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促发展 以研究促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评价促发展以研究促成长
摘要:在教学研究中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研究原则。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以评促教”语文教研机制,深入开展“以评定教、依评而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反思创新”五步语文教研活动,发挥评价的实施前导向、实施时诊断、实施后指导激励功能,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帮助语文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以评促教;教研机制;发展
一、研究思考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研生活是我们向往的:教师在宽松和谐的交流互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从而共同进步,并实现共同成长。

建立规范的校本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造教师间相互关爱、帮助、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我们语文教研组立足本校,着手建立“以评促教”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通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概念界定
1.以评促教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指导,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评价。

授课教师根据评价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评价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行为,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最终通过教师积极主动地自我调节和控制,促成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以评促教”语文教研机制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语文教研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以教学评价为载体,以五步教研活动为操作流程的教研活动形式。

三、研究流程
“以评促教”语文教研机制以评价为主线,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指导、激励功能,分五步开展教学研究。

具体流程如下:
本流程指向每一次具体的语文教研活动。

评价方式、主体等内容在下一小节中详细说明,不再重复。

下面以《赤壁之战》(镇“多媒体教学展示”活动中亮相的语文课)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实施“以评促教”语文教研机制。

1.以评定教
根据教学评价指导思想和评价要求,根据自身基础和教学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可能,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使方案既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又具体可操作。

具体又分以下几步:
(1)个人设想
深入钻研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依据评价理念,根据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认识,独立设计课堂教学详细方案。

何老师的个人设想要点如下:
(2)头脑风暴
在正式上课前,将个人设想下发给每位参与教研教师,征询意见。

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采用零距离的头脑风暴形式进行交流,针对成功之处、存在问题及可能出现的具体学情充分发表意见。

何老师的设计,主要评价意见如下:
(3)二度设计
授课教师收集、整理、归纳同行的意见与建议,然后分析思考,合理吸收,并进行二度设计。

二度设计融合了教研组教师的集体智慧,让授课教师能在两次设计经历中领悟设计技巧,改进设计行为,提高设计水平。

何老师的二度设计要点如下:
(4)角色构想
课堂教学具有情景的丰富性和不可预测性。

课堂并不是实施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充满智慧的生命历程。

确切地说,课堂教学的最后实施方案是在课堂上实时生成的。

40分钟结束了,课堂教学方案也最终定型了。

这给我们实施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估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学情,并为这些不同情况预想解决方案,进行充分的角色构想。

角色构想越充分,课堂教学实施会越顺利。

进行角色构想,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智慧。

2.依评而教
授课教师将经过充分角色构想的语文教学设计方案付诸实施,教研组教师观察教学过程并作记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授课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指导听课教师重点记录“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状态,关注学生参与广度与质量,关注学生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获得结论过程怎样等。

而关注教师的教,也要把目光转移到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课堂监控能力及教学处理机智等。

为更有效、更真实、更具体地记录课堂实况,我们给听课教师分配不同的听课任务。

教师在听课时根据分配到的任务侧重记录这方面内容。

如有的重点记录提问分布与频率;有的重点记录教师语言与学生发言;有的重点记录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反应;有的重点记录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等等。

这样的听课详实具体地反映了教学过程,为进行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教后复课
教后复课是授课教师经历课堂教学后对听课教师所作的说明。

它与“说课”有相同之处,都要说明设计理念、教材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依据等。

但也有不同之处,说课在课前进行,更多的是一种教学预测,是预期达到的教学理想状态;复课在教学之后进行,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反思教学设计理想与教学实施现实间的差距,并站在当事人角度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悟、体会、收
获。

从某种意义上说,复课比说课更有利于教师成长。

因为它总是引导教师更客观、更透彻、更真实地认识自己,引导教师不断寻找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从而努力缩小这个差距,达到师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

4.多主体评价
复课之后,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及本班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1)同行互评
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包括定量评价、教学艺术赏析和改进意见建议。

对何老师的课,教师们一致打了“优秀”,平均分91.4。

定性描述要点整理如下:
(2)学生访谈
我们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并珍视学生的评价。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小型座谈会、随机抽查现场访谈等比较简单的方式,从学生中收集信息。

访谈任务由教研组长和一名教师代表完成,在教学结束后进行,而且抽取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涵盖面,具有代表性。

《赤壁之战》访谈资料整理如下:
(3)教师自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行为产生截然不同观点也是正常的。

不论是同行的评价,还是学生的评价,有合理的地方肯定也有有失偏颇的地方。

我们允许授课教师对他人的评价产生异议,解释自己的行动原因,再在学生、教师评价的基
础上,对自己做一个综合的评定。

5.反思创新
评价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

在多主体评价后,授课教师利用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再次调整教学设计,作为自己成长过程的见证,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引发共鸣。

这一过程主要分三步进行:
(1)归纳整理
将自己、同行及学生的评价资料收集起来,并按优点、缺点、建议分类整理,归并相同意见,整合同类意见,整理相左意见。

(2)吸收反思
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艺术,没有“一定要怎么做”的规定。

各类意见可能仅仅是一家之言。

有的虽然很有道理,但鉴于教师自身因素可能无法具体实行。

教师可根据自己情况,合理吸收对自己有现实意义的真正有帮助的信息。

(3)三度设计
在教师归纳整理评课信息、认真吸收反思之后,再进行三度设计。

三度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能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而且应该具有普遍意义,使其他教师能从中得到有意启发。

何老师的三度设计如下:
流程说明:
我们按照“以评促教”语文教研机制流程具体开展活动,但并不
是机械执行机制,而是根据不同的教研形式和教研目的适时调整。

而且,“反思创新”也并不一定是一次教研活动的终结。

需要的话,在“反思创新”之后,重新运行机制,使它成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直到完成教研目标。

四、评价方法
1.评价指导思想:以学论教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我们把“以学论教”作为评价指导思想,正是要摆正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问题,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上来,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语文学习方法的养成,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们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2.评价方式及方法:定量评价+教学艺术赏析+改进意见建议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情境性,仅凭某一种评价方式很难客观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全面的判断。

因此,我们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定量评价+教学艺术赏析+改进意见建议。

(1)定量评价
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所评教师(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整体地判断,从以下8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量化分析:
①学习目标制定
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内容;目标应符合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基础,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目标用行为动词描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②学习常规管理
教学节奏明快得当,张弛有度,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常规活泼丰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巧妙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随机问题。

③学习条件准备
学习环境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机会,与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任务相适应;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语文学习资源准备充分;能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和其他教学手段;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学习活动的进程和方式。

④学习活动指导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并保证足够时间;关注每个学生,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指导;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并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根据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针对性指导。

⑤交流反馈调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采用双向互动交流方式,能保证交流渠道的
畅通;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多元反应,并能有效评价;引导学生自主获取语文知识,并根据学情不断调整语文学习方案。

⑥学生参与情况
对语文学习情境有热情,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的语文参与活动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能不断提出有价值问题,在问题情境中习得语文知识与方法。

⑦课堂气氛调节
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不同个性、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信任;学生敢于提问、质疑、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对他人不完整的见解进行补充说明;学生的任何猜想都得到鼓励和理解。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生轻松、活泼、无心理压力;学生发言积极、大胆、无顾忌;课堂井然有序,活而不乱。

⑧教学效果检测
问题解决的程度:基本解决学习目标;学生能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情感充沛。

问题解决的灵活度:部分学生能合理选用适合自己的学法,运用不同方法灵活解决语文问题。

问题解决的创造度:有些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创造性学习,能收集与处理相关语文信息,提高语文素养。

(2)教学艺术赏析
记录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即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最令人回味的、处理最巧妙最成功的情景或片段,用教
育叙事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用语文新课程理念分析成功原因,把教师的无意识行为或随机行为进行整理提炼,成为可资借鉴的教学经验,供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发展优势乃至形成教学特色,供听课教师学习借鉴,他为我用。

(3)改进意见建议
回顾教学中的欠缺之处,用语文新课程理念审视、分析失败的内在原因,然后对本教学进行创新设计,为授课教师(和自己)指明改进方向。

如此设计,不仅让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针对不足进行教学改进。

3.评价主体
(1)教师
授课教师是被评价者,所有外在评价只有获得教师自身认同,并内化为教师内心需求,才可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我们把教师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使教师拥有发言的权利,尊重教师的意见,允许教师对他人的评价产生异议,使教师在自主反思和与别人的深层交流中不断充实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2)同行
作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听课教师能更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情况,更客观地做出价值判断。

本研究所指“同行互评”,是指听课教师依据语文新课程理念,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被评价者的教学行为及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包括定量评价、教学艺术赏析和改进意见建议三方面。

(3)学生
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

因此,我们把学生也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

由于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我们主要采用抽取部分学生代表进行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

五、研究收获
1.激活了教研活动氛围
几年的探索,我们在研究中明晰并完善了“以评促教”语文教研机制。

该机制立足本校,着眼发展,以课堂教学评价为载体深入开展教研活动,逐渐形成了“以评定教——依评而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反思创新”五步教研特色,规范了教研活动的运作,激活了教研活动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们感受到了研究的快乐,成长的幸福,真正发挥了教研活动应有的研究价值。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以“教学评价”为载体,发挥评价的实施前导向、实施时诊断、实施后指导激励功能,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全程监控,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学实施水平、教学反思水平。

活动安排突出目的意识和主题意识,有重点地对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的指导,以点带面,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3.促进了学生主动成长
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着眼学生主动地学习,把“以
学论教”作为课堂评价的指导思想。

几年来,我们能感受到的变化是:课堂气氛融洽和谐了,学生表现活泼积极了,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自信明显提高。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投入学习,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有情有趣的成长乐园。

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堂,注重课堂40分钟的效率,以更少的负担取得了更高的成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景焕.《重建学校教研的制度文化》,《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8期
2.叶谰.《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育研究》,2003年第八期
3.陈亚瑜.《对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思考》,《广西教育》,2003年6月
4.常生龙.《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成长》,《发展教育研究》,2004年第四期
5.鲁慧菇.《现代学校教研活动形态瑜功能的实践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7月
6.杨明华.《以校本研训促教师发展》,《发展教育研究》,2004年第三期
7.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四期
8.杨运鑫、沈曦.《校本教研质性资料的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五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