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
1 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
1 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
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 它们最早实行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 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 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
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
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300万,0.08人/平方千米 公元前3000年→→世界总人口4000万,0.5人/平方千米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人口的分布已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
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 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
三是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在印度教传统中,男孩不仅肩负传宗接代 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 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不仅如此,由于实行嫁妆制, 女孩出嫁要给男方价格不菲的彩礼,拥有男孩也就意味着多了一条 生财之道。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 而咒骂男人的话则是“但愿你生个女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家 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于是“生生不息”。
印度其实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早在1952年就提出要节制生
育。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渐增多。
在现今的印度,一名妇女平均育有3.9个子女。为了鼓励民众进行计划生育, 政府出台了许多奖励政策,比如独生子女在职人员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较 好待遇,做绝育最多的村子可优先获得饮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对 “晚”生“稀”生的妇女给予现金奖励,向做绝育的国民赠送自行车,为 绝育的男子办理持枪执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惩罚措施。然而多不具有 强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 鉴于计划生育的无序,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其称为“缺乏人口控制的典 型”。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 度,同时人口总量大幅度增长。人口特征表现为: 1.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 变化; 3.平均寿命低。
图 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 (引自 H.S.Robert et al.,1986)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世界人口发展影响强烈。
◆从人口变动情况是人地关系核心的角度, ◆总体而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长。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意义举足轻重, ◆但在人口发展在时段上是不平衡的,大致可以分为:
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减将引起包括土地利用、 农业革命前阶段、农业革命后阶段、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①高位静止阶段,即HS 阶段(high stationary),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 于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
段(early expanding), 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
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
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人口转变理论
【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概念辨析】
(1)人口
指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 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 成的社会群体。 (2)人口出生率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
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剧降,1950-1970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 然增长降至2.34﹪,属于早期扩张阶段。
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迅速而且大幅
度地降低了出生率,死亡率则相对稳定在0.65﹪~0.68﹪之间,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90年代降至1.0﹪左右,跨入了后
ຫໍສະໝຸດ Baidu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要想在印度推行计划生育可谓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印度几乎全民信教,虽然教派不同,但每个宗教几乎都鼓励多
生育。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教派冲突此起彼伏,每个教派都不想 限制自身的人口数量,以免处于劣势。例如,为了安抚穆斯林(约 占总人口的12%),印度政府一直对其实行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 结果不但使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而且还使其他教派尤其是印度教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能量化,提高了
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1)18世纪中叶~19世纪,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 (2) 【汤姆森】原因: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 室内和工作区温、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无菌操作法、抗菌法免 疫学等因素。 关键: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趋完善的服务(接种疫苗、实行检疫制
快速增长的人口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人口高 速增长所带来的诸如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等一系
列问题,也令印度难以应付。近日,印度农业部长沙拉· 德帕
瓦尔表示,印度人口到2025年可能增至13亿,印度粮食产量到 2025年需要增长近40%,才能满足国内居民需求。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度、排除积水、清理沼泽、通讯宣传疾病知识及预防等)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1)工业化早期的一个段时期内,欧洲出生率曾一度上升;
经济的良性发展促使结婚年龄降低;将孩子作为劳动力
(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进步
人口增长(亿) 0~10 起止时间 ~1804 经历时间 100万年
10~20
20~30 30~40
1804~1927
1927~1960 1960~1974
123
33 14
40~50
50~60
1974~1987
1987~1999
13
12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3) 人口死亡率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4)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 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反映了人口的上升、稳定或下降的规模和趋势 ■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
弱,虽然政府和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文
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
4.印度模式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20世纪,印度人口从
2.38亿暴增到10亿,增长了近5倍。 据美国和英国有关机构的预测,印度在2025~2030年就将取代
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稳、缓慢地下降。 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
2.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 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大体 上均处于高位静止阶段。 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 。 一二百年的道路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 早期扩张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口增长 放慢,但战后即进入生育高峰。
维持在低水平 0.6%~0.8% 维持在低水平 0.6%~0.8% 持续维持在低水平
4.印度模式
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 此后进入了早期扩张阶段。50-60年代,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于2.0﹪,一直到90年代仍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特点】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
聚落形态、经济状况、迁移模式及社会变动等 工业革命时、工业革命后时期 一系列变化。
图 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引自H.S.Robert et al.,1986)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活呈现出极端分散、 闭塞和流动的特点,该阶段的人口发展特征为:
1.极低的人口密度(资源的低水平/粗放利用)
徒(约占总人口的82%)极为不满。而穆斯林由于人口总体偏少,
因此也坚决反对政府对穆斯林实行计划生育。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二是印度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民众既然反对政府强制推
行计划生育,政客为了取悦选民,也宣称这侵犯人权,有悖民主自
由的精神。1976年,时任总理英迪拉· 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 的运动,接近400万人在1个月内被强迫节育,广大民众对此很不满。
③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
(late expanding),死亡率继 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
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
最快,尔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 (low stationary),死亡率和 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 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 于静止状态;
日本于1948年在世界上率先 □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后期扩张阶段。 颁布了“优生法”,承认人口 流产(当时控制生育最有效的 □进入80年代已经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方法)是合法的,不久又大规 模推行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 □预计201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急剧下降。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
■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 文化的因素。 *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上的。 *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 彻底性提供了保障。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 转变设臵了障碍。
结果,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 甘地被选民抛弃。随后上台执政
的人民党抛弃了强制节育计划,并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 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非常明确,即生育以自愿为原则。之后,
尽管每个政党都认识到人口过多的消极影响,但都害怕触犯众怒,
在历次的大选中,没有任何政治家敢再提计划生育。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⑤减退阶段,即D阶段
(disminishing),出生率
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 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 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代表性模式】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高速增长阶 段 减速增长阶 段 波动增长阶 段 持续增长阶 段 年 1971-1980 年 1980-1992 年 1992年至今 下降至2%以下 波动下降 持续下降
负增长
高速增长 减速增长 波动增长 保持增长
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1961-1971 高于3% 下降至0.7%~0.8%
(3)20世纪后,出生率人持续下降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1)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2)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出现分化;
p78 图4-3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750-1940)
(四)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图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
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期扩张阶段。
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六个阶段 )
阶段 时间 出生率 死亡率 下降至1%左右 人口增长 逐渐加速
1949-1959 维持在3%以上 加速增长阶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 段 年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 1959-1961 负增长阶段 猛跌至1.82% 猛升至2.5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