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国内BOPPPS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国内BOPPPS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国内BOPPPS教学模式研究述评发布时间:2021-10-20T03:56:40.439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9期作者:张洪健[导读] BOPPPS模式由导入、目标、预评价、参与式学习、后测评、总结等环节组成,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张洪健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重庆 400031)摘要:BOPPPS模式由导入、目标、预评价、参与式学习、后测评、总结等环节组成,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该模式自2011年引进我国以来,逐渐在高校中得以应用,其应用研究进展可分为理论引入期、深入研究期和蓬勃发展期三个基本阶段。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教学设计引言BOPPPS教学模式(以下简称BOPPPS)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项目,它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以教学反思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教学、后测、总结等为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一改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限性,满足了“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的教育发展新要求,被多个国家的高校和培训机构所推崇。

自王若涵、张志翔(2011)首次在国内介绍BOPPPS以来,我国学者便围绕模式介绍、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效果论证、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等问题对 BOPPPS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其应用研究进展可分为理论引入期、深入研究期、蓬勃发展期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理论引入期(2011—2014年)王若涵、张志翔(2011)首次将BOPPPS引进我国,他们结合BOPPPS教学理念探讨了该模式在植物生态学科的应用情况。

其后,宋荣(2012)针对“三维CAD软件应用”课程,提出了一套基于BOPPPS的教学设计。

而吴继红(2014)则基于BOPPPS制订了一套涵盖课堂准备、授课交流、课后评估等教学标准。

陈卫卫等(2014)探讨了BOPPPS与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学要素5W之间的内部关系,并以“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究述评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究述评

1152020年7月刊(总第 87 期)学校体育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20)07-115-02投稿日期:2019-12-20作者简介:邱荣(1982—),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通信作者:吴本连(1975—),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究述评邱 荣1,陈慧敏2,张鸿雁3,吴本连4(1.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浙江 湖州 313300;2. 浙江省杭州市闲林中心小学,浙江 杭州 311122;3. 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研究室,北京 100086;4.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摘 要:为了充分了解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了解该模式在学校的开展现状,以及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涉及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

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对已有文献进行阅读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望未来。

关键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提出的。

该模式针对中国实际问题,努力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等难题。

该模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全国多所学校的实验效果很理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对该方面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评析。

1 理论研究季浏教授(2018)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报告中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重点提出要将“三无”体育课改为“三有”体育课,要实现“运动负荷、体能训练、运动技能”3个关键要点,让学生喜爱体育,运动起来,从而达到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增长的目的。

章柳云(2018)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和内涵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提出具有很高价值,需要广大教师细心研究。

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

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

新型工程教育中国化研究进行 系统地梳理 , 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分析与归纳 , 以期能为我 国高等工程教育 的改革提供参考。


国 际创 新型 工程教 育模式
CI D 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
实正直 、 富有责任感n。 ]
有 学者还提 出了 C O C O 的人才培养模式 。 I . DI 他认为未 来对工程人才 的要求除了 良好 的工程训练外 , 还应具备本专 业之外 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并能适应 围绕 工程展开跨专业 、 跨 学科的工作和研究。因此 , C I 的基础上 , 在 DO 提出了注重复 合型 ( o on ) 创新型 ( n v t e 和开放型 ( p n 与 C mp u d 、 I oav ) n i O e) C I D O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 , 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在掌握各种基 本 技能 的同时 , 更加适应现代社会 的要求 , 成为思维开放 、 具 有创新性 的复合型人才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 自身 学校 的特点 , 提出了C CC O的人才培养模式 , E .DI 即注重校企 合作( : ol e 院, : ne r e 企业 , C o ea o 合 c C lg 学 e E E tr i s ps c: op rt n i 作 ) C O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 与 DI 遵循 以能力为 目标 , 以施工
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 了实践与经验 , 为进一步促进改革 奠定 了基础 。同时 , 还有学者从其它角度对其进行 了阐述与
说 明。 ( )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 一 人
1中国化 x. D O人才培养模式 的成果 . C I
我国以后 , 各高校 、 社会纷纷根据 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与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世界上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于1985年在一份国家长期战略计划中提出关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

90年代中期,加拿大开始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日本在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学段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中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也突出的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近两年来,我国香港、台湾也积极进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校本”的思想始萌发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英、美等国,其初衷是为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

而今,校本的思想和提法己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校本培训”则成为这些国家教师教育中一项有效的改革措施,但相比而言,国内学者于20世纪末本世纪初引进“校本培训”模式,则主要用于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校本教研”可谓我们中国正宗的“土特产”,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为了学校而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其二,在学校中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其三,基于学校的现实问题需要而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

“校本教研”有为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之嫌,过于侧重于教师的“研”以及外来专家的引领作用,教师有参与权但其出发点很少基于教师自身的“反思”与“专业发展”,因此势必影响到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与我们课程改革的现实目标追求存在出入,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班班通’背景下校本培训”由此出现。

“明德模式”研究述评

“明德模式”研究述评

“明德模式”研究述评自1994年施仲谋《明德中文暑校经验的启示》一文发表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明德模式”的研究成果。

就笔者所见专门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共有9篇,还有4篇文章在讨论另外的问题时涉及到了“明德模式”①。

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十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延续不断,再加上这一模式在大陆汉语教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使得笔者有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一番梳理的想法。

本文分三个部分:一、“明德模式”背景介绍;二、“明德模式”研究成果述评;三“明德模式”研究的意义及不足之处。

眼界、学识所限,片面、不当之处,敬希方家指正。

一“明德模式”背景介绍明德暑校(middlebury's summer language schools),是美国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利用每年暑假在校园举办的外语学习学校,按语种分,目前共有10个暑校: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葡萄牙语和汉语。

其中最早的德语暑校开设于1915年,而希伯来语暑校将于2008年暑期开办,中文暑校开设于1966年。

本文所说的“明德模式”,即是中文暑校所采用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经过历届暑校校长和教师的倡导和实践,这一模式渐趋成熟、定型, 不仅在明德中文暑校沿用多年,而且这些年来已经影响到其他项目、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汉语教学。

明德学院坐落于美国东北部的佛蒙特州(vermont),在全美的文理学院中排名一直非常靠前(us news-2007排名第五),是一个适合于读书的“世外桃源”。

每年暑假,整个校园就成了各语言暑校的天下,为了减少母语的干扰,英语的报刊、电视、广播都被控制起来。

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属于短期强化型教学。

学生规模控制在百人左右,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的在校大学生,此外还有约15%的生源是属于工作进修性质,不少来自美国的政府部门。

(施仲谋,1994;汝淑媛,2006)和其他语言暑校一样,中文暑校的校长也从明德学院外聘任,“任年,可连任三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述评(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述评(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渐进式的、重构的改革始于1986年。

自此以后,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及其政策上的体现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观点评述、评论甚至争论,虽然关于社会保障模式的定义很少见于相关论文和各类学术期刊中,但毫无疑问,关于模式选择问题体现了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方向,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有重要硏究价值。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虽然在机制调整和面向城镇职工、困难群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新制度还未定型,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郑功成,2001)。

诸多问题仍然制约着制度的良性变迁,非常有必要对此做一个综述,文献检索的主要工具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外延很广泛,因为篇幅所限,本文的综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制度模式的整体思考(一)公平与效率相权的建制理念价值理念及政策取向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互助互济、保障公平是社会保障事业追求的固有特性、目标、本质和核心。

而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建制理念。

然而实践中关于何者优先或倾向于何者的选择往往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效率优先往往更加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作用,而公平的价值取向更加倾向于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政策之一,关系到民生问题。

第一种观点,更加关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效率性,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他们提出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其一,要注重鼓励个人劳动的激励系统的有效性;其二,要强调保持较高的积累率;其三,要重视与其他社会经济改革的相互配合。

周小川认为,社会保险与个人账户模式相比存在许多内在的缺陷和弊端,因此社会保险只是一种金融产品,其中一些产品虽然可以在规避特定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激励性不够,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只能发挥辅助性的职能。

近年来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2 0 年 9月 06
山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h n i do & TV nv r i o r a fS a x Ra i U ie st y
N o. 5 S ep. 20 06


研究方法与文献概况
( 一)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 ( 文献来源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 二) 考虑到试 点项目是在 19 启动实施,故检索期限从 20 年到 20 99 00 05 年,两个关键词是:“ 开放教育”和 “ 教学模式” 。 ( 三)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全国学术杂志中以 “ 开放教 育”与 “ 教学模式”为关键词的20 年- 20 年的学术论 00 - 05 文17 其中8. 的文章发表时间是在20-20 年之 2 篇, 74 02 05 间, 05 20 年达到了最高峰, 4 篇之多。20 年以前关于 有 2 01 远程教学模式的文献较少, 而且那时的文章中仅仅把教学模 式以宏观角度概括地探讨, 而不是重点关注在实践中去建构 其模式。02 20 年以后, 关于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逐年明 显增多, 逐渐成为文献中重要的研究问题 , 其主题也开始扩 展到教学实践中去建构验证。 可以说 ,02 20 年是我国关于远 程开放教育问题研究实践的转折时期。文献检索结果如下

精 糯 辫巍 蠹 瓣 黪 糍 强 薅 一
I =
: =
: =
0 0 =:《 =
= 非i = = . ∥ . . 【
0 . 鼻 = ¨ ~ : ,=: . = _ = ¨:=
表: 20 0 年 22 0 年 24 0 年 0 年 21 0 年 23 0 年 25 0 0 0 0 0 0 开 教 、 学 式 3 l 2 2 2 4 放 育教 模 篇 3 篇 6 篇 0 篇 3 篇 2 篇 所百 比 占 分 2 i2 0 17 11 31 . 4 0 25 5 8 3 .6 . 9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po lms I i se t lt n lz h rdc me ta d te w y —o t h ee rh it h atr flc l ain o rbe .t sesni o a ay ete pe ia n n h a a uso te rsac no te p t n o o ai t f e z o f Maxs i ia S st e p n a d bo d ntete rt a ee rh rim nChn ,Oa od e e n ra e h oei /rsac . h c
Ke r s o a iain o r im n Ch n ; atr h o y; u r n e e r h rv e y wo d :l c l t Ma xs i i a p te t e r c re tr s a c ; e iw z o f n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模式 论 作 为一 门深 入 研究 马 克思 主义本 土 化 中 国模 式 问题 的学 问 , 管 近 年 来 尽
( ri eer ntue Hea nvrt.K i n , ea 70 1 C i ) Ma s R sac Istt, n nU i sy a eg H nn4 5 0 , hn xm h i ei f a
Ab t a t h h o eia e e r h i t h a tr f lc l ai n o r im n Chn s frfo e o g . ti c n sr c :T e t e r t lr s a c no te p t n o ai t f Ma x s i i a i a r m n u h I s o — c e o z o
ti e n t e r s a c t h au b e e p r n e a d b s wso c l ai n o r i i h n a d s mef n a n a an d i h e e r h i ot e v la l x ei c n a i l l ai t f n e ca f o z o Max s n C ia, n o u d me tl m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多中心合作的网络状治理形式现已为政治形态研究、公共行政以及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研究的新思维模式。

在经济转型发展期,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都在经历深刻而不同以往的变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据此也发展出更为适应新形势的应用模式与多样化研究思路,此种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的研究与尝试应用,是为了在传统的国家管理“超级利维坦”与极端私有化之间寻找平衡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

纵观多中心合作治理的研究脉络与成果,为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模式探究与应用试验提供新的可选择途径。

标签:多中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多中心合作;研究述评一、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之国外研究(一)研究现状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发展最初源头来看,“治理”(governance)一词与“政府统治”(government)英文词汇均派生自“govern”(统治、支配),政府的传统统治管理作为其最早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形态显著于“治理”之前,因此“治理”概念的派生與治理行为主体的早期研究对象以及理论构架也常以国家政府为多见。

作为现代法治社会中社会领域自主多元治理的核心理论,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治理运动而逐步升温。

在治理理论基础、治理范式规范研究方面,1989年世界银行以“治理危机”一词的提出将治理带入非国家正式制度解决机制的观察视角以来,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与《21世纪的治理》明确将治理与政府统治区分开来,将治理视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未得到正式授权仍发挥效用的管理机制,其包含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内涵较政府的统治管理更为丰富。

治理行为的权力责任边界视角的概念研究体现于英国学者加里·斯托克(Gerry Stocker)对治理行为从政府权力、行为、责任边界确定与治理行为最终目的为研究导向提出了有关治理的五个方面的阐释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模式述评

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模式述评
全面展开 , 国进入 了一个 以社 会主义现代化 为 目标 的全 面 我 深刻 的社会变革 时期 , 人们 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 向上也 发生
了较大 的变化 。 过去那 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统一 的道德意
识 已经被 冲破 , 价值取 向的多样化和价值选择 的务 实化成为 鲜 明 的时代 特征 。人们 的道德 心理和行 为特 征 由封 闭向开 放 、由单一 向多元 、由依赖顺从型 向独 立 自主型发展 。在如


当代我 国几种 主要 的道 德教育模式
致认可的 、 具体 的道德规则规 范 ; 方法上 , 在 它基本上把
( 一)灌输 式道德教育模式 过去 ,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 比较强调灌输 。灌输式道德 教育也一直是个有争议 的问题 ,反对者有之 ,赞成者有之 ,
德育处理成一个单 向度 的知识传授 与灌输过程 , 教师 以道德 的权威者 、 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 德说 教。 这种教育 实质
式是在活动 中产生的 , 而且是通过活动来 实施 的一种道德教
环境 、外在力量的简单塑造 ,主体性道德 人格是建构的 、生 成的 ,而不是内化的 、外熔 的【 。为了实现主体性道德人格 教育的 目标 ,教育过程必须着眼于学生 的 自主建构 ; 必须彻 底地摒弃不仅是作 为教育方法的生硬 、粗暴的灌输 ,而且是 作 为教育 目的与内容的灌 输 ; 必须强调教育 与学 生生活世界 的联 系 ; 必须 强调社会生活 中的价值 冲突和学 生内心世界 中 的价值 冲突的教育意义 ;必须强调活动 、交往在教育过程 中
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之一 , 是不 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 受能力 ,单方面强迫性地 向儿童灌输道 德概念 、 出道德要 提 求 的教育方法 。该方法对 帮助儿童 了解 道德 知识 , 成道 德 形

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述评

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述评


亚洲金融危 机和 2 0 0 8全球经济危机 ,我 国经济的稳定快速 发 展与西方 及众多 以资本 主义发展模 式为标 本的 国家 的经济 衰 退形成 了鲜 明的对 比 , 事实证 明 , 以私有化 、 市场化 和 自由化 为 目标的资本 主义 发展模 式并非唯一有效率 的社会 发展模式 , 中 国 以其 自身特有 的发展方式 及快 速高效 的发展速度 打破 了这 神话 。由此 , 世界各 国的 目光 开始关 注 中国的发展战 略及发 展模式 。 事实 上 , 早在 1 8 , 9 0年 日本 一桥大学 的石川 滋 、 东京大 学 宇泽弘文和 内田忠夫等人 就在 《 现代经济 》 志上 刊登 文章 , 杂 他 们把 2 0世纪 7 0年代 的毛泽东战略称 为“ 中国模式” 9 8年 , 。18 法 国《 展论坛 报 》 表 了题 为《 发 发 中国给外 国投 资者 更 多的保 证》 的文章 , 出 自中国宣 布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 现代 化以来 , 指 “ 改革使 中国模 式逐渐变为计划经济 与市场经济并存 的中间模 式 ” 。 之后, 随着改革 开放 的不断深人 , 尤其党 的十 四大确 立 了
的独特 内涵 , 厘清其面临的压 力和挑 战, 索其未来路径 的选择 , 探 为我国经济 转型和 改革做 一点有益 的借鉴。
【 键 词 】 中国模式 ; 关 经济转型; 民主建设 【 中图分类 号 】 10 【 F2. 3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426 (0 11—2 10 10— 782 1 ) 08— 3 2

际和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过程 中不断被引向深入 。 英国的《 卫报》 曾将 2 0 0 8年称 为“ 中国模 式” , 称中 国的成功 故事是 自 3 年 并 0 年代 以来 “ 自由民主所面临的最严 峻的挑 战” 。 美 国著名 的未来学家约翰 ・ 斯 比特在其《 奈 中国大趋势》 中 明确 指出 , 国在创造 一个崭新 的社会 、 中 经济 和政治体 制 , 中 “ 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 影响整个世界 。 他特别强调 ,

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述评

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述评

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述评
王国庆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凡成果,尤其在经济领域,可谓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爆发式的增长。

伴随着大国的崛起,“中国模式”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在梳理归纳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特征、形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分析总结中国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阻力,在效率与成本原则下探讨此模式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转型的可能性,以得出有益于指导当下与今后发展的经验与共识。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王国庆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J], 李玉生;耿云
2.当前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述评 [J], 齐冰
3.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述评 [J], 张爱英
4.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J], 蔡晓薇
5.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J], 赵美玲;杨秀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DIO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

CDIO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

况、 主要 成果、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以及 亟须 深入研 究的一 些问题 , 以期对我 国 C 1 育模 式的理论研 究及 实践有所裨益 。 D 0教
关 键 词 : D O; 育模 式 ; CI 教 中国 化 ; 高等 工程 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6 0 G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6 4 2 1 )0— 0 3— 5 10 2 1 ( 02 1 0 3 0
21 0 2年第 1 0期 总第 2 2期 2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e r e n H g e d c t n e o g a gR sac s i r u a o l i h o h E i
No 1 2 2 . 0, 01 S ra . 22 e ilNo 2
自 2 0 年 起 , DI 模 式 在 全 世 界 以 MI 美 00 C O T(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 “ I 以 CD O”为 关 键 词 进 行 篇 名 检 索 , 中得 到 的 统 计 结 果 是 : 2 0 从 在 0 6年 至 2 1 0 2年 4 月 期 间 , 收 录 了 有 关 “ DI 共 C O”的 论 文 7 4篇 , 中 5 其 20 0 6~2 0 0 8年 有 3 0篇 , 0 9年 有 6 20 7篇 , 0 0年 有 21 2 2篇 , 0 1~2 1 5 21 0 2年 有 4 5篇 , 现 出 阶 段 性 特 征 0 呈
和逐 年递增 的趋势 。另外 , 研 究 内容上 看 , 涉猎 从 所
国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 首 的 几 十 所 大 学 操 作 实 施 以 为
来 , 取得 了显 著 成 效 。 目前 , 经有 包 括 丹 麦 、 已 已 芬

我国家庭农场的内涵模式述评及发展趋势展望

我国家庭农场的内涵模式述评及发展趋势展望
土地应 在 农户 自愿 的原则下流转而来 ,任何以强制 的办法 流转农 民
国 内有许 多学者 已对家 庭农场 的概 念进行 了研 究概 括 。黎东升等 ( 1 9 9 9 ) 将家庭农场定义为以农户家庭为基本 组 织单 位 , 面 向市场 , 以利润最大化 为 目标 , 从事适度规模 的农林牧渔 的生产 、 加工 和销售 , 实行 自主经 营 、 自我积累 、 自 我发展 、 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 的企业化经济实体。_ l 高志 I 基 金项 目: 山 东省科技 发展 计划项 目《 山东省新农村 建 设 关 键 性 技 术 问题 分 析 及 机 制模 式 研 究 》 ( 编号 : 2 0 1 0 G NC1 0 9 5 7 ) 的资助 作 者简介 : 王妍( 1 9 9 0 一) , 女, 山东临沂人 , 硕士研 究生 ,
要 的。
在上述定义研究 的基础上 ,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发展规律 , 作者认为 , 党和政府现阶段大力 倡导发展 和培育
家庭农场 , 主要原 因是现在 的科技水平 、 信 息化 以及 机械化 程度 已能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前 提条件 ,生产 力的发 展推动着新 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家庭农场是小农 户家庭经 营在先进生产力发展过程 中的 自然延 伸。家庭农场 的定 义
研 究方向 : 农 业 经 济 理 论 与政 策
我国家庭农场的内涵模式述评及发展趋势展望
王 妍
(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 2 6 6 1 0 0 )
摘 要: 对 国 内有 关家庭农 场 内涵的研 究文献进行综述 , 在此基础 上提 出家庭农 场是在 自愿原则下流转 土地 , 以
家庭成 员为主要 劳动力 , 合 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包括栽培 、 育种 、 管理等 ) 、 信 息技 术 、 农 业机械等 , 以经 济、 社 会、 生态效益最大化 为 目标进行集约化 、 专业化 、 社会化 生产的新 型农 业经营主体 , 认 为种养结合的综合 家庭农 场 势必将 成为我 国家庭农场发展 主流方向。 关键 字 : 家庭农场 内涵 种养结合的 家庭农场

三全育人机制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全育人机制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全育人机制国内外研究述评一、引言自古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为了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提出了“三全育人”机制。

这一机制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文将围绕三全育人机制,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和述评。

二、国内研究综述2.1研究背景在国内,三全育人机制的研究备受关注。

以教育部为代表的相关机构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探索实施该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研究者们认为,通过全面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艺术和劳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2研究成果国内的学者对三全育人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和教育模式。

其中,重点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改革研究1.:许多学者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案,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实践性教学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评价研究2.:研究者们关注对三全育人机制的评价方法和评估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指标,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发展方向。

教师培训研究3.:由于三全育人机制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教师培训方案,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以适应三全育人机制的要求。

2.3存在问题与展望尽管国内的研究在三全育人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

首先,由于三全育人机制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三全育人机制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携手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三全育人机制的发展。

三、国外研究述评除了国内的研究,国外也有一些关于三全育人机制的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政策研究1.:国外研究者关注中国的三全育人机制,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现代化是全球性的运动,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体现了现代文明应有的包容特征;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条根本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崭新路径,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内涵;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一个古老文明的生机焕发与新生,扭转了曾经被西方霸权强加的文明之间不平等关系,让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

本文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总结与展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现代化是全球性的运动,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体现了现代文明应有的包容特征;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条根本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崭新路径,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内涵;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一个古老文明的生机焕发与新生,扭转了曾经被西方霸权强加的文明之间不平等关系,让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

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现代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又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共享发展理念等价值追求是其鲜明特征之一。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尊重人民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其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模式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于其经济模式的创新。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如特区政策、外向型经济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这种经济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模式也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它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同时还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模式也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它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

中国的文化模式强调“和谐社会”、“人民至上”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

总之,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发展路径。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_程竹汝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_程竹汝

作者简介:程竹汝,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郭燕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讲师。

1*2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0阶段性成果(08BZZ004)。

#学界观察#1观点述评25学术界6(月刊)总第144期,2010.5ACADE M I CSNo .5M ay .2010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1*2o 程竹汝1,郭燕来2(1.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社科部,上海 200233;2.贵州大学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1摘 要2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进展迅速。

从一开始套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到最终概括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不断探索的历程。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

学者们对该模式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二是探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政党特色,认为政党特色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最具独特的方面;三是界定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四是研究政治发展模式的核心结构;五是分析政治发展的动力来源;六是聚焦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和对策研究。

1关键词2改革开放;政治发展;中国模式;研究综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进展迅速。

从一开始套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解释中国现象,到最终概括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不断探索的历程。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

此发展模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民族史0与/世界史0相融合的一个创新命题。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及政治现状、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及共性成分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一模式(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正处于不断完善的实践进程之中,既需要实践的不断证明,更需要理论的恰当说明。

近十年来中国多模态话语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中国多模态话语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参考内容
近十年来,曾国藩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将对近十年来曾 国藩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重点提及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 究方向。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历史上非常重要。近十年来,曾国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 仅深化了我们对曾国藩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 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广告领域,刘芳等人(2022)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分 析了广告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
3、多模态话语与技术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话语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例如,张丽等 人(2021)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多模态话语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和方法。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多模态话语在社交媒体、虚 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王丽等,2022)。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多模态话语 研究的全面发展。最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模态话语研 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 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总之,近十年来中国多模态话语及其应用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需继续努力,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 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语境和实际需求。
近十年来中国多模态话语及其应用 研究述评
目录
01 一、研究起步较晚但 发展速度很快
03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与展望
02
二、研究内容丰富多 样
04 参考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话语世 界也日益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多模态话语研究应运而生,并在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和快速发展。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近十年来中国多模态话语及 其应用研究的情况,对其进行简要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 9月 01 第3 O卷第 9期
黑龙 江教 育学 院学报 Ju a o e o@ agC l g dct n o r l f i n n o eeo E uai n H l l f o
S p 2 1 e.0 1
V0. O No 9 】3 .
d i1 .99 ji n 10 7 3 .0 1 0 .0 o:0 36 /. s.0 1— 8 62 1 .9 0 2 s

中国积极 回应参 与全球 化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 同时二者 也 面临着相似 的挑战 ; 二者 的参考 系不 同 , 但是 中国模 式着 眼 于从全球化看 中国发展 , 即在 全球化 背景下 , 一个 发展 中国 家如何探索 出一条成 功发展的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则 而
是在对照传统 的社 会主义模 式的过程 中提出的 。 总之 , 大部 分学 者们普遍认为 , 中国模式与 北京共识 、 中
而对于中国模式与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之 间的联 系与 区 别, 秦宣等学者认为 , 中国模 式就 是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发展
道路和中国共 产党在这种发展道路上积 累的成功经验 “J 。
国模式是什 么 , 又是否存在问题 ?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 中 国模
式 ?不 同的专 家和 学者 从 不 同的 角 度提 出了不 同 的看法 。
的。
单一要素说强调的是“ 国模式 ” 一内涵 的独特重 要 中 某 性。学者们往往将 各 自认 为中 国模 式 中能够带 动 中国经 济 持续发展 的最 重要 原因作为论述重点和核心。 例如 贺大 兴、 姚洋认 为 , 国的发展模 式最特 别之处 在 中 于中国政府是 一个 中性 政府 , 以政府不会为某个利 益群 体 所
中 国 模 式 研 究 述 评
蔡 晓 薇
( 清华大学 人文与社 会科 学学 院 , 北京 10 8 ) 00 6

要 :0世 纪以来 , 随着 中国经济的 高速发展 , 2 伴 围绕 着 中国模 式的研 究 引起 了学术 界的 广泛关 注, 在众 多
与 中国模式有关的研 究中, 中国模式 的概 念、 中国模式存在与 否、 中国模 式的 内涵以及 中国模 式存在 的问题 是 当下
个概 念后 , 提出 : 北京 。 收稿 日期 :0 1— 7— 1 2 1 0 2
所俘 获 , , 比于那 些始 终代表 某一 特定社 会群体利 益 因此 相 的有偏 向性 的政府 , 易 于采取 加强经济增 长 的政 策 。 它更 J
而吴敬琏等人认为 , 中国模式 最重要 的 内涵 在于政治 因素 , 他们提 出, 中国模式的最 大特 点就是 强有力 的政府 , 能够 驾
本文就 围绕 中国模式 的概念 、 中国模式 的内涵 以及 中国模式 存 在的问题这三个 主题人 手 , 尝试对学 者们的观点进行 梳理
而张或 、 徐建龙则认 为 , 中国模式 与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之 间
既联系又区别 。它们 的联系在于 : 二者均是在全球化 背景下
与总结 , 为现有关于 中国模式 的研究提供微 薄的参考。 以期
别: 中国模式着 眼于对本 国经 验的总结 , 京共识则 不 同, 北 它 不仅是对 中国经验 的总结 , 因其 与 “ 盛顿共 识 ” 还 华 相对 应 而暗含有 向 他国家推销 中国经验 的味道 , 其 这恰恰 是 中国应
当避免的。因此 , 许多学 者在 区分 了北 京共 识 、 中国模式 两
开始。
的。中国模式 的提 出 既不 是针 对 “ 华盛 顿共 识” 也 不仅仅 , 是为 了回答社会 主义发 展到现在面临的问题及 可能 的解答。
20 04年 5月 1 1日, 国高盛公 司高级顾问 、 美 清华大学兼
职教授乔舒 亚 ・ 珀 ・ 库 雷默 在 题 为 《 京 共识 》 报告 中 北 的 说, 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 , 不只是 中国的模 式 , 而且 已经 开始在经济 、 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 个国际发 展格局 。他
把这 三个定理 定义 为 “ 京共 识 ” 北 。为 此 , 中国人 民大学 教 授沈 云锁认为 ,北京共识 ” “ 的提 出者雷默 是将其 与“ 中国模 式 ” 为不 同层 次的两个 概念 区别对 待。在 雷默那 里 , 作 中国 模式是北京共识 的一 部分 , 即属 于经 济 的部分 , 而北 京共 识 的范 围则更 广 一 些 , 有 涉 及 政治 、 活 质 量 等方 面 的 思 含 生 想 …。针对这一现象 , 冰等学 者认 为 , 齐 如果将 二者 置 于国 际政治的背景 之 中, 中国模 式与 背 景共 识 具 有本 质上 的 区
国特 色社会 主义之 间存 在 交叉 与重 叠 , 但是 它们 是有 区别

概念 辨析 : 京 共识 、 国模式 与 中 国特色 社 北 中
会 主义
北京共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常常是 与中国模式相伴 出
现的两个概念 , 在众 多的讨论 中, 他们 三者 的关 系看 似有所 区别却又难舍难分。因此 , 于 中 国模 式 的梳理 , 对 就从 这里
二、 中国模式的 内涵
学者江金权 在《 中 国模 式 ” 究——中 国经 济发展 道 “ 研 路解析》 书中梳理 了关 于“ 一 中国模 式” 内涵 的几种说法 , 他 认为大体分为 两类 , 是单 一 要 素说 , 是综合 要 素说 。 一 二 J 通过对近期 文献 的梳 理 , 者认 为这 样 的分类 是 比较合 理 笔
研 究与讨论的重点与热点 。
关键词 : 中国模 式; 概念 ; 问题
中 图 分 类 号 i1 03 F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8 6 2 1 ) 9— 0 3— 2 10 —73 ( 0 1 0 0 0 0
中国模式从 出现开始 就一 直是 学术界 讨 论的热 点。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