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永远在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工作永远在路上
————————————————————————————————作者:————————————————————————————————日期:
教研工作永远在路上-科学论文
教研工作永远在路上
李会嫔管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30年来,李进起老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索之路上,孜孜不倦、无怨无悔,为这三层境界留下了美好的注脚。如今,石家庄市的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李进起老师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
独上高楼:开启教研人生,聚焦教学模式
1979年,李进起老师从石家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后来离职到河北教育学院化学系进修了两年。1985年,李老师因善于钻研,被调到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教研室工作。1989年,到区内的一所小学工作了两年。1991年,石家庄市教科所向他抛去了橄榄枝,自此,他踏上了科学学科教学研究的探索之旅。
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学校将小学自然课视为副科,教师配备、教学环境远远比不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自然学科教师队伍弱,教学任务重,尤其是农村学校兼职教师高达90010以上,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然学科教学中,这极大地制约了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李老师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召开自然学科教研工作会的场景,到场的老师可以用“老弱病残”来形容。他回顾说:“刚开始,很多学校没有自然这门课,老师
不知道怎么上这门课,教学环节设计重复、哕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效果很差,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基于此,李老师科学教育的教研之路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李老师经常穿梭在各县的学校间,不管刮风下雨,每周有两到三天,他都奔波在全市各小学听课,一听就是一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李老师认为,小学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教育,第二层次是启蒙教育,第三层次是养成教育,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关键课程。“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敏感期,如果小学阶段的科学启蒙教育做好了,有利于激发和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及人文知识的兴趣和潜能。”当时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小学自然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学生认识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课本,而是整个自然界。在自然课上,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必须符合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规律,结合自然学科特点及小学生年龄特征,李老师通过研究,将自然课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层次:准备层、探究层、抽象层、运用层,这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以认识过程为主线的“四层次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持续了8年,对于规范全市自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展示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小学自然教学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扬弃的思维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四层次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石家庄市小学自然教学工作的发展,但这个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线的,不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科学探究的
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而这成了这个教学模式的最大短板。
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不仅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基于这一基本思想,李老师又着手探究如何将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的问题。在他看来,科学探究要从三个方面落到实处:一是看教师能否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安排教学程序;二是看教师能否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是看教师能否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点是教学设计问题,后面两点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是落实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而教学程序的设计则是重中之重。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体现科学探究呢?李老师通过不断探索,创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过程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细化为“验证式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模式”两个子模式。1998年,该研究被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九五”教研科研课题“小学自然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课题二等奖。在推广中,他发现,该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科学课型的教学。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课改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李老师看来,有效课堂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效”主要由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有效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给教师提供一种确定教学的主线和知识建构线的思路,李老师从具体的科学课课型和教学内容出发,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究式学习理论和有效课堂教学理论,创建了小学科学“课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和途径,将科学课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科学讨论课等几种课型,再就某一课型建立基本的教学主模式和子模式。该模式的研究与运用,对落实课程标准、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李老师以该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抓手,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培养了几百名科学学科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中,有12位科学教师参加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优质课评选,10人获得一等奖;有11位科学教师代表河北省参加教育部课程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组织的优质课评选,9人获得一等奖。
30年来,在李老师带领下,石家庄市科学教研团队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探索教学规律,通过不同时期研发的三个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传递给一线科学教师,壮大了科学教师队伍,促进了科学教学改革,提高了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力地提升了科学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地位,为石家庄市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谱写了新篇章。
李老师认为,从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四层次教学模式”,到以探究过程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再到以“有效课堂”为基础的“课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是一个由教到学、由形式到内容、由过程到高效的不断扬弃和发展的过程。这些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线教研人员对新课程探索的缩影,也是石家庄市小学科学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缩影。
衣带渐宽:谱写人间真情,助力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