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课件 北京林业大学共22页文档
合集下载
气象学课件
• 有益方面 低温和大雪对于冬小麦的越冬和消灭病虫害是有利的。
3
寒潮危害图
4
• 冷害 • 定义
冷害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以上(有时甚至 20℃左右)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 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 类型
根据低温对作物危害的特点及作物受害的症状,可将冷 害分为障碍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 • 障碍型冷害
• 洪灾:
湿害
包括江河洪水和山洪,一般有突发暴雨或长期的降 雨引起,西部也可能由大量融雪引起,沿海可能由风暴 潮或海啸引起。
19
• 涝害: 由于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或农田排水不畅,造成农田
或其它植被生长区的地表积水过多,使植物受害的现象。 • 湿害(渍害、沥涝):
连阴雨时间过长,或雨水过多,或洪涝灾害之后农 田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土壤 透气不良,温度过低,作物根系缺氧受到伤害,造成 作物生长发育受阻或死亡的现象。
夏季: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
2
• 危害 • 农业 晚春:使幼嫩的作物和果树遭受冷害或晚霜的冻害。
秋季:初霜往往使作物的收成受到影响。 冬季: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和果树受到不
同程度的冻害。 • 畜牧业 北方大风雪使牧区牲畜遭到冻饿和死亡。 • 渔业 在海上,由于寒潮常形成风力6级以上的大风
和浪高3米以上的大浪,使渔业生产不能正常 进行。
15
• 大气干旱: 空气干燥、大气蒸发力强,促使植物蒸腾过快,根系从
土壤吸收的水分难以补偿水分收支失衡而造成的危害。
• 生理干旱:
由于土壤环境条件不良,使根系的生理活动遇到障碍, 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危害。
春旱
3
寒潮危害图
4
• 冷害 • 定义
冷害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以上(有时甚至 20℃左右)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 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 类型
根据低温对作物危害的特点及作物受害的症状,可将冷 害分为障碍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 • 障碍型冷害
• 洪灾:
湿害
包括江河洪水和山洪,一般有突发暴雨或长期的降 雨引起,西部也可能由大量融雪引起,沿海可能由风暴 潮或海啸引起。
19
• 涝害: 由于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或农田排水不畅,造成农田
或其它植被生长区的地表积水过多,使植物受害的现象。 • 湿害(渍害、沥涝):
连阴雨时间过长,或雨水过多,或洪涝灾害之后农 田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土壤 透气不良,温度过低,作物根系缺氧受到伤害,造成 作物生长发育受阻或死亡的现象。
夏季: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
2
• 危害 • 农业 晚春:使幼嫩的作物和果树遭受冷害或晚霜的冻害。
秋季:初霜往往使作物的收成受到影响。 冬季: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和果树受到不
同程度的冻害。 • 畜牧业 北方大风雪使牧区牲畜遭到冻饿和死亡。 • 渔业 在海上,由于寒潮常形成风力6级以上的大风
和浪高3米以上的大浪,使渔业生产不能正常 进行。
15
• 大气干旱: 空气干燥、大气蒸发力强,促使植物蒸腾过快,根系从
土壤吸收的水分难以补偿水分收支失衡而造成的危害。
• 生理干旱:
由于土壤环境条件不良,使根系的生理活动遇到障碍, 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危害。
春旱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VS
气象预报的方法
包括数值预报方法、统计预报方法、经验 预报方法等,其中数值预报方法最为准确 。
气象服务的类型与内容
气象服务的类型
包括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 象服务等,其中公众气象服务最为普遍。
气象服务的内容
包括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预警、气象 信息等,其中天气预报最为基础。
气象预警与应对措施
干旱
长时间内降水不足或无降水的天气现象,可能导致水源枯竭、农作物歉收等灾 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寒潮与热浪
寒潮
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风力增强、降水增多等天气现象,可能带来冰雪、冻害等灾害 。
热浪
长时间的高温天气现象,可能导致人体中暑、水源短缺、农作物枯萎等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 响。
06
气象学发展与应用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
大气圈
天气学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圈中的气象现象、气 候变化以及与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相关 的现象。
天气学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 究大气中天气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
气候学
应用气象学
气候学主要研究气候的形成、演变和分布 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 境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就,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服务。
气象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农业
通过气象监测和预测,为农业 生产提供及时的天气信息和农 事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交通
气象条件对交通运输有重要影 响,通过气象监测和预测,为 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环境
气象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空气质量 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
气象学 第六章 天气与气象灾害ppt课件
暖气团
锋区(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交线 锋:锋面和锋线的统称
近地层数十公 里
锋线
锋面坡度:锋面的倾斜程度
锋面特点
狭窄倾斜的过渡带 两侧温度、湿度差异大 附近伴有云雨(锋面雨)、大风
锋面天气:锋面附近的云、雨、风等天气
锋面天气 冷
锋面云系 上升运动 暖
锋面降水
2.锋的分类 分类:根据锋的移动方向、结构
高层云
坡度:1/300
冷
雨层云 暖
北侧吹偏北、东北风,南侧吹偏南风
静止锋北侧连续性降水(连阴雨天气) 雨区宽600km
不稳定时,出现积雨云,形成阵性降水
(4)锢囚锋天气
保留着原来两条锋的天气特征,中心暖空气 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强,雨区扩大,两 侧都有降水
暖气团
冷气团
更冷气团
锢囚锋天气模式
暖
冷
冷
120°E
2.西太平洋副高的移动与中国东部大雨带的关系
雨带的形成 在中国东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的偏南暖湿 气流与西风带的干冷气流相交绥,形成静止锋大雨带, 这是对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影响最大的雨带。
雨带位置 一般在副高西北侧,与副高中心脊线相距5°到8° (纬距)。
雨带移动规律 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密切相关。从春到夏向 北推进;秋季向南退缩。
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结构
发展成熟的锋面气旋内部,可分为冷、暖两个区。通 常东、北、西三面为冷区,南面为暖区。暖区和冷区之间, 存在着暖锋和冷锋。暖锋与冷锋相接的一点,即锋线向高 纬度突出的一点,气压最低,即为气旋中心。
锋面气旋是一个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自中心向 前方伸展出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出一条冷锋,冷、暖 锋以南为暖空气,以北为冷空气。
精品课程《气象学》课件 ch7气候学基础
世 界 气 候 概 述
亚热带气候带
温带气候带 寒带气候带 高山高原气候
热带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一般性大陆性气候 草原气候 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世 界 气 候 类 型
பைடு நூலகம்
大陆性气候
季风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三、中国气候
• 中国气候特点 • 形成原因 • 中国气候与农业
气候季节性强 二十四节气,世上少有
中国气候形成原因
• • • • 位于大陆与海洋之间 南北跨度大 面积大,大部分远离海洋 世界上最复杂的地表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
五千年的农业文明古国、人口最多的国家 雨热同季的绝佳组合,干冷冬季组合, 阴阳调和,冷暧调和 气候的多样性与农业 多样的农业类型 农业的季节性强 中国农业的灾害频繁、类型齐全 风土人情
海洋性气流 大陆性气流
干旱气候
植被
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空气运动的边界面 海、陆分布 地形 下垫面 洋流 植被、沙漠等
气候形成因素
两种最基本的气候类型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夏季,海洋季风 海陆分布 季风气候 冬季,大陆季风
海陆风与沿海地区气候
主要是受海洋的影响而形成的气候. 候海 洋 性 气
地形是复杂多样的,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本身形成独特的地形气候
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 地形因素
高山气候 高原气候 盆地气候等
高大的山脉常常是气候的分界线
太阳辐射
原因:地形影响
温度 降水、湿度 风等气候要素
地形与辐射
高山和高原太阳辐射强、富于短波和紫外线 东、南、西、北坡得到的辐射不同
地形与温度 “高处不胜寒” “南岭二支梅,南支向暖北支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气温随海拔高度下降 不同坡向受光不同,温度不同 地形影响大气运动,迎风与背风坡温度不同 山顶和山谷温度变化不同 海拔越低的盆地,温度越高
北林气象学课件
3 大气的物理性状
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 、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等。
空气状态方程:
3.1 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
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等。 1. 气温 (t) 定义: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标(℃)
(2) 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PH<5.6)
➢城市空气污染:光化学烟雾、煤烟型烟雾、可吸 入颗粒物(pm10、pm5、pm2.5)
2 大气的垂直结构
印度洋
高层大气 平流层
云团或悬浮微粒 对流层
2.1 对流层
其底界为地面,上界为对流层顶,随纬度和季节而 变化。
(3) O3的垂直分布 ➢在低层大气中, O3含量很小,而且很不固定; ➢5~10 km开始,含量增加; ➢浓度最大在20~30km,称为臭氧层; ➢到60 km 附近O3含量已趋于零。
(4)空间分布 同一季节,臭氧总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春季
最明显) (5)时间分布
冬末春初最大,秋季最小。 随着纬度增加,臭氧总量的季节波动越明显。
例如:南风4级 八级西南风
5. 云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混合的聚合体。
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的厚度。 云的观测包括:云状、云量和云高
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方法:将地平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
份数即为云量。 (欧美将天空划为8份,以云占天空八分之几的 面积 计作云量) 例:碧空无云: 云量为0
度表示。 测定仪器:降水量采用雨量器测定,单位mm 降水量连续变化采用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和虹吸式雨量计
精品课程《气象学》课件 ch1气象学-PPT课件
热层 (电离层) 反射电波 1000℃以上,但不热? 外逸层
其它星球的大气
金星大气
95%是CO2、少量水汽、氮气。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 相当于地球海洋900米深处的压力。表面温度为480度。
火星大气
CO2,很稀薄,气压只有7hpa,因为没有水汽,也就 没有云,得到的能量很易散失,表面温度为-60度。
大气的成份和作用
(1) 氧气: 氧气占大气质量的21%,它是动植物生 存、繁殖的必要条件。火与文明 (2)氮气: 氮气占大气质量的78%,它的性质很稳 定,只有极少量的氮能被微生物固定在 土壤和海洋里变成有机化合物。
(3) 二氧化碳: 含量虽少,作用却很大。 含量随地点、时间而异。
长波辐射,也能放出长波辐射,水汽的蒸发和凝结又 能吸收和放出潜热,这都直接影响到地面和空气的温 度,影响到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光合原料,生命的主体。
(6)气溶胶粒子 水气凝结的核心 (7)大气污染物
大气层结构
( 气 温 分 布 与 大 气 运 动 )
对流?乱流 厚度:8-15公里
对 流 层
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200度,夜间-170度
大气与生物
光合作用 H2O 、co2 、o2 生态环境 光、温、湿度、 O3等
外星生物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温室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也能放出长波辐射。双重作用。
(4) 臭氧: 分子氧吸收短于0.24微米的紫外线辐射后重新 结合的产物。臭氧的产生必需有足够的气体分 子密度,同时有紫外辐射,因此臭氧密度在 22—35公里处为最大。 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加热 了所在高度(平流层)的大气,对平流层温度 场和流场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臭氧层阻挡了强 紫外幅射,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1年后,在北京成立重要气象台 1927年后,在南京中央研究院设置气象研究所 1941年,在重庆成立中央气象局
近期
➢ 开展大规模的观测试验 ➢ 对大气物理现象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 把大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全球气象观测网
经典(传统)与现代气候学的比较:
(3)发展时期(20 世纪至今)
锋面学说:挪威学者贝坚克尼父子(V.Bjerknes 和J.Bjerknes) 等应用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理论,通过长期的天气分析实践,创 立了气旋形成的锋面学说
长波理论:本世纪30—40 年代。瑞典学者罗斯贝(Rossby)等 研究大气环流,提出了长波理论
降雨学说:在本世纪30 年代,贝吉龙-芬德生( BergeronFindeison)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
大气环境服务,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3 气象学的主要分支(1)
(1)按传统分为: 物理气象学、天气学、 动力气象学
(2) 按研究方法上分为: 理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 实验气象学——大气探测、高空气象学、
(2)发展初期
16 世纪中叶到19 世纪末 物理学、化学和流体力学的发展;气象观测仪器纷纷发明,地面
气象观测台、站相继建立,形成了地面气象观测网。 1593 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Galileo)发明温度表; 1643 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Torricelli)发明气压表。这两种
重要仪器的出现,使气象观测大大向前跃进一步。特别是气压与 天气变化的关系最直接,气压表当时曾被誉为天气的“眼睛”。 1783 年索修尔(Saussure)发明毛发湿度表,有了这些仪器就为 建立气象台站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653 年在意大利北部首先建立气象台。
1. 气象学的概念 气象学 (Meteorology):研究大气中所发生 的各种物理现象和
物理过程 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2.1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大气中各种自然现象(风、云、晴、雨、干、湿、冷、 暖、雷、电等)及其过程。
2.2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
德国学者汉恩(Hann)于1883 年开始陆续出版了 《气候学手册》三大卷,这是气候学上最早的巨著;
法国传教士高比(Gaubil),他于1743 年(乾隆8年) 在北京设立测候。
1830 年起俄国又断断续续地派人来北京做气象观测; 1873 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建观象台; 1893 年德国人在山东青岛建立青岛观象台。
宋代曾有僧赞宁(公元10 世纪)利用土炭湿度计来预报晴 雨。
关于降水的记录亦以我国最早,据《后汉书》记载,在当 时曾要求所辖各郡国,每年从立春到立秋这段时间内,向 朝廷汇报雨泽情况,此后历代对各地雨情都很重视。
国外
古代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 楔形文字碑上记载着许多有关天气的知识。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大约 公元前350年著作了《气象学》。 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大约公 元前400年著作了<<空气、水和地方>>
气象学学分和考核
学分分布 课程+实验=2.0学分 实习=0.5学分 共2.5个学分 考核
课程:考试70%左右,实验30% 实习:主要是考核实习的动手能力和数
据分析能力。
北林
北
科贸
公司
师生 超市
北门 口
玻璃温室
Meteorology station
柏儒苑
操场
去往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示意图
绪论 (Introduction)
无线电气象学
气象学的主要分支(2)
(3)按应用上分为: 农业气象学、水文气象学、污染气象学、航空 气 象 学、航海气象学、医疗气象学、军事气象学、森林气 象学等。
(4) 按地理上分为:热带气象学、极地气象学、南半 球气象学
3. 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1) 萌芽时期(16 世纪中叶以前) 我国 《易经》、《书经》、《诗经》、《礼记》等史书、
地方志; 《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博物志》、《山
海经》、《田家五行》 唐诗、《楚辞》
在西汉时(公元前104 年),已盛行伣、铜凤凰和相风铜鸟 等三种风向器,到唐代又发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风鸟,在 军队中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测风。欧洲到20 世纪才有用候 风鸟测风的记载。
在西汉时还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湿特性来测量空气湿 度。
静态的 孤立的 描述的 归纳的 观测的 局地的 线性的
动态的 开放的 定量的 演绎的 实验的 全球的 非线性的
4.气象学在林业上的意义
采种 育苗 造林 营建防护林 森林经营
林木良种选育 森林有害生物防治 护林防火 森林采伐运输 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
在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如柯本 (W.Koppen)、桑氏威特(C.W.Thornthwaite)、阿里索夫等 各具特色的气候分类法。1930—1940 年间柯本和盖格尔 (R.Qeiger)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着重从动力学方面研 究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发展了动力气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