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小说地域文化描写的意义_以_死水微澜_为例_黄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俗描写中的情节推进
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民俗描写虽多,但写得 最精彩且民俗描写与情节发展结合得天衣无缝的还 要数正月 灯 火 和 青 羊 宫 庙 会 这 两 场。 《死 水 微 澜 》 中着力描写的正月灯会以及青羊宫庙会,都对故事 情节的推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月东大街灯会, 在推动情节上更是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所以作者 不吝暂时将人物事件先搁置一旁,也要详细铺排灯 会盛况。从正月初八写到十一,从人群的欢腾嬉闹
势力较大,一般百姓不是惧怕他们便是仰仗他们。加 之巴蜀女子自古真性情,古有卓文君今有蔡大嫂,而 近年时局动荡,偏安一隅的巴蜀之人只管拿出他们慵 懒和享受的旧习,市风更是渐开,所以当他们在天回 镇人面前公开关系时,“反而得了众人的谅解,当面自 是没有言语,俨然公认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即在背 后,也只这样讥讽蔡大嫂: ‘正经毕竟是弸不久啦! 与 其不能正经到底,不如早点下水,还多快活两年! ’也 只这样嘲笑罗歪嘴: ‘大江大海都搅过来的,却在阴沟 里翻了船! ’由以上二者可见,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 签订这一段时间内,即使是身处中国内地的四川,无 论是在市井风气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重 大变化,正如作者李劼人在篇末借邓大叔之口道出的 一种 现 实———“世 道 不 同 了! …… 世 道 不 同 了! ……”
2011 年 9 月 第 30 卷 第 9 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1 Vol. 30 No. 9
李劼人小说地域文化描写的意义
———以《死水微澜》为例
黄著
( 西南大学文wenku.baidu.com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 地域文化描写是李劼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死水微澜》为例,探讨李劼人在其作品 中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经由文化的细微变动中,将表现历史、展示巴蜀地域文化以及铺衍故事完美结合起 来。
( 二) 洋货涌入集市与家庭暗藏经济体制转变 在《死水微 澜 》中 李 劼 人 用 很 大 笔 墨 描 写 了 赶 场这一民俗,赶场是日常间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赶场除了进行买卖交易,同时还是人们接触新事 物的窗口,也 是 人 们 联 络 情 感,获 取 信 息 的 重 要 渠 道。赶场自然是热闹的,“千数的赶场男女,则如群 山中的野壑之水样,千百道由四面八方的田塍上,野 径上,大路上,灌注到这条长约里许,宽不及丈的长 江似的镇 街 上 来。”场 上 猪 市、米 市、家 禽 市、杂 粮 市、大市小市一应俱全,土货有,洋货也有,且商品式 样众多,分类细致,单说与妇女有关的东西就不胜枚 举,“较粗的洗脸土葛巾,时兴的细洋葛巾; 成都桂 林轩的香肥皂,白胰子,桃圆粉,朱红头绳,胭脂片, 以及各种各色的棉线,丝线,花线,金线,皮金纸; 廖 广东的和烂招牌的剪刀,修脚刀、尺子、针、顶针。也 有极惹人爱的洋线、洋针,两者之中,洋针顶通行,虽 然比土针贵,但是针鼻扁而有槽,好穿线,不过没有 顶大的,比如纳鞋底,绽被盖,这却没有它的位置; 洋 线虽然匀净光滑,只是太硬性一点,用的人还不多。 此外就是铜的、银的、包金的、贴翠的,簪啊、钗啊,以 及别样的首饰,以及假玉的耳环,手钏。再次还有各 色各样的花辫,绣货,如挽袖裙幅之类; 也有苏货,广 货,料子花,假珍珠。”由此可见,洋货已经涌入成都 市场,更甚者,在官家大户如郝公馆者,洋货更是完 全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洋灯、照相、望远镜、橡 皮垫子、八音琴、留声机、玻璃窗片、牙膏牙刷、洋胰 子、花露水等等。世人虽不喜洋人,但又担心洋人不 来无洋货可买,洋货带来的便利已经使得人们日渐 离不开它,以上种种表明,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已经 延伸到偏僻的中国内地农村,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 正逐渐被摧毁,但“洋货进入成都市场,冲击着成都 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经济,同时冲洗了蒙
二、世风转变暗含时代剧变主题
中国历史上,巴蜀之地由于地处偏远加之交通 不便,历来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然则蜀地却又物产
收稿日期: 2011-04-26 作者简介: 黄著( 1986 ~ ) ,女,重庆人,西南大学 2009 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36·
颇丰,在此基础上其融汇荆楚和中原文化进而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代代沿袭下来。由于盆地自 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巴蜀大地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 往往具有滞后性,就如洋人们总是惊叹四川人总爱 “放马后炮 ”。 尽 管 如 此,四 川 亦 非 世 外 桃 源,在 时 代剧变的大前提下天回镇这一潭死水虽不能从潭底 掀起多大风浪,但多少还是会在大众生活中激起小 小的波澜。这些波澜在李劼人作品中,通过市井风 气的转变,货物贸易的新变,以及人与人的社会交往 等细节处显现出来。
本文拟以《死水微澜》为例,解读李劼人小说中 的地域文化描写的意义。
一、细数典故历史建构文化活动舞台
《死水微澜》中,李劼人将故事的展开定格在川 西小镇天回镇,因而对于天回镇的历史、环境风俗、 交通建筑等均有所论述,以此为人物活动和主题的 展开提供舞台。李劼人的行文有一种自觉的史的意 识。他笔下的环境描写具有历史感,他写名胜古迹, 风俗之类,往往追溯其历史,包括源起、传说、轶闻故 事、流变等等。如他在文章第二部分在天回镇中,先
·37·
昧的脑袋,成都民智渐开”[1]。 ( 三) 社会交往中的人心变幻 在《死水微澜》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交往是带功利色彩的,是一门生活哲学。使这 门交往艺术得以充分体现得无疑是顾天成。八国联 军侵华之前,虽说清政府对洋人有所忌惮,但还未到 敬畏三尺的地步,所以顾天成起初还是试图通过出 钱捐个官做做,而因他有这个财力基础,顾幺伯也愿 将孙子过继在他门下。然而当顾天成接连受挫,连 女儿也在与罗歪嘴的争斗中走丢,自己差点性命不 保之后,为报仇他投身教民行列。谁知刚成为教民 就正好遇上 义 和 团 红 灯 教 闹 得 最 凶 之 际,“四 月 初 奉教,四月底就着幺伯通知亲族,在祠堂里告祖,将 他撵出祠堂……而两路口的田地农庄,连一条水牛, 全被幺伯占 去,说 是 既 撵 出 了 祠 堂,则 祖 宗 所 遗 留 的,便该充公,阿三阿龙也着撵了。葬在祖坟埂子外 的老婆的棺材,也遭幺伯叫人破土取出,抛在水沟旁 边,说是有碍风水。并且四处向人说,天成是不肖子 孙,辱没了祖宗的子孙,撵出祠堂,把田屋充公,还太 罪轻了,应该告到官府,处以活埋之罪,才能消得祖 宗的气。钟幺哥一家也搬走了,不知去迹。”顾天成 何以如此,皆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所谓“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即是 说的顾天成的遭遇。然而故事还未到此结束,八国 联军攻打北京城之后,形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变 身,顾天成不但借教民身份报了罗歪嘴的欺辱之仇, 更讽刺的是顾幺伯竟然厚着脸皮赔礼认错,视之为 上宾。而罗歪嘴的情人蔡大嫂亦最终嫁给了顾天 成,用 她 的 话 道 来 就 是“只 要 我 顾 三 奶 奶 有 钱! ……怕那个?”表面看来,对顾天成命运起伏的描写 是为了突出两种势力的相激相荡,但从世俗的角度 来看,人们对顾天成态度的转变亦表明了支配人与 人之间往来的归根结底还是利益,这是巴蜀这潭死 水中人们的普遍生活态度,义和团打洋人也好,八国 联军侵华也好,都是皇帝老子应该发愁的事情,于人 们生活无甚实际影响。
写川北大道,写它的起源和功用,写其上往来的人群 以及近代以来的衰落,以此引出川北大道旁的小镇。 在描绘此镇时,又截取它再平常不过的街面景况作 为切 入 点,“镇 上 的 街,自 然 是 石 板 铺 的,自 然 是 着 鸡公车的独轮碾出很多的深槽,以显示交通频繁的 成绩,更无论乎驼畜的粪,与行人所弃的甘蔗渣子。 镇的两头,不能例外没有极脏极陋的穷人草房,没有 将土地与石板盖满的秽草猪粪,狗矢人便。而臭气 必然扑鼻,而褴褛的孩子们必然在这里嬉戏,而穷人 妇女必然设出一些摊子,售卖水果与便宜的糕饼,自 家便安坐 在 摊 后,共 邻 居 们 谈 天 做 活。”如 此 一 来, 一幅鲜活的世俗乡村生活景象便跃然纸上。紧接着 又写镇上有名的客栈,亦是接下来作品主要人物的 活动场所———云集栈,详细描写其结构布局,从而为 下文的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埋下伏笔。最后才道出 这小镇即为天回镇,另附上其得名时间及缘由。作 者又按类似的手法依次引出兴顺号杂货铺,引出袍 哥罗歪嘴和蔡家夫妇。短短几笔就交代出罗歪嘴和 蔡家夫妇的人物个性、出身、家庭概况以及相互间的 亲密关系。到此为止,作者用篇幅不多,且多侧重在 细数典故历史和描写环境风俗便大致完成了小说人 物活动背景的建构,而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读者心中也有了一个初步轮廓。
关键词: 李劼人小说; 地域文化; 文本意义 中图分类号: I20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612x( 2011) 09 - 0036 - 03
现代文学史上,除老舍以外,李劼人是少数几位 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地域色彩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作 家之一。土生土长的先天优势以及丰富的亲身社会 经历,使得李劼人在写成都人成都事的时候显得水 到渠成,既真实可感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特点和 乡土色彩。除此之外,李劼人作品中的风物民俗,庙 会灯市,婚丧嫁娶等描写又并非一般作家笔下无生 命力的背景 画 面,而 与 人 物 性 格,情 节 推 进 密 切 相 关。虽然他创作《死水微澜》的初衷是“以成都城外 一个小乡镇为背景,具体写出那是内地社会上两种 恶势力( 教民与袍哥) 的相激相荡”,但从实际作品 中来看却并非如此,《死水微澜》更多描绘出了时代 社会重大矛盾变化所带来的川西地方生活的波荡和 地域特点的变化,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 画,无怪乎 巴 金 赞 叹 说: “只 有 他 才 是 成 都 的 历 史 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 一) 市井风气开化中封建观念逐步松动 《死水微澜 》开 篇 序 幕 章 写 坟 园 的 故 事 意 在 引 出邓幺姑,此 章 节 的 重 点 在 于 爹 爹 的 话,“看 不 出, 这女人还有这样好本事。……凡百都好。……只可 惜品行太差! ”一句品行太差便有了接下来天回镇 上发生的故事。事实上从后面的故事中不难看出, 邓幺姑即后来的蔡大嫂确非一般人家安于现状的平 凡女子。她从小便不安分,不满自己的现实处境,向 往更好更高的世界。例如她不解邓大娘的好心,宁 愿受苦也要缠脚不输城里小姐; 她一门心思向往韩 二奶奶口中的成都少奶奶生活; 向往罗歪嘴口中纷 繁的外面世界……她的种种惊世骇俗的行为言论都 表明了她绝不是循规蹈矩的一般女子,但又如李劼 人自己所 说,这 样 的 女 子 又 极 常 见,她“虽 有 点 野 气,但还是 正 经 人”,是 地 域 和 时 代 共 同 造 就 的 人 儿。作家借 旁 人 之 口 道 出 了 自 己 的 心 声,这 个“怪 婆娘”只是 比 旁 人 多 了 点 率 真 和 反 抗 意 识,但 却 活 得有声有色目的明确。 作者通过展示邓幺姑不同时期服饰风格的转变, 以及周遭人们对她感情生活看法的变迁,道出了时代 冲击下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开化。邓幺姑由于从 小好强不甘人后,又受韩二奶奶影响向往成都人的生 活,因而穿着打扮竟不像乡下人,所以当她嫁到天回 镇时,天回镇人均啧啧称赞,感叹一朵鲜花插在牛粪 上,但另一方面对其穿着行为又暗自视之为“不安分 的怪婆娘”。对此作者专门进行了交代: “每逢赶场, 蔡大嫂照例打扮了一下,搽点水粉,拍点胭脂,———这 在乡下,顶受人谈驳的,尤其是女人们。所以在两年 前数月,全镇的女人,谁不背后议论她太妖娆了,并说 兴顺号的生意,就得亏这面活招牌。”但是谁也没有料 到,不多久时间人们的态度就有了改变,她们“看惯 了,议论她的只管还是有,但跟着她打扮的,居然也有 好些。”待到蔡大嫂与罗歪嘴等人游青羊宫偶遇郝家 大小姐,连同为美人的官家小姐也因其容貌打扮而对 她分外注意,再到嫁给顾天成,蔡大嫂从洋人那儿借 鉴而来的衣着打扮,便不再被人诟病,反而连“我”妈 和大姐都连声称赞了。再说天回镇人对蔡大嫂与罗 歪嘴公然偷情的看法。一方面,由于袍哥组织在当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