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 来?”太子以下的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
★唐朝时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 一现象,实质上说明唐朝科举制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明确规定了对考试人员的资格限制 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B
★科举制的实行,是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主 要原因在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 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 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
C
历史感悟: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P11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 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 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汉王朝最高 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P11学习思考: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 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 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 象? 答案提示:现象: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 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 普遍重视。看待: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追求功名 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 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 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 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问题探讨
阅读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2)作用:思想统一 ,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 4)现实的需要: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 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思想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 (3)实质: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统一 ; 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 (1)含义:为保证“大一统”的实现,主张大力倡导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儒生,咨询治国方略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儒家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传播和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取功名。 请思考:( 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 针对的问题: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犯、诸侯王国 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 反叛、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 (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成就: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 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 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 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派张骞出使西 域等。 关系: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为以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汉武帝
董仲舒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考纲规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结构
◆儒学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察举制和 科举制
◆儒家学说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 评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 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树之书? ①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文化氛 ——唐·章碣 《焚书坑》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积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 围较宽松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 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秦朝: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思考: 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消极: a.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社会发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加强思想控制 展进步,是文化史上的浩劫。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C.被主流文化批判为“灭学之祸”
课堂小结
汉代儒学是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①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②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咨询治国方略; 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④推行察举选官制,成为儒者藉以步入政治舞台的 阶梯
课堂练习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作用 统一思想,加强中 央集权 君权
加强君权
缓和社会矛盾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中央 集权
统一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新儒学的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 b.使儒学走向低潮 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②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 “焚书坑儒”? ③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中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人)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 进“天人三策”,建议“诸 不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 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 创立新儒学,为此后两千余 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是 积极可取的?又有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主张。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 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 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 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 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 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 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的改革
太学: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郡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 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3)对政权: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 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兴起了太学清议,即太学生的议政活动, 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 文化趋势? 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 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 影响的看法。 答案提示: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 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 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 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的比较
政策
原因 不 同 点 态度
“焚书坑儒”
秦刚统一;秦统 治受到儒士攻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国力强盛;董仲舒发 展儒学,适应了现实 统治的需要
排斥、打击
尊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 同 点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 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作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人们思想,不 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历史探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 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 本”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 导作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仁者, 爱人”是儒学的思想核心。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够帮助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修己安人”、“正 心修身”的主张也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性格,因 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只要赋予中 国传统儒学以新的时代涵义,就可以推动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 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 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 为什么?
P10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 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 何关系?
(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 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 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春秋繁露》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察举制和科举制
自主学习: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回顾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归纳察举制 、科举制的 主要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①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定期察举;科举 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②察举制以取人为标准,德行、经术、吏能、文法等,都是被举 的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 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考试成绩是能否得官的 关键。
③察举制下,被举者有布衣平民,也有大量仕于州郡的官吏和朝 廷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考课的成 分;科举制仅是一种入仕制度,未入仕的士子通过各级考试后, 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做官资格,此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才能做官。
④察举时代,学校与察举基本上为互不相涉的两种途径。太学生 也可以通过察举做官;科举制度下,学校制与考试制是相互配合 的,且日趋紧密,即士子须先入国子监或地方学校为生员,通过 乡试成为举人之后,方有资格参加中央会试,即所谓“科目必由 学校”。
★唐朝时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 一现象,实质上说明唐朝科举制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明确规定了对考试人员的资格限制 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B
★科举制的实行,是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主 要原因在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 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 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
C
历史感悟: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P11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 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 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汉王朝最高 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P11学习思考: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 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 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 象? 答案提示:现象: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 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 普遍重视。看待: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追求功名 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 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 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 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问题探讨
阅读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2)作用:思想统一 ,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 4)现实的需要: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 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思想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 (3)实质: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统一 ; 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 (1)含义:为保证“大一统”的实现,主张大力倡导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儒生,咨询治国方略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儒家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传播和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取功名。 请思考:( 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 针对的问题: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犯、诸侯王国 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 反叛、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 (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成就: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 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 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 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派张骞出使西 域等。 关系: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为以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汉武帝
董仲舒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考纲规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结构
◆儒学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察举制和 科举制
◆儒家学说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 评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 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树之书? ①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文化氛 ——唐·章碣 《焚书坑》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积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 围较宽松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 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秦朝: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思考: 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消极: a.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社会发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加强思想控制 展进步,是文化史上的浩劫。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C.被主流文化批判为“灭学之祸”
课堂小结
汉代儒学是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①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②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咨询治国方略; 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④推行察举选官制,成为儒者藉以步入政治舞台的 阶梯
课堂练习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作用 统一思想,加强中 央集权 君权
加强君权
缓和社会矛盾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中央 集权
统一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新儒学的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 b.使儒学走向低潮 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②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 “焚书坑儒”? ③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中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人)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 进“天人三策”,建议“诸 不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 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 创立新儒学,为此后两千余 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是 积极可取的?又有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主张。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 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 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 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 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 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 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的改革
太学: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郡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 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3)对政权: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 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兴起了太学清议,即太学生的议政活动, 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 文化趋势? 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 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 影响的看法。 答案提示: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 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 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 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的比较
政策
原因 不 同 点 态度
“焚书坑儒”
秦刚统一;秦统 治受到儒士攻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国力强盛;董仲舒发 展儒学,适应了现实 统治的需要
排斥、打击
尊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 同 点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 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作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人们思想,不 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历史探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 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 本”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 导作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仁者, 爱人”是儒学的思想核心。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够帮助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修己安人”、“正 心修身”的主张也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性格,因 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只要赋予中 国传统儒学以新的时代涵义,就可以推动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 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 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 为什么?
P10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 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 何关系?
(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 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 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春秋繁露》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察举制和科举制
自主学习: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回顾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归纳察举制 、科举制的 主要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①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定期察举;科举 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②察举制以取人为标准,德行、经术、吏能、文法等,都是被举 的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 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考试成绩是能否得官的 关键。
③察举制下,被举者有布衣平民,也有大量仕于州郡的官吏和朝 廷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考课的成 分;科举制仅是一种入仕制度,未入仕的士子通过各级考试后, 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做官资格,此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才能做官。
④察举时代,学校与察举基本上为互不相涉的两种途径。太学生 也可以通过察举做官;科举制度下,学校制与考试制是相互配合 的,且日趋紧密,即士子须先入国子监或地方学校为生员,通过 乡试成为举人之后,方有资格参加中央会试,即所谓“科目必由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