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合集下载

书法的中庸之美

书法的中庸之美

书法的中庸之美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书法中,中庸之美表现为和谐、平衡和自然的美感,强调笔画的轻重、粗细、快慢、刚柔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在书法中,中庸之美也表现在空间布局上。

比如,在书写单个字时,笔画之间要相互呼应,整体和谐;在排列字距时,要注意整体美观,不能过于拥挤或过于稀疏。

此外,在书写整篇文字时,也要注意篇章的布局和整体效果,使整个作品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在书法中,中庸之美还表现在精神内涵上。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书法的中庸之美,也是与人的中庸之美相通的。

它强调内心的平和、淡定和宽容,以字如其人的方式表现出书法家的人格魅力。

总之,书法的中庸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平衡、和谐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书法的中庸之美。

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对文艺

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对文艺

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对文艺
中国传统思想对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强调人文精神、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在文艺方面对于审美观、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早期的文学中,儒家思想强调文学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和道德的重要载体,注重文学创作中承袭传统、弘扬美德和传承文化。

此后,由唐诗宋词等经典的兴起,进而形成了律诗、词、曲等多种文学体裁。

这些文学体裁在文学技艺上突破传统,同时又凸显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特质。

与此同时,在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儒家思想也对文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强调美与德并重,对表现出“崇尚德行”的审美趣味。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思想对于文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也为文艺的创造、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以及它为现代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分封制国家时期的末期。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

孔子的学说主张“仁”,即爱心、仁慈、公正、忠诚和勇气,这些都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挑战了其他学派的观点,包括道家、墨家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和维护关系和谐,这个思想被广泛应用到家庭,社会和政治领域。

在家庭领域,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的平等和和谐。

对于儒家学派来说,父母应该提供儿女的照顾和教育,而儿女则应该对父母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领域,儒家主张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希望社会得以稳定发展。

在政治领域,儒家学派发起了许多道德革命,认为国家应该有一套尊重和保障民众权利的法律规范。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可见于多个方面。

它对诗歌、书法、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学派认为诗歌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书法可以表达品格和修养,音乐可以提高情绪和品位。

儒家思想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前代如《左传》《史记》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受到广泛阅读。

同时,儒家学派通过兴办学校系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现代中国的发展中。

儒家思想提倡尊敬老年人,注重家庭义务和社会秩序等等,这些都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经历着巨变,从社会体制到文化格局都在不断的调整和改变,而儒家思想则成为了不断进步的基石。

迄今为止,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与现代延续和发展,为社会发展与和谐做出了众多的贡献。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关系略论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关系略论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关系略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书法的时代风格与特定社会文化思潮之间关系甚为密切。

就儒、释、道三家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程度来看,儒家是最大的。

受儒家思想影响,人们将书法艺术活动,统统纳入自我身心修养的轨道。

本文还进一步确证了晋代的玄学、宋代的朱程理学、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分别对当时的书法风格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传统文化风格思潮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关系是近年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深入这一广袤的领域对于书法理论工作者是十分艰难的历程,也是书法理论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本文不揣浅陋,就这一问题作简要阐述,以就教方家。

中国书法因何而生?为什么书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样式?这是几千年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面对这种千古难题,当代的书学理论工作者不遗余力把思维触角伸向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根问祖,穷微测奥。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研究的深度是盛况空前的。

要想跨入传统文化的疆域寻找对中国书法产生作用的那些文化因子,就必须熟练地驾驭传统文化,才能恰当准确地对中国书法的文化背景作出令人心悦诚服的解释。

对于书法美学研究者来说,深入传统文化是困难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当我们站在传统文化的顶峰,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书法问题,弄得水落石出。

书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必将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制约是决定性的,所以我们应该把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关系看作当今书学研究的崇高目标之一。

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近些年,随着本土文化的升温,许多学术界的有识之士积极呼吁并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

完全可以这么说,只要是研究书法稍微深入一点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触摸到传统文化,都不由自主地热爱传统文化;一个对于传统文化只是道听途说、浅尝辄止的人,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研究迟早是要搁浅的。

首先以中国书法作为立足点,寻绎并考察了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

书法的地位与影响力

书法的地位与影响力

书法的地位与影响力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汉字为基础,结合了绘画和文字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书法的地位和影响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古代,学习书法被视为绅士教育的重要内容,被用来培养人的修养和品德。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与道德的结合,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手段。

因此,书法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具有独特的地位。

另外,书法的地位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上。

通过书写汉字,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亲近先贤的思想与情感。

而且,中国古代文人、政府官员等都被要求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以展现自己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因此,书法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对于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书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书法不仅在文化领域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学习书法对于个人的修养和人格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法需要人们具备专注力、耐心和毅力,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技巧。

这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培养了人们的坚韧性格和自律能力,对个人的品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书法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产生更大的艺术效果。

例如,书法与绘画、雕塑相结合,可以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视觉体验。

同时,书法作品也可以与音乐、舞蹈等非视觉艺术形式相结合,产生更丰富的艺术表达。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创作出更具创新性的艺术作品,也能够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

再次,书法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书法作品可以更方便地被大众所接触和传播。

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与他人交流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浅析儒家思想与书法的“中和之美

浅析儒家思想与书法的“中和之美

浅析儒家思想与书法的“中和之美摘要: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称为形象化的哲学。

中国书法长期受到以中庸为主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和之美”最终成为艺术的灵魂。

关键词:书法艺术;儒家;中和;中庸一、中和之美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从宏观来看,中国的书法是由黑色的线条和净白的纸面构成,黑白二色便形成了和谐的艺术形象,“中和”、“中庸”思想便在汉字书写过程中无意识的体现出来。

从微观来看,中国的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方面都渗透着这种思想。

“中庸”、“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和之美在书法技法中的体现“中和之美”的要求表现在书法技法上,是要求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等形式因素“变化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使书法作品整体更和谐统一。

首先,“中和之美”在书法用笔和结字方面的表现有,要求笔笔中锋,要“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

”如王羲之的书法,他的字字形平稳,但又有欹侧之势;字构肥瘦适中,宽窄相宜,《兰亭序》、《十七贴》等都体现了端庄雅正的风格。

最后,在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层次中,也应遵循“固中致和”的法则。

张绅《法书通释》说:“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

终篇结构:首尾相应,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

至于用笔、用墨,亦是如意;浓淡枯瘦,皆要相称,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如织锦之法,天地之间,须得要耳。

”这就是说,只有每一笔画、每一个字和整幅的章法布局达到相称,即“中”,这三个层次才能达到协调统一,即“和”。

这样,整幅作品便可称为“中和美”。

三、中和之美在书论中的体现此外,“中和之美”在书论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甲骨文时代。

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的主要方面: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在书法中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与天地大道的和谐。

儒家思想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书法中力求通过笔触的流畅与灵动来表达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2.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意境上。

佛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书法中常运用各种抽象符号和象征性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意境。

3. 道教文化:道家文化中强调修养心性和追求自然之道。

书法作为一种自由表达和修炼的艺术形式,与道教的追求相契合。

道教的独特的意境和哲学观念也为书法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

4. 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气韵生动”、“神韵超脱”等概念,这些美学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中国书法强调墨韵、笔意和结构的完美统一,力求在字意与艺术表达之间达到和谐的平衡。

5. 传统文人雅士文化: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书法艺术有极高的推崇和追求。

他们经常将书法与诗、画、骈文等结合,致力于通过书法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

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书法的思想与审美理念,使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并追求在字意与艺术表达之间达到和谐的平衡。

这种影响持续至今,仍旧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础。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_记录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_记录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读书札记1.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导论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艺术观念形成与演变的初始阶段。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章节主要探讨这一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在先秦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崛起,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工艺品上,体现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进入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艺术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汉代艺术注重写实与夸张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代也是艺术观念向哲学思考转变的重要时期,儒道思想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观念,深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艺术观念的发展,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艺术观念的演变。

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时,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学研究法和艺术批评研究法等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挖掘当时的艺术品实物资料;通过艺术批评的视角,分析当时艺术观念的特点和价值。

也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以期更全面地揭示艺术观念史的演变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初创时期,也是其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这一时期艺术观念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今后的艺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更多的艺术观念史资料,揭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人类文明之始,艺术便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印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多重影响

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多重影响

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多重影响作者:程志杰来源:《经济·艺术商业》2019年第02期书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态,并能够长期繁荣发展、历久弥新,其生发的内在动力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

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演变史也是传统文化的發展史。

探讨传统文化因子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以及学书者应该在习书过程中所要强化和遵从的学理逻辑。

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书法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题铭。

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以及手札、手卷、扇面、中堂、条幅、对联等多种形式,书法一直散播着独有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书法作为实用的书写载体,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是人们进行书面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

因此,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文化风貌、社会心理,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或许在书体追求、审美追求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在发展和传承中记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精髓,是传统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媒介。

传统文化精髓寓于书法艺术之中可以说,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文化精髓成一体。

中国文化贯穿着“天地合一”、“贵和尚中”、“兼容并蓄”的特征,在事物发展中强调整体“和合”的思想,肯定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坚持事物发展的“海纳百川”境界,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状态。

书法的思想境界也讲求和谐,书法的结字、章法、布局、笔意、气韵均追求自然的和谐之美。

笔画间的映带关系,顾盼体势,将字的个体置身于章法的全局中,讲求部分与整体,整体与部分的兼顾补充,以达到全局的和谐分布。

众所周知的《兰亭序》,其章法整体雅致均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

可见,点画运动中,能相互牵动,且彼此生发映衬;横竖行间排列,参差相衔钩带,节奏韵律和谐。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孔子之道,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孔子之道的主要影响:一、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孔子之道促进人类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5000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学,孔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以前数千年文化的继承总结、凝练提升。

孔子提倡“天下为公”的观念,指人的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儒学注重人性和人的价值,考虑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处理人情和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二、传播仁爱精神孔子之道促进仁爱精神的传播。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儒家的仁爱精神、敬畏观念,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培育有重要价值。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孔子之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建构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孔子之道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体系强调道德修养,提倡人们在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以达到个人品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五、影响书法艺术发展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书法,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及真、善、美等美学理念,不仅影响到统治阶层,还体现到了日常的文化生活中。

书法艺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孔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社会行为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在中国书法艺术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书法被视为一种身心兼修的艺术,能够培养人的美德和智慧。

儒家认为,书法是一种能够锻炼自律、调节情绪的艺术,能够帮助人培养自制力、沉着冷静、专心致志的精神。

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认为,书法是文化的结晶,是一种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艺术。

因此,儒家认为,书法应当追求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应当只注重形式。

2、强调书法的自然之美。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人类最为崇高的榜样,书法应当追求自然的美。

因此,儒家认为,书法应当追求曲线优美、笔画流畅的书写效果,而不应当强行压抑自然的曲折。

3、强调书法的精神内涵。

儒家思想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方式。

因此,儒家认为,书法应当追求精神的完美,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完美。

书法应当能够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能够成为一种身心兼修的艺术。

4、强调书法的规范性。

儒家思想认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书法也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

因此,儒家认为,书法应当追求统一、和谐、美观的书写效果,而不应当放任个人的情绪、感觉。

总之,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赋予了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内涵、自然的美、精神的内涵、规范性,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了一种综合了文化、艺术、精神修养的艺术形式。

简述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简述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思想体系涉及到政治、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儒家思想中,礼乐合一是其重要的艺术观念之一。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心,使人产生愉悦之情,同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礼则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礼仪的规范行为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礼乐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音乐和舞蹈一直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认为,音乐和舞蹈应该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既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又要表达出艺术的美感和情感。

在中国的音乐和舞蹈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儒家礼乐合一思想的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的音乐和舞蹈中经常使用对称、平衡、协调等元素,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

除了音乐和舞蹈之外,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儒家强调艺术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表达出美感和情感。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传统礼仪和规范的体现,例如在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对称、平衡和协调等元素,在书法中经常出现的篆、隶、楷等字体,以及在雕塑中经常出现的对称、比例和形式等。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它为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艺术指导。

心善贵千金, 人勤生百福!书法

心善贵千金, 人勤生百福!书法

心善贵千金,人勤生百福,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又是一种文字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代表着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情感表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从心善贵千金、人勤生百福和书法艺术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共享书法的美与魅力。

一、心善贵千金1.心善是一种内在修养心善是指内心善良、善于修身养性的品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心善受到高度的推崇,被看作是人格的基本素养。

而书法就是一种体现心善的艺术形式,它要求书法家心地纯正,情感真挚,才能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2.心善在书法创作中的体现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要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作品,用真挚的情感去书写每一个字,每一笔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正能量。

从书法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家内心的善良和美好,这也是书法作品具有强大魅力的原因之一。

3.心善与书法的关系心善不仅是书法家创作的内在动力,更是书法艺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书法作品通过对心灵的净化与超越,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品格和修养,更能够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向善行善,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受益良多。

二、人勤生百福1.人勤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勤是指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的品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勤是受到极大尊重的,也被认为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而书法正是一种需要不懈努力与勤奋的艺术形式,只有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才能取得成就。

2.人勤在书法创作中的体现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心血,进行刻苦的练习和不断的钻研,才能获得成功。

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各种技法的精妙和情感的深刻。

3.人勤与书法的关系人勤与书法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

书法艺术中的勤奋努力成就了优秀的书法作品,而书法作品也激励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勤勉与进取的态度。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也是在教育人们努力进取的正能量,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和”观——学习书法形式美的路径

“中和”观——学习书法形式美的路径

712022/02 No.240“中和”观—学习书法形式美的路径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儒家“中和”思想,将“中和”观的具体内涵和书法艺术的形式美紧密联系起来,从点画、字形结构和章法布置三个角度入手,讨论书法艺术中的“中和”之美,并将“中和”作为衡量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标准,并通过列举古代经典碑帖来阐明“中和”观对学习书法形式美以及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和;形式美文_王茂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引言一件书法艺术作品,除了文字内容,还有更为重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形式方面的元素。

“形式美”作为书法艺术美的本体,发挥着基础和决定性作用。

书法形式美感程度的高低与形式中所包含元素的多样性、矛盾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纵观书法史长河,古代所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帖以及传世书论中所阐述的“中和”思想以及书家的“中和”观如同主心骨一般对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仅是在古代,直至今天,“中和”观对我们临习和创作过程仍然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中和”观早在上古时代,“中和”观就已经发轫。

尧曾经对继承者舜说道:“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1]292其中的“中”大致指的是“中间”“正确”“公平”之意。

明确提出“中和”概念的是孔子,并且该观念可见于丰富的儒家经典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中庸”与“中和”有着极其相近的含义,郑玄将“中庸”解释为使用“中和”,将“庸”当作“使用”之意。

由此可见,“中庸”最初含义为“用中”,只是后来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中庸”和“中和”二者所涵盖的范围出现了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

《中庸》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2]可以说,“中”就是指天下之“大本”、天下事物之根源,“和”则指人的情绪释放要符合节制而不过分。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这句话是说“和”是天下各事物通行的准则。

所以说“中”“和”共同构成了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审美趋向的不断变化,和书法家的不断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书法传统。

这些优秀的书法传统对于推动中国书法整体的发展,推动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思想观念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书法活动中最高指导原则。

例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这些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成为书法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的思想贯穿于三千多年的书法长河之中,是一条重要的血脉,在其中起作用的是一种潜美学,也就是审美上的潜在、转折的制约。

它通过对人生的指导,隐秘地反映在书法的创作中,这也致使中国书法始终是以和谐自然、和谐社会作为终极价值。

同时儒家思想又成了书家精神的调节剂它着眼于书家的带有共性色彩的人格塑造。

统观儒家思想和审美倾向对书法美学的影响是中和之美。

这个思想形态影响所及,在中国书法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

纵观中国书论,无不以孔子“中庸之道”思想为轴心。

项穆提出中和的审美思想,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他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况夫翰墨者哉。

”黄惇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说:“项穆的《书法雅言》自始至终围绕中和二字论书,所谓规矩从心,中和为的。

在文章中,他论‘古今、辨体、规矩、神化、取舍’无不以‘中和’观照。

”我们从《书法雅言》的17章论述中都可以看到中和思想的影子。

可见,中和的美学思想在项穆的书学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深刻。

项穆的中和美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

关于“中庸”一词,何晏注《论语》:“庸,常也。

中和可常行之德也。

”郑玄注《礼记》说道:“明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宋代文人的文化审美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宋代文人的文化审美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宋代文人的文化审美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导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文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对于艺术与文学的追求以及其表现方式,与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宋代文人的文化审美观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相互影响和共生的特点。

审美观念中的儒家元素宋代文人深受儒家启蒙教育影响,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有着高度关注。

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他们对于艺术、诗词和书法等方面审美观念中。

1. 和谐美学孔子强调“中庸”思想,即避免极端和偏颇,追求一种均衡之美。

宋代文人通过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感悟,追求一种整体达到平衡、协调、和谐之美。

2. 空灵意境孟子主张创造性变化与物我合一,在审美观念中提出了"想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宋代文人在诗词和绘画中追求一种抽象而深邃的空灵之美,通过文字和画面表达内心的感悟。

3. 德行与艺术儒家强调身体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文人将这种德行融入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他们追求高尚情操与高品位的审美标准,并倡导以才学和素养来衡量一个人的审美修养。

儒家思想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宋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规范约束与反叛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对于宋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而,这种权威性也限制了文人在创造性表达上的自由。

一些文人开始寻求独立自主的精神追求,并试图挑战传统观念,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中探索新颖和非传统的创作方式。

2. 文人与士大夫身份儒家思想将文人视为社会中的精英,理应以德行和追求真理为其核心素质。

这种身份认同使得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承担一种教化和指导的责任,他们通过艺术传递正统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风气。

3. 儒学知识与文化积淀儒家思想为宋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知识基础。

从儒学经典到历史故事、哲学思考等方面,都成为宋代文人灵感的源泉。

这些知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取向,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艺术创作内容的思考和探索。

儒家观念对书法的影响

儒家观念对书法的影响

儒家观念对书法的影响中国古代视文字为神圣,逐渐升华为具有强烈精神的书法艺术。

这种精神主要来源于儒家和道家。

崇尚儒家,礼乐,礼义,乐。

他们把艺术美看作是善的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从而通过与善相关联的美来影响人们的心灵。

他们以严学为第一义,进行模式探究“道”,使人规范,使庄重典雅的风格始终成为中国书法的正统。

各类书籍都有规范的人物形象,注重内在美,从而体现人的美。

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强调临摹,信以为真,不允许自作主张。

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书法的打字和定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变化缓慢。

在儒家看来,人到七十,才能“为所欲为”,才能改变。

在中国的古书理论中,提到了书法的目标:“观天地,促圣人之情。

”在疑析论中,要对付庸俗的儒家,使文学家“穷则能留名,能尊主讲和”。

所以,首先要求学书的人必须先修身,然后才能“正字”。

“但是,学书本只是一种技能,却是关键时刻。

那些素质高的,有点画的,有自己清新、正义、优雅、得体品味的,虽然激情失意,令人印象深刻,但暴戾暴戾,必然会露出弦外之音。

所以他们那一代人写道德,写政绩,写文章,写道德的人很多。

这种要求人格完善,把艺术真实放在第二位的思想,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对人的要求是中和,对书法的要求是“用笔不要太肥,肥了形状就浑了;不想太瘦,就会走形。

不想锋芒毕露,不想藏角,但也不想藏身。

我不要大的小的,高的低的左的低的右的,也不要前多后少的。

“把书法限制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是超出了原则和规范的。

其实是给书法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艺术上了一把锁,“什么都不要”,只有横、竖、稳。

这个理论在国内的一些书籍理论中随处可见。

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书法家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新书创作。

而且形成了先评人物再评人的坏习惯:名家、名人的人品一定是好的,因为他们地位高、权力大,“因人弃字”的“传统”还层出不穷。

你看,在官方的厅堂寺庙里,不都是被奉为正统的书吗?真正的书法大师,如怀素、邓,大多是诠释道家的人。

中国书法与儒、释、道三者关系

中国书法与儒、释、道三者关系
。 。
同样 的

,
它 也融 合 在

合 一起
,
体 现 了 逍 遥 的 内在 蕴藉
,


神 与物 游

的精
,
神 状态 受 了 道家 尤其 是庄 子 的 影 响
,

《庄 周梦 蝶 》 中
,
书法是讲究气韵 的
它所 谓 的
气韵
是一种

庄 周不 知是 蝶 还 是 自 己 脱


物 与神 的游 离

是 精神 的 洒
在 道 家思想 中

,
气 的 修 炼是 与
为无 为
,

的 格言一 致
雍也 》 中的

中庸 之 为 德 也

,

,

道 家气 的修 养 不是 强 迫 性 的

而 是让 气 无 阻碍 地
其至 矣乎
有平 常



,
有 中正

中和

不偏 不倚 的思 想

自然 散 开
道 家气 的 修 炼和 呼 吸 术试 图再 现 婴儿 的 状
视 之为
。 。

六艺
中一 项
,

书 法艺 术 与 道 家 思 想 的 结 合
书 法 形 成 与 内容是 统一 的
书 以载 道

中 国 传统 文 化 的 主 体 是 以 孔 子 为 代 表 的 儒 家 和
以 老 子 为代 表 的 道 家共 同历 史 地 形 成 的

所写 的 内容都 与 儒家 思想 结合 一起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引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凝聚了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艺术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影响儒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并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了体现,如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音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礼仪和规范,追求的是稳重、庄重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如古代宫殿、庙宇建筑中的规整布局、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庄重美。

道家注重自然和谐,追求的是自由、恬淡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得到了体现,如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恬淡美。

三、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实用。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书法中得到了体现,书法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技巧,注重实际运用,追求书法的实用性。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家通过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节奏,追求舞蹈的自然流畅,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结论: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中庸之道,对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创作方式产生了影响。

书法艺术与儒家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书法艺术与儒家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书法艺术与儒家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导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

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书法艺术与儒家文化的互动关系,阐明儒家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以及书法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礼义廉耻,追求道德修养和个体的完美。

这种追求在书法艺术中也得到了体现。

儒家文化注重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人文精神,强调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担当。

这种理念在书法艺术中体现为,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道德追求与修炼的体现。

书法家借助书法艺术,寄托自己对于道德和人伦关系的思考,将儒家思想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

儒家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上。

儒家强调形而上的道德观念,主张审美价值的提升与人格修养的增进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儒家文化引导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和品味标准。

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被儒家文化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不再仅仅是笔墨的技艺展示,更重要的是作品所传达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法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承载着儒家文化的思想与精华。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深深融入了儒家文化的道德情怀和精神追求。

传统书法作品描绘了很多具有亲和力的儒家元素,如《论语》中的经典格言,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形象等等。

这些元素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了诠释与延续,使得儒家文化在书法艺术中得以生动表现。

另一方面,书法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法是儒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书法家们将儒家思想的精髓凝聚于字画之中,从而通过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使得儒家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对儒家文化中“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的践行过程。

在书法的修炼中,艺术家通过对笔墨的运用和作品主题的选择,进一步打磨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培育高尚人格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是利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对中国特有的汉字实行艺术美化,而这种美化形式的深层,蕴含着书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寄托。

书法追求的不但是外在的形体,而是内在的、深沉的东西。

书法所表达的,并不止于书写内容字面上的意思。

它用相对简单的线条,以朦胧的形象,来启发一定的生命意义。

书法符合中国文化讲究自然的原则,书法的基本元素仅仅线条,他把自身的时间性、流动性表现为一种韵律化得空灵。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各有侧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儒家思想。

书法的很多美学原则全面体现着儒家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思想的诸多艺术理念能够说是书法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来源。

一、书肇自然,天人合一的书法自然观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使用形象的比喻,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入自然各种生动的物象。

自此,历代书家继承了这个传统。

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在这里,作者就使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理解,便于领会。

蔡邕《九势》提出“书肇自然”的论点,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指出文字是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而造。

这个思想后来形成了汉字起源于自然的儒家观点。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的书写为前提,汉字既起源于自然,那书法本源必然会受到自然万物的影响。

体现在书法品藻上,其突出特征变现为,先贤通常引用自然界的物象来形容书法艺术美。

如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提及“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等等。

在书法史上,书家从自然中领略笔法,体悟笔势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张旭的中锋笔法“锥画沙”、颜真卿“屋漏痕”等都是由对自然的观察、领悟,进而取得的艺术上的突破。

“天人合一”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这个观点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领域,但它所阐发的原理在艺术领域同样适用。

其哲学基础是主客体统一,核心意蕴在于强调自然与人、自然与精神的内在本质属性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点发源先秦,汉代以后逐渐被体系化,成为影响最为长远的古代思想之一。

后世家董仲舒等学者将天人合一的观点发扬的淋漓尽致,形成了缜密严谨的思想体系。

依据这种观点审视人与自然、主客体原本是气息相通,从而感悟出物与我、天与人的休戚与共,并进而总结和印证了外在艺术形式与内在心理结构的关系,印证了“书为心画”的命题。

在儒家学者看来,书法被认为是能够反映人的心性的艺术。

历代书家强调“书如其才、如其学”,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书家须“尽心”,须在修养上追求理想人格的完善与美善统一、文质彬彬的精神气质统一。

项穆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出发,提出“人正则书正。

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

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

人由心正,书由笔正。

”进而结合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描述了臻于妙境的心学历程:“故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作者先正其心。

若所谓诚意者;即以此心端已澄神,勿虚勿贰也。

致知者;即以此心审其得失,明乎取舍也。

格物者;即以此心博习精察,不自専用也。

正心之外岂更有説哉?由此篤行。

至于深造自然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新中更新,妙之益妙,非惟不奇而自奇,抑亦巳正而物正矣。

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心也。

”项穆《书法雅言心相》)二、人品即书品的儒家品评标准中国古代社会,为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维护社会秩序,政治的伦理观点、制度持续出现,这些政治的伦理制度、观点成为了人们行为道德的中心,约定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也约定了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书法也不例外。

书法批评、技法创作、审美都留下了伦理道德的痕迹,形成了书法特有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书法批评有一个明显的文化特色,就是将书者的思想、人品、道德操守和书法一同品评,道德操守的影响甚至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书家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书法被看做是心的流露,也能流露出正善邪恶,所以往往与人的品德相提并论,三国钟繇在《笔法》中提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渗透,是较全面深入的,李世民提出“尽善尽美”;张怀瓘提出“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孙过庭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观点,常常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

秉承儒家的文艺观,书法传统批评的标准首先是“善”,其次是美。

善是政治标准,美是艺术标准。

从孔子开始,善的标准就凌驾于美之上,这也是《礼记》所倡导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这被历代书法理论家多奉持。

沿此思路,书者的人品成为书法审美批评的重要因素,“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东坡全集卷九十三书唐氏六家书后》)这其中除了包含一定为艺术原理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儒家思想道德准则的体现。

清代傅山告诫其子孙:“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礼,笔墨不可补。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这种思想把儒家伦理观对书法的作用推到了顶峰,若背离周礼儒学,做人便立不住脚,其字也必有一种“小人之态”。

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

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来说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但能够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能够想见书家其人。

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儒家讲究经世致用,书法被作为“纲纪人伦,显明政体”的手段之一。

把书法与道德教化密切联系在一起,正是儒家思想在艺术观上的指导原则。

在人类理想社会建设方面,儒家强调“礼”的秩序性、“乐”的和谐性,追求“刚健弘毅”。

这体现在书法观上就是对身心修养的追求和法度、规范的强调。

儒家把书法看做“六艺”中的一项技能,不但因为书法具有“书以载道”的社会功能,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书法的性质和“礼”、“乐”相仿,能够醇厚人心。

把书法与礼乐结合起来,为书法打上儒家伦理主义的印记,进而倡导以书品观人品。

书史上众所周知的蔡京、秦桧等辈,因人品低劣,其书法也所以不被世人推重。

而颜真卿、岳飞等忠臣志士,因气节刚正,历来为书家所重。

在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影响下,书法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伦理内涵,笔墨线条也就具有了伦理化的意味,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三、书法审美中的儒家思想儒家伦理中,三纲五常是为人最基本的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用来评判行为道德的尺度。

因为有这种人格要求,也就有了对书家道德行为的关心。

书法要得到承认,就必然在为人上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反之,将不被纳入接受体系。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程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任何事物都要居中守正。

后世儒家学者不但把“中庸”作为人生需要实现的最高道德,而且把其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基本准则。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文艺美学范畴体现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的“中和”作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命题,是对儒家“中和”思想在书法上的表现的进一步阐释。

“和而不同”是指统一中有变化,“违而不犯”是在变化中考虑整体风格。

姜夔的《续书谱》继承发展这个原则,提出了“用笔不宜过肥,肥则形浊,”又不欲过瘦,瘦则形枯。

”《书法雅言》是书法理论“中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十七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围绕“中和”立论。

《古今》章说“:规矩从心,中和为的。

”《辨体》认为“,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

《形质》认为,“修短合度,阴阳得宜,刚柔相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中和》强调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圆而且方,方能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是为美善。

”项穆从儒家的立场上对书法中和美作了进一步阐发,主张书法要在书体、形质、境界三个方面达到“中和”,项穆认为书法艺术要达到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是“相时而动,根乎阴阳舒惨之机,从心所欲,溢然《关雎》哀乐之意,非夫心手交畅,焉能美善兼通若是哉。

”项穆《书法雅言》中列“清整、温润、闲雅”为作书三要,这样的要求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君子之风,创作者的个性只有达到温润敦厚,无过无不及的儒家君子要求,其书风才能真正达到“中和”之妙境。

其次,在“中庸、中和”的思想影响下,书家“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契妙》)这就要求书家保持平和的心境,具有“冲和”之气。

此外,平和含蓄的艺术境界要通过书法的外在形态来表现,在用笔上要求“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侧。

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提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徐浩《论书》)。

在结体和章法上,则讲求计白当黑,疏密,欹正等关系的辩证统一。

四、儒家思想对书法理论、作品格局的影响虞世南《笔髓论辨应》说:“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

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

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

管为将帅,处使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

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

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

(萧衍《草书状》)”这是书法理论对宗法政治文化的使用和继承,两段话分别对书法创作活动中的相关因素以及书法传承体系做出了分析。

另外,书法作品的格局也体现出文化的特定祈尚。

正文与落款字体搭配有一定的规矩。

若以“篆-隶-楷-行-草”此序列概括字体的“古质-今妍”趋向,那正文的落款应选用比正文今妍的字体,且彼此风格上需呼应。

此外,落款之字须小于正文。

这体现出儒家文化尊卑主从的等级秩序思想。

上下款亦须严格遵循相对应的格式规则,题款语句中注意讲究使用虔敬语,这也体现出儒家谦卑礼让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