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诗眼:“怨恨”: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小结】诗歌从咏江山之奇绝引 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 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 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 潮。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6.你能看出诗人的感 情与昭君的感情有什 么相似点吗?
表现手法:对比、反衬




“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 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 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 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 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王 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 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 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 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 密切难分了。
诗人经历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域, 环珮空归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答案:D(“寒衣处处”和“白帝城高”不对仗)
片断练习:

以“昭君,我想对你说”为 话题,写一段话。
“赴”: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
活了,化静为动,既有飞动之势,又有 变幻之姿。
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 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借高山大川的 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奇伟形 象。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连绵不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村庄至今犹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都在流传着她作的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昭君的怨恨。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爱国抱负。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诗歌为传达某种艺术感受,往往需要营造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各种景象的连续,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气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共情的体会。

要想深切体会诗歌的美,就要细细品味诗歌中的景象和氛围。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连:通,到。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省识:旧识。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lún)。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1《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5.2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

5.2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

• • •
赏析
•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 的地方。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采用了什么手法? 1,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生 长明妃的香溪村。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 出群山奔赴的气势,描绘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 丽。2,烘托的手法,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 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 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 烘托王昭君的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 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 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 异域的悲苦命运。 • 采用了什么手法 • 1,渲染、烘托:‚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 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 环境气氛。 • 2,对比:‚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 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 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 中。 • 3,怀古伤今: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 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背景: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 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 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 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 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里即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宝坪村)
强调了山川灵秀之所聚,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 才有绝代佳人之所出,衬 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托了昭君的美好形象。
3、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 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 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在诗中找出答案。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步骤 :
• 1.所描写的古人、史事。(弄清史实) • 2.描写古人史事的原由(体悟感情) • 3.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 即史实——态度——技巧 •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 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 “咏怀”等。
用典。写她远离汉宫远嫁匈奴
写她死后葬身塞外骨 留青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用典。昭君悲剧的根源所在。 写汉元帝,只看图画不看人, 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 来摆布。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 身塞外的悲剧;
写她怀念故国虽骨留青冢, 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 她的父母之邦。
1、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 了昭君怎样的心事?(诗眼)
2.思考:这首诗写的是昭
“赴”本是一个普通
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 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
的字眼,但在此作者 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
是什么? 目的何在?
间写活了,化静为动,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
“群山万壑赴荆门”(荆
变幻之姿。
门指的是湖北宜都西北。昭君故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找出诗中的诗眼?
(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怨 恨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
画图省识春风面 画师无耻
根 本 原 因 : 统 治 者 的 昏 庸
4.如何理解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
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
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 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 魅力。
杜甫诗三首
通读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2)感伤兴衰
读懂诗歌的方法:
• 1、关注题目(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 2、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经历、思想、 风格)
• 3、关注首尾句(联)(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
• 4、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 5、关注文中注释
•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
怨恨!这两句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 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
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
人物形象
• 塑造了一个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
肯贿赂画工,而远嫁塞外,终其一生 都在思念故土,最终身死异国而只能 魂归故里的奇女子王昭君的形象。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之一,其中的第三
首是这样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壮丽景色的情景。


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现了
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接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景色的向往和探寻的愿望,也可以理解为对知识
的追求和进取精神的体现。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体上展现了
诗人豁达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意境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诗
• 诗的开头,写王昭君的出生地,“群 山万壑”,衬托着王昭君的形象,雄伟的 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一 去紫台连朔漠”,颇有“关山度若飞”的 气概,让人感受到王昭君的坚强、高大; “独留青冢向黄昏”, 壮中有悲,可以想 象王昭君的孤寂、寥落。最后两联,写出 了凄婉悲怨的氛围, “空归”、“月夜 魂”、“千载”、“分明”写得孤愤,也 写得悲壮。
昭君选秀入长安
▪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 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其父王 穰老来得女,视为 掌上明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 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 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 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 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 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 掖庭待 诏。
弄清史实
• 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 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 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 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宝坪村,原名烟墩坪, 又名王家湾。它面临 香溪水,背靠纱帽山, 群峰林立,崖壑含翠, 橘林丰茂,山明水秀, 极富诗情画意。村内 有楠木井、娘娘井、 梳妆台、望月楼等遗 迹。
弄清史实:诗中的昭君形象
• 杜甫诗中的王昭君有着沉鱼落雁之容貌,又 弹得一手好琵琶,可谓是才貌双全的绝代佳 人。然而她却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由于汉元 帝的“按图召幸”,她的才貌不为君王所识, 为了不在汉宫中辜负一生的青春,她只好毅 然地选择了和亲匈奴。远嫁塞外的她日夜思 念着故国家乡,却始终不能如愿回的琵琶声中,诗人还能够听出她 的悲哀和怨恨。因而,在杜甫的笔下,昭君 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者形象。
杜甫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
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
自己的心怀。
•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 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 运用了什么方法技巧(分析技巧)
昭君青冢
▪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 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 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 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 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 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 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 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 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 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 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 “明妃”。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 春 汉 东唐秋元汉朝战帝末开国在年元时位,年期 期 汉间, 间 献,越 , 帝有国 南 的一有 北 大美一 交 臣貌个 兵 司女叫 , 徒子西 边 王杨施界允玉的不有环,得个被是安歌选妓进 个 静 貂宫浣。婵来。纱汉。她的元杨在女帝玉后子 为环花, 安进园五 抚宫拜官 北后月精 匈,时致 奴常,,思忽粉 选念然昭面家轻君桃乡风与花。吹单,一来于相天,, 貌 结 一她过成块到人姻浮花。缘云园她,将赏在 以 那花河 保 皎散边 两 洁心浣 国 的,纱 永 明看时 远 月见, 和 遮盛清 好 住开澈 。的的在这牡河一时丹水个正、映秋好月王 照 高 允季她气瞧…俊爽见…俏的。想的日王自身 子 允己影 里 为被, , 宣关使 昭 扬在她 君 貂宫显 告 婵内得 别 长,更 了 得虚加 故 漂度美土亮青丽,春。登逢,这程人不就胜 时 北 说叹,去,息鱼。她,一儿和对路看月着上见 亮盛,她 比开马的 美的嘶倒 ,花雁影 月说鸣, 亮:,比忘‘撕不记花裂过了呀她,游,的赶水花心紧,呀肝躲渐!;在你 渐 悲 云年切地彩年之沉后岁感到面岁,河还使底 因有她。 此盛心从 ,开绪此 貂之难, 婵时平‘ 也,。沉就我她鱼被什在’人么这坐们时个骑称候西之为才施上‘有闭,出 的 拨 月头代动’之。称琴日,弦?流,’传 奏声开 起泪来 悲俱。 壮下—的。—离她西别刚施之一曲摸。花南,飞花的瓣立 大即雁收听缩到,这绿悦叶耳卷的起琴低声下,。看哪到想骑到在,马她上摸的的是 这含个羞美草丽。女这子时,,忘被记一摆宫动娥翅看膀见,。跌宫落娥地到面处。说, 从杨此玉,环昭和君花就比得美了,‘花落儿雁都’含的羞代低称下。了头。这 就是‘羞花’称号的由来。
弄清史实
• 可见,历史上的王昭君,人们大多是 赞美她的绝世容貌,或是歌颂她对汉 匈民族的团结友好、和平发展所做出 的杰出贡献,突出她伟大的爱国者形 象。在杜甫的这首诗里,王昭君又是 以何种形象出现的呢?请同学们结合 全诗分析探讨一下昭君的艺术形象。
明确: 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群山万壑赴荆门——坚强 一去紫台连朔漠——高大 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 画图省识春风面——美丽 环佩空归夜月魂——思乡 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
昭君出塞
▪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 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 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 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 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 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 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 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 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 里。王昭君在军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 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 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 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 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 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