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多方主体博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多方主体博弈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实际上是由政府、高校、市场和家庭(学生)各方主体博弈的结果。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让家庭(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而减少盲目性,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多方主体;博弈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和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界以及众多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的适应性结构改革没有到位,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其规模的过快增长,甚至导致教育与经济发展失衡[1]。在影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多方力量中,各相关主体实行自动调节并做到资源最优配置以完全适应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是在一定经济背景、政策支持下,体现为政府、市场、高校及家庭(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博弈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体系、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导向方面的博弈,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主体博弈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主体博弈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如何为适应和满足经济增长而进行调整。

一、博弈主体及环境特征

高等教育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功能及特点各自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适应与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促进和适应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提高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继而促进和引领经济增长。这其中本身体现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再加上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非对称性,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所对应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需要很难做到精准匹配。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过度与不足。

形成博弈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有两个:1)有独立作出决策的自主权,并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和目标;2)各方的利益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其中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各方的行为和目标实现[2]。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的规模和比例依然由政府按计划制定,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正逐渐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其决策明显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并具备形成博弈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决策时,会结合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和市场对人力资本结构的需求,并以实现总体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供应的增加,作为高等教育各层次教育的接受者和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家庭(学生)对高等教育各层次入学选择的自主性提高,其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到其他各方的行为和目标实现。各用人单位的集合形成人力资本需求方,简称为市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适应经济

增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显然其行为特征符合形成博弈主体的前提条件。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认为,关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多方主体由政府、高校、市场和家庭(学生)构成。

二、各方主体的动态博弈

1.政府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政府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比例能够适应和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结构的需要,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保持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并使各类资源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中达到最优配置。在短期内,政府相关部门根据以往招生计划、录取和报到情况,结合各地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反馈信息以及各产业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在中长期,政府需要根据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与之匹配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预测相应人力资本结构而确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规模及比例。

在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博弈中,政府属于主动方,其他主体属于被动方。政府通过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给予不同的财政支持,以及不同的招生计划来制约高校的行为。为了减少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成本,达到充分就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制度与规定来规范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家庭(学生)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既定的计划之内决定自己能够以及愿意进入的层次接受相应层次的高等教育。政府的主导性过强,如果信息反馈机制不灵,则会造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过度与不足。

2.高校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高校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依托单位。高校的长期目标是为市场输出能够适应和促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科研服务以及传承文化等。但高校所关注的短期目标是如何把握好各自在整个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赢得最有利的发展空间,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2]。

高校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只能在政府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施依法自主办学。由于政府将目标与资源分配捆绑在一起,各高校不得不为了有限的资源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与政府进行博弈,争相扩大各自的规模和办学层次升格,并竞相开办一些低成本专业,尽量少办甚至不办高成本投入的专业。在与家庭的博弈中,高校为了收取更多的学费收入而扩大办学规模,为了提升高校品牌而竞相争夺优质生源,为了提高学校的影响而都瞄准更高层次的定位。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为高校的投入较低,各高校在短期内均忽略了市场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因此,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出现各高校招生规模增加、办学趋同、盲目升格以及质量下降等现象,长期积累后逐步导致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矛盾。

3.市场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以用人单位所形成的市场的目标是期望从高校获取合格的人才,能为用人单位带来理想的预期收益,与政府目的相同,即最终推动经济发展。但因用人单位出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可能会降低对各种层次人才的成本投入,因此,政府为了长期经济增长又必须出台相应政策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高校长期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供应超过需求,再加上家庭(学生)都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会提高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从而催生高等教育层次上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已变成合作博弈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3]。市场上需要大量实用性或应用型技术,而高校为了“争创一流”大多“重学轻术”,导致众多师生重理论、轻实践,与用人需求存在矛盾。市场不能获取其所期望的人才或技术,则直接对高等教育各层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从而再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结构等产生影响作用。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适应市场的角度,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是否适应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结构,虽然不能准确计量与预测,但从劳动力市场所释放的信号可以观察之。

4.家庭(学生)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家庭(学生)的长期目标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高等教育,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并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取相应的回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不同层次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水平,并大多存在“重学轻术”的思想,再加上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较高层次的毕业生成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较低层次的毕业生大多被挤压到次要劳动力市场中[4],因此,家庭(学生)都想进入较高层次学校。在家庭(学生)与政府的博弈中,家庭(学生)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只能在既定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进行选择。高校的主要精力致力于应对政府的定位要求,自学生进入高校以后而不太在意学生的诉求,导致无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因而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3]。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上又缺乏对毕业生客观评价的评估体系,证书贬值,毕业生在“先就业再择业”思想的影响下频繁跳槽等因素,直接加剧了招聘难和就业难。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实际上是由多方主体博弈的结果。由于各方主体的目标不同,在博弈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各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导致了目前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各种诸如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升级、就业难与招聘难和结构失衡等现象。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规模和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又要考虑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资源的能力,还要受到家庭对教育投入、产出收益等方面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效果随着时间的滞后而不断聚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得到继续,不适应的部分必然会面临调整,并始终围绕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进行波动。但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为了适应与满足经济增长,各博弈主体的行为会更加趋于理性,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