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 子
四、纸的发明和使用
• 不过发明造纸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早于蔡伦一百多年的西汉,就有了丝絮 制成的纸,所以现在都认为蔡伦是造纸 术的改进者。
• 纸比竹木简以及帛书都要轻便,而 且原料来源广泛,制作简单,工本 低廉,所以一经发明,便很快流行 起来。东汉末年便出现了工艺较高 的“左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 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度提高,到 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今诸用简者, 皆以黄纸代之”(唐徐坚《初学记》 卷二一引《桓玄伪事》),从而确 立了纸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地位。
简牍制度的影响
• 分篇 • 篇名书写格式。策的 最前面还有两根空白 简,叫“赘简”,用 以在背面题写书名、 篇名,然后卷成一束。 这就是书卷最初的形 式。 居 • 界栏 延 • 内容(“脱简”、 汉 简 “错简”)
三、卷轴制度
• 帛书 • 约春秋末年或战国初 年出现了书写在缣帛 上的书。一般是写完 一篇文章后裁截成一 段,然后从尾至首卷 成一束,称“一卷”; 缣帛的表面画有或织 有黑色或红色的界行, 即后世纸书中“乌丝 栏”、“朱丝栏”的 帛 书 渊源所自。
• 书信或公文于缄封后在绳 结处加上封泥,钤以发信 人之印,叫作封印。 • 《通雅》:古以泥封检而 印之曰斗检封。 《周礼· 司 市》注:玺节章如今斗检 封矣。《疏》曰:案汉法, 斗检封其形方,上有封检, 其内有书。则周时印章上 书其物,识事而已。《说 文》:检,书署也。徐曰: 书函之盖也,三刻其上, 绳缄之,然后填泥,题书 而印之。
作为著作的书或典籍(book, text)
• 刘国均《中国书史简编》:图书是以传 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图画记录于一定 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小结:严格意义上的“图书”或 “典籍”
• 1、所用材质多为竹、木、帛、纸 等易损材料(区别与铭文);形式上 必须是编连成册的。 • 马衡:未用纸以前先用缣帛,缣帛 以前又先用竹木。竹木始于何时, 今不可考。或自有书契以来即用竹 木,亦未可知。缣帛之用,却亦不 晚。周代虽用竹木,已知缣帛矣。 晋时,纸与缣帛兼用。至纸之完全 代替缣帛或在南北朝之时矣。
二、简策制度
• 简策
• 一根竹片称“简”, 多片简编连称“策”, 编简的绳子又分“丝 编”、“韦编”,写 汉 在木板上则称“版 木 牍 牍”、“方”。
武 威 汉 简
治竹木之方法
• 《论衡· 量知篇》:夫竹生于山,木长于林, 未知所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 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 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 成奏牍。 •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书之称册”: 古书止有竹简,曰汗简,曰杀青。汗者, 去其竹汁;杀青者,去其青皮。汉刘向 《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 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
• 甲骨的书?
• 青铜的书?
毛 公 鼎Baidu Nhomakorabea
• 石头的书?
• 熹平石经
• 正始石经
• 开成石经
• 清石经
• 钱存训《书与竹帛》: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 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称之为“书”。 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和木牍,编以书 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 刻在甲骨、金属、玉石等坚硬物质上面的文 字,通常称为铭文;而文字记载于竹、木、 帛、纸等易损的材料,便通常称为书籍。 • 但我们不能武断地以质地坚硬和柔软、或耐 久和易损来区分书籍和铭文。因为有纪念性 的文字亦常记载于柔软易损的材料,而文章 和书籍亦常镌刻于坚硬耐久的物质上,垂之 久远。
一、古代的三种“书”:
作为文字的“书”(writing)
• 《墨子· 兼爱》: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 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 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 《说文》:“著于竹帛谓之书。”卷三下《聿 部》:“書,箸也,从聿者声。”“聿,所以 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 奚椿年《中国书源流》:文字与记载文字的材 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一种不同于文 字和材料的事物,则不论所记内容是什么,记 的字数有多少,记下后起什么作用,都可以称 为书。
作为档案的“书”或“典籍” (documents )
• 《尚书· 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 《孟子· 告子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 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 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注:“守宗庙典籍”
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
• 《史记· 萧相国世家》:及高祖起为沛公, 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 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 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 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 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2、内容与政务、商务及日常生活之俗 务等无直接关系(区别与文书、档案、 票据)。撰著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 具有“突破性”(break-through )。 从文化史上看,作为著作物的典籍的 是“轴心时代”(the axial period)的 产物。
• [德]雅斯贝斯(Jaspers,1883-1969)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在公元 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 中国这几个古老民族先后方式各异地 经历了这种“突破”。所谓“突破” 是指某一民族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 段时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 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超越性和 批判性的反省;通过反省,思想的形 态确立了,旧传统也改变了,整个文 化终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境 地。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
•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文字记录的丰 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 的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献可以 相比。中国古代典籍在质和量方面的发展, 更显示出古代中国在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 上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乃是中国文化的 基石。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 和承传的过程,主要便得从这些古代文字 记录的遗产中去探索。换言之,要了解中 国古代典籍的制作、保存、传播和散佚的 流绪,更需要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 展的背景中去研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