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小卷(一)

1.C[解析]分封制盛行于西周,周武王与各路诸侯并非商王分封,故A项错误;周武王列举的商纣大罪包括不祭祀上天,以此来说明讨伐商纣的合理性,并非依据神权维护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商纣大罪包括“不祭祀祖宗”“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反映出商代有明确的宗法观念,故C项正确;武王伐纣反映出商朝与周之间的矛盾,与商朝等级观念不强无关,故D项错误。

2.B[解析]西周的诸侯国在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从商代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到西周周王为“天下共主”,并且诸侯还要向周王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这表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故B项正确;古代早期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部族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

3.B[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夸大了分封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表明周王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认可,以此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故B项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古代帝王后裔不等于王室贵族,故D项错误。

4.A[解析]由“周郑交质”可知周平王与郑庄公需要靠相互交换质子来取得互信,说明周天子的权威衰落,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故A项正确;材料中“周郑交质”并不影响王位的继承方式,因而无法体现B 项,故B项错误;郑庄公姬寤生属于同姓诸侯,也要求与周平王交质,说明其并没有恪守分封义务,故C项错误;“周郑交质”说明原来的礼乐制度不能规范贵族间道德秩序,故D项错误。

5.D[解析]依据所学,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小宗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祭祀的权力,故A项错误;夏朝时期已有祭祀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而不是贵族之间融洽的关系,故C项错误;据材料“祭必告于宗子”可知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故D项正确。

6.B[解析]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与材料中西周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ěn,况且)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可知,西周统治者认为“孝”不仅是重要的道德规范,还是判定罪名的依据,“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意为不孝动摇了家庭政治的根本,也就动摇了国家的根本,由此可知是将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故B项正确;西周社会长期稳定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西周时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思想而非分封制,故D项错误。

7.B[解析]按照周礼,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进行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技术交流频繁不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指士阶层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提出各自的主张,与青铜器铸造等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8.A[解析]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可知,封建领主与商人有盟约,商人行为受到封君的影响,故A项正确;据材料“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可知反映的是封君与商人的关系,而不是卿大夫与国君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晋国韩宣子可以“买诸贾人”可知,玉环以买卖的形式获得,这表明商人没有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故C项错误;据材料“买诸贾人”可知不是政府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9.B[解析]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才正式提出重农抑商政策,且材料只涉及赋税制度,故A项错误;政府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的多少缴纳赋税,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故B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改革,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豪强势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C[解析]材料体现了井田制适合浅耕农业时代,不适合精耕时代,这与井田制的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适应浅耕农业时代的生产技术,不适应精耕时代的生产技术,这与井田制授予何人使用无关,故B项错误。井田制适合浅耕农业时代而不适合精耕时代,是因为精耕更需要生产者具有积极性。而井田制下劳动者缺乏耕作的积极性,因而井田制只适合浅耕农业时代。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技术的产生与推广,推动荒田的开垦,因而促进了私田的开垦,故D项错误。

11.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不区别对待官商和私商,故A项错误;抑制商业发展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为了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而非解决二者矛盾,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2.D[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孔子歌颂三代,以示过去美好,故A项错误;题干未强调孔子时代的思想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而是在说孔子歌颂过去而已,故B项错误;题干中“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

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是歌颂美好过去,而非周必然取代商,故C项错误;题干中孔子歌颂三代,且美化三代,再联系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是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D项正确。

13.(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认识:“礼”妨碍平等,阻碍社会进步。关系:互相矛盾。

(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规范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维护尊卑等级观念)。对文化养成的影响: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得出为政以德,据材料一“为国以礼”得出为国以礼;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其所以害夫通者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自由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得出“礼”妨碍平等,阻碍社会进步;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现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曰礼,曰名”得出礼和仁是相互矛盾的关系。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得出礼能够规范人们的生活秩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的影响是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尊卑等级观念,礼在文化养成方面的影响是有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遵守社会规范,但是也压抑了人的个性。

14.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

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

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既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提及的血缘宗族因素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的观点要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处要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