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
茨威格短篇小说的风格变化探究
茨威格短篇小说的风格变化探究作者:李言熙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5期摘要:奥地利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两篇名作《看不见的珍藏》和《象棋的故事》都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现出战争中人的心灵或被动或主动地遭到无情的摧残,表达了对战争的强力批判和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但两部作品在写作手法和情节设置上有着极大区别,前一篇小说充满讽喻,观点鲜明意味隽永;而后一篇大胆直白,犀利疯狂却徘徊不前。
这种变化透露出了茨威格自身在战争中的痛苦和矛盾和其最终走向迷失的过程。
关键词:战争;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一、《看不见的珍藏》小说中的林务官先生一生热爱收藏名画,晚年不幸失明。
战争中无情的通货膨胀摧毁了这个普通的家庭,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的家人不得不靠变卖画作来维持生活,林务官先生对此却毫不知情。
R先生远道前去拜访,本想骗取林务官的藏品,却被他的痴迷所感动,转而心甘情愿地完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林务官先生自豪地向来客展示他的每一幅看不见的珍藏,并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独自享受着他那虚妄的幸福。
在这样一个短短的生活片段中,茨威格没有从正面极力渲染马革裹尸的残忍战争场面,也没有流于俗套地描写林务官先生一家因战争流离失所的艰苦生活。
他勾勒出的是普通人在战争巨轮下被践踏的心灵。
他的文字不追求场景环境的渲染,情节也并不复杂,却以对内心的发掘来映射现实社会的残酷。
当生活的现实出卖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那执着的坚守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而先生却并不自知。
正是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美好在激烈碰撞之下显示出宛如云泥之别的反差,才使文章更具有独特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当时的欧洲在资本主义的长期侵蚀下人文情怀回归的一个侧影:视精神高于肉体,视独立自由高于物质财富。
对人的心灵的摧残远比肉体的死亡要来得痛苦。
当后期的垄断资本主义走向极端,人们在铜臭的包裹下显得愈发孤独,资本不仅剥削人们的劳动和体力,更是在精神上将人们压迫到窒息。
在普通大众仍然醉心于追求无尽的财富以致发动战争之时,知识分子已经陷入了苦闷的境地。
《艺术创造与疯狂边缘:茨威格的《魔山》分析》
艺术创造与疯狂边缘:茨威格的《魔山》分析引言《魔山》是奥地利作家托马斯·茨威格于192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之一。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关于艺术创造和疯狂边缘的主题。
茨威格与《魔山》茨威格简介•托马斯·茨威格是20世纪最著名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以描写人性、宗教、政治等复杂议题而闻名。
《魔山》概述•小说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的一个健康疗养院。
•小说通过主人公霍普的经历,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社会、宗教和理性等问题时所遇到的困境和挣扎。
艺术创造的内涵与象征意义文学艺术与自我认知•达雄堡健康疗养院被视为艺术的象征,代表人类创造和探索之旅。
•小说中描述的艺术创造过程反映了个人自我意识和理解的转变。
艺术与疯狂•茨威格通过描写一些健康疗养院中具有怪异行为、智力障碍或精神错乱的患者,探讨了艺术家在认知和表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
疯狂边缘与人类存在社会规范与个体价值观•魔山所代表的疗养院是一个放置社会标签和角色设定之外的地方,呈现出人们对于社会规范和个体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思考。
孤立与接纳•地下医生贝尔涅施医生以及患者霍普等角色都展示出寻求个体自由、摆脱束缚并获得真实自我存在感的渴望。
•通过他们的经历,茨威格探讨了孤立和接纳对于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结论《魔山》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描写,揭示了艺术创造与疯狂边缘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茨威格通过对人类存在和自我认知的探索,向读者展示了深入理解艺术和个体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个精神探求和道德思考的启示。
以上内容由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主题整理编写。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3日),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3日),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
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
在中学时代,他深受尼采和霍夫曼斯塔尔的影响,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
离开大学后,他到欧洲、印度、北非和美洲等许多国家旅行,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维尔哈仑等人。
旅行生活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
茨威格在其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财富,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各个方面都蔚然成家,成就卓著。
其中以描写女性的中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最为出色。
一、《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位单身男爵在休假地与一名年轻的已婚妇人相遇。
男爵表面上向这位女子年幼的儿子表示友好,实际上是为了接近男孩的母亲,进而达到勾引她的目的。
男孩天真地误认为男爵的友好是唯一针对他的,所以格外珍视。
但他渐渐察觉到了这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不可告人的感情奥秘。
朋友和母亲对他的欺骗使他纯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伤害,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母亲终于悬崖勒马,男爵的阴谋未能得逞。
这段短暂的婚外插曲成为了母子二人之间的秘密。
在这部小说中心理分析大师茨威格将男孩的纯真、男爵的虚伪和居心叵测以及男孩的母亲。
一位已婚妇女受到诱惑时的内心骚动刻划得淋漓尽致。
1933年《火烧火燎的秘密》被拍成电影,并在纳粹制造的“国会纵火案”之后上映。
当时在街头的电影海报前,面对《火烧火燎的秘密》这个片名不少人露出会心的笑容。
在这种时间的巧合下,这部小说得以产生出人意料的非文学效果。
二、茨威格的女性小说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以描写女性的奇特遭遇、透视女性微妙心理为体材的女性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74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创作特点研究陈晶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摘要: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是一位中短篇小说的杰出大师。
他的作品近几年内来也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许多作品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其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甚至被改编搬上银幕。
他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写作特点也极其突出。
本文将从心理描写、悬念设置、情感描写三个方面对其创作特点进行研究和探讨,让更多读者了解茨威格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心理描写;悬念设置;情感描写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工业资本家。
茨威格在维也纳和柏林的大学攻读哲学和日耳曼文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传统影响极深,这使他成为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
1933年纳粹执政后,他的作品遭禁。
1938年德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先由英国到美国,之后由美国去巴西,同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对纳粹势力的猖狂和制造出重重骇人听闻的恐怖行为感到震惊,特别是他的祖国奥地利的沉沦,使他对人和人类的前途感到绝望,于1942年同他的夫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起自杀。
茨威格是为博学多才的作家,无论是传记文学还是中短篇小说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他的中短篇小说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极深。
弗洛伊德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人类深层心理的角度提出所谓文明对本能压抑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平时有隐意识(das Unterbewusstsein),假如这种意识不能表露出来,日久就会生病,心理就会发生变态。
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在弗洛伊德的学说支配下,多叙述变态心理者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弗洛伊德的文学性图解。
他的小说大多反映了引起人心理变化的超时代、超空间的遭遇和冲突。
这些小说除了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笔调细腻,情节引人入胜外,写作特点也十分突出,可大致归纳为三点,即心理描写、设置悬念和情感描写。
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艺术特色
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被众多研究者们认为是“20世纪出类拔萃的伟大作家之一”,更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中,作家用纯真优美的文笔,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茨威格笔下特有的凄婉而又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样一位“陌生女人”独特的爱情经历,让人惋惜而不失其美丽,成为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部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一形象是通过怎么样的艺术笔法雕刻出来的呢?一.爱你,但与你无关——孤独的单恋者爱情,是分析这部作品不能回避的话题,它更是文学作品中永远的话题,但描写“陌生人的爱情”的小说却不多见,这篇小说吸引眼球的关键无疑在于“陌生”这两个字。
茨威格曾谈到:“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偏执狂的人。
”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用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竟然对她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陌生”而执著的女人。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写给男主人公的信是这样称呼的:“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在信的第一段,她诉说着自己的感情,说明此前男主角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只有你了……”此后又出现“但是对我来说你又是谁?你,你从来都没有认出我……”她知道自己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她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对于男主人公来说,她只是他众多的女性朋友中的一个,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了,女主人强烈希望他能够记住他,但同时她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她深深地明白男主人公的本性,他知道他游戏人生的态度。
多年后,女主人公仍然没有放弃心中被男主人召唤的梦想,当她终于又有机会遇到他时,男主人公却完全记不得女主人公曾经和他的种种经历,这种打击和伤痛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男性悲剧形象表现手法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将视角投向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的男性悲剧形象,总结出其悲剧命运的共同点:在难以遏制的情欲中陷入逾越社会伦理的病态激情;并提炼出茨威格在文中塑造男性悲剧形象相应的表现手法:心理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运用、糅合特定时空环境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关键词:激情悲剧本我——自我——超我第一人称特定时空环境(一)奥地利著名犹太裔作家S·茨威格自二十世纪初期开始了他一生丰富璀璨的文学著述生涯,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传记及中篇小说创作,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S·茨威格的多部中篇均以细腻逼真的人物内心表现艺术见长,并引起学界对于其中多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创作的广泛讨论与研究;而对于作家的两部代表性杰出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又译《热带癫狂症患者》——作者注)和《情感的迷惘》中,两位男性主人公人物形象创作的分析,目前相对较为缺乏。
事实上,先后发表于1922年和1927年的两部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和《情感的迷惘》,如同S·茨威格谱写的一曲二重奏,把青年时期和中老年期的男性形象连在一起,具有代表性地共同构成了他笔下男性主人公那激情而悲剧的生活和命运。
(二)《马来狂人》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便由孙寒冰译成中文,是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的S·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小说标题的德语意思为“热带癫狂症患者”。
这种病症的患者会不顾一切地疯狂奔跑追逐。
标题本身暗含悬念:什么导致了男主人公的舍命狂奔,而他追逐的又是什么?印度洋上的赤道之夜,一艘航船的黑暗角落,一个举止怪异而心思苦楚之人,向我们讲述了他惊心动魄的往事:他是一个流落到亚洲热带丛林里苦熬生活的德国医生,一个美丽的贵妇人突然到访,因为自己的婚外爱情请求他帮助她堕胎;这位贵妇人美丽而高傲,使年轻的医生为情欲所驱使,逼迫她委身于他后才肯帮助于她。
妇人轻蔑地转身离开,而后无奈地铤而走险,让一个无知老妪为她堕胎,最后血流身亡。
一曲悲歌,万千精妙——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独特叙事技巧
74一曲悲歌,万千精妙——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独特叙事技巧文/林丽摘要: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书信体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段低沉、暗恋、悲辛的爱情故事。
这本小说最大的特征是一部独白式的单信式书信体小说。
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特殊的体裁必然会有特殊的叙述技巧,本文仅从书信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独有的叙述聚焦、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以及叙述时间的特征。
关键词:叙述聚焦;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叙述时间一、谁在看——单向无反射聚焦叙述学家米克·巴尔曾在《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中提出:“由于聚焦的界定涉及到相互关系,这一相互关系的每一级,即聚焦的主体 与客体,必须分别加以研究,并分别命名为聚焦者和聚焦对象”。
①聚焦者即聚焦的主体,是一切被观察视物的视点。
所谓单向无反射聚焦,这是独白式书信体特有的聚焦方式,它指:“聚焦出自虚构书信中主人公的观察感知,没有其他人物的视点做参照。
人格化的聚焦对象是聚焦者自己以及故事中的其他被观察人物,表现为‘主人公=叙述者=聚焦者=人格化聚焦对象’(之一)”。
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书是一封独立的信件,信中低沉而热烈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对R ·先生毕生的爱恋以及自己从少女时期到死亡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封只单向发出而没有得到回信的独白式小说,也就是说这是一封没有人物回应单向无反射聚焦。
从叙述与聚焦的时间差来看,书信开头两段属于同步叙述,叙述者与聚焦者、人格化聚焦对象重合为一,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同时也是失去儿子后万念俱灰而欲将多年被压抑的情感宣泄而出的“我”,以及那个认为对方应该“还没认出来我是谁”的“我”,此时,倾诉者、观察感知、被观察感知都聚焦在同一个对象——正在写信的“我”。
这便形成了“叙述者=聚焦者=被聚焦者=主人公”的表现形式,所以这种聚焦方式形成书信体独有的叙述视角。
小说在回忆的视角中,以回溯式的叙述方法讲述“我”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叙述者与聚焦者是分离的。
斯蒂芬·茨威格个人资料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个人资料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斯蒂芬·茨威格个人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斯蒂芬·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942年在巴西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人物经历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茨威格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奥莉维亚· 德· 哈维兰 (1916年——) 琼· 芳登的姐姐 《乱世佳人》中扮演 善良贤淑的 梅兰妮
赏 析:C太太从苏格兰有钱的乡绅世家嫁入名门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四十岁开始孀居,生活变得“空 虚寂寞”、“令人恹闷欲绝”,她表面保持平静,其实 充满“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 空虚”,这种压抑使她格外地渴望激情,她希望到“一 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以“欣赏别人情 感激荡”填补自己人生体验的缺乏。当她被一双充满狂 热激情的手吸引,继而被手的主人秀气、充满孩子气的 无助的脸激发出强烈的母爱,再到转化为不顾一切的情 爱,女主人公的激情迸发犹如火山喷发,无法自控。这 个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疯狂故事其实是长期压抑下的 必然的激情爆发。 C太太:“只有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人,才会在一生 中可能出现的唯一瞬间,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 风乍起似的激情:多少年废弃无用的生命力忽然倾泻出
因为她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深沉的、痴情的爱,写 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 的杰作”! 高尔基:“你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 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 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 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 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 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情欲的影响 使道德举动更人性,道德引领使情欲最终归属于 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目的是 促进人们道德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更新与提高。
为什么茨威格对 女性倾了格外的关注?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 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 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 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 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 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 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同情她们的不幸, 赞美女性的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Mar.2019/No.2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廖生慧(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其创作的作品多表现人物内心的隐秘情感以及激情模式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从叙事学理论中的“时间”、“声音”和“结构”等方面着手,巧妙运用了叶序、时距以及叙事专的声音等叙事艺术,在叙述者声音和人物的声音之间协调自如;另一方面又突出“我”的存在,是其在犹太人失语阶段对自我身份的寻求。
而正是这独特的茨式叙事风格背后富含的深层意蕴和深厚的人文魅力价值,给德语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茨威格;故事时间;丈本时间;叙述结构中图分类号J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2-0019-06一、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巧妙运用叙事便是讲故事,是一个时间过程。
故事内容自身的发展过程是故事时间,叙述故事的过程则是文本时间。
如何处理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关系是叙事性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法。
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重组时序与锻造时距,利用精湛的叙述手法和流畅的行文方式,摆脱了文本类型的阻碍,使文本富有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
(一)重组时序,悬念重生"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①,两者之间存在着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逆时序由于打破了读者通常理解的故事发展顺序,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茨威格小说中的叙述方式多采用该种时序。
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运用了变换叙述时间的手法。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客轮上,“我”出于对世界象棋冠军岑托维奇的好奇而接近他,并参与到其他人与他的角逐之中,这时,主人公B博士在观战中悄声岀现。
接着,无论是“我”与B博士私下交谈,获悉了他与象棋的残忍故事,还是B博士接受委托与岑托维奇激动人心的对弈,以及结尾处B博士在象棋比赛中的旧病复发,这些叙述展示的都是“我”在“现在”所经历的场面,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基本一致。
论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
深 刻 的社 会 根 源 。 他 生 活 和 创 作 的 时 代 主 要 在 两 次 世 界 大 现 了家庭女教师 的爱情悲剧。 一天, 小姐妹俩发现 女教师“ 有
战之 间,在 战争的无序疯狂 、激 恶扬厉与 时代 的热 昏胡说 点儿怪 ” ,不像 原来那样严厉 ,根本不管她们了, 她在哭 , 她 中,陷入 了深 深 的孤独 与绝 望 。面对 疯狂 无序 的 外面世 们猜 出她可能恋爱 了。可她们天真地认为 “ 恋爱一定是挺美 界 ,作家 已无法再像传统现实主义 大师一样 ,创造 一个 完 妙 的” ,不知道 为什么 女教师会哭呢 ?姐妹俩继续窥测 ,发 整 的世界 。然而他 的人道主义情怀又 使他 不愿去描写和渲 现 了女教师 与表哥的一次幽会 , 她们俩偷听到女教师有 了小 染战争 的野 蛮、残酷和恐怖 ,守着道 义和责任直面人类 的 孩子 。但是第二天 ,表哥却找借 口搬走 了,姐妹俩猜到 了表 身边尽是谎言 ” ,她 空前劫难 ,作家 找到了最佳的观察高度 , 以一种特有 的表 哥的欺骗行为。于是,小姐妹俩感到 “
一
、
心 理 活动 的丰 富性 、复杂 性
亲 ,不再相信他 们 ” 。并且她们 “ 跟谁都 疏远 ,对 谁都仇
由于女教师的悲剧, 丹 麦批 评 家 勃 兰 兑斯 曾说 :“ 心 并 不是 平 静 的 池 视……通 向她们 心灵 的通道 已经阻断 ” 人 塘 ,并 不是牧 歌 式 的林 间湖 泊 。它 是一 片海 洋 ,里面 藏 幼小的孩子完全变 了样子 ,“ 她们不玩 、不笑 ,眼睛 失去 了 有海底植物和可 怕的居 民。 [ ] ” 5 茨威格 小说首先就描写 了 活泼开 朗、无忧无虑的光彩” ,对谁也不信任 了,对现实世
高 兴 呢 ? 她 们 困 惑 不 解 。 为 此 , 她 们 忐 忑 不 安 , 但 正 不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茨威格传记文学是他最为著名的创作领域之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性和客观性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在这些传记作品中,茨威格通过大量翻阅历史资料、采访当事人以及亲身体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和言语等方面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人物真实形象和复杂性格。
二、艺术化与文学化尽管茨威格传记文学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相反,他将传记写作提升到了艺术层面,并赋予其更高的文学价值。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和细节的刻画,将传记作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和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注重语言的运用和文学技巧的运用,使得传记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三、思想深度和启示意义茨威格传记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思想探究和启示。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深入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将之转化为对当代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启示。
例如,《马克斯·普朗克传》中茨威格从普朗克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宇宙本质上是不确定性的规律,并将之与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四、人道主义关怀茨威格传记文学还体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他笔下,历史上那些被遗忘或被压制的人物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呈现。
茨威格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和经历的描绘,呈现出他们的人性和尊严,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例如,《苏菲的选择》中茨威格通过对苏菲生命中最后几天的描写,表现出他对生命与自由的珍视和尊重。
总之,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客观性、艺术化、文学化、思想深度、启示意义和人道主义关怀为主要特征,是一种高度文学化的历史记录和思想探究。
斯蒂芬·茨威格小说艺术解读
斯蒂芬·茨威格小说艺术解读斯蒂芬·茨威格小说艺术解读摘要: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小说领域具有很大的成就。
对其小说的艺术解读可分为技巧和内容两大方面,技巧上可以从叙述视角、讲述与显示并重和心理描写上看,而内容则可以从其关注现实和人道主义上进行解读。
关键词:斯蒂芬·茨威格;叙述视角;心理描写;人道主义出生于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下简称茨威格)是一名出色的德语作家,他在小说、传记、诗歌、戏剧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这其中,其小说和传记成就最大,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和传记《三大师》等。
出身一个富裕的家庭为茨威格提供了接受哲学与文学教育和周游世界的机会。
接受教育为他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同時,周游世界使他结识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茨威格从事了反战工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因受到纳粹的驱逐而流亡异国。
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的大背景共同影响了茨威格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上。
一、技巧的艺术(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在小说中属于容易被忽略与遗忘的环节,但它却实实在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同叙述视角的选择,除了改变具体的叙述语句外,还影响着作者对情节走向的安排以及还有读者对作品包括真实性、互动性等的体验。
从接受美学上来讲,作品的完成应当包括读者的阅读与反馈。
叙述视角既然可以影响读者体验,那么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马亚颖在其《论的艺术特色》就曾引用拉伯克的话——“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最复杂的方法问题”——来说明叙述视角的重要性。
张燕曾指出,茨威格的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那种全知全能型的视角而多采用次知视角去凸显重要的材料。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以下两类叙述视角比较常见:一种是以“我”直接来讲述故事;另一种是以“我”来转述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作手法分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斯蒂芬·茨威格生于奥地利,《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女人终其一生爱着一个风流成性、游戏人间的小说家,但在小说家的世界里,她只是一个过客,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她永远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拖着病体用一封信记录下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了茨威格对女性形象的独特描写手法以及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有用的写作技巧;从小说女主人公可悲的人生经历中反思人道主义悲剧、找寻自我存在的价值;文学作品普遍具有象征意义,在爱情的掩映下,其实是作者内心的自述,这篇小说就是作者的代言人,我们能在其中看到世界大战之后知识分子迷茫的、难以捉摸的精神状况。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作者的身世经历与作品的故事情节、女性形象分析、人物心理描写、人道主义悲剧和作者茨威格的内心世界五个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情感;象征手法;女性形象;潜意识The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Letter froman Unknown WomanABSTRASTStefan Zweig was born in Austria,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is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woman loves a romantic and dissolute novelist all her life, but in the novelist’s world, she is just a passer-by. So for this man, she will always be an “unknown woman”. At the end of her life, She dragged her sick body with a letter to record her miserable life. In this paper, Zweig’s unique depiction of female images and useful writing skills can be researched. From the tragic life experience of the heroine of the novel, we can reflect on the humanitarian tragedy and find the value of our own existence. Literary works are generally of symbolic significance. Under the shadow of love, they are actually the author’s inner narration. This novel is the author’s spokesman, in which we can see the confused and elusive mental state of intellectuals after the world war.The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in all. To understand and read the novel from the author’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plot of the work, the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 th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the humanitarian tragedy and the author Zweig’s inner world five perspectives.Key words: emotion; symbolism; female image; subconsciousTable of Contents摘要 (i)ABSTRAST (ii)I. Introduction (1)1.1 Author’s Status (1)1.2 Author’s Background (1)1.3 The Content of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3)II. Female Image Analysis (5)2.1 Adolescence -- Curiosity (5)2.2 Youth -- Infatuation (5)2.3 Mature Period -- Unrequited Love (6)III.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Skills (8)3.1 Emotion (8)3.2 Loyalty (8)3.3 Struggle (9)IV.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in the Novel (11)V. The Inner World Feeling of Zweig (13)VI. Epilogue (15)Referenc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作者:罗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1期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他善于进行心理分析,采用内心独白、现身说法、自由联想和写信等手法,以精神分析为透视点,将心理描写与现实主义手法结合,用激情、冲动作为塑造人物的手段,淋漓尽致的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用细腻工笔式的描绘人物处于冲动支配下不能自制的精神状态,从而赋予小说人物以强烈的感染力。
高尔基就曾经称赞茨威格作品的独特手法和感染力: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和奇异的表现力。
茨威格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
看似平淡的故事,却由于叙述角度上的巧妙设置,而使得这篇小说别开生面,荡气回肠。
本文将从创意写作和结局设置这两方面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进行浅析。
一.创意写作从全书的格调结构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写作。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嵌入叙事,二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三是采用书信体方式叙事。
具体表现如下所述:1、恰如其分的运用框架叙事这一“嵌入叙事”手法,在女主人公“叙事的叙事”中展开全书的叙事。
框架叙事(frame narrative)作为叙事学的一个概念,按照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框架叙述是指“嵌入叙事”,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
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至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以绝笔书信向暗恋了一生的男人表白的爱情故事。
《夜色朦胧》的叙事学解读
《夜色朦胧》的叙事学解读摘要: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夜色朦胧》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
茨威格在这部小说中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为故事设置层层悬念,制造戏剧冲突,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极强的叙事张力,促进了小说高潮的到来。
叙事手法也成为他表达细腻感情的有力武器,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夜色朦胧》叙事学进入意识叙事视角限知视角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现代小说家和传记作家。
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善于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也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诸多的作品中都运用了内心独白和对梦境的描述,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茨威格在全世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高尔基评价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对他的文学造诣做出了极高的评价:“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
”国内对茨威格作品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内容大都集中在心理描写、意识流创作、女性形象的塑造、小说的主题、作品艺术特色等角度展开。
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其作品,本文将从进入意识、叙事视角、限知视角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荡气回肠的情感小说,体味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作者描绘的真挚情感。
一、进入意识《夜色朦胧》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英国男孩去姐姐家度假偶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故事。
在华莱士马丁所著的《当代叙事学》中这样阐释“进入意识”——“进入意识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看进人物的内心,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看。
在第一种情况中,叙述者是观看者,人物的内心被观看。
在第二种情况中,人物是观察者,世界被观看。
”小说以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只进入了主人公——15岁少年的心中,成为故事的叙述者。
夏日的夜晚,在與一众贵族朋友聚餐之后,少年百无聊赖地在花园里散步,然而,突如其来的一段艳遇却打破了这个男孩平静的内心世界。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创作特点研究作者:陈晶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6期摘要: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是一位中短篇小说的杰出大师。
他的作品近几年内来也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许多作品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其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甚至被改编搬上银幕。
他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写作特点也极其突出。
本文将从心理描写、悬念设置、情感描写三个方面对其创作特点进行研究和探讨,让更多读者了解茨威格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心理描写;悬念设置;情感描写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工业资本家。
茨威格在维也纳和柏林的大学攻读哲学和日耳曼文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传统影响极深,这使他成为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
1933年纳粹执政后,他的作品遭禁。
1938年德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先由英国到美国,之后由美国去巴西,同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对纳粹势力的猖狂和制造出重重骇人听闻的恐怖行为感到震惊,特别是他的祖国奥地利的沉沦,使他对人和人类的前途感到绝望,于1942年同他的夫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起自杀。
茨威格是为博学多才的作家,无论是传记文学还是中短篇小说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他的中短篇小说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极深。
弗洛伊德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人类深层心理的角度提出所谓文明对本能压抑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平时有隐意识(das Unterbewusstsein),假如这种意识不能表露出来,日久就会生病,心理就会发生变态。
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在弗洛伊德的学说支配下,多叙述变态心理者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弗洛伊德的文学性图解。
他的小说大多反映了引起人心理变化的超时代、超空间的遭遇和冲突。
这些小说除了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笔调细腻,情节引人入胜外,写作特点也十分突出,可大致归纳为三点,即心理描写、设置悬念和情感描写。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
郑珊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4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声誉,著名作家高尔基先生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平生善于撰写中短篇小说,并以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以斯蒂芬·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为主题,探讨作家在创作中所惯用的手法和艺术风格.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郑珊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广西,玉林,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贵州新一代乡土文学的叙事艺术——冉正万中短篇小说创作浅论 [J], 孟晓;朱伟华
2.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 [J], 张燕
3.波特中短篇小说创作艺术探略 [J], 韩漱洁
4.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J], 廖生慧
5.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J], 廖生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 f el g a gC l g f d c t n o r a o H i n j n o eeo u a o o i l E i
Ap . 0 0 r2 1
V0 . . J29 No 4
能时刻牢记广大人 民, 向广大人 民 , 他所创作 出来 面 那
收 稿 日期 : 1 0 2 0— 2—1 0 0
像高尔基先生 的作 品一样简 明扼要 , 能给广大读者 映
像 出简洁明晰 的形象 , 希望他 的作 品能更朴素、 他 自然
一
些, 能真实地反映社会 的百态人 生。
三 、 于 舍 弃 , 美 倾 向 善 唯
更 富于 戏 剧 性 的 过 程 , 后 还 要 在 校 样 长 条 上 重 复 一 以
形象上有着别于其他作家 的独特 的艺术手法 。他在塑 造人物形象时 , 手法更 加简 明 、 白, 直接且深 入 其 直 更 地去挖掘人物 的内心 世界 , 一个 陌生 女人的来信》 以《
一
二、 朴素、 自然且真 实
在茨威格的 中短篇小说 中, 我们每每能有“ 曾相 似 似” 之感 的最大原因与其独特 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 的。 茨威格作 品 的人 物 皆取 自于 现在社 会 和生活 中的人 物, 有着真实 的人物载体 , 可以赋予作品 中人物 以真实 的形象 , 这也是为什 么读者 在看到他 的作品时会有着 “ 似曾相似 ” 或是很 容易 地将 自身与小 说 中人 物对 照
斯蒂芬 ・ 茨威格一生 中创作 了许多传世的经典之
的作品也必将赢 得广 大人 民的青 睐和认可 , 必能在广
作, 以中短 篇小说见长 , 我们所 熟知 的《 如 一个 陌生 女
人 的来信 》 《 、 看不见的收藏 》 《 、 马来狂人》 《 、 象棋的故 事》 《 、 一个女人一生 中的二十四小 时》 《 、 恐惧》 等。用 茨威格 自己的话讲 :我 的每一本 书 , “ 当它第一天在 德
、
源 于 也 表 现 于对 广 大 人 民的重 视
茨威格在论及德 国文学时批评说 :我们德语文学 “
从来不面向人 民 , 而今天这 种情 况 比以往 任何 时候 都 更为严重。它是 写给知识 分子看 的 , 也就是 写给受 过 高等教育的那个 阶层看 的 , 写给那 个无形 的联合体 看
者问心灵碰撞 的火花异常灿烂 , 美丽无比。
过任何广告 。 那 么, 威格所 创作 的小说为何 如此 ” 茨 受广大读者 的青睐 呢?他 的创作根 源来 自于 哪里 , 他 的小说都有 哪些 特点 , 品 中的创 作艺术 表面在哪 些 作
方面等等 , 这些问题便是本文所要探讨 和研究的。
生善于撰 写中短篇 小说 , 并以 中短篇 小说 著称 于世。以斯 蒂芬 ・茨威 格 中短篇 小说的创作 艺术为主题 , 探讨作 家在
创 作 中所 惯 用 的手 法和 艺术 风 格 。
关键词 : 蒂芬 ・ 威格 ; 斯 茨 中短 篇 小说 ; 作 艺术 创 中图 分类 号 : 0 . I 64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 86 2 1 )4— 0 4— 3 1 1 7 3 (0 0 0 0 9 0 0
茨 威 格 中 短 篇 小 说 的 创 作 艺 术
郑 珊
( 玉林 师范学 院 大学外语 教学部 , 广西 玉林 5 7 0 ) 300
摘
要 : 蒂芬 ・茨威 格 在 国际 上 具 有 广 泛 的 声 誉 , 名 作 家 高 尔基 先 生 称 之 为 “ 界 第 一 流 的作 家” 斯 著 世 。他 平
为‘ 文明 ’ 。我们没 有为所 有人 写作 的 大作家 。 但 他 ”
始终坚信 ,真正 的人 民, “ 不论何 时何地 , 不论在哪个国 家, 也不论在天涯海 角 , 是 同样 的 ; 都 好似 土地 的永 恒
力量 , 比小麦 和大麦 , 是 吸收同样 的汁液 , 同一 好 都 被
个太 阳照耀 的本体 。不 同的 民族 和人 民, 烤面包 的 烘 方法各不相同 , 面包有 白有黑 , 甜有酸 , 构成 它的 有 但 本体——粮食——到处都一样 。 ”茨威格认 为 , 一部作 品的创作是 否成功 , 取决 于它受 广大人 民的欢迎程度 。 在茨威格 的心里 , 他始终 坚信 , 文学创 作过 程 , 在 只要
如上所述 , 茨威格对文学创作 主张简 明扼要 , 追求 轻快流畅 , 而反对烦琐冗长 , 他对 自身作 品的完美追求
作者简 介 : 珊(9 0一) 女 , 郑 17 , 广西玉林人 , 师 , 事美国文学和大学英 语教学研究 。 讲 从
---— —
9 ・— 4 - ・ —
被世人称 为“ 维也 纳情 结” 。茨 威格 说 : 我一遍 又 一 “ 遍地推敲各种表达方式 , 这是一项无 止境 的工作 ; 项 一 不停地 去芜 存 精 、 断地 对 内部 结 构 进 行 精 练 的 工 不 作 。 [他认为 , 这 种 压缩过 程 和 随之 而来 的使 作 品 ”3 “
的, 人们怀 着厌恶 的心情 称它 为 ‘ 有教 养 阶层 ’ 称 它 ,
起来 , 产生强烈 的共鸣 之因。但 茨威格也常 常责备 自 己在心理描写方面着墨太多 ,过分地抒情 , 枝蔓 叶, “ 铺 多情善感 , 索然无味 ” “ 真正 的悲剧特有 的朴 实, ,离 还
相差很远。 他一直希 望 , ”2 也一直 在努力让作 品中的 语言能更 为 自然 、 朴素且率真一些 , 他希望他的叙述能
国公开发行 时, 就要销售 两万册 , 而且报 纸上还没有登
大人民的心里 产生共 鸣。真 正做到这 一点 , 创作便 那
是成功 的, 那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因此 , 茨威格在创
作时 , 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广 大人 民的角度去创作 的, 让
自己的心灵去 与广 大人 民的心灵进行 碰撞 和交流 , 所 以, 当他 的作 品展现在广大人 民面前时 , 那种作者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