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工商管理学院2012年8月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经济学课程类型: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学分:4 学时:56授课对象:12级电子商务专业制定人:薄晓东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①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并能初步观察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②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并能初步对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及规定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运用③基于项目作业和小组作业等形式,不断增强团队沟通及协调能力④通过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观察和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⑤通过新闻摘录、网上冲浪等形式,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2.课程内容设计三、进度表设计四、第一节课设计梗概第一步: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及考核要求。
(20分钟)第二步:讲授新课“市场运行分析”。
(60分钟)(1)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市场(由每个人组成)——市场经济。
(18分钟)走进经济学。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引发。
案例1、案例2。
由此推导出经济学的含义、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本专业与经济学的关系。
任务1:分组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由于资源稀缺所引起的资源配置现象。
由个人行为分析到市场经济分析。
任务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市场经济自发进行资源配置现象。
(2)分析市场经济如何运行。
(12分钟)(3)绘制市场运行图,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
(10分钟)(4)操练(熟练并掌握市场运行图)。
(20分钟)任务3:从海润楼小卖部等身边的日常生活着手,让学生发现原来经济学离我们很近,分组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由于资源稀缺所引起的资源配置现象任务4: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市场经济自发进行资源配置现象,探讨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请同学们设想学院不卖部中的个体及其行为,并对其进行归类(项目3.1)任务5:“学苑商城”把一双运动鞋以80元的价格卖给张林同学。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了解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3.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4.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三、教学重点1.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2.掌握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3.了解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四、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2.掌握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了解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六、教学过程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分配和消费物质财富方面的行为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供求关系原理、市场均衡原理等。
2.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2.1 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特征包括自由竞争、价格机制、私有产权、分散决策等。
2.2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包括价格信号、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市场失灵等。
3.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3.1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定义和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4.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1 经济政策的定义和分类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
经济政策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教师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二、课时安排:每周2课时,共16周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理论(8课时)1. 导论: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
2.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 供求理论:需求、供给、均衡价格与产量、弹性等。
4. 消费者行为:效用、预算线、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等。
5. 生产者行为:生产函数、成本、收益、利润最大化等。
6.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
7.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
8.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汇率、国际收支等。
第二部分:经济学应用(8课时)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与效果,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与效果。
2. 经济增长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人力资本等。
3. 就业与社会保障: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等。
4. 环境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
5. 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规则等。
6.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2. 讲授新课:系统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经济学》教程教案
《经济学》教程教案总体说明:教案的编写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授《经济学》课程时有一份可参考的教学指导。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指导。
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和修改教案的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经济学》2. 课程学分:3学分3. 授课对象:大一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4. 授课方式:面授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供求关系、弹性、效用理论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失灵的原因- 掌握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 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经济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培养信息搜集和独立学习能力三、教学内容1. 第一讲: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2. 第二讲: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绘制与解读- 供求关系的确定和市场价格的决定- 市场均衡的达成和调节机制3. 第三讲: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定义和分类-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经济学分析- 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的干预手段和效果评估4. 第四讲:消费者行为与效用理论-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假设和效用函数的假设- 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解释-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函数的推导5. 第五讲:生产与成本理论- 生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 生产成本的计算和最优化选择6. 第六讲: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 垄断与垄断企业的行为策略分析- 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经济效果比较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和阐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逻辑关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实际案例。
经济教学全套过程课程设计
经济教学全套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行为。
3. 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收集、整理、分析经济数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经济问题讨论,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设计简单的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经济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一定关注。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经济学定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讲解供求曲线、价格机制、市场均衡等理论,分析实际案例,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宏观经济政策:阐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微观经济行为:探讨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经济数据分析:教授数据分析方法,如图表制作、统计分析等,应用于经济现象分析,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大学经济学教案
大学经济学教案第一部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为我们解读和分析市场经济的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经济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此教案中,我们将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一个可行的大学经济学教学参考。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大学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使学生了解和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2)微观经济学:讲解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选择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3)产业经济学:介绍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垄断与反垄断等产业经济学相关知识;4)国际经济学:讨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等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5)公共经济学:讲解政府角色、税收、福利等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政策分析方法。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实践教学法: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的应用场景。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估。
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考试评价:通过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2)课堂参与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3)实践评价:通过实践课程和实际操作的评估,评价学生能否将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
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一、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涉及到人们如何利用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学生们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详细论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以及教材使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有深度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主题1. 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学习:在课程的初期,学生们需要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学生们能够建立起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包括价格的决定、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们能够理解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限制,为未来的决策做好准备。
3.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课程中,我们将讨论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促使学生们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国际经济与全球化:在现代经济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教学中,我们将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并分析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性问题。
三、活动安排1. 理论授课:通过传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们可以建立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
理论授课将占据课程的一大部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我们将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彼此交流和分享思想。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听取多样化的观点。
3. 实地考察:本课程将组织实地考察,以加深学生们对实际经济运作的理解。
经济学教学设计样例
经济学教学设计样例一、教学背景介绍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以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为核心,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理解现实经济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经济学教学设计样例为例,介绍如何设计一节有效的经济学课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刻理解。
二、课程目标设定本节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这些原理分析市场的运作。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概念及其与市场均衡的关系;2. 掌握价格的影响因素,包括替代品、补充品和市场预期等;3. 能够使用供求模型分析市场价格的变动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活动设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采用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1. 讲座(30分钟)首先,教师将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市场均衡的原理。
着重解释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含义,并通过图表和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
2. 小组讨论(20分钟)接下来,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将会获得一个具体的市场案例,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利用供求模型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给出一个汽车市场的案例,让学生考虑汽车价格上升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小组成员需要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案例分析(40分钟)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运用所学的供求模型和相关概念分析实际市场的情况。
教师可提供多个经济案例,如市场价格波动、政府政策调整等,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并就市场的变动和经济效果给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及时给予引导和补充。
四、评估方法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升,本节课程将使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表现和案例分析大作业。
1. 课堂回答问题(10%)在课堂上,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其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回答。
2. 小组讨论的表现(20%)对于小组讨论的表现,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主动参与、合作、讨论质量等因素进行评估。
《经济学》教案范文
《经济学》教案范文一、教学背景分析: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现象的科学。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及市场供求关系等。
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经济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并能给出合理评价的能力。
3.运用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经济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用实例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逐一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和分析。
(3)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问题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济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和学时分配:1.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系统的经济学教材,如《经济学原理》。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
2.学时分配:将课程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约为2-3个课时。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1)导入和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2个课时。
经济学课程设计
经济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政策,包括供需分析、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供需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引言: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供需分析:讲解供给、需求、价格等基本概念,阐述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
3.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需求、预算约束、边际效用等概念,探讨消费者行为的决策原则。
4.生产者行为:介绍生产要素、生产成本、短期和长期生产等概念,讲解生产者行为的决策原则。
5.市场结构:讲解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特点和行为。
6.宏观经济学概述:介绍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现象,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验法:安排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经济学教材,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等。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3. 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的运用;2. 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a.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稀缺资源下的选择和分配的学问。
b.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选择、成本、效益等。
c.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a. 归纳和演绎法:讲解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b. 比较法: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个体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等,并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c. 统计学方法:介绍经济学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如平均数、相关系数等,以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d. 数量经济学方法:介绍数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供求关系、弹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四、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关于购物的场景,引出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经济学的定义、资源的概念、稀缺性的原因、选择的意义、成本的概念、效益的概念等。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方法讲解:按顺序介绍归纳和演绎法、比较法、统计学方法和数量经济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 练习演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买决策、资源配置等方面。
7.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济学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运作方式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教案:《经济学》教学目标:1. 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一、引入(150字)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引入经济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的分配、消费需求和市场行为等等。
二、基本概念与原理(600字)1. 供给与需求:解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及价格在市场中的作用。
2. 边际效益原则:讲解边际效益的概念和如何运用边际效益原则做出经济决策。
3. 机会成本:解释机会成本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资源选择和优化。
4. 弹性与收入效应:介绍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的概念,分析价格和收入对需求的影响。
三、市场与市场失灵(700字)1. 市场的定义与功能:介绍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市场机制。
2. 市场供求失衡现象:解释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3. 市场失灵的类型:介绍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等市场失灵的类型,以及如何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四、市场结构与垄断(550字)1. 市场结构:介绍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等市场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 垄断的原因和后果:解释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垄断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3. 反垄断政策:介绍反垄断政策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其在保护公平竞争中的作用。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300字)1. 国际贸易的定义与利益:解释国际贸易的意义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介绍两种不同的贸易政策立场和其影响。
3. 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探讨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六、经济政策与挑战(300字)1. 宏观经济政策:讲解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2.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应用(200字)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一、管理信息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能力目标:⑴认识到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能用所学的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并初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⑵均衡价格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预测某一具体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⑶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够为某一具体商品设计合理的促销方案,并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⑷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分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成本问题,能确定合理的产量,同时根据企业产品所面对的市场结构,为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并最终为自主创业提供理论支持⑸微观经济政策,学生学会之后,能发现、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并找到政府的应对方法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看懂经济新闻,分析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⑺失业与通货膨胀,学生学会之后,能认识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以及个人实现就业,抵制通货膨胀可以采用的方法⑻宏观经济政策,学生学会后,能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知识目标:⑴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理解经济学的定义⑵掌握需求与供给定义,了解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⑶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影响弹性大小的因素以及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⑷了解偏好、效用等概念,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掌握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⑸了解生产要素、短期生产函数,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⑹理解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掌握总成本、平均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了解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⑺了解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掌握4种市场结构的特征⑻掌握出现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针对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⑼熟悉几个宏观经济变量,掌握总供求均衡与国民生产总值决定理论⑽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⑾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它目标:⑴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客观分析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⑵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课教学方案
经济学课教学方案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学课教学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角度,重新设计一套全面有效的经济学课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经济学课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
首先,学生应当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次,学生应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学生应培养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素养。
三、教学内容经济学课程应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层面进行讲解。
其中,宏观经济部分包括国民经济基本概念、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等内容;微观经济部分包括市场经济与经济主体、价格理论与供需关系、企业与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与竞争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导入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将经济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材选用教材的选用应遵循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同时兼顾国际化和实践性。
可以选择经济学经典著作、教材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等作为参考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六、课堂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应积极开展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邀请业界专家和企业代表进行客座讲座,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实际经济情况。
七、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向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写作外,还可以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
八、资源支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的支持至关重要。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房间、设备和数据等资源支持;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和学者,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经济学》教程教案
《经济学》教程教案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冲突方面的行为和决策。
本教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及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运作规律,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范围;2. 理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与优劣;3. 熟悉供给和需求的法则以及价格的形成;4. 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方式;5. 学会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概述a. 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b. 经济学的分支和发展。
2.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a. 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机制;b. 计划经济的特点和机制;c.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
3. 供给和需求a.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和法则;b. 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c. 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
4.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a.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b. 政府的经济角色和干预方式;c. 政府经济干预的评价和限制。
5. 经济学的应用a. 边际分析与决策;b.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c. 经济增长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结合: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 问题导向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解答,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视频教学辅助:选用相关经济学案例的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和理论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撰写一份论文。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基础教程》;2. 视频素材:与各单元内容相关的经济学案例视频。
七、教学安排1. 第一周:经济学概述;2. 第二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3. 第三周:供给和需求;4. 第四周: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5. 第五周:经济学的应用;6. 第六周:期中考试;7. 第七周:论文指导;8. 第八周:论文写作;9. 第九周:论文答辩。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经济学教案第一部分:引言(200字)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利用和分配的社会科学,它以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经济活动的理性行为为核心研究对象。
本教案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200字)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经济学的定义、范畴以及其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机会成本等;3. 理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以及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限制;4. 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因素,以及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000字)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包括正义、效率、福利以及稀缺性等概念的解释,阐述经济学的范畴和研究方法。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3.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和特点,探讨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限制,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后果。
4. 经济增长和发展:介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讨论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 经济学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300字)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1. 示范讲解法:教师通过例子和图表等形式,直观地解释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讨论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经济学》教学教案
《经济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供求关系及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3.掌握经济市场的结构与特点;4.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5.思考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经济学的概念和分类(1)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3)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学科。
2.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1)供求曲线的构建与分析;(2)均衡价格与数量的确定;(3)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4)价格弹性与收益弹性的概念。
3.经济市场的结构与特点(1)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区别;(2)垄断市场的类型与特点;(3)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公平性。
4.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1)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3)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
5.经济学的应用与意义(1)经济学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2)经济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3)经济学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解释与说明经济学原理和现象。
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4.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和资源1.教材:《经济学导论》(第二版);2.多媒体课件;3.实际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1.引入和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前一课程内容进行关联,为本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与学习(40分钟)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等方式,系统讲解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3.实践与应用(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导向的实践活动,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分析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挑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导论: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论。
导论: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论。
2. 供求关系:讲解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和曲线模型,以及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供求关系:讲解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和曲线模型,以及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3. 市场结构:探讨市场的不同结构和竞争模式,分析垄断、寡头垄断等市场形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市场结构:探讨市场的不同结构和竞争模式,分析垄断、寡头垄断等市场形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4. 生产与成本:研究生产过程和成本概念,讨论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生产与成本:研究生产过程和成本概念,讨论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5. 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解析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以及市场均衡下的价格和数量。
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解析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以及市场均衡下的价格和数量。
6. 消费者行为:探究消费者的效用理论和选择行为,分析需求弹性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探究消费者的效用理论和选择行为,分析需求弹性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7. 生产与劳动市场:讨论企业的生产决策、劳动市场的特点以及工资决定的因素。
生产与劳动市场:讨论企业的生产决策、劳动市场的特点以及工资决定的因素。
8. 宏观经济学导论: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指标,探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导论: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指标,探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9. 货币与银行:研究货币的功能、货币供求平衡以及银行的角色和货币政策。
货币与银行:研究货币的功能、货币供求平衡以及银行的角色和货币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工商管理学院
2012年8月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经济学课程类型: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
学分:4 学时:56
授课对象:12级电子商务专业
制定人:薄晓东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①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
的预测,并能初步观察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
②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
济现象和具体问题,并能初步对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及规定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③基于项目作业和小组作业等形式,不断增强团队沟通及协调能力
④通过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观察和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⑤通过新闻摘录、网上冲浪等形式,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学习
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三、进度表设计
四、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第一步: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及考核要求。
(20分钟)
第二步:讲授新课“市场运行分析”。
(60分钟)
(1)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市场(由每个人组成)——市场经济。
(18分钟)走进经济学。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引发。
案例1、案例2。
由此推导出经济学的含义、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本专业与经济学的关系。
任务1:分组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由于资源稀缺所引起的资源配置现象。
由个人行为分析到市场经济分析。
任务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市场经济自发进行资源配置现象。
(2)分析市场经济如何运行。
(12分钟)
(3)绘制市场运行图,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
(10分钟)
(4)操练(熟练并掌握市场运行图)。
(20分钟)
任务3:从海润楼小卖部等身边的日常生活着手,让学生发现原来经济学离我们很近,分组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由于资源稀缺所引起的资源配置现象
任务4: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市场经济自发进行资源配置现象,探讨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请同学们设想学院不卖部中的个体及其行为,并对其进行归类(项目3.1)任务5:“学苑商城”把一双运动鞋以80元的价格卖给张林同学。
王鑫同学利用业余时间为“学苑商城”提供送货服务,每小时8元。
“学苑商城”向李某某租用学校附近
的民房一间,支付月租金500元。
画出这些活动在市场运行图中的位置。
任务6:对列举的几种情况判断其所处的市场运行图中的位置
第三步:总结(10分钟)
五、考核方案设计
(1)平时成绩(30%)
①课堂到课、讨论发言情况;②个人书面作业;③课后小组作业。
(2)社会调查和分析报告(30%)
学生在教师指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所选课题,这些课题一般是能够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
(3)期末考试(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