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排名考究
竹林七贤鉴赏
竹林七贤鉴赏竹林七贤是历史上一群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他们因为在竹林中隐居修行而闻名于世。
他们七人分别是刘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嗣宗、王戎。
他们在竹林中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人生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以不同的角度对竹林七贤进行鉴赏。
首先是思想品质方面的鉴赏。
竹林七贤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品质非常高尚。
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选择在竹林中隐居修行,追求思想和人格的完美。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早的一位,他以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和儿女情长的个人命运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嵇康则以他戴罪立功的气概和真理至上的思想理念受到人们的推崇。
山涛以他笃信佛教的信念和推崇人性善良的思想为人们所认可。
阮籍则通过反抗当时封建制度的思想主张和放逐之后的不屈不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向秀、阮嗣宗和王戎的思想品质亦是杰出的。
其次是文学成就方面的鉴赏。
竹林七贤都是文学家,他们创作的诗歌和散文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探索。
例如,嵇康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被誉为“嵇康飞仙”。
阮籍的诗歌和散文多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思考,具有浓郁的禅意和人情味。
王戎则以他深邃的思想和描绘自然景色的才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是政治历史贡献方面的鉴赏。
竹林七贤虽然生活在东晋末年,但他们对于政治有着深入的思考,并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嵇康曾参加过王导的官方,阮籍、王戎等人也都有过一定的官职。
他们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和言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们追求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公正,对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最后是对竹林七贤精神价值的鉴赏。
他们通过竹林隐居的生活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艺术、追求人性的解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激励了后人勇于追求自我的精神,弘扬了人权意识和思想自由的价值观,对中国文化和全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竹林七贤资料
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 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 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 祸的态度。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 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 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 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 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 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 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 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 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 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 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 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 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 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 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 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 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 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 与任恺等相善。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 害后,为避祸计,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散骑侍 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这 一点很像东汉末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进入曹营, 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 向秀曾经主张无为政治,然而他所主张的无为政治,是“任自然而 不加巧”。但当他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就变成消极无为了。做官 并非他的本意,因此他的内心更加痛苦。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 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是 细读他的《思旧赋》,那种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 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第一男子天团--竹林七贤
明哲保身
正始八年(247年),一次,山涛 和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 石鉴,对他说:“如今是什么时候, 你还睡,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 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回答 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 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 操心呢!”山涛说:“石生不要在马 蹄间奔走啊!”于是丢弃官符而去。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 山涛这次官职并非司马家族给予的 官位,而是得益于曹魏政权的赏识, 如果此次山涛没有辞官归家,难免 不被牵连。
人物生平: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
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 步兵;
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八岁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 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诗书, 不慕荣华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 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榜样;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 传》等。
故事1:醉酒避亲
容止出众,号称“爱打铁的魏晋第 一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曾官拜郎中,授中散大夫。司 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
263年,因受司隶校尉构陷,遭 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和阮籍等共倡玄学新风,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 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 的精神领袖。
出生官宦,向往归隐
嵇康出生于公元224年。 父亲官至治书侍郎御史,兄长历任 太卜、宗正等职。 嵇康年幼丧父,但天资聪颖,气质 相貌出众,迎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 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 大夫。 嵇康崇尚老庄,赞美隐者事迹,向 往出世的生活,不愿为官。
朋友之义
竹林七贤里山涛与嵇康最让人 说到的一件事便是嵇康写出的 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但 嵇康死后又毫无顾忌地将幼子 嵇绍托付给山涛,嵇绍在山涛 的照拂下位至侍中郎,后在西 晋“八王之乱”中护卫晋惠帝 (司马衷,就是那位老百姓都 不上饭快饿死了,他问那他们 为啥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身 中百箭,血溅帝衣,享年五十 二岁。
南京西善桥七贤砖画中所见竹林排名
元205年),阮籍生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嵇康生于黄初 四年(公元223年)8是七贤的老大哥。又“(山涛)与嵇康、 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9,”七贤的另 外两个核心人物嵇康、阮籍,都是通过山涛才相互认识的。而 “向秀,字子期……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很明显 向秀也是通过山涛的介绍才加入到七贤的团体里面的。如果没有 山涛,就不会有竹林七贤,把向秀排在山涛之前实在有点说不过 去。当然,向秀作为七贤后期的领袖是有资格排在第三位的,但 是笔者更加愿意相信画家这么安排,是有意识的要把山涛和王戎
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从左到右依次为:荣启期、阮咸、刘伶、向 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图卷(如图1)。这样拼合还有 应该是符合画家的本意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图中每个人物的 身下都有一个坐垫,而通过这个坐垫,我们可以确定图中的树木
涛排除在外。例如,宋代苏轼《和拟古》“明确提出“由来竹林 人,不数涛与戎。”王戎与山涛放弃竹林精神,主动追求功名利 禄,王戎更是十分贪财,家中核算,钻核卖李“,与七贤气质有 颇多不合之处。南朝人虽无此说,刘宋颜延之作《五君咏》”已 将山涛、王戎排除在七贤之外。 王戎二人被安排在整个画面的最右侧,与其他五贤区别开 来,符合当时“五贤论”的思潮,同时也兼顾到了七贤最为著名 的那种排名方法,在语言的文本里,这是比较难以做到的,但是 在图像里,画家通过一点微调,基本保留了两种七贤排名的原
・美术与设计・
大众文艺
南京西善桥七贤砖画中所见竹林排名
范健泉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南京西善桥两幅竹林七贤砖画应该视为一幅画,根据荣 启期位置.确认两幅画应该在嵇康与向秀闻拼合。以嵇康为中心得到
竹林七贤
历史学家王晓毅先生不认同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从汉晋时期佛经中“竹林”这一译名的出现频率质疑了陈先生提出的“托天竺竹林精舍”一说,并结合史料实地考察发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种植有“竹林”,之后又从时间和地点上论证了竹林七贤聚会的可能性,从而认为传统说法对于“竹林七贤”一名由来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竹林七贤 - 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赋》、《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
阮籍:传世作品《大人先生传》,风格与刘伶《酒德颂》相似,著有《达庄论》、《为郑冲劝晋王笺》等
刘伶:好饮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
向秀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历史上竹林七贤很有名,这七个人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历史上竹林七贤很有名,这七个人究竟都干了些什么?“竹林七贤”的名称出处及真伪之争“竹林七贤”是对魏晋时期七位士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的合称。
据现有文献记载,“竹林七贤”这一称谓,似乎应以东晋初著名史学家孙盛(生卒年代为公元302~374年,另有公元308年~379年、公元320~391年二说,《晋书》有传。
)撰写的《魏氏春秋》。
其记载曰:“(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后来,南朝宋时史家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将这段文字系于《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与孙盛大致同时的名士戴逵(生卒年代为公元326~396年,撰有《竹林七贤论》二卷,已佚。
今存佚文若干,收录于《世说新语》、《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袁宏(生卒年代为公元328~376年,《晋书·袁宏传》记载他撰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孙绰(生卒年代不详,据《晋书》有关记载,他与庾翼、谢安、王羲之等人交往甚密,撰有《至人高士传赞》二卷)在各自的著作中均对“竹林七贤”的有关事迹加以记载。
后来,南朝宋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任诞》、《文学》、《排调》、《德行》、《伤逝》)、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卷9《清水》)、《晋书·嵇康传》对“竹林七贤”这一称谓及诸人的行迹均有详略不等的记载。
由此可见,自东晋初孙盛等人以“竹林七贤”作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合称后,历代史家均遵循不违,没有疑义。
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首先对这一称谓提出疑义。
他认为,文献记载的嵇康等七人,“固皆支那历史上之人物也。
独七贤所游之‘竹林’,则为假托佛教名词Velu或Veluvana之译语,乃释迦牟尼说法处,历代所译经典皆有记载,”陈寅恪先生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至时至今日,一些史学研究者依然援引立论。
魏晋分流之竹林七贤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1,时代背景及政治特点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天下大乱,所以文化上比较繁荣。
一般天下大乱时思想,文化都比较繁荣。
好比春秋战国是的百家争鸣。
三大思想流派:儒学,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爱和伦理道德,更强调为政入仕,所谓学而优则仕老庄(嵇康、阮籍、刘伶、阮咸)追求自由,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的架构中展开自身的思想体系,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朴归真这样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山涛,王戎)玄学(七贤)运用道家的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形而上学的另一译名。
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融合道家和儒家的一种哲学2,时代人物精神面貌及特点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有点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魏晋士人所追求的是一种以自我解放,逍遥旷达,不拘礼法,放浪形骸,风流潇洒放荡不羁、潇洒飘逸、旷达超远、笑傲人生的气质,等为外在表现的人格之美,,为后人所仰慕既追求个性自由,文化人特有的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性格,是士族的双重文化性格,但两者的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逼迫,使魏晋士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焦虑、迷茫与失落。
就想我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
竹林七贤排名考究
竹林七贤排名考究摘要:竹林七贤指三国魏时的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七贤或文名大盛,或品行特异,或官阶显赫,因此他们的高蹈避世就成了人们论谈不休的话题。
本文通过拜读《世说新语》对他们有了粗浅的了解,便大胆对他们排名。
关键字:竹林七贤品性才气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
其云:“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想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位七贤。
”七贤所学大都以老庄之学为主,志趣相投。
但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尚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82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
由是通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世人常为谁为竹林七贤之首而争执不下,其中以嵇康、阮籍的拥护者最多。
我也曾为他们俩谁更胜一筹而烦恼。
随着对他们的深入了解,我逐渐将心中的天平偏向阮籍。
阮籍与嵇康是七贤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他们都出身于官吏之家,都与曹魏统治集团有一定的联系。
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层有过建功立业、报效王室的渴望,都以放达不拘的个性、飘逸飞扬的神采、超然尘外的精神解释了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成为魏晋时期文化精神的代表,对当时的文化风尚、审美情趣、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如《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这里面指的就是阮籍和嵇康。
我之所以会把阮籍排在嵇康之前,只要是因为两人性格以及处事方式的不同。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成,即“格义”之说。
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
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嵇康简介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
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
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简介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
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林七贤”都有谁?魏明帝曹叡撒手人寰后,将八岁的养子曹芳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氏于是大肆诛杀异己,一时间“天下名士减半”。
一些名士为了全身保命,只好去遨游山水,探讨玄理,时称“清谈”。
“竹林七贤”就是正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当初他们旨趣相投、彼此欣赏,时常相聚于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茂盛碧翠的竹林深处,故称“竹林七贤”。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与曹魏集团有一定的联系,但未身居要职,后来对待司马氏集团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招致杀身之祸,山涛和王戎则先后依附于司马氏集团,向秀迫于形势也步入仕途,其他人则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
“竹林七贤”是正史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抒写个人的精神苦痛和内心忧愤,诗歌多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文学史上称为“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中数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大,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嵇志清峻,阮旨遥深”,这是对嵇康和阮籍诗作的精当品评,也说明了二人的创作风格有很大不同。
阮籍(210—263),字嗣宗,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官至步兵校尉,故后世又称阮步兵。
阮籍善作“青白眼”,对于假仁假义的当权者和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他常以“白眼”相向,对于其赏识的人才用“青眼”相看,这就是后世“青白眼”这个典故的由来。
他以佯醉躲避现实,常常一个人驾着小车载酒出游,走到路的尽头就放声恸哭,在故作旷达的背后是不尽的无奈和悲伤。
阮籍是继曹植之后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当中。
这些诗作是他政治生涯与心理感受的真实记录,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写花木凋零、世事反复,或写鸟兽虫鱼命不由己的无奈,从多个方面折射了诗人内心的寂寞、痛苦和愤懑。
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竹林七贤”之详细介绍
“竹林七贤”之详细介绍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JIKANG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叔夜。
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
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
临刑,嵇康神色自若。
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
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
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
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 RUANJI一、家世出生及早年志尚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属河南)。
生于建安15年。
父亲阮瑀,是诗人、散文家,「建安七贤之一」。
为曹操亲随吏员,当时军国书笺多由他和陈琳两人草具。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得名由来】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背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淡、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特点】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嵇康(223~262)】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
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1、嵇康---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和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嵇康是精神领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也就是什么规矩、传统啊,都不要了,人活着就是潇洒、快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喝酒、吟诗、弹琴、嗑药,醉生梦死。
实际上凡是放浪形骸的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外表风光,内心沧桑。
嵇绍的父亲是嵇康,但他的性格和父亲完全相反。
嵇康喜欢无拘无束,类似于微博上的大V,粉丝众多,但口没遮拦,愤世嫉俗;而嵇绍忠心报国,一生在宣传正能量。
两个人都死于非命,嵇康被政府所杀,死得悲壮,临死前弹奏一曲的画面震撼千古;嵇康为保护皇帝死于乱军刀下,死得悲惨,临死前曾说的一句话流芳百世。
嵇康是官二代,从小聪明,博览群书,长大后成标准的“高富帅”,娶的夫人是曹操曾孙女。
他担任过曹魏的中散大夫(皇帝从官,有时承担传达圣旨的任务),世称嵇中散。
等到司马氏掌权,他几乎远离官场,躲进山林。
他和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他是精神领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也就是什么规矩、传统啊,都不要了,人活着就是潇洒、快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喝酒、吟诗、弹琴、嗑药,醉生梦死。
实际上凡是放浪形骸的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外表风光,内心沧桑。
因为他们反对司马氏,又无力抵抗。
只能在微博、朋友圈晒美酒、晒诗词,彼此点赞,纵情声色。
但不是所有人都躲得掉的,谁让你名气太大呢?大将军司马昭请嵇康出来做官,其实就是逼着这个大V表态,你到底站到哪一边。
他不肯出山,因此种下祸根。
钟会还没有成名时,写了一本书《四本论》,想让嵇康点评。
又害怕嵇康看不上,在墙外面把书扔了进去,然后跑了。
等到钟会显赫后,胆气已壮,再次拜访嵇康。
嵇康不理他,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打铁。
钟会悻悻离开。
临走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随即向司马昭进谗言,嵇康被处死刑。
当天,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被官方拒绝。
临刑前,嵇康神色如常,在刑场上抚弹一曲《广陵散》。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酒中八仙都有谁?有什么故事?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酒中八仙都有谁?有什么故事?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有必要了解古代名家流派。
题目所指的,就是古代文人名士的合称,按时间先后顺序为: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酒中八仙—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
他们分别都有谁?各自又有怎样的故事?一: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220年)的7位文学家。
这7人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7位文学家,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
具体在诗、赋、散文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以说,建安七子与“三曹”代表了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
尤其七子璀璨文学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两汉,表现出了积极进步的因素。
曹操极度爱才,曹丕承继乃父风范,高度盛赞且礼贤七子,常与他们“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可见“建安七子”在当时影响力甚大。
建安七子中,唯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他6人历经汉末离乱之苦,投奔爱才的曹操后,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获得了稳定、富足的生活。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中,可以说个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前5位大家颇为熟悉,后2位陌生些。
1:孔融。
孔子20世孙,家学渊源,成语“孔融让梨”主人公。
孔融做过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喜宴宾客,评论时政,言辞激烈,因触怒曹操被杀,祸出口出,深为惋惜!曹丕在其死后,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文章。
孔融少有异才,很小就表现出过人见解。
孔融10岁时随父亲去京师洛阳拜见河南尹李膺,李膺不愿见陌生人,吩咐门人:“非名人及素有交往者,不得领进家中”。
孔融说:“我家与李君世代通好”,守门人遂领他进入。
李膺见到孔融,发现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就问:“你凭啥说我们两家是世交?”孔融说:“我家先君孔子与您的先人老子亦师亦友,所以我与您是累世通家的交情”,座中客人纷纷赞叹,这话出自10岁孩子口,不易。
客人中太中大夫陈炜听后,不以为然说:“人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可能就很普通平凡”,孔融听后马上回应:“听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众人听后,更是笑不可抑。
魏晋风度之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之竹林七贤嵇康: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爱好打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
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
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刘伶:擅长喝酒和品酒。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
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
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著〈酒德颂〉一篇。
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
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
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
山涛: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中国历代名家竹林七贤图
中国历代名家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
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
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唐孙位高逸图上海博物馆藏《竹林七贤图》残卷我们来结合“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个性特征来看砖画中的人物。
嵇康为“七贤”之首,是一个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
据文献记载,稽康“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砖画中的稽康正在抚琴,微微扬头举眉,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神情,给人一种旁若无人之感。
阮籍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喜好饮酒,且“嗜酒能啸”,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一样。
在“七贤”中,有“嵇琴阮啸”之说。
这块砖画中的阮籍侧身用口作长啸之状,很显然一幅嗫嚅忘形的样子。
《山涛传》中对山涛有“饮酒至八斗方醉”的记录,可见山涛也是一个酒鬼。
在这幅砖画中,山涛手执一酒碗,典型一个嗜酒如命的文士。
王戎为人直率,不修威仪。
此砖画中的王戎手舞如意,并配以钱箱、赤腿,姿态懒散悠闲,自得其乐。
宋佚名孔子见荣启期图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据文献记载,向秀“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道学家。
砖画中的向秀闭目倚树,似乎在对玄理深思。
刘伶嗜酒如命,“止则操卮执觚,动则契盍提壶”,大杯小盅,来者不辞。
砖画中的他手持耳杯斟酒,一副醉意朦胧之态。
阮咸通音律,擅弹琵琶,当然,这里的“琵琶”与现在的琵琶不同,它是一种被称为“阮”的弹拨乐器,相传这种乐器就是由阮咸发明的,有人把这种乐器叫做月琴。
画中阮咸挽袖拨阮,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
明仇英竹林七贤图荣启期是春秋时代人,其思想与以嵇康为首的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竹林七贤”有相同之处,所以也被一起加以推崇。
竹林七贤的排名和故事
竹林七贤的排名和故事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一文中认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
对“竹林”进行实地考证的学者大都不出以上二说,但尚存疑虑,并未真正地解决问题。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时期正始年间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
七人当时位于山阳县,每日纵情潇洒,喝酒纵歌,被称为七贤,再与地名结合,故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风格,诠释魏晋玄学的精髓,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后世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1、阮籍阮籍邻家少妇有些美色,他便经常与王戎前去买酒痛饮,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边。
还有一次,听说有一颇具才色之女,未嫁而死,阮籍虽不认识这个女子的父亲或者兄弟,不顾世人议论,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
他的母亲去世之后,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司马氏朝中为官的'礼法之士,他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给了稽喜一个大白眼;后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2、嵇康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对于司马氏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后山涛(山巨源)从司马朝中任职,遂做《与山巨源绝交书》。
后遭陷害,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排名考究摘要:竹林七贤指三国魏时的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七贤或文名大盛,或品行特异,或官阶显赫,因此他们的高蹈避世就成了人们论谈不休的话题。
本文通过拜读《世说新语》对他们有了粗浅的了解,便大胆对他们排名。
关键字:竹林七贤品性才气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
其云:“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想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位七贤。
”七贤所学大都以老庄之学为主,志趣相投。
但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尚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82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
由是通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世人常为谁为竹林七贤之首而争执不下,其中以嵇康、阮籍的拥护者最多。
我也曾为他们俩谁更胜一筹而烦恼。
随着对他们的深入了解,我逐渐将心中的天平偏向阮籍。
阮籍与嵇康是七贤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他们都出身于官吏之家,都与曹魏统治集团有一定的联系。
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层有过建功立业、报效王室的渴望,都以放达不拘的个性、飘逸飞扬的神采、超然尘外的精神解释了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成为魏晋时期文化精神的代表,对当时的文化风尚、审美情趣、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如《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这里面指的就是阮籍和嵇康。
我之所以会把阮籍排在嵇康之前,只要是因为两人性格以及处事方式的不同。
嵇康性格刚烈,处事过于决绝;而阮籍能屈能伸,较为灵通。
这在两人的文学作品中便可知一二。
最能表现嵇康的政治态度和刚烈个性的,是他的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山巨源即为山涛,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交谊深厚。
他原本退隐山林,但中道改节,投靠司马氏,在离职之际举荐嵇康代替自己。
嵇康以为是奇耻大辱,毅然作书与山涛绝交。
在书信中,她一方面痛责山涛变节从仕,一方面尽然描述自己傲视避俗的态度,极力推崇老庄,强调任真,毫不掩饰自己对自由放纵生活的喜好,他以犀利的文笔无情嘲笑官场上的虚文缛礼,宣称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而”,诸如:喜欢谁懒觉,但做官以后,守门的差役就要催人起床,令人无法忍受;不喜欢俗人,做官后却要与他们共事,真让人难以忍受······阮籍对司马氏提倡的名教礼法采取一种傲慢的嘲弄态度,甚至在信中写自己性情舒懒,头面常十天半月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领胞中略转乃起耳”,更是令那些不苟言笑的礼法之士气得火冒三丈。
嵇康自己也表示自己的志向和个性绝不易改,好比野性难驯的麋鹿。
全文嘻怒笑骂,随意挥洒,痛快淋漓,“非汤、武而薄周孔”,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司马氏的决绝态度。
其结果可想而知,嵇康不幸成为司马氏的眼中钉。
就如鲁迅所说:“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
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事实正是如此,嵇康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年仅39岁,一代奇才也就此陨落。
除此之外,嵇康擅长音乐书法,最善鼓琴,著有传世名作《广陵散》,他还工于草书,其磨叽“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称作草书妙品。
嵇康更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他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自己敬重的阮籍,没有交给向秀等其他人,而是交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
”尽管有这个绝交书,但在嵇康心中,他依旧视山涛为自己的知己。
嵇康如此,后人也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他的憧憬之情。
例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夸赞嵇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可见嵇康在后人中形象非一般。
相反,阮籍虽也反对名教,却没有嵇康那样彻底。
阮籍既对曹魏政权的腐败深感失望,又痛恨司马氏集团的夺权篡位,对时局的恶化表示深切的忧虑。
他不仅有“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的疑惧,而且面临这穷途失路的精神危机,他感叹“人生若尘露,天道竟悠悠”,似乎“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但又清醒的意识到“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
他希望能像云中玄鹤“一飞冲天”,又苦于“天网弥四野”。
他苦闷,他彷徨,他压抑,于是他把现实中无法发泄的愤懑和苦恼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于是也成就了《咏怀诗》八十二首。
相比嵇康的有言必进,阮籍却是曲折隐晦。
他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以冷淡的语言来表达炽热的感情,以荒诞的口吻表达严肃的主题。
这种含蓄也增加了诗的深厚读,给读者以联想与回味。
相比嵇康的离群索居,阮籍则是采取更为明智的“大隐隐于市”,他虽倾向与曹魏政权,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
不过有时候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他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了马氏授予的官职,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阮籍最后得以终其天年,享年五十四岁。
阮籍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在魏晋玄学和五言诗上,阮籍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学大师曹雪芹更是对阮籍青睐有加。
周汝昌先生曾指出:“梦阮”别号的背后可能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崇敬并非泛泛的。
曹雪芹名作《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也可与看到阮籍的影子。
可见阮籍对曹雪芹的影响非常之大。
明人靳于中更毫不吝啬地称赞阮籍人品之高尚,称他为“命世大贤”。
总结来看,空有一身傲骨是不够的,只有如阮籍一般进退有度,才能令后人铭记。
以我之见,排在阮籍和嵇康之后的应为山涛。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
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
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
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
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
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
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在即,"遂隐身不交世务"。
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
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
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着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
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
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
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
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
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
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
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至于他投靠司马氏,似也无可非议。
因为士人求知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他们想必也有所谓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
但他们拥有的纯知识的地盘却是如此之少,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其他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医卜星相"、"百工"的贱业。
法律、经济和管理也大多是吏胥的专利,琴棋书画之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读书与做官了。
在皇权垄断一切的社会,仅有一技之长以至鸡鸣狗盗者自不必言,就是有经纬天下之术的盖世英才,舍"货与帝王家"之外也少有一展身手的。
况且,山涛的政治才能十分出色,他任用贤才,多次直言劝谏,,他所举荐的人物,还被列名成册,当时称为《山公启事》。
且他为官期间,两袖清风,最后也是清贫而终。
在我看来,山涛的品格是无话可说,与阮籍嵇康相差的主要是在文学的造诣上。
山涛之后,应为向秀。
他专攻老庄之学。
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当时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
然而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便去世了,当时向秀的儿子还小,没有将父亲的注释光扬天下,被郭象将文稿窃取。
后世之人每每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视了向秀的显著功绩,不免令人惋惜。
在政治上,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他不得已顺应朝廷出仕,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
由此也体现了他压抑心中的傲然之气。
我认为,阮咸应名列七贤第五。
阮咸,阮籍之侄,两人并称“大小阮”。
他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狂浪不羁。
但无论在才气还是品性上,他都不如他的叔叔来的出色。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
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
”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为所用。
阮咸虽多处不及叔叔,但在音律上他可是当仁不让的大家。
他善弹琵琶,有一种琵琶甚至以“阮咸”为名。
他还有著作《律议》传世。
在我看来,阮籍既幸也不幸。
幸的是他有阮籍这样的叔叔,使其得以耳濡目染,并列为七贤、不幸也是因为阮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由于叔叔过于出色,阮咸必然会有自卑的感受,且从小想伴,这种精神的折磨是难以言喻的。
但论其音律上的造诣,我相信后人是不会吝于称赞的。
接下来应是刘伶。
对于刘伶,我对他的感情很复杂,有惋惜有称赞。
惋惜他的才能与报复不能得以施展,也称赞他的避世态度与方法。
他同嵇康阮籍一样,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被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最经典的一则故事便是:一次有客来访,见他不穿衣服在屋里喝酒,便责问他。
他却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在我看来,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表现不仅表现的他对名教礼法的否定,更是他才能的一种体现,只可惜了这一身才干啊。
王戎列于最后无可厚非。
他是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以为,也是最庸俗的以为。
他出生与富贵大家,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等官职,进爵安丰县侯。
惠帝是更是官至司徒。
他从事官职不想阮籍向秀一般迫于无奈,也不想山涛一般为了施展心中抱负,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