效应表明,强烈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朝着暗示的 方向发展。

第2章 健全自我意识 认知真实自我

第2章 健全自我意识 认知真实自我

(二)我国心理学界理论
1. 生理自我的形成(0~3 岁)
新生婴儿不具有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环境。8 个月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1 岁左右,逐步认识自己 的身体,明白自己与外界环境是分开的,自己与他人是不 同的。2 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学会用“我”代表自己, 知道自己的名字。3 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步清晰,开始出 现羞辱感、占有心。萌生自立的需求——对许多事情要 求“自己来做”。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也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涉及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 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现象。因此,将自我意识的结构(表 2-1)划分为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它是自我意 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解控制的心理基础。
7. 成人中期(26~60 岁)
繁殖——停滞: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 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 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 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 即使有创造,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2. 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对自己的知识、 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 体验,也称心理自我。例如,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成 绩差,没有别人聪明,没有任何特长;有的同学认 为自己还算聪明,但就是自控能力差,不喜欢学习, 情绪易激动。这些都是心理自我的表现。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课件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课件

批判性思维
学会分析、评估和挑战自己的 思维过程,避免陷入认知偏差。
多元信息来源
获取多种来源的信息,以更全 面地了解事物,避免单一信息
源的局限性。
反思和自省
定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 为,发现并纠正认知偏差。
人际传播中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与情绪的种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情感
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
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形成自我概念,通 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 值。
自我展示与印象管理
01
02
03
有意识展示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有意 识地展示自己的某些方面, 以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
印象整饰
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语言、服饰等方式来管理 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以达 到期望的效果。
自我呈现
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 不同的情境和对象调整自 己的呈现方式,以符合对 方的期望和喜好。
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
自我认同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寻求 他人的认同和肯定,以增 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 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我效能感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形成 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在 人际关系中的能力和价值 的认识和评价。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种类
文化差异障碍 在跨文化沟通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 障碍,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寻找共同 点并建立共识。
沟通技巧的提升
反馈技巧 反馈是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通过提供及时、具体和建设 性的反馈,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提问技巧 提问是促进沟通的有效手段,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对方表达意见和观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 需求。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1拉斯韦尔19021980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全面分析了一次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三功能五要素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概论
.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米德(1863-1931) 芝加哥学派的二号领袖人物,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的创
始人之一。 主要影响在课堂教学。 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以及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和
社会自我理论。 后人整理出版《精神、社会与自我》
19
Hale Waihona Puke ●李普曼(1889-1962) 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自由与新闻》、《舆论》 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 作),马恩把 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物质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行为主义传播学,基本上以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
的开始。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技术。 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出版《控制论》,几乎同时,贝尔实验
室的香农提出他的《信息论》。 1、香农(1916-)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家坎贝尔指出,信息论是 一位工程师的发明。这位工程师就是香农。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 系统提出信息论观点。 香农认为何谓信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 性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 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264)

第二章 人类的传播行为

第二章 人类的传播行为

编辑版pppt
14
3、电视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 广播公司(B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 的诞生。
4、因特网 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最早的计算机网 络于1969年在美国问世。
编辑版pppt
15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传播 的两个基本要素。多媒 体技术的显著特点:
人类传播的演变是传播媒介的复合过程,而不 是简单地从一种媒介系统过渡到另一媒介系统。各 种媒介是互为补充、迭加累积的过程。
编辑版pppt
18
第二节 人类的传播活动
一、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 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体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 的活动,即人的自我信息传递。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 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 话。
编辑版pppt
27
(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 论、“创新—普及”理论等等
人际传播的目的: (1) 获得信息。 (2)人际传播可以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 播的一个基本功能。
编辑版pppt
28
(4)满足情感沟通需求,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 精神和心理需求。
编辑版pppt
42
②非正式渠道
相对于组织内的正式渠道而言,组织内传播的非 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 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组织成员 藉此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
编辑版pppt
43
(2)组织外传播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 环境联系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于组 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 实际包含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ppt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ppt

总而言之,五个阶段模型的意味着: 人们依靠一些捷径(规则、基模、脚本)来简化对于人物、事 件信息的理解、记忆、回忆
这些捷径可能会误导你,它们会让你记住那些与之一致的人和 事情,而扭曲或者忘记不一致的事情
有关某人或者某事的以及不是一种客观的搜集,而是极大受到 先前概念或者基模的影响
对于其他文化成员的评判常常是以种族为中心的,因为基模的 建立以自己的文化信仰和经历为基础,这些很容易导致跨文化 的误解
基模就是有关他人、自己和社会角色的普遍观点
人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亲身经历、电视、广播、传 闻)发展出基模
人们为不同的宗教、种族、国家、男人、女人以及 不同情感倾向的个体
人们通过基模将数不清的人和事组织进为数不多的 类别中
3)通过脚本组织
脚本是基模的一中类型,它是关于事情发展和 揭示的普遍观点,它是管理事件和发展顺序的 规则
媒体为给你一些刻板成见,构成你的基模 当信息可以以不同方式解释或者当信息模糊时,记忆尤其不可
靠。尽管基模很方便就减少了不确定性,但是不可靠。
二、认知过程
1、隐含个性理论
每个人都会将一些个性与其他个性相连
如精力充沛的、积极进取的、(聪明or愚蠢的) 勇敢的、勇于挑战的(外向的or内向的)
强不确定回避文化创立清晰的交流规则。
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法:
在他人积极工作的时候,或者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 观察他的行为,这时候的行为更能够揭示他的真实 自我
在特定的场合中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面试戏剧试 演等场合,可以帮助你减少不确定性
在网络上进入一个聊天群时先潜水,了解群体成员 的言行和规则
7、归因 1)归因原则: 多数人的做法:是否与多数人的做法相同,如果不
同,则倾向于做内部归因,如果大多数都这样,则 倾向于外部归因。例如,考试给分 一致性:是否前后行为一致,如果高度一致,则倾 向于内部归因,如果不一致则倾向于外部归因 独特性:在不同的情形行为相似。如果不同情形下 反应一致则倾向于内部归因 可控制性:行为控制。行为可控则为内部归因,不 可控则外部归因,且会同情并给予帮助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ppt课件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ppt课件
刺激 组织 解读-评价 记忆 回忆
5
人际认知的类型
对于他人的认知 对于自我的认知
关系认知
角色认知
6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与归因
沈普逊认知差异的因素
海德认知差异的因素
本身的信念、意见和态度
文化传统 经验和性格
经验 刺激体与个心体理的状距态离
态度 刺激体本身的期信性待念质
假设 刺激体对于个人需体格要的重要性7
(四)功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所谓功利性角
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
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
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 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 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 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 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 人选择的结果。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2)对应推断理论
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 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 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 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 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 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10
第四章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
1
人际传播中 的认知
2
认知(perception)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事件尤其是认识 人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管理从实质上说就是要求每个人在不同的场 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不同的自我呈现。
.
23
印象管理的作用
塑造个体 形象的重 要途径
润滑人际 关系的手 段
适应社会实 现社会期望 的方法
.
24
印象管理
被他人喜欢:寻求亲近与喜爱策略
◦ 帮助他人 ◦ 将自己和他人视为平等的人 ◦ 和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放松和舒服的状态 ◦ 表现得像个领导者一样能够控制局面 ◦ 允许他人控制交往活动 ◦ 遵守文化规则(说话礼貌、表现出合作的态度等) ◦ 表现得积极、热情、充满活力 ◦ 鼓励他人谈及自己,促进他人展示自己、表达观点 ◦ 积极认真地倾听他人
.
10
自我表露的价值
对自己进一步理解与认可 对别人进一步了解 加深和丰富我们的人际关系
.
11
对自我表露的建议
表露要适度 对等原则 循序渐进不可强求 分清场合、对象 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爱好与需求,有针
对性和准备性的暴露效果更佳 存在性别差异
.
12
.
13
印象的形成
印象 -- 我们对别人的看法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的形成过程。 我们是否把握了他人的全面特征后,再形成对他 人的印象? 我们往往会根据很有限的信息,甚至仅是只言片 语,就对某个人做出评价。
.
20
提高个人形象的准确度
分析印象 检查认知 减少不确定性 增加文化包容性
.
21
课堂互动
你认为你留给他人的印象......? 同学认为你的第一印象......? 室友认为你留给他们的印象......? 老师认为你留给他们的印象......?
.
22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 -- 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 语行为表现自己,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 个特定的看法。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实验(S. Asch)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礼貌、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粗鲁、果断、实际、谨慎
.
17
印象的形成
人们仅仅凭你的外表就可以对你做出10个方面的 判断,甚至还可以更多: 1.你的经济水平 2.你的文化程度 3.你的可信任程度 4.你的社会地位 5.你的老练程度
.
5
自尊
自尊 – 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如何建立自尊?
如何打消自我否定的观念 自我否定的想法 – 坚信你自己必须完美;自 己必须坚强;自己必须让他人快乐;必须加快 速度;自己必须比他人承担更多事情。 与乐观豁达的人为伍 做会成功的事情 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 寻求肯定
.
6
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分为5个阶段: ◦ 通过感官接受某种刺激(有选择性) ◦ 以某种方式组织这些刺激 ◦ 解读和评价感知的事物 ◦ 把这些内容存在大脑里(记忆) ◦ 需要时,重新回忆
.
18
印象的形成
6.你家族的经济情况 7.你家族的社会地位 8.你的家庭教养 9.你是不是成功人士 10.你的品行
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在留给别人一个关于你形 象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工作时影响你的升迁,在商 业上影响着你的交易,在生活中影响着你的人际关 系和爱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自尊和 自信,最终影响着你的幸福感。
.
25
印象管理
被他人喜欢:寻求亲近与喜爱策略
◦ 表达出对对方的兴趣 ◦ 向对方展示自我 ◦ 外在表现尽可能吸引人 ◦ 显示出你能给交往的人带来回报 ◦ 安排彼此能频繁接触的环境 ◦ 让对方觉得你是个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 ◦ 表明你和对方分享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 在对方的人际交往中表现支持 ◦ 让对方觉得你诚实可靠
.
19
印象的作用
美国著名形象设计师莫利先生曾对美国财富排名 榜前300位中的100位执行总裁调查,97%的人认为 懂得并能够展示外表魅力的人,在公司中,有更多 的升迁机会;100%的人认为若有关于商务着装的课, 他们会送子女去学习;93%的人相信在首次面试中, 申请人会由于不合适的穿着而被拒绝录用;92%的 人认为不会选用不懂穿着的人做自己的助手;100% 的人认为应该有一本专门讲述职业形象的书以供职 员们阅读。
.
3
自我意识的增强
自我提问 倾听他人 积极寻求关于自己的信息 发现不同的自我 增加开放的自我
.
4
测试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必须把所有的事情都做 成功
一些熟人会经常批评我的想法和行为 我经常会做一些明知不会让自己满意的事情 回忆过去,我看失败的事情多,但成功的事
情少;关注消极面多,关注积极面少 我很少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个人和社交技巧
.
7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 – 人际传播交流中重要技能,是 自觉不自觉进行的自愿和正式的行为。当一 个个体将自己的情况、状态、能力等信息传 递给他人时便形成了自我表露。
.
8
自我表露的特点
自我表露是自愿的 自我表露是有意的 自我表露是真实的
.
9
自我表露的评价尺度
表露的量 表露的积极或消极的性质 自我表露的深度 时间的选择 表露的对象
第二章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
一.自我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 三.自我表露 四.人际认知 五.人际印象 六.印象管理 七.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
1
自我的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人印
他人的印象


别人怎么看我
社会比较 – 我和同辈相比表现如何 文化习得社会 较–比 我是自我否概念符合自自我价己评 文化的要求 自我评价 – 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的评价
文化习 得
.
2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 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偏好和个 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你的判断、决策以 及与他人的交往。
◦ 简而言之,自我意识即对自己的了解程度
你的四个自我(约哈里开之放的窗自)我 未知的自我 ◦ 开放的自我 – 我和他人都知道的自我 ◦ 盲目的自我 – 我不知道但他人知道的自我 ◦ 隐藏的自我 – 我知隐道藏但的自他我人不盲知目道的自的我自我 ◦ 未知的自我 – 我和他人都不知道的自我
.
14
印象的形成
特征1 特征2 特征3 …… 特征n
总体印象
.
15
印象形成的相关理论
印象形成的过程: ◦ 自我实现的预期 ◦ 内隐人格理论 ◦ 认知强化 ◦ 首因 – 近因效应 ◦ 一致性 ◦ 控制归因
.
16
印象的中心质
在我们形成印象时,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 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称为中心 特性或中心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