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基本情况,理解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干系;了解不同人种的分布及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人种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2. 教学难点:人种的分类和分布,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统计数据、人种图片及地理环境介绍。
2. 准备分组讨论的案例素材,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小组讨论。
3. 准备一些关于不同人种的视频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人种的分布,理解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干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和人种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口认识,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播放一段世界人口增长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与人种。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什么是人口增长?”“不同人种之间有什么区别?”来引入本课知识点。
2. 讲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起首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的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如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战争减少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如资源压力、环境破坏等。
3. 人种的介绍与分布:通过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和分布地区。
同时,通过分析人种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干系,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教室互动:设计一些问题,如:“你认为人种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干系是什么?”“你觉得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活跃教室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最新2019-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2019年-PPT课件
2.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 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 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 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3.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5、16、17、18世纪人口分别 增长:28.2%,11.9%,47.5%,80.6%。但不同国家、 地区情况不同,发达地区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下降,发 展中地区后期死亡率下降,出生高居不下。
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 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 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 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再次 处于静止状态;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 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降到低水平,人口增长 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减退阶段,出生率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1950-1970 早期扩张阶段, 7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
长率下降, 90年代开始,后期扩张阶段 2020年低位静止阶段
第四次课 2019.9.17 往前的内容
三、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
1.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18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 开始出现人口死亡率下降。原因是:生产、生活环境的改 善,直接原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要点一:世界人口的增长(重点)1.世界人口数量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的总数已达70亿。
世界人口居前三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美国。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原因: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样就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3.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越快。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即人口停止增长。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将越来越少。
【例题1】某镇人口5万人,2013年人口出生率为1.2%,人口死亡率为0.6%,则该镇这一年自然增长的人口为 ( )A.900人B.1 500人C.300人 D.1 600人点拨:自然增长人口数=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50000×(1.2%-0.6%)=300人。
故选C。
答案:C要点二:世界人口的分布(难点)l.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2.人口密度(1)定义: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单位:人/千米2(3)计算公式:(4)作用: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表示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
《人口人种和民族》课件
社会制度: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封建主义等
肤色:白种人、黄种人、 黑种人、棕种人
眼色:黑眼、蓝眼、绿 眼、灰眼
体型:瘦型、胖型、中 等体型
语言:英语、汉语、法 语、西班牙语等
宗教信仰:基督教、伊 斯兰教、佛教等
人种的分布
白种人:主要分布 在欧洲、北美洲、 大洋洲和西亚等地
黄种人:主要分布 在亚洲东部和东南 部,如中国、日本、 韩国等
城市人口分布: 东京、德里、上 海、圣保罗、墨 西哥城、开罗、 孟买、北京、达 卡、伊斯坦布尔
农村人口分布: 非洲、亚洲、拉 丁美洲的农村地 区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速度:全 球人口增长速度在 减缓
人口增长原因:医 疗技术进步、生活 水平提高、教育普 及等
人口增长影响:对 资源、环境、社会 经济等方面产生影 响
人口年龄结构:不同年 龄段的人口比例
人口种族结构:不同种 族的人口比例
人口职业结构:不同职 业的人口比例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 原因、方向和影响
人种
第二章
人种的分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白种人:主 要分布在欧 洲、北美洲、 大洋洲等地
黄种人:主 要分布在亚 洲东部、东 南亚等地
黑种人:主 要分布在非 洲、南美洲 等地
棕种人:主 要分布在大 洋洲、南美 洲等地
第五章
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
人口增长:全球人口持续增长,预计2050年将达到100亿 人口老龄化: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 城市化: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比例逐年上升 移民:全球移民数量持续增长,移民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方式
人种的发展趋势
人口增长:全球 人口持续增长, 预计未来几十年 内将达到峰值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初⼀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同学们要如何巩固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家带来的关于初⼀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希望会对⼤家有所帮助。
初⼀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第⼀节⼈⼝与⼈种 ⼀.世界⼈⼝的增长 1.世界⼈⼝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2.2006年3⽉,世界⼈⼝总数已达65亿。
3.为什么⼈⼝增长越来越快? 随着现代医疗卫⽣技术的进步,⼈们⽣活⽔平的改善和提⾼,⼈的寿命延长,婴⼉死亡率降低,使⼝增长速度加快。
4.⼈⼝增长的快慢⽤⼈⼝⾃然增长率衡量。
5.出⽣率—死亡率=⾃然增长率(⾃然增长率⼤于0,表⽰⼈⼝增加,⾃然增长率⼩于0,表⽰⼈⼝减少。
6.出⽣率是⼀年内出⽣的婴⼉数占总⼈数的⽐率。
7.死亡率是⼀年内死亡的⼈数占总⼈数的⽐率。
⼆.世界⼈⼝的分布 1.世界⼈⼝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稠密,有的地⽅稀疏,⼈⼝的稠密可⽤⼈⼝稠密度来表⽰。
⼈⼝稠密度是指平均每平⽅千⽶内居住的⼈数。
2.⼈⼝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然条件优越,⼯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分布的稀疏区:极端⼲旱的沙漠地区,⽓候过于潮湿的⾬林地区,终年严寒的⾼纬度地区或地势⾼峻的⾼原⼭区。
三.⼈⼝问题 1.⼈⼝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交通,居住,就业,⽣活,环境,资源,医疗,教育。
2.为了解决⼈⼝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类必须控制⾃⼰,做到有计划的⽣育,使⼈⼝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停⽌增长或负增长带来⼈⼝⽼龄化,劳动短缺,国防兵⼒不⾜。
四.不同的⼈种 1.不同⼈种产⽣的原因:在⼈类发展早期,⼈们长期⽣活在⼀个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2.根据⼈类体质⽅⾯的特征分为⽩种⼈,黄种⼈,⿊种⼈。
3.⼈种的分布:⿊⾊⼈种分布在⽓温较⾼的热带地区,⽩种⼈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黄种⼈多分布在温带地区。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知识点总结1.1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特点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人口发展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死亡率的下降2、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3、发达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出现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呈增长趋势,而且每10亿增长所用的时间一直在缩短,目前虽然人口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
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形式,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个基本要素。
(1)★★★人口转变理论①兰迪“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3、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②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型(融合前人的观点)1、高位静止阶段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出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D: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③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型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并非始终由高往低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文化观念的影响
某些文化观念如多子多福 、重男轻女等,会导致人 口出生率增加,从而促使 人口增长。
人种的划分与分布
人种的划分
人种是指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 征的人类群体,主要根据肤色 、发色、眼色、面部特征等外
貌特征进行划分。
人种的分布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有其特定的 分布区域,主要分为三大人种: 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鼓励人们自 愿延迟生育或者少生育。
加强国际合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口分布均衡发展,改 善贫困地区的人口状况。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龄化社会提 供经济保障和福利服务。
04
亚洲人口状况
亚洲人口分布特点
要点一
人口分布不均
要点二
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区
亚洲的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 在东部和南部,以及沿海和河流沿岸 地区。
北美洲中部和南…
这些地区拥有较为适宜的气候条 件、丰富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 ,成为世界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 地区之一。
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 然条件对世界人口分布有着重
要的影响。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产业 结构等对世界人口分布也有着重 要的影响。
社会历史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contents
目录
• 人口分布 • 人口与人种 • 世界人口问题 • 亚洲人口状况 • 中国人口现状与政策
01
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
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历史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人口分布呈 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
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
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
世界60亿人口日
2019年10月 12日凌晨0时2 分,联合国秘书 长安南(右)专 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 望成为地球村第 60亿位居民的男 婴。
190 480
724 2657 459
286
231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 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 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 自然因素
(1)气候 (气温、
阶层分化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 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 社会改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
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 原因分析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数量 /104人 613414 81260 72631 49287 35072 372071 3092
占世界总人口 的比重(%) 100 13.25 11.84 8.03 5.72 60.66 0.50
陆地面积 (104km2)
14952 3020 1010 2423 1797 4400 897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出生率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小结
• 各种因素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 各种因素是在具体条件下发生作用的
五、人口迁移
• 概念 • 重要性 • 历史回顾 •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 人口迁移的机制
1.概念
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是指人口在地理 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休闲等目 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一般称人口 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 动(即一般意义的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 量度人口迁移的指标有: 迁入率:年度内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迁出率:年度内迁出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净迁移率:年度内净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 人口红利的实现条件
“人口红利”的收获需要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人 力资源,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只有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充分揭示出科学发 展观以人为本的真谛。
§2.人口分布与迁移
• 人口分布与密度 •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 中国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人口迁移
2.2消极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经济发展面临很
多压力,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生活水平……
2.3基本原则: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互适应
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3.1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即人口最大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 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
3.2适度人口
2.成因探讨
六、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必背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1.人口增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这一数据为特定时间点,但展示了人口增长的显著趋势)。
人口的增长速度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通常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较高。
2.人口分布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面积总数(平方千米)。
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人种与分布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北部。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南亚、北非、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中部,以及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二、语言和宗教1.世界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三、聚落与民居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聚落是人们居住、生产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聚落的分布与形态聚落多形成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如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河口和沿海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3.民居特色与差异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
1. 世界人口的增长。
- 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同。
-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如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国家。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降低,但出生率仍然较高。
-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欧洲的一些国家。
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
2. 世界人口的分布。
- 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 = 某地总人口数÷该地总面积)。
- 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匀。
- 四大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等,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发展。
-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热带雨林)、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3. 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资源短缺,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 环境恶化,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 社会问题,如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堵、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 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
- 国防兵源不足。
-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
- 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中国过去的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人口增长过慢的国家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等。
4. 人种。
- 三大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国、巴西等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分布。
人文地理学-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白色人种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 洲等地,肤色较浅,呈白色或浅 黄色,头发细软而呈波浪状,眼 色多为浅蓝色或灰色,面部轮廓
清晰,鼻梁高而窄。
黑色人种
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肤色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卷曲 而浓密,眼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 面部特征较为突出,嘴唇较厚。
人种地理分布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等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口、人种和民族差异
生育观念的差异
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育观念存在较大差 异,如一些地区或民族可能更倾向于多 子多福,而另一些则更注重少生优生。
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对于人口、人种和民 族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一些宗教或民 族可能有特殊的饮食禁忌、节庆习俗等。
婚姻制度的多样性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成为可能,进一步促 进了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影响
资源利用
人口迁移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可能对 迁入地资源环境造成压力。
生态环境
人口迁移可能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等。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影响
01
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 整。
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要点一
经济因素
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经济差异驱动人口迁移 。
要点二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政策调整等政治因素导致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
教育、文化、宗教、语言等社会文化差异影响人口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人口迁 移。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1节《人口与人种》优质课件 (共28张PPT)
刘翔
爱因斯坦
博尔特
你知道他们分别属于哪个人种吗? 你了解他们有哪些成就吗?
1、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冠军12.91秒
2、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分别是狭义相 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 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
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试牛刀
3.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人属于
(A)
A.白种人 B.黄种人 C.黑种人 D.无法区分
小试牛刀
4.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应纽特
人属于(B )
A.白种人 B.黄种人 C.黑种人 D.无法区分
小试牛刀
5.某中学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卷卷的头
发、厚厚的嘴唇、扁而宽的鼻子。该教师所
属人种主要分布在(D )
航海家 麦哲伦
环游世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与人口
一、人种概念
人种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 特征的人类群体,也称种族。
遗传体质特征:肤色、头发形 状和颜色、眼色、身高、面型、头 型、鼻型、血型 、体毛。
人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 肤色
二、类型
看图辨认:三大人种
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
黑色
黑色
黑色、 短、
弯曲
人种 皮肤 眼球 头发 鼻子 嘴唇
黄色 人种
白色 人种
黄色 黑色 黑、直
适中
白色
碧绿 灰褐色
金黄、
棕色、 多弯曲
矮、宽
黑色 人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黑色
黑色
黑色、 高、鼻 短、 尖突出 弯曲
人种 皮肤 眼球 头发 鼻子 嘴唇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1 复习笔记一、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是不断增长的。
根据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人口密度极低。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平均寿命低。
③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a.在工业化早期第一,概况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例如英国。
第二,原因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且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的态度。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引起的;第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第三,经济因素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第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第一,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第二,妇女晋升机会增多;第三,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第四,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
第五,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a.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b.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上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初中地理】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人口与人种
【初中地理】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人口与人种人口与人种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3.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如东亚、南亚、欧洲和北美东部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人的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沙漠、南美亚马逊平原、亚洲和北美北冰洋沿海地区、中国青藏高原等)。
人口分布规律: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
4.人口问题所谓人口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问题,以及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
5.移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① 农村人口增长导致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差异——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物质生活条件好于农村,城市文化教育条件好于农村。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积极意义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负面影响: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城市人口问题。
6.种族: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睛颜色、头型、鼻子型、脸型和血型,居民可分为三大种族:黄色、白色和黑色。
7、语言语言: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以上就是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人口与人种,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特征对于任何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发展影响深远。
人口人种和民族的研究则更加注重于人口内部的差异,包括人口数量的组成构成、人种分布的地理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的地理差异等方面。
一、人口数量的组成构成人口数量的组成构成是指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
根据人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人口数量可以分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类型等因素进行分类。
比如在城市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分布以及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分布等都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特点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人种分布的地理特征人种是指人类在生物学上的种属分类,其在地理学中也有其作用。
人种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地理条件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亚洲地区的人种以黄种人为主,而非洲地区则以黑种人为主,这与古代人类从非洲起源、逐步迁移到其他地理区域的历史过程有关。
另外,人种的分布也会受到迁徙、文化交流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欧洲地区的多样化人种分布就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文化扩散有关。
三、民族文化的地理差异民族是指具有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和共同语言等特征的群体。
民族的地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民族与地理环境的互动等方面。
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等也会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例如,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其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以及传统艺术等文化形式,这都与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有关。
综上所述,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人口数量的组成构成、人种分布的地理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的地理差异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对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黄种人 黄
黑 黑 (棕) 直 黑 黑 卷
短 平 鼻 翼 阔
中 扁 等 平、 厚 圆 滑
黑种人 黑
世界真奇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地球上的视野逐渐扩大, 又发现了一些奇异人种:
1.在非洲发现的绿色人种,全身的颜色像草一样 翠绿,就连血液也是绿色的。据考察, 这个人种只有 3000多人,至今还过着穴居生活。 2.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人数很少的蓝种人,因其 避开和其他人接触,至今还没查清他们的生活习性和人口 数。另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著名运动生理专家 维西,在智利欧坎基尔查山海拔6000 多米的高处,发现 了适应力极强的浑身皮肤呈蓝色的人种.
10.33
2.3℅
1.3℅
0.35
5.88
1.1 ℅
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世界各大洲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2010)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国家:欧洲、北美等地区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不均匀
有的地方人口稠密, 有的地方人口稀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 人口数(人/平方千米) 某地区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 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3.世界人口的分布:
欧洲的西部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人口 稠密
北美洲的东南部
南美洲的东南部 非洲南部
我来自中国的长江 三角洲,这里气候 宜人且有广阔的平 原
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比较温 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 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多 人口。
高原山地:寒冷、空气稀薄。
热带沙漠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要想在印度推行计划生育可谓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印度几乎全民信教,虽然教派不同,但每个宗教几乎都鼓励多
生育。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教派冲突此起彼伏,每个教派都不想 限制自身的人口数量,以免处于劣势。例如,为了安抚穆斯林(约 占总人口的12%),印度政府一直对其实行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 结果不但使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而且还使其他教派尤其是印度教
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
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人口转变理论
【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③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
(late expanding),死亡率继 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
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
最快,尔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 (low stationary),死亡率和 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 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 于静止状态;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
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剧降,1950-1970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 然增长降至2.34﹪,属于早期扩张阶段。
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迅速而且大幅
度地降低了出生率,死亡率则相对稳定在0.65﹪~0.68﹪之间,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90年代降至1.0﹪左右,跨入了后
人口增长(亿) 0~10 起止时间 ~1804 经历时间 100万年
10~20
20~30 30~40
1804~1927
1927~1960 1960~1974
123
33 14
40~50
50~60
1974~1987
1987~1999
13
12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
(3)20世纪后,出生率人持续下降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1)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2)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出现分化;
p78 图4-3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750-1940)
(四)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图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
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度、排除积水、清理沼泽、通讯宣传疾病知识及预防等)
(三)工业革命பைடு நூலகம்人口增长的影响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1)工业化早期的一个段时期内,欧洲出生率曾一度上升;
经济的良性发展促使结婚年龄降低;将孩子作为劳动力
(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进步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概念辨析】
(1)人口
指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 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 成的社会群体。 (2)人口出生率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快速增长的人口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人口高 速增长所带来的诸如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等一系
列问题,也令印度难以应付。近日,印度农业部长沙拉· 德帕
瓦尔表示,印度人口到2025年可能增至13亿,印度粮食产量到 2025年需要增长近40%,才能满足国内居民需求。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三是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在印度教传统中,男孩不仅肩负传宗接代 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 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不仅如此,由于实行嫁妆制, 女孩出嫁要给男方价格不菲的彩礼,拥有男孩也就意味着多了一条 生财之道。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 而咒骂男人的话则是“但愿你生个女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家 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于是“生生不息”。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能量化,提高了
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1)18世纪中叶~19世纪,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 (2) 【汤姆森】原因: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 室内和工作区温、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无菌操作法、抗菌法免 疫学等因素。 关键: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趋完善的服务(接种疫苗、实行检疫制
印度其实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早在1952年就提出要节制生
育。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渐增多。
在现今的印度,一名妇女平均育有3.9个子女。为了鼓励民众进行计划生育, 政府出台了许多奖励政策,比如独生子女在职人员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较 好待遇,做绝育最多的村子可优先获得饮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对 “晚”生“稀”生的妇女给予现金奖励,向做绝育的国民赠送自行车,为 绝育的男子办理持枪执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惩罚措施。然而多不具有 强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 鉴于计划生育的无序,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其称为“缺乏人口控制的典 型”。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世界人口发展影响强烈。
◆从人口变动情况是人地关系核心的角度, ◆总体而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长。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意义举足轻重, ◆但在人口发展在时段上是不平衡的,大致可以分为:
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减将引起包括土地利用、 农业革命前阶段、农业革命后阶段、
稳、缓慢地下降。 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
2.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 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大体 上均处于高位静止阶段。 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 。 一二百年的道路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 早期扩张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口增长 放慢,但战后即进入生育高峰。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
1 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
1 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
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 它们最早实行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 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 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
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
期扩张阶段。
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六个阶段 )
阶段 时间 出生率 死亡率 下降至1%左右 人口增长 逐渐加速
1949-1959 维持在3%以上 加速增长阶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 段 年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 1959-1961 负增长阶段 猛跌至1.82% 猛升至2.54% 年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⑤减退阶段,即D阶段
(disminishing),出生率
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 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 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代表性模式】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徒(约占总人口的82%)极为不满。而穆斯林由于人口总体偏少,
因此也坚决反对政府对穆斯林实行计划生育。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二是印度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民众既然反对政府强制推
行计划生育,政客为了取悦选民,也宣称这侵犯人权,有悖民主自
由的精神。1976年,时任总理英迪拉· 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 的运动,接近400万人在1个月内被强迫节育,广大民众对此很不满。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
■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 文化的因素。 *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上的。 *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 彻底性提供了保障。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 转变设臵了障碍。
日本于1948年在世界上率先 □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后期扩张阶段。 颁布了“优生法”,承认人口 流产(当时控制生育最有效的 □进入80年代已经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方法)是合法的,不久又大规 模推行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 □预计201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急剧下降。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300万,0.08人/平方千米 公元前3000年→→世界总人口4000万,0.5人/平方千米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人口的分布已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
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 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
高速增长阶 段 减速增长阶 段 波动增长阶 段 持续增长阶 段 年 1971-1980 年 1980-1992 年 1992年至今 下降至2%以下 波动下降 持续下降
负增长
高速增长 减速增长 波动增长 保持增长
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1961-1971 高于3% 下降至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