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资料.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 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 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 为什么?
P10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 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 何关系?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君权
中央 集权
统一
新儒学的评价
❖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探讨: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的比较
(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 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 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然后用儒统人家纪政思可策想一:,而汉禁法武止度帝其可起他明用学,儒说民生传知,播所咨和从询研矣治读”国其方他略学说的人求
取功名。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思考针:对(的1问)题根:据面材临料匈分奴析等董少仲数舒民提族出的的内“犯罢、黜诸百侯家王,国独 尊儒术反”叛的、含土义地是兼什并么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习题
百家争鸣1.《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这表明孔子主张()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2.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
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
这一变化反映出()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3.(2020·晋城一模)从殷商时期的“惟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4.(2020·厦门高三期末)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由此可见,孔子()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B.忽视尖锐的社会矛盾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5.(2020·如皋调研)春秋战国时期,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表明他()A.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B.主张发奋读书以明道救世C.提倡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6.(2020·黄山一模)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
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孔子的主张() 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7.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过程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_________(2)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3)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1)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_(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教斗争(1)概况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挑战。
(2)概况:唐中期__________________率先提出。
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_____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文艺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被誉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科技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传播:请为下列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使者进行正确连线: 中亚、天竺高僧西行天竺取经,成为佛学大师东晋的法显长安求法,带走佛经和诗文集唐朝玄奘法师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日本空海法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唐朝高僧鉴真经西域至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2.其他的交流(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_______ _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
(3)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____________等港口城市定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
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②私学兴盛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5、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
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
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D.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6、“春者天之所以生也。
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B. “天人感应”思想C.万物的本原是道D. “君权神授”理论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 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 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 与强力推行。(任答2点即可)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 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
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
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
行。
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A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 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 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 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 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
也夫木羲。治之《缘天人明保夫下也夷天犹。待留反以下 曳 臣访君对民之 ( 之录主君大 与》y为制è,君主,本。非,拖专(一名拉制民人异)(本之而大君思所实木臣想同能然分耶治,,。,治…民而…)贵分君;君—治与君轻—之臣臣)摘以,;自群共黄工曳宗。 材料二平史等论。
是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儒家思想被尊崇、长期盛而不衰的原因
①主要在于其思想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适应 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②统治者的推崇。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 思想的优秀成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 行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020/8/1
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积极成分,又有哪些 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摈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社会
2020/8/1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孔子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孟子、荀子 →秦朝时期,遭到打击---焚书坑儒
2020/8/1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的背景
⑴.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⑵.目的:为了恢复生产,稳定民心
减轻田租 2.无为而治的表现 释放奴婢为庶人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徭役和赋税
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
3.无为而治的影响
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020/8/1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中央集权
2020/8/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和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 的。
• 请问:你觉得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请结 合秦汉历史史实指出依据。
2020/8/1
2020/8/1
2020/8/1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权神授”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 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不败国知 乃家自 至将省 。有,”失又“道出天之怪人败异合,以一而惊,天惧天乃之人提思先,感请出想出尚天应问“的灾不人”:君 目感害知董权 的应以变仲神 何”遣,舒 授 在告而, ? 知伤,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作用 统一思想,加强中 央集权 君权
加强君权
缓和社会矛盾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中央 集权
统一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新儒学的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成就: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 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 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 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派张骞出使西 域等。 关系: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为以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汉武帝
董仲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理学的集大 开创心学 成者
心 是天地万物的渊 心即理也, 客观事物中 源
主 张 哲学 伦理
内心反省:发明本心, 致良知 格物致知 “理”是 世界的本原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 儒家的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 就是 人性。要 “存天理,灭人欲”
一个朱熹,四个故里 2010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 周年纪念日。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 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 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 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 礼”。这固然是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资源 经济而博弈,不过也彰显了朱子文化对地域社 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高三历史
冯艳芬
考试说明及课标要求
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 成为主流思想的 史实。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 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代 儒学的发展。
明清之际的 儒学思想
列举李、黄、顾、 王等思想家,了解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 的发展。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 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 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 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 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 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 大作用。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配人教版)第4单元测评
第四单元测评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光武时期,锡光、任延分别为交阯、九真两郡太守,“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A.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推行B.区域文化的发展与民族交融C.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2.下面是元帝国构建示意图。
据图可知,元帝国()A.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C.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D.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3.康熙五年(1666年),朝廷令各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许在附近府县考试,文义通达,每县额取两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题准,云南土官族属子弟及土人应试,附于云南等府,三年一次。
这反映了清朝前期()A.西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差异大B.政府利用文教增强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C.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D.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区得到空前发展4.东汉广陵王刘荆,其墓中出土的玻璃残片,经检测后与古罗马暗蓝色玻璃成分相同。
这可用于说明()A.东汉与罗马的经济交往频繁B.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证实C.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D.科技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手段5.元丰三年(1080年),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之一,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正式颁行,促进市舶制度逐渐成熟,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
它的颁布()A.促进了王安石变法成功B.保证了宋朝政府财政收入C.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D.瓦解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6.据《广东通志》记载:“隆庆间始议抽银……每一舶……该纳银若干……估税完后,贸易听其便。
每年税银约四万余两备饷。
”据此可推断,明隆庆年间()A.海禁政策有所松弛B.广东是海关税收的主要来源C.仅有广州一口通商D.政府放弃对来华贸易的管控7.16世纪,法国思想家博丹主张国家内部必须存在某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即“主权”,并指出只有当主权得到普遍承认时,一个国家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层级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1.汉初的“________”:采取________政策,推动国力恢复与强盛,逐步不适应社会发展。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适应了加强________、巩固统一的需要。
答案:一、1.无为而治休养生息2.中央集权【问题导思1】汉初儒家思想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初尚未复苏。
(2)儒家思想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3)秦末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无为”思想更有利于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统治秩序。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思想来源:以________思想为基础,糅合道家、________、阴阳五行家思想而形成。
2.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________”和“________,独尊儒术”。
(2)宣扬“________”,并提出“天人合一”和“________”。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
答案:二、1.儒家法家2.(1)大一统罢黜百家(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问题导思2】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学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提示:针对当时的王国问题和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而提出“三纲五常”。
【预习检测1】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春秋大一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
答案:B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1.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重用儒者参与国政。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北宋五子及其主张:
(1)周敦颐: (2)邵雍: (评价)
(3)张载:开创理学中“气学”
(4)程颢、程颐: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1、朱熹的地位: 2、主要思想及贡献: (1)在理气关系方面: (2)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 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 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4)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 《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 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朱熹理学的影响:
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道家 老子 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
演变、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主 张“无为而治”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爱人 为政以德足 食…民信之
孟子
仁政பைடு நூலகம்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大
陆
台
湾
香
港
越
南
首
尔
柏
林
孔庙
孔 庙 浮 雕 石 柱
——
孔
林
孔子及其 家族的专 用墓,也 是目前世 界上延时 最久、面 积最大的 家族墓地。
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争夺霸权, (3)阶级关系:
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复习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政治: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经济: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民族关系: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东汉灭亡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魏:220年,曹丕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的建立和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卷入西晋内战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1)东晋时期: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时期: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较少,政局相对稳定;晋室南移,东晋南朝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2)表现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前秦: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3、北魏(1)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③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仿照汉族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北朝(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察举制和科举制
自主学习: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回顾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归纳察举制 、科举制的 主要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①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定期察举;科举 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②察举制以取人为标准,德行、经术、吏能、文法等,都是被举 的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 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考试成绩是能否得官的 关键。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 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 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P11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 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 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汉王朝最高 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P11学习思考: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 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 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 象? 答案提示:现象: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 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 普遍重视。看待: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追求功名 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 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 来?”太子以下的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
★唐朝时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 一现象,实质上说明唐朝科举制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明确规定了对考试人员的资格限制 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课堂小结
汉代儒学是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①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②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咨询治国方略; 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④推行察举选官制,成为儒者藉以步入政治舞台的 阶梯
课堂练习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 b.使儒学走向低潮 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②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 “焚书坑儒”? ③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中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人)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 进“天人三策”,建议“诸 不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 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 创立新儒学,为此后两千余 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是 积极可取的?又有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主张。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 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 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 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 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 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 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的改革
太学: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郡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 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3)对政权: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 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兴起了太学清议,即太学生的议政活动, 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 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 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春秋繁露》
汉武帝
董仲舒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考纲规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结构
◆儒学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察举制和 科举制
◆儒家学说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 评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 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树之书? ①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文化氛 ——唐·章碣 《焚书坑》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积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 围较宽松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 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秦朝: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思考: 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消极: a.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社会发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加强思想控制 展进步,是文化史上的浩劫。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C.被主流文化批判为“灭学之祸”
历史探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 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 本”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 导作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仁者, 爱人”是儒学的思想核心。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够帮助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修己安人”、“正 心修身”的主张也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性格,因 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只要赋予中 国传统儒学以新的时代涵义,就可以推动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成就: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 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 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 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派张骞出使西 域等。 关系: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为以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问题探讨
阅读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2)作用:思想统一 ,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 4)现实的需要: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 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思想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 (3)实质: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统一 ; 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 (1)含义:为保证“大一统”的实现,主张大力倡导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儒生,咨询治国方略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儒家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传播和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取功名。 请思考:( 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 针对的问题: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犯、诸侯王国 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 反叛、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 (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作用 统一思想,加强中 央集权 君权
加强君权
缓和社会矛盾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中央 集权
统一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新儒学的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B
★科举制的实行,是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主 要原因在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 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 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