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专题突破训练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精选练习07《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含详解)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精选练习07《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1.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两种地貌。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A.云贵高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巴西高原D.西欧平原(2)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湖泊(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C.面积广、水量大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3)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A.热融沉陷—夏季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C.热融滑塌—夏季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2.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①面积不断增大②坡度逐渐减缓③向东南方向扩展④增速先慢后快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3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3)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A.三角洲面积缩小B.河口盐碱化加剧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D.生物多样性增加3.位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亦有碎石块落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古文中记载的“火”最有可能来自( )A.地壳B.岩石圈C.软流层D.下地幔(2)“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 )A.①B.②C.③D.④4.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与东西向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向斜谷,河流自北向南流B.甲处为背斜谷,河流自南向北流C.若等高距为100 m,图示区域最大高差接近1 000 mD.若等高距为100 m,陡崖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00 m(2)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岩浆喷出B.褶皱岩浆侵入断层沉积岩浆喷出C.沉积褶皱岩浆喷出断层岩浆侵入D.沉积褶皱岩浆侵入断层岩浆喷出(3)图中形成岩浆岩的岩浆可能源于( )A.岩石圈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二、非选择题5.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 第二章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二章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艾青)1.艾青描述的地理事物存在于(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D.岩浆解析:艾青描述的是鱼化石,它存在于沉积岩中。
答案:A2.上题中选择的地理事物( )A.具有层理构造B.一定含有化石C.自然界中硬度最大D.与其“前身”相比,结构和矿物成分没有变化解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但不一定含有化石。
答案:A(2012·沈阳四校协作体测试)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1年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冰岛火山喷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B.造成北极地区冰盖大面积融化,形成洪水C.将增强大气的吸收作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D.火山喷发后当地昼夜温差变小4.该岛屿拥有丰富的( )A.地热资源B.石油资源C.淡水资源D.人力资源解析:第3题,火山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冰岛的火山喷发会使大气中的悬浮物质增多,这些悬浮物质会削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增强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受此影响该地的昼夜温差会变小。
第4题,冰岛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因此地热资源丰富,其首都雷克雅未克大量利用地热取暖,是世界著名的“无烟城市”。
答案:3.D 4.A(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C.④②① D.④①③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训练:《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人教版必修
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 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 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②沉积岩⎩⎪⎨⎪⎧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 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③变质岩⎩⎪⎨⎪⎧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 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 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2)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 岩石的转化(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2)岩石的形成过程A为: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B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2·浙江文综)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 )解析火山地貌的岩石构成主要是喷出岩,花岗岩常被风化成球状景观。
(2)(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下图,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成岩浆岩。
( × )解析各类岩石在地球表层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自然地理 第六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 湘教版(1)
第六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考查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2014·济南二模)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C.④ D.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 B.Ⅱ——③C.Ⅲ——⑤ D.Ⅰ——⑥解析:理解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是判读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的关键。
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再生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昆仑玉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
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之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1)D (2)A本题组关键是理解两类岩浆岩的区别。
岩浆岩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它们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侵入岩是由地下岩浆上升到一定部位(但未到地表)侵入到围岩中,停留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而成,其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是由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其特点是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
地质构造与地形(2013·北京文综卷)读下图,回答第(1)~(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A.①②B.③④C.③⑤ D.⑤⑥(2)图中(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解析:解本题组的关键是利用图例,明确地层顺序以及地质构造的特点。
第(1)题,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要形成这样的地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溶性石灰岩,二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所以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新、内蒙古气候干旱,苏、湘石灰岩分布少,故③⑤正确。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 :第2章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 .doc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识记—基础梳理]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 、c 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内力作用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 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理解—要点突破]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 ”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高考地理一轮 1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随堂演练 湘教版
2014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2013年沈阳四校联考)右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A.①B.②C.④ D.⑤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C.④ D.⑥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可以判断,③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①表示风化、侵蚀作用,⑥表示沉积作用,⑤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石油、天然气存在于沉积岩中。
第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1.D 2.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A.海沟和岛弧B.海沟和褶皱山C.海岭与岛弧D.海岭与褶皱山4.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甲B.乙C.丙D.丁5.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丁解析:第3题,甲地位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容易形成海岭;丙地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容易形成岛弧和海沟。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生长边界,形成时间最晚。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地震;而乙、丁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3.C 4.A 5.C6.(2013年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练习 湘教版
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基础巩固组](2017·河南六校联考)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
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
读图,完成1~2题。
1.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解析:第1题,该岩石分层明显,属沉积岩。
第2题,首先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后被侵蚀,形成该景观。
答案:1.C 2.A(2017·重庆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读图,完成3~4题。
3.右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4.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A.花岗岩B.大理岩C.页岩D.砾岩解析:第3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
第4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3.C 4.B(2017·河北检测)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解析:第5题,岩洞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关键能力练习(含解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能力1 地球的圈层结构(2019·高考)莫霍面深度不一。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地区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
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解析】选B。
莫霍面越深说明地壳越厚,所以①地地壳并不是最薄的,③地地幔也不是最浅的;②地莫霍面埋藏浅,是裂谷,有岩浆活动,金属矿产丰富;图中无法看出地下水埋藏的深浅。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突破3 A.推测地壳厚薄 B.寻找金属矿产C.判断地质构造D.分析地质特点答案:AB突破1 地球内外圈层的识别方法(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千米,莫霍面的深度是地面下平均17千米处,古登堡面指地面下2900千米处,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等。
突破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图表所示:突破3 地壳的特点及厚度判断技巧(1)地壳的特点。
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分布不连续,在大洋某些区域缺失。
(2)地壳厚薄的判断技巧。
地球大X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下图为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的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图中的X处即为(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岩石圈与软流圈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解析】1选B,2选B。
一轮: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基本存在形式
金属矿
赤铁矿 磁铁矿 黄铁矿 黄铜矿 方铅矿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贵金属 稀有金属
矿物的分类 石英、长石和云母 花岗岩 非金属矿 方解石 石灰岩和大理岩
滑石、石膏和磷灰石
褐铁矿
赤铁矿
磁铁矿
黄铁矿
黄铜矿
石英 云母 方解石
长石
花岗岩中的矿物
红色
黑色 白色
滑石
磷灰石
石英
刚玉 黄玉 金刚石
石可以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砾岩。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 出自江苏南京及 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 其周边地区的雨 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 花台砾石层 带内,冷却后形成网 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 而古今闻名,主要 成分是石灰岩
(2)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B ) (1)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D A.太湖石→昆石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雨花石→砾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雨花石→昆石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砾岩→昆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
砾岩
砂岩 石灰岩 页岩
为什么说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岩层和化石是记录 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1、在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总是按顺序排列,老岩层在 下,新岩层在上,这样就可以依据岩层的顺序可以确定其 时代。 2、化石是已变成岩石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生物总是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不同时代的岩 层中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同时代的岩层中往往保存着相 同或相似的化石。可以根据岩层中的化石来恢复其顺序, 从而确定地质时代。
[特别提示]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以下三种情况需要 同学们注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专题突破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专题突破训练一、选择题下表为江苏三大名石的相关资料,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表示图,图2为五种外力作用雨花石昆石太湖石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状白色石英1.对照图1和图2,有关〝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雨花石的构成与乙有关②昆石的构成与丙有关③太湖石的形状与a、b有关④三大名石的构成皆与c、d、e有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以下转化契合图1所示规律的是()①昆石→太湖石②雨花石→砾岩③雨化石→昆石④岩浆→昆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由表中资料可知,雨花石出自堆积岩中的砾岩,于乙有关;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石灰岩受风化和流水腐蚀作用构成的。
第2题,雨花石经过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可以构成砾岩;昆石是由岩浆冷却凝结构成的。
【答案】 1.C 2.D读以下图,完成3~4题。
3.依照发作的顺序,陈列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4.图中所示的天文现象,能够位于()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解析】图②表示断裂构成,③表示张裂、岩浆末尾上涌,①表示岩浆从张裂处上升。
②③①的顺序最能表示从张裂到岩浆的上升冷却进程。
该张裂进程经常构成于大洋中部,是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如大西洋中脊。
【答案】 3.B 4.D以下图为某地质结构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5.以下地点煤矿可以露天开采且比拟平安的是()A.甲B.乙C.丙D.丁6.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作的矿难事故区分是()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答案】 5.B 6.A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7~8题。
7.招致图中铁路途弯曲的主导要素是()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C.联络居民点D.避开断层8.图中居民点的散布特点是()①沿河散布②沿交通线散布③沿断层线散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该题主要考察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要素。
2022版新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训练: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解析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0·北京市门头沟区一模)下面图1为我国某地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图,完成1~3题。
图1图21.该地最可能位于()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C.柴达木盆地D.青藏高原2.该地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3.该地貌景观()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为石灰岩溶蚀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时效果最佳1.B2.D3.B[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与图示地区相符,应为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故最可能位于云贵高原。
第2题,图2中沉积物形成的岩石丁是沉积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甲、乙是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形成变质岩,丙是变质岩。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第3题,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受流水侵蚀的影响,A错误;表现为石灰岩溶蚀特点,B正确;热带、亚热带、温带都有可能出现,C错误;在夏季观赏时效果最佳,D错误。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其东南部沙丘规模宏大,以高大沙山为主,丘间地湖泊发育。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及钙质胶结层。
下图示意某科研小组研究得出的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形成模型。
据此完成4~6题。
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
4.沙山不断增长的直接原因是()A.流动沙丘被植被滞留B.碳酸钙胶结面黏附沙粒C.钙华阻挡沙丘流动D.蒸汽吸附沙粒5.当地沙山地下水的蒸发量与地表蒸发量达到相等时()A.内能释放停止B.钙华现象停止C.沙山不再生长D.湖泊水补给地下水6.沙山沙粒粒径的分布特征是()A.东南坡从坡顶到坡底,粒径由大到小B.西北坡同一流动沙丘粒径均匀C.同一海拔处的粒径,西北坡大于东南坡D.同一海拔处,坡面越陡粒径越大4.D5.C6.C[第4题,沙丘长高长大后,使风力搬运能力降低,流动沙丘被固定,因而流动沙丘被固定是原来的沙山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植被,且沙山处于生长状态,表层远离水源,植被稀疏,故A错误;不断上升的水汽吸附在沙粒表面增加了颗粒间的凝聚力,使沙丘长高长大,故D正确;最初的沙丘是由于钙华、碳酸钙胶结面的阻挡而形成,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固定沙丘,而不是促进沙丘的成长,故B、C错误。
2023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高频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10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频考点10__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2022·河北邢台月考]下图分别为某地地层分布图(图a)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b)。
读图,完成1~3题。
1.图a中岩层Ⅰ、Ⅱ、Ⅲ、Ⅳ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是()A.Ⅰ→Ⅱ→Ⅲ→ⅣB.Ⅱ→Ⅰ→Ⅲ→ⅣC.Ⅱ→Ⅲ→Ⅳ→ⅠD.Ⅳ→Ⅱ→Ⅲ→Ⅰ2.图a中的Ⅲ,其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A.甲B.乙C.丙D.丁3.图b中地质作用相同的是()A.①与②B.③与④C.⑤与⑥D.⑦与⑧[2022·辽宁月考] 薄饼岩又称千层饼岩,是一种水状的薄层沉积岩。
它的形成过程是:大陆上冲下来的泥土掩埋大量近海海洋生物使其形成石灰岩;上层这些泥土经过压实固结后形成泥页岩。
之后,海洋生物可能再次繁盛,又经历以上的过程不断重复,最终使得石灰岩与泥页岩层层叠加。
左图是新西兰海岸边的薄饼岩景观,右图为薄饼岩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薄饼岩形成的过程中,内力作用表现为()A.地壳水平挤压B.地壳相对稳定C.岩浆活动频繁D.变质作用强烈5.左图景观的形成过程是()A.内力抬升—海水侵蚀—固结成岩B.内力抬升—冷却凝固—海水侵蚀C.固结成岩—海水侵蚀—内力抬升D.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海水侵蚀[2022·宁夏海原县月考]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
读图,完成6~7题。
6.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7.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D.侵蚀作用的结果[2022·喀什期中]下图为40°N纬线海平面以下地壳部分岩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a、b分别代表()A.大西洋、亚欧大陆B.亚欧大陆、北美大陆C.太平洋、亚欧大陆D.大西洋、太平洋9.图中显示()A.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薄B.c、d两处均位于板块内部C.c处岩石年龄较d处新D.c处玄武岩埋藏深度较d处深[2022·河北邢台月考]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岩层分布图,完成10~11题。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考试必备)
课后限时集训(六)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53页)一、选择题(2018·河南焦作市质检)白云山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有数千个大小不一的石臼,其数量之丰、个体之大、形态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读石臼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1~2题。
【导学号:92040026】1.从成因上看,石臼景观形成于(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冰川堆积2.构成石臼的岩石为海洋沉积形成的白云岩,图中代表该岩石的字母是( ) A.a B.bC.c D.d1.A 2.C[第1题,石臼是古代冰川融化后,大量冰川融水(包括0℃以下的压融水和0℃以上的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缝向下流,强烈冲击、研磨冰川下的岩石而形成孔穴。
所以石臼景观形成于流水侵蚀,选A。
第2题,海洋沉积形成的白云岩是沉积岩,图中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b是变质岩,a是岩浆,c是沉积岩,d是岩浆岩,选C。
] (2018·江西新余一中模拟)下图是某岩层顶部埋藏深度(与地表之间的垂直距离)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该岩层容易遭受侵蚀的时期是( )A.甲B.乙C.丙D.丁4.该地区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的时间是( )C.丙D.丁3.A 4.D[第3题,甲位于地表,直接受大气、流水等作用,该岩层容易遭到侵蚀,选择A。
第4题,丁时之前岩层顶部埋藏深度从小突然变大,说明这个时期有大的强烈的地质作用,该地区可能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选D。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6.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5.A 6.B[第5题,根据a处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知:X处为山谷;由a到b、c岩层均由老到新,为背斜构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名校模拟:专题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必修Ⅰ解析版
下图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成因看,花岗岩生成的位置位于()A.①B.②C.③D.④2.裸露在山脊上的花岗岩,其形成经历的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读“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甲处地貌为()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4.乙处()A.是李家庄良好的引水源头B.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和甲地地势差异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D.侵蚀作用明显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5~6题。
5.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6.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冰蚀B.水蚀C.风化与风蚀D.褶皱、断层8.从图中各岩石的形成顺序看,图中侵入岩大约在()A.石灰岩形成之后B.页岩形成之前C.变质岩形成之后D.石灰岩形成之前用等高线反映一特定岩层顶面起伏形态的构造图称为构造等高线图。
这种构造图定量地、醒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形态。
这是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常编绘的一种重要图件。
读“某背斜构造岩层顶面标高(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10孔的孔深可能是()A.245米B.300米C.345米D.355米10.该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的孔的位置是()A.12-11-6 B.10-9-7C.12-10-9 D.11-9-7答案:9.B10.D读“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a→b→c→d→e→f B.b→a→c→d→f→e C.c→b→d→a→f→e D.d→c→b→a→f→e 12.e图中“狗头石或骆驼石”属于()A.花岗岩B.沉积岩C.大理岩D.玄武岩读“某河流示意图”,完成13~14题。
2020届(浙江)高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强化卷: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
完成1—2题。
1.甲山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褶皱——断层——侵蚀B.褶皱——断层——侵蚀——沉积C.断层——侵蚀——褶皱——沉积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2.乙为中生代中晚期沉积岩层,其中可能含有A.象牙化石B.古老两栖类化石C.裸子植物化石D.原始鱼类化石下图为板块边界及运动示意图。
完成3—4题。
3.组成岩石圈的是A.①B.①②C.②③D.①②③4.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岩石新老关系(岩龄大小)叙述正确的是A.甲大于乙B.甲等于乙C.甲小于乙D.无法判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为地质胜景。
读简图,完成5—6题。
5.该“地质构造线”附近最可能是A.向斜构造B.背斜构造C.断层构造D.地垒构造6.图中“地质构造线”两侧地块的相对移动方向为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在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座方圆数十里的“古城”,人们又叫它“魔鬼城”(下图)。
这里地表突兀奇特,夜幕降临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怪异的声音好像魔鬼在叫。
“魔鬼城”地下蕴藏着丰富而优质的石油和天然沥青。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7—8题。
7.造成“魔鬼城”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岩浆活动8.蕴藏石油的良好地质环境是A.岩浆岩、断层构造B.沉积岩、背斜构造C.变质岩、断层构造D.沉积岩、向斜构造沙漠玫瑰石主要产于浩瀚戈壁,该石品种外形酷似玫瑰,又“生长”在沙漠中,故称之为“沙漠玫瑰”。
沙漠玫瑰石大多是火山岩浆冷却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是方解石、石英、石膏的共生结晶体。
据此回答9—10题。
9.形成沙漠玫瑰石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风力沉积10.组成沙漠玫瑰石的物质为A.岩石B.化学元素C.金属矿物D.非金属矿物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2_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训练含解析湘教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
读图,完成第1—3题。
1.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 )A.先上升再下降B.先下降再上升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2.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岩层厚度差异B.沉积物质差异C.地壳运动差异D.外力侵蚀差异3.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 )①流水侵蚀②冻蚀作用③雨水淋溶④冰川堆积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3个阶段。
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下降;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作用阶段。
B正确。
故选B。
第2题,对比造山和成景阶段的图示可知,成形峡谷处为发生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
方山处岩层虽有断裂但基本完整,相较不易被侵蚀。
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是该题设问针对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侵蚀的差异。
D正确。
第3题,结合信息“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可知,该处受到外力:一是流水侵蚀,二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蚀作用。
雨水淋溶是将表层土壤中盐分物质淋溶至下层;此处地貌以侵蚀为主,没有堆积作用。
A正确。
【答案】 1.B 2.D 3.A(2020·北京模拟)断层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
图1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2为美国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据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读图,完成第4—5题。
图1图24.图1中( )A.岩层的形成顺序是③②①④B.⑤可能是玄武岩C.河流出现在①形成之前D.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5.圣安地列斯断层( )A.类似于图1中C断层B.其西侧为断块山C.湖泊可能有泉水出露补给D.标志着美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解析】第4题,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所以岩层形成顺序为③①②④,故A错误;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⑤深埋地下,因此不可能是玄武岩,故B错误;河流在岩层①上流淌,因此形成于①之后,故C错误;根据图中岩石的运动方向可以看出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故选D。
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2章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Word版含答案
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 、c 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内力作用(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图文助记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
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专题3.1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押题专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ⅰ)(原卷版
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2016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
读汤加位置与新岛形成图,完成1~2题。
1.该国()A.地震、火山频发B.位于印度洋东部C.各岛日期不一致D.受赤道低压控制2.该新岛()A.因地壳抬升而形成B.物质主要源于地幔C.主要由石灰岩组成D.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示()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4.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当地时间2015年8月27日,厄瓜多尔基多科托帕希火山喷发,冒出火山灰和浓烟。
目前厄瓜多尔政府正在监督火山的活跃性。
下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下图1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甲、乙、丙、丁表示岩石类型,下图2为某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5~6题。
]5.图1中可以示意科托帕希火山喷发的地质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6.图2所示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图1中的()A.①B.②]C.③D④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下面7~8题。
7.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8.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A.花岗岩B.大理岩C.页岩D.砾岩阶地是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
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
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
读图,完成9~11题。
9.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为()A.向斜山B.背斜山C.向斜谷D.背斜谷10.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11.若在③处钻4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A.15 m B.45 mC.75 m D.105 m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专题突破训练
一、选择题
下表为江苏三大名石的相关资料,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
读后完成1~2题。
雨花石昆石
太湖石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
状白色石英
①雨花石的形成与乙有关②昆石的形成与丙有关③太湖石的形态与a、b有关④三大名石的形成皆与c、d、e有关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2.下列转化符合图1所示规律的是()
①昆石→太湖石②雨花石→砾岩③雨化石→昆石④岩浆→昆石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由表中资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于乙有关;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石灰岩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2题,雨花石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可以形成砾岩;昆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答案】 1.C 2.D
读下图,完成3~4题。
3.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①③②D.②①③
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解析】图②表示断裂形成,③表示张裂、岩浆开始上涌,①表示岩浆从张裂处上升。
②③①的顺序最能表示从张裂到岩浆的上升冷却过程。
该张裂过程常常形成于大洋中部,是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如大西洋中脊。
【答案】 3.B 4.D
下图为某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地点煤矿能够露天开采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6.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5.B 6.A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8.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
图中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该区域有断层;聚落的分布规模与地形虽有关系,但此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与河流有关。
【答案】7.C8.A
读地貌景观图(如下图),回答9~10题。
9.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10.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
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答案】9.D10.C
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A.冲积平原B.河谷平原
C.流域D.低地
12.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A.地质作用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D.流水作用
13.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A.分水岭B.山脊
C.刃脊D.等高线
【解析】图中范围为河流的全部的集水区域,故应为该河的流域。
该河所在流域以流水作用为主。
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分布于山顶或山脊处,且位于流域的边缘,应是分水岭。
【答案】11.C12.D13.A
二、综合题
14.读某地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的岩石名称可能是,请说明其岩石的形成原因。
(2)如在A、B两处采煤,要注意的事故依次是______、______。
(3)说明甲、乙两地的地貌类型、判读依据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1)C处最可能是变质岩,因为这里是石灰岩有岩浆侵入,在此影响下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2)A处是背斜构造,有利于气体的储存,采煤时应预防瓦斯爆炸;B处为向斜储水构造,易发生透水事故。
(3)根据等温线判断,甲地等温线值中间低四周高,是山地;乙地等温线值中间高四周低,是盆地(洼地)。
与A、B处的地质构造形态对应分析可知,A处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洼地,B处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答案】(1)大理岩C位于石灰岩层,附近有岩浆侵入活动,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大理岩。
(2)瓦斯爆炸透水事故
(3)甲地:山地;因为气温中间低,四周高;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乙地:洼地(盆地);因为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成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而形成洼地(盆地)。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材料二下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
(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
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材料二显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外力作用。
对于粒径为0.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_____作用。
(3)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
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5)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菌河上游的“V”形谷
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解析】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三种外力作用,由图中看,河床物质颗粒很小的胶泥类物质抗侵蚀能力比泥类物质强,而且粒径在0.001到0.01之间的物质,尽管流速很小时,也不发生沉积现象,而粒径较大的物质,一旦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由搬运现象转为沉积现象,由此可判断材料三中的三个断面中A为中游,B为上游,C为下游。
【答案】(1)C
(2)侵蚀搬运沉积搬运沉积搬运
(3)B>A>C中游上游下游
(4)侵蚀搬运沉积(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