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得安石国榴种入汉考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骞得安石国榴种入汉考辨

石榴的引入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西域交流史。石榴在晋以后的文献中基本认为是张骞引自安石国。石榴在3、4世纪之前的文献记载中没有什么记录,安石国这个国名也没有见于正史中,这决定了它传统说法疑点重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均没有机会从安石国带回石榴。文章通过文献考察推证、借鉴,前人经验,找到安石榴的真正入华历史——石榴是由张骞之后的使者从安息国带回汉地。

标签:石榴;张骞;西域;安石国;康居国;安息

石榴,亦名安石榴,在中国别名丹若、沃丹、冉若、金罂、金庞、天浆、石榴等。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笔下的文采,但是对于石榴的史学考究做得并不多。尤其是对石榴的起源问题,一直都有很多疑问和分歧。这种疑问的根源是缺乏石榴传入时期(即西汉)的直接文献记录,甚至直至公元3世纪、4世纪之前都没有石榴的记录。现存最早的记录应该是晋代陆机《与弟云书》(详见下文),后世一些文献基本与此说法相同,但是仍有其他文献与此有矛盾的记录;《本草纲目》中的安石榴篇记录此名字来源于《别录》(已失),但是却有没引原文;《药性论》、《本草拾遗》、《本草衍义》中只有关于石榴的植物学叙述,却没有关于其历史的记载;宋朝苏颂《本草图经》只是说石榴来自西域,①却没有对具体哪个国家作论述。总之,在石榴的传出国家及传播人物等问题上,史籍没有给我们一个好的答案。

一、对张骞与石榴关系的探索

遍及我国南北的石榴,传统认为是传自西域安石国的,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如下文献资料:

西晋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②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③

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中有陆机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卷十的“果”一篇中记载有《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封演的《封式闻见记》卷七记载“汉代张骞自西域得石榴、苜蓿之种,今海内遍有之。”

明代《群芳谱》记载:石榴“本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清代汪徽等编著的《广群芳谱》记载:“有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石榴种以归,名为安国石榴。”

毛民《榴花西来——丝绸之路上的植物》④没有对“安石国”之说有什么异议。

上述材料都沿用陆机、张华的主张,认为石榴张骞引自西域安石国。但是我们却找到部分文献却不支持该说法:黄丕烈刊叶氏宋本《博物志》中只是记录“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不见《太平御览》的带回石榴的说法。《汉书·西域传》记载,张骞从西域介绍回国的只有葡萄和苜蓿,却没见有石榴的记载,就连安石国的记载也没有。依此看来,陆机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既然在史料中没有关于石榴的直接记录,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把与石榴一起引入中原的葡萄、苜蓿等植物的传入史作为间接证明。上文已引材料,《博物志》、《封式闻见记》、《齐民要术》等文献都主张石榴和苜蓿、葡萄等一起引入中原,同时这几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也的确比较类似,耐热,耐寒,耐干旱,古代的文学作品就常常把他们并提,如“蒲桃乱溃,若榴竟裂”⑤、“若榴蒲陶之珍,磊落蔓延于其侧”

①等等。既然他们的地位如此接近,那么葡萄、苜蓿生产之地也有可能是安石榴的生产之地。

葡萄、苜蓿是怎么引来的呢?有人认为是张骞,但是也有与之不同的记载,我们将史籍的相关记载整理如下:

石声汉在《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②中认为,第一次见于文献的将引入蒲陶的事归于张骞的《齐民要术》卷二“种蒜”引王逸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中国伊朗编·苜蓿篇》③里说张骞出使期间,“遍游大宛(拔汗那)、粟特、大夏(巴克特里亚)等地,都是伊朗人的要塞。他回国对国人谈到‘西方’……他带回的产品也是纯粹地道的伊朗产品。他介绍到中国的两种栽培植物(只此两种)都是从大宛来的。”认为葡萄和苜蓿是由张骞从大宛带回的。但是三国至晋初的《本草经》虽说过葡萄产于西域,但没有提到张骞;《博物志》今日留存的明吴刻《古今逸史》本及清士礼居刻本,都没有《类聚》、《初学记》、《御览》所引的《博物志》“张骞使西域,所得蒲桃、胡葱、苜蓿”的记录。故此连葡萄和苜蓿等等植物的入华史也是矛盾频频。

我们在《史记》中找到如下记录: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④

从上述记录看出,葡萄、苜蓿种的确是大宛引入。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是张骞带回来的苜蓿和蒲桃。我们知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路经大宛的时间和他归汉的时间相距几年,而且在离开大宛之后他又辗转了康居、大月氏、大夏,后又被匈奴所擒。路途遥远、几经波折、命悬一线,归汉时一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两人,怎么可能将大宛的植物种子一直带在身上?事实应该是,张骞归国后,“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只是起了介绍的作用。而且我们更在《汉书·西域传》中找到了更为直接的证据证明“蒲陶、目宿”并非为张骞带回:

“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马耆目宿”“(王)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征岁余,宛贵人以为昧蔡谄,使我国遇屠,相与共杀昧蔡,立毋寡弟蝉封为王,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赂赐镇抚之。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官馆旁,极望焉。”

上引文记载“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的时间是太初三年李将军攻克大宛之后。据余太山《张骞西使新说》⑤“张骞使乌孙的年代,史无明文,一般认为他启程于元狩四年,归于元鼎二年。”即他在元鼎元、二年(公元前116、115年)之间第二次出使西域,而卒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那么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以后的事情不可能与张骞有关。故葡萄、苜蓿不是张骞带来的,而是由张骞开西域通道之后的几代使者带回的。

故此,我们更有理由怀疑张骞是否真的带回了石榴。上文已述,第一次出使历经艰险,他不管是从哪个国家带回什么植物的可能性都不大。而第二次出使,张骞本人到乌孙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⑥《史记》记载张骞在乌孙国出使一结束,便偕同乌孙使者数十人返抵长安:“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可以由此猜测,植物等特产是由当时派到其他国家的使者带回的。

故张骞第一、二次出使西域,并没有带回栽培植物,只向汉武帝介绍了这些植物。所以,无论石榴还是蒲桃、苜蓿,都不是由张骞带回从安石国带回的。

二、没有记录的安石国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安石国”,传统被认为是安国和石国。但是,在汉代史籍乃至二十四史里,都没有“安石国”这个名词的出现。而安国、石国这种称呼在直到《北史·西域记》才出现。

“安国”和“石国”是古代粟特人建立的国家,唐时均为“昭武九姓”之国。《魏书·西域传》、《周书·西域传》中出现的“粟特”,在中国的其他古籍中,亦称作康居国、康国。我们整理古籍中对安国、石国、康居等粟特人国家的记录:

《北史·西域传》:“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石……汉大宛北鄙也”“(石)治柘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

《新唐书·西域传》:“康者……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安者……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王故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