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三卷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 专题0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命题探究(解析版) 含解析
【高频考点解读】一条主线: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两大阶段: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与工业革命时期。
三大重点: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争夺、两次工业革命。
四个标志: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西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热点题型】题型一从手工工场向工厂制度的演变例1、(2014·课标全国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答案 A【提分秘籍】工场手工业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本特征,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工厂制度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工厂和手工工场,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工厂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题型二从分散性、地域性经济走向联系、整体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例2、(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答案 B【提分秘籍】15世纪新航路开辟,使贸易范围扩大和贸易中心转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纷纷开始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随着殖民扩张、海外市场的扩大,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并迅速扩展至欧美各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整个世界连为一体。
高考历史类真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类真题答案及解析高考历史类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
历史科目的考察范围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本文将就一些历年高考历史类真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2008年全国高考试题【题目】"政权更迭"是指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 _____ 。
【选项】A. 传统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B. 君主制向吴国九千里过渡C. 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D. 的琴瑟之好,一声发向苍天【答案】C. 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理解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权更迭"的含义。
根据历史知识,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兴起来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因此选项C. 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是正确答案。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题目】"花木兰"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 ____【选项】A.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B. 对外族侵略的战争形式C. 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D.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答案】C. 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特点的理解。
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她作为女性冒充男性从军,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观念和爱国精神,因此选项C. 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是正确答案。
2016年全国高考试题【题目】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 _____ 。
【选项】A.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 推翻军阀统治C. 巩固人民政权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答案】A.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
根据历史知识,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选项A.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答案。
通过对这几道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科目的考察既需要考生熟悉各时期的具体事件和相关知识,也需要考生具备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备考历史科目时,考生应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而不仅仅是对细节知识的记忆。
全国卷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辨析与应对策略
全国卷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辨析与应对策略如今的高考历史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着眼于素养立意,趋向“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命题导向,不同层次地考查考生运用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从属于关键能力的信息加工能力是高考历史的“老客户”,也是历史教学绕不开的“古老”课题。
正如命题专家所云,组织和解读信息是现代考试的一个基本要求。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诸多考生还不能过信息加工能力的“关键坎口”,尤其是,对客观题体现命题意图的“隐性信息”分析理解水平难以适应高考素养(能力)考查的要求。
研究这一问题,对提升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新高考省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与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摘其典型,析其要领,规范选项解读,举一反三,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之力。
一、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从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要求以及历史理解能力的角度看,我们有必要把试题信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显性信息指明确呈现信息范围和作答要求,考生能够通过试题材料的阅读提炼,可以大概了解、知道的信息。
隐性信息指情境材料没有明确表达,在显性信息中隐藏的主旨信息。
研究发现,命题常在情境(综合或复杂)的信息中“嵌入”某些表达考查意图的信息,既能体现素养立意,暗示思维方向,又提供了解题的基本路径。
隐性信息特点之一比较含蓄,需要考生深入题境悉心揣摩,方能理喻其中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
研究认为,诸多含有隐性信息的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是提高客观题难度和区分度的“杀手锏”。
二、揭开试题蕴含的命题意图真相(一)文字类例1.(2021年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1.考查意图的辨析命题立意是时局变化对社会生活影响,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历史原因。
2016年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故选C项。李贽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
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
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
方法突破 全面分析法认识雅典民主政治
(1)一分为二、辩证认识: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
政府首脑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均与题干情境不符,排除。
规律总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另起炉灶”“一边
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
(2)结盟性: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平等性: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加并推动了日内瓦会议、亚
非会议的成功。
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
知识归纳 从鸦片战争后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华经济
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开办工厂,列
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
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
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
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但并不
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
方各省”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
方法技巧 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对核心信息的提取和对材料的完整理解,
2016年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 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图8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
题干中有干扰词“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初看好像要从空间角度分析试题,实际上此题我们首先要通过图片中的封国形势判断出此作品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判断每个选项的时间是否与图片隐含的时间相符。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地方势力强大,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
汉代我国还没有节度使这一机构和中书省这一机构,A项错误;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现象;D项错误,因为节度使在元代被废除了。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节度使【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唐代节度使的设置,节度使设置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到了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
2015-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含答案)
近五年真题历史小论文41.【2015年全国卷I】(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年份1950 1995 2000 2008法定节假日天数节假日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1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 -- 1端午节-- -- -- 1中秋节-- -- -- 1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1.【2016年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1.【2016年全国卷I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2016年到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北京卷,含答案)
高中的学习方法和一些感想第一高中该怎么去学习高中学习方法和初中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高中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因为高中的知识更多更深奥,要把初中的一些优越感尽快的抛弃掉,因为高中就是把大家又一次的拉在了同一个起跑线,都是优秀的学生,所以就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比如英语单词每天都要背会多少个,天天坚持就可以在三年的时间里背诵几千几万个单词,平时和同学交流也可以英语交流,锻炼了口语和听力,比如数学题。
不懂要问,听懂了就加大练习,把基础打牢,这样高考复习的时侯更容易查找自己的不足。
第二高中怎样才能学好习比如英语单词每天都要背会多少个,天天坚持就可以在三年的时间里背诵几千几万个单词,平时和同学交流也可以英语交流,锻炼了口语和听力,比如数学题。
不懂要问,听懂了就加大练习,把基础打牢,这样高考复习的时侯更容易查找自己的不足。
做好笔记,第三,要做好新时期的沟通准备。
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懂的知识点和同学老师及时沟通,不要拖着,因为高中学习的东西知识很多,课程过的也快,几天都会更新一段知识点,所以不懂的知识点及时询问学会,这样才不会越积累越多。
最后第一、不要以为高中时间有三年,一切都来得及,就不珍惜时间,时间过得飞快,高中学习的知识很多,第二、对于自己的未来要有个长远的规划。
比如大学有个坚定的目标,大学就是高中生涯最重要的目标,第三、尽量避免进入感情的漩涡。
感情这种事无法避免,但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以后的生活,不能短暂的看高中这几年,要为了远大的目标,克制住感情。
分清主次,学习为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图8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部分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3文综历史试题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8。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29。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30。
2016高考历史试题评分解析
9.2016年知识点分布【85分】年代 【1】中国古代史:第24题、第25题、第26题、第27题第40题 【部分】共计28分。所占比例32.9% 【2】中国近代史:第28题、第29题、第30题、第31题 、第 40题【部分】共计29分。所占比例34.1% 【3】世界古代史:第32题共计4分。【年年如此】所占比例 4.7% 【4】世界近代史:第33题、第34题、第35题 、第41题共计24 分。所占比例28.2%
本次高考中很多题目都考查了对于历史基础 知识的记忆,这也是历史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 所以记忆基础知识是第一位;其次,注重新型史 观的应用。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拔高是近年来高 考历史的重点,这就要求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同一 历史知识点用不同的史观进行解读和分析。
4.题目材料体现了多样性 整套试题突出材料信息的解读和阐释;试题 情境创设较丰富,题目呈现方式多样。2016年历 史试题注重情境的创设,信息丰富体现了对学习 资源的开发,对学习过程的考查。第40题又出现 了两个设问。第41题与2011年的原貌出现在学生 面前。
5、热点依旧。如非选择题第40题结合了国家计划生育国策这一时事关注 民生问题。 6、应变能力的培养。 非选择题第41这样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新试题的素养有较高的要 求。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2.试题的命制基本科学严谨 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难度 适中、区分度较好,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 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 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选择 题和非选择题基本达到严谨、平实,设问较直接明确; 在试题资源的择取上,选材恰当,情境创设合理。
11、2016年知识点分布:【85分】专题 【1】必修一【政治史】:第26题、第27题、第29题、第30题、 第31题、第32题、第33题共计28分。所占比例32.9% 【2】必修二【经济史】第25题、第28题、第34题、第35题、第 40题共计41分。所占比例48.2% 【3】必修三【文化史】第24题、第41题共计16分。所占比例 18.8%【从逐年上升到有所下降】
雷志伟:2016年全国课标丙卷评析
“陌生中有熟悉,熟悉中又有陌生”——2016年全国课标丙卷评析雷志伟2016年国家考试中心在甲(Ⅱ)、乙(Ⅰ)两卷之后,增加了适用于西南地区的丙卷,即新课标全国Ⅲ卷。
2016年高考历史丙卷坚持学科素养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较好地实现了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向全国卷的平稳过渡,同时也体现了高考测量选拔的基本功能,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地导向作用。
2016年历史丙卷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特色突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整体上难度相对于乙卷简单。
2016年丙卷试题突出特征如下:(1)试题突出学科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立意的变化,注重对中学历史教学引导作用。
核心素养一词,在当下中学教学和备考中大行其道,很是火热。
纵观2016年全国三套试卷,命制也突出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维度的结合。
如丙卷选择题中出现:“因为”、“根本目的”、“主要原因”、“反映出”等等设问的行动词,从传统的“是什么”转变为“为什么”,注重考察和培养学生通过调动和运用已知的学科知识来解读新的历史情景和现象,既考察了学科主干知识的运用,也考察了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核心素养的立意很好地引导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所以传统上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灌输着“是什么”,而不去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这样不利于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这五大素养根植于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2)试题以大分值呼应社会热点的话题,从历史角度出发,并不刻意回避热点,“于情于理”皆在中学师生意料之中,可谓历史“良心”体现。
如乙卷第40题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察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
甲卷第40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人口迁移的话题。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热点知识,2014年全国卷Ⅱ第40题已经考察“东北移民”的话题。
明显可以看出,人口问题的考察已经纵向深入,人口压力,人口迁移都是人口热点关注深层次的现实问题。
2016年高考试题(历史)浙江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试题时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的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答案】D考点:史学研究•史料分析•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是课外知识,但是以明朝的相关史实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分类的准确认识,即第一手史料与地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亦称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同一时期)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例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016年高考试题(历史)新课标Ⅱ卷(含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历史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图3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子体系的发展【名师点睛】汉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基本定型。
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就是这个含义。
文字的统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音容易发生改变,但书写方式不变,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文,但是他并不成系统,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
秦统一后使用小篆,民间后期产生隶书。
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草书和楷书。
书法艺术也逐渐地形成。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
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
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考点10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10
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2016·课标全国Ⅱ卷·T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关键: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判断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现象。
【解析】选A。
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16”“1831—1841”可知这是工业革命期间,材料中呈现的社会现象是城市中人口死亡率上升,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城市生活环境恶化,这是工业城市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罪魁祸首;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环境问题;C、D与史实不符,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在增加,医疗技术水平也在提高。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图8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
题干中有干扰信息“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初看好像要从空间角度分析试题,实际上此题首先要通过图片中的封国名称判断出此作品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判断每个选项的时间是否与图片隐含的时间相符。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
汉代我国还没有节度使这一机构和中书省这一机构,A项错误;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现象;D项错误,因为节度使在元代被废除了。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节度使【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唐代设置节度使的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但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到了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
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4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3.(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4分)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4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4分)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高中历史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98
考点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6·课标全国Ⅰ卷·T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高仙芝的评价。
解答关键: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
【解析】第(1)题,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
第(2)题,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3卷(解析版)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3卷(解析版)2016高考历史试卷(全国3卷)绝密?启封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4(【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材料为切入点,对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综合考查,命题手法高超,具有相当的难度。
材料已被翻译成白话文,比较容易理解,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考生快12016高考历史试卷(全国3卷)速理解“青铜器的功用”的含义:盛装物件和陈设布列。
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一定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综合理解主干知识。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5(【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Ⅰ(山西等省使用)近3年历史真题解读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 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 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 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 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 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 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 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 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 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 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 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 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 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请示农业、手工业活动;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 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 法。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25分)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 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 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 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 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2016年高考试题(历史)附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右图中A.①B.②C.③D。
④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
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
这个国家是A.西罗马帝国B.法兰克王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一卷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答案】D
试题分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
选项A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
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
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