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脊髓血管造影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9ccd76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2.png)
➢ 正中矢状位T1WI: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心,前后为低信号脑脊液 ➢ 旁矢状位T1WI: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为低信号 ➢ 正中矢状位T2WI:脊髓仍为中等信号,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呈高信号 ➢ 横断面能清晰显示脊髓、脊神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M能清晰显示高信号脑脊液和走行其中的低信号脊髓和脊神经
较低信号,无明显高信号区;此外,还可通过计算,获取脑实质各部水分子运动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 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重组的ADC图
正常脑DWI及ADC图
➢ DTI纤维束成像则可显示白质纤维束分布和走向 正常脑DTI纤维束成像
(一)X线检查
椎基底动脉DSA 前 后位
椎基底动脉DSA侧位
(二)CT表现
1. CT平扫 (1) 颅骨
➢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极低密度
(2)脑实质
➢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4)蛛网膜下腔
➢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 脑池: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 鞍上池在横断面上表现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正常脑CT平扫
2. 增强扫描
(1)增强检查: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呈显著强 化。 (2)CTA检查:脑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MIP上所见类似正常脑血管造影的动脉 期表现。 (3)CT灌注检查:可获得脑实质各种灌注参数图,其中皮质和灰质核团的血流量和血 容量均高于髓质。
脑血管(后循环+脊髓)
![脑血管(后循环+脊髓)](https://img.taocdn.com/s3/m/996fcb8d49649b6649d74742.png)
脊髓供血动脉的来源
第一组:来自锁骨下的椎动脉、颈升 动脉(甲状颈干分支)、颈深动脉和 第一肋间(肋颈干分支)。
第二组:来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711对)和腰动脉(4对)。
第三组:来自髂内动脉的髂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
脊髓供血动脉特点
平均 6 支前根髓(颈髓1-2,胸髓23,腰骶髓0-1);11-16支后根软膜 动脉
CASE 男,57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3天入院
共济失调 麻木 吞咽困难 眩晕 恶心-呕吐 构音困难 头痛 复视或视物模糊 声嘶 面部疼痛 呃逆
MMI病变类型
基底动脉脑桥支
↑
↙ ↘
桥脑的供血动脉
长短旁 回回正 旋旋中 支支支
脑桥支供血区域与综合征
脑桥被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
脊髓前正中静脉 软膜静脉网 脊髓侧后静脉 脊髓后正中静脉 髓周静脉 沟静脉 前后正中吻合静脉 椎静脉 颈静脉 上腔静脉 肋间静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腰静脉 左肾静脉 下腔静脉 腰升静脉
脊髓血管造影术
【适应症】
(1)临床及脊髓MRI疑有脊髓血管性病变。
(2)部分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血管造影阴性者。
(3)了解脊髓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辨距不良,横行步态(患侧),共济失调, 构音困难 Ⅶ,Ⅴ,Ⅷ,Horner综合征,辨距不良 (患侧),痛温觉障碍(对侧) 单纯的前庭症状 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延迟性昏 迷 Wallenberg综合征
延髓供血分布
1.椎体束, 2.内侧丘系, 2’.内侧纵束,3.脊髓丘脑束, 4.脊髓三叉束和核团,5.薄束和楔束核,6.孤束核,7.迷走背核 8.舌下神经核,9.下橄榄核,10.小脑下脚,11.前庭核
脑血管造影术健康教育
![脑血管造影术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1b7a8a0680203d8ce2f247c.png)
脑血管造影术健康教育作者:马慧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R8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60-01脑血管造影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X线检查技术。
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是目前临床上显示头颈部血管及脊髓血管形态的“金标准”。
由于其客观、准确、实时显像,被誉为“侦察犯罪血管”的“火眼金睛”。
1 术前护理1.1 术前1天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
1.2 术前1天左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通道。
1.3 术前1天备皮,剔除阴毛和穿刺部位毛发,清洗干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1.4 术前一天青霉素皮试。
1.5 术前当天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防止术中出现呕吐。
1.6 术前当天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翻身方法、术后咳嗽。
1.7 术前10分钟排净大小便。
1.8 护士护送入介入中心进行手术。
2 术后护理2.1 术侧肢体伸直制动6~8小时,并绝对卧床休息。
2.2 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8小时。
2.3 低流量氧气吸入。
2.4 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感觉的变化,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紫绀、皮温降低、肢体麻木,及时处理。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及血肿,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干燥清洁,防止污染造成伤口继发感染。
2.5 低脂、低盐、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2.6 8小时拆除压迫器正常活动,避免用力大便、咳嗽、下蹲防止出血。
2.7 穿刺处应包扎24小时并观察敷料有无渗血和血肿的发生。
2.8 一周内避免负重、过度屏气、用力排便和剧烈活动,预防穿刺点出血和血肿。
作者单位:40410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f9505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8.png)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1T11:42:29.10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6月作者:高艳艳[导读] 目的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
高艳艳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禹州 461670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
方法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患者采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改进后的Seldinger法进行DSA检查,充分利用其对比性强,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和浓度低等特点,将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的情况视为严重狭窄程度。
结果 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闭塞2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19人,狭窄病变血管23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3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4根;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4人,动静脉畸形3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1人;6例脑出血患者中脑血管畸形2人;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中有烟雾病患者1人。
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血管闭塞4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25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5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3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6根;其余结果和DSA检查相同。
结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应用效果引言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是借助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结构特性使其显示出二维或三维图像的检查方法。
该技术特点是磁共振信号的强弱和亮度呈显著正比关系,亮度依强度排序依次为白、灰、黑。
一般脂肪组织和松质骨为白色,脑脊髓、骨髓为白灰色,内脏及肌肉为灰白色,液体正常血流速度为黑色。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7f15980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6.png)
4. 颅脑损伤
5. 脑变性疾病
6. 脊髓、脊柱疾病
早期CT显示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萎缩:大脑、小脑、脑干、局限性皮质或基底核萎缩
(一)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介绍
1.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
(1) T1加权像(T1 weight imaging,T1WI)可清晰显示解剖细节(2) T2加权像(T2 weight imaging,T2WI)更有利于显示病变(3) 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是一种脑脊液信号被抑制的T2加权序列,由于抑制了脑室及脑裂内的脑脊液信号,FLAIR成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侧脑室旁及脑沟裂旁的病灶,对于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敏感性较高
CT平扫未见病灶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较大范围CBF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CBV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小于CBF下降区域,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CTP示整个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TP延长
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二)脊柱X线检查
(一)全脑血管造影术
1. 适应证颅内外血管性病变,例如动脉狭窄、侧枝循环评估、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1. 脑梗死
(1)超急性期:发病12小时内,血管正常流空消失,T1WI和T2WI信号变化不明显,但出现脑沟消失,脑回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DWI可出现高信号(2)急性期:发病后12~24小时,梗死灶呈等T1或稍长T1、长T2信号,DWI可高信号(3)起病后1~3天: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出现水肿和占位效应,可并发梗死后出血(4)病程4~7天: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显著长T1、长T2信号,DWI信号开始降低(5)病程1~2周: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消退,病灶呈长T1信号,T2信号继续延长,DWI信号继续降低,T2WI信号强于DWI信号(6)2周以上:由于囊变与软化,T1与T2更长,边界清晰,呈扇形,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征象,如脑室扩大、脑沟加宽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f5e735b7f1922791688e8c2.png)
26
基本病变表现-CT、MRI
27
疾病影像表现
28
胶质瘤
组织类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分级:I级星形细胞瘤、II级成星形细胞瘤、III、IV级
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
影像表现:
平片:颅高压、肿瘤定位征 脑血管造影:现少用 CT、MRI:
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脑室内
组织类型:合体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
型、成血管细胞型
影像表现:
CT、MRI:CT平扫或T1W呈等或略高密度/信
号,T2W等或高信号,常有钙化,与脑膜广基相连, 界清,有占位效应,瘤周水肿无或轻,均匀明显强 化,MRI可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14
正常表现-MRI
15
16
17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颅高压征:颅内占位病及继
发脑水肿或脑积水 儿童:
头颅增大、囱门增宽、颅板变 薄、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
成人:蝶鞍改变
鞍背和鞍底骨质模糊或消失
18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脑瘤定位征:
局限性颅骨变化:破坏(恶性肿瘤)、增生(脑膜瘤) 蝶鞍改变:增大(鞍内型)、扁平(鞍上型)、双鞍底
MRI:T1W稍低信号,T2W等或高信号
33
垂体瘤
C+-
C+
T1W
34 C+
垂体瘤
T1W
T2W
C+
T2W
T1W
35
听神经鞘瘤
影像表现:
CT、MRI:桥脑小脑角池内CT平扫或T1W等、低或高,
CTA:静脉团注水溶性碘剂后,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cd116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d.png)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全脑全脊髓血管造影
![全脑全脊髓血管造影](https://img.taocdn.com/s3/m/f8c2c623ed630b1c59eeb53d.png)
4、确认签署知情同意书
5、复习CT/MR等重要的无创检查结果,结合病
史初步判断“责任”病变的部位 6、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术中可能体验 到的感受和可能的并发症及后果,建立相互 信任的医患关系 7、术者和患者的必要防护
常用器械及药品
A、一般器械和材料 手术包 注射器 加压输液袋 非离子型对比剂
10.左颈内动脉 11.右椎动脉 12.左椎动脉 13.右侧内乳动脉 14.左侧内乳动脉 15.右侧甲状颈干 16.左侧甲状颈干
17.左侧肋颈干
左 侧 椎 动 脉 直 接 起 源 于 主 动 脉 弓
右 侧 直锁 接骨 起下 源动 于脉 主及 动颈 脉总 弓动 脉
无 名 动 脉 左 侧 颈 总 动 脉 共 干
抽无阻力
对位角度,范围以清楚、完整显示相关血管
及病变为原则 增强器距离病变越近,辐射剂量越小
止血技术 • 徒手压迫
• 压迫器 • Angioseal
• Starclose
Angioseal
Starclose
THANK YOU! AND BEST WISHES !
进出导丝注意排气,全程注意滴注
接管、排气采用“半月-半月”对接技术 操作区域位于屏幕中央
尽可能减少对比剂用量
Roadmapping,“多”“冒烟” 快速、完整,效率至关重要,尤其是急诊 轻柔操作,避免阻力 遇有斑块、狭窄,不可冒进
接管造影前“冒烟”透视至“烟消散”,回
动主 脉动 发脉 自 迷 弓 同 走 左 一 锁 前 干 骨 斜 , 下 造 右 动 影 锁 脉 示 骨 。 左 下、 动右 脉颈 为总
锁 骨 下 动 脉 造 影
椎 动 脉 造 影
颈 总 动 脉 造 影
脊髓造影脊髓血管造影
![脊髓造影脊髓血管造影](https://img.taocdn.com/s3/m/84a7fd0504a1b0717ed5dd42.png)
1. 脊髓造影 腰穿, 造影剂碘苯酯或泛影葡胺注入蛛网膜下腔,
改变体位, X线下观察流动有无受阻及部位&形态 病变部位摄片 脊髓碘水造影后CT扫描更有助于诊断
二、脊髓造影&脊髓血管造影
1. 脊髓造影 适应证 ☻ 脊髓压迫症(脊髓肿瘤\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
&慢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等)
☻ 目前已被MRI取代, MRI特别是MR水成像可 清晰显示神经根等结构
二、脊髓造影&脊髓血管造影
2. 脊髓血管造影 ◙ 水溶性碘造影剂注入脊髓动脉系
统, 可显示血管分布 ◙ 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动静
脉瘘(右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脑血管(后循环+脊髓)[荟萃知识]
![脑血管(后循环+脊髓)[荟萃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6660d95964bcf84b9d57bbc.png)
前内侧血供: 脊髓前动脉 (I, II, III) 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 (IV)
前外侧血供: 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 (I, IV) 脊髓前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II, III)
外侧血供: 小脑后下动脉 (I, II, III) 椎动脉 (IV)
后侧血供: 脊髓后动脉 (I, II) 小脑后下动脉 (III, IV)
临床症状
中脑,下丘脑,丘脑,颞枕叶 基底动脉腹侧症状&昏迷起病 ± 四肢瘫痪
桥脑外侧被盖
辨距不良,Horner综合征(同侧),痛温 度觉和Ⅳ颅神经损害(对侧)
构音困难,头痛,眩晕,呕吐,共济失调, 延迟性昏迷
构音困难,共济失调
下桥脑外侧
延髓背外侧
专业精制
辨距不良,横行步态(患侧),共济失调, 构音困难
专业精制
21
共济失调 麻木 吞咽困难 眩晕 恶心-呕吐 构音困难 头痛 复视或视物模糊 声嘶 面部疼痛 呃逆
专业精制
22
MMI病变类型
专业精制
23
基底动脉脑桥支
↙ ↘
专业精制
↑
24
桥脑的供血动脉
长短旁 回回正 旋旋中 支支支
专业精制
25
脑桥支供血区域与综合征
脑桥被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
A 上部 B 中部 C 下部
专业精制
28
专业精制
中脑的血供
前中组: 大脑后动脉(11、12) 前外侧组:四叠体动脉、脉络膜 后内侧动脉(11); 四叠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12) 外侧组: 四叠体动脉(11); 四叠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大脑后动脉(12) 后侧组: 小脑上动脉、四叠体动脉(11); 四叠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29 12)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https://img.taocdn.com/s3/m/df4da26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4.png)
全脑血管造影和全脊髓血管造影的手术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一般采取局部浸润麻醉的方式进行,婴幼儿及意识障碍等不能配合的病人,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以减少病人术中活动,影响影像质量,干扰诊断。
若没有条件进行全麻。
对于不能完全配合的病人还应进行必要的约束。
(2)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双下肢外展并轻度外旋,必要时穿刺侧臀下垫枕。
2、常用器材、物品及药品
3、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4、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造影术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有:癫痫、造影剂过敏、心律失常、脑或脊髓一过性缺血。
癫痫多表现为全面性强直发作,应暂停血管造影检查,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静脉给予抗癫痫药物等处理。
造影剂过敏表现为如皮疹、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应该暂停应用造影剂,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加强补液等抗休克处理,必要时需要静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发生心律失常以及脑和脊髓一过性缺血时,均应当立即停止血管造影检查,防止病人出现意外伤害,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处理。
因此,对于行血管造影的病人,都应当在进入手术室后就建立静脉通道,在许多情况下,这可能成为病人的生命线。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b03d13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f.png)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腰椎穿刺一、适应症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de)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de)诊断和鉴别诊断.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de)诊断和鉴别诊断.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9、某些原因不明(de)昏迷、抽搐等疾病(de)鉴别诊断.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提示有显着颅内压增高者.3、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de)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5、穿刺部位(de)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三、术前准备1、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de)目(de)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2、选择穿刺点.两髂脊最高点(de)连线与背部正中线(de)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一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3、消毒皮肤,铺孔巾.4、局麻.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5、进针.在选定(de)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转或略做深浅调节,亦可缓慢将针退出直到有脑脊液顺利滴出.仍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退出皮下,调整方向后,再行刺入.6、测压.见到脑脊液滴出后即接上测压管,瞩病人完全放松,平稳呼吸,将头稍伸直,双下肢改为半屈位,进行测压,先测初压.如压力高时,不可释放脑脊液,将针拔出,仅取压力管中(de)脑脊液做细胞计数和生化测定.如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需要量(de)脑脊液,放液后侧末压.7、将未污染(de)针芯插入,将穿刺针拔出.局部再次消毒,覆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8、穿刺后嘱病人去枕仰卧或俯卧,足部抬高4-6h,以免发生脑脊液经穿刺针孔漏入硬膜外隙引起颅内压降低,导致腰椎穿刺后头痛.若有头痛、恶心,可延长平卧时间,并酌情对症处理.五、注意事项1、测压前,病人头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头颈部及腰部不应过度弯曲,以免压迫颈静脉和腹腔静脉,使压力呈假象增高.2、测压时若脑脊液上升过快,可用手指按住测压管末端,使液柱缓慢上升.如拔出针芯时,见脑脊液喷出,提示压力很高,则不应继续测压,并不应继续测压,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六、手术后并发症1、感染.2、脑疝.3、低颅压反应.4、截瘫及大小便障碍.(二)脑室穿刺一、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1)神经系统X线检查,向脑室内注入对比剂或气体做造影检查.(2)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3)鉴别脑积水(de)类型,常须做脑室及腰椎(de)双重穿刺测试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做脑室酚红(PSP)或靛胭脂试验等.2、治疗性穿刺(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高(de)病人,特别是抢救急性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者,行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是一种急救性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2)脑室内出血(de)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4)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5)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时,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二、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如头皮感染,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de)危险.2、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de)肿瘤位于脑室附近时,做脑室穿刺可引病变出血,必须十分慎重.3、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做脑室穿刺.4、严重颅高压,视力低于者,穿刺须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5、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亦无价值.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选择穿刺部位,并测量进针深度.(1)额角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及抢救性引流,亦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术.颅骨钻孔部位位于发际内或冠状缝前,中线旁开2-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2)枕角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造影、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和颅后窝手术后(de)持续性脑脊液引流.颅骨穿刺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6-7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侧眉弓中点.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3)侧脑室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新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cm处做颅骨钻孔后,用穿刺针垂直刺入.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4)经前囟穿刺:适用于前囟未闭(de)婴幼儿.经前囟测角(de)最外端穿刺,其方向与额入法相同.前囟大者与矢状面平行刺入.前囟小者,针尖稍向外侧.2、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以尖刀在选好(de)穿刺部位刺一小孔.3、以颅锥在穿刺点部位锥透颅骨.以带管芯(de)穿刺点穿过骨孔,刺透硬脑膜,按上述方向逐渐进针,动作平稳而缓慢,注意阻力(de)改变.至有脑脊液流出时,拔出针芯,外接引流管及引流瓶.固定穿刺管.(三)脑室外引流一、适应症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二、禁忌症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三、术前准备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脱水降颅压治疗.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根据须穿刺(de)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2、常规消毒铺巾.3、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4、颅骨钻孔,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5、电灼硬脑膜后“+”字切开.6、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入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7、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封外引流装置.8、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2、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3、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幕切迹上疝.六、手术后并发症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2、感染扩散.3、脑脊液漏.4、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5、颅内血肿.6、癫痫.(四)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结合软通道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适应症1、经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无手术禁忌(de)情况下,应争取在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2、幕上血肿量>20ml,<50ml.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3、年龄不限,年龄大、体弱者,手术耐受能力差者优先考虑.4、血肿位于壳核或经壳核向苍白球及丘脑扩展,特别是丘脑出血病人.5、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CT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应再次手术.二、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显着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血压不稳定.3、出血活动期.4、出血量>50ml以上5、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6、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三、术前准备1、安装国产(de)MD-2000立体定向仪,行头颅CT扫描.2、血压严重升高(de)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3、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可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患者安装国产(de)MD-2000 立体定向仪后行头颅CT扫描,运用计算机计划系统计算出血肿中心(穿刺靶点)(de)X、Y、Z坐标值和穿刺角度,对脑深部血肿进行准确(de)定位,将血肿排空针穿刺至靶点处,碎吸清除50~60%(de)血肿;2、按原穿刺针道置入12号(de)软质引流管;3、手术结束后行CT扫描,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和引流管(de)位置;4、手术后第2日经引流管注入血肿溶解液(尿激酶),每日两次,每次2万u,注入后夹闭引流管4~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5、动态复查CT,如血肿清除满意可拔出引流管.五、注意事项1、术前反复核对靶点(de)定侧、定位准确无误.2、术中根据已排血肿量,计算剩余血肿量,适时调整深度.3、术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再出血.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压增高、脑疝.2、切口或颅内感染.3、脑脊液漏.4、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5、MODS.6、压疮.(五)全脑血管造影一、适应症1、颅内血管性病变(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地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瘘血栓形成,烟雾病.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二、禁忌症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3、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症).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症).三、术前准备1、住院建立完整(de)病历档案,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de)神经系统检查.2、术前准备包括备皮,术前谈话,交待危险性与可能发生(de)手术并发症,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检查,肝、肾功能等.3、器材准备(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剂:要求有适时显影、减影、放大、测量与录像功能,最好有三维成像功能.(2)穿刺针.(3)引导导丝.(4)导管鞘.(5)造影导管:多采用不透X线(de)聚乙烯制成,末端为锥形,有端孔,呈直形或“J”形、猎人头形,二通开关.(6)高血注射器及连接管:脑血管造影一般压力为150psi(磅/平方英寸).(7)加压输液袋.(8)造影剂:目前主张用非离子碘溶液,如碘海醇(omnipaque)等.注射剂量:颈总动脉 8ml/s 总量 12ml颈内动脉 6ml/s 总量 9ml颈外动脉 3ml/s 总量 5ml锥动脉 5ml/s 总量 7ml4、术中(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5-10ml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不合作者或危重病人神经安定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是否肝素化应酌情而定,肝素1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3)是否行控制性低血压,酌情而定.(4)加压输液袋连接于导管鞘侧壁(de)三通连接管.(5)监护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直接监测动脉压(桡动脉、足背动脉).5、术后监护室观察(1)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经、瞳孔、神经系统体征.(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脚背、胫后动脉搏动,肢体颜色,有无疼痛.(3)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4)抗脑血管痉挛、溶栓、抗癫痫.(5)酌情行控制性低血压.(6)6h后进食,卧床24h,穿刺侧下肢制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在造影床上,固定头部并放置测量标记(直径10mm钢球),固定四肢.2、会阴部消毒.上至肚脐、下至双股中部.3、铺无菌单.4、右(左)股动脉为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5-10ml左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刀片将穿刺点皮肤切开2mm.5、术者左手中、示指摸准股动脉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逆血流方向与皮肤成45o 角,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入导管鞘,从导管鞘侧壁三通开关连接回抽见动脉血,确定无误后,将动脉加压输液管连接在导管鞘侧壁三通连接管,慢慢滴入生理盐水,并用无菌胶布固定导管鞘.6、在电视监视下(或导管内插入导丝),将造影导管送入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采用“定向旋转”手术,分别将导管插入左右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做两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选择性血管造影.7、完成造影后,左手示、中、环三指摸准穿刺点上下,在右手拔出导管鞘(de)同时,左手紧紧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持续15-20min,松开压迫见穿刺点无出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外加沙袋压迫局部.持续6-8h.五、手术后并发症1、穿刺部位.血肿、血管损伤后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AVF).2、导管或导丝.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夹层,甚至导致血管闭塞.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折断,导致打结、折曲.3、颅内并发症.脑血栓,脑血管痉挛,空气栓塞(加压输液进入),颅内出血.4、造影剂过敏.(六)脊髓血管造影术一、适应症1、脊髓血管性病变.2、部分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血管造影阴性者.3、了解脊髓肿瘤与血管(de)关系4、脊髓血管性肿瘤(de)术前栓塞.5、脊髓血管病变(de)复查.二、禁忌症1、对碘过敏者.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3、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4、有严重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者.三、术前准备除与脑血管造影相同外,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要求做双侧锥动脉、甲状颈干(颈升动脉)、肋颈干(颈深动脉—最上肋间动脉)、双侧第3-12肋间动脉、双侧第1-4腰动脉、双侧髂总、髂内、髂外动脉及骶中动脉造影.造影剂选非离子造影剂,其用量除锥、髂动脉外,余均为1ml/s,总量为4ml.一般选正位相,有时须加侧位或斜位,除动脉期外有时静脉期须延迟至25s.四、操作方法及程序同“全脑血管造影术”.五、注意事项造影前必须在透视下帖铅号或其他标记物,明确相应椎体(de)位置.六、手术后并发症同“全脑血管造影术”.个别别人可致瘫痪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加重,可能与导管刺激引起动脉痉挛及血管被阻断,加重脊髓缺血所致.造影前应用地塞米松及钙离子拮抗剂.选择导管不能过粗,以4-5F为宜.(七)颅内动脉瘤栓塞一、适应症1、破裂(de)动脉瘤如病人全身情况较好,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de),可以行栓塞治疗.Hunt-Hess分级I-IV级应积极治疗,V级应酌情处理.2、未破裂动脉瘤病人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de),可以行栓塞治疗.二、禁忌症1、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2、目前栓塞技术不能达到治疗目(de).3、病人和(或)家属拒绝栓塞治疗.4、其他不适合进行栓塞治疗(de)情况.三、术前准备1、血、尿常规及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2、CT、MRI或MRA、脑血管造影.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动脉瘤囊内栓塞(1)栓塞材料:5—7F软头导引导管,导丝引导,微导管(10、14、18系列),与微血管配套(de)微导丝(10、14、18系列),可控解脱弹簧圈和解脱系统,液态栓塞材料及其栓塞系统.(2)栓塞要点:尽可能采用全麻,也可局部麻醉、神经安定或辅以静脉麻醉.全身肝素化(蛛网膜下腔出血4h之内除外).①根据造影结果选择1-2个最佳工作角度,使颈和瘤体均显示最清楚;②根据动脉瘤(de)位置及形态进行微导管塑性;③微导管(de)操作要缓慢平滑(de)行进,不能跳跃式前进;④微导管头端不能顶在动脉瘤壁上;⑤弹簧圈(de)选择要根据动脉瘤测量结果,第一个弹簧圈(de)直径等于或稍大于瘤颈;⑥瘤体最小经,尽可能长一些,使其在瘤内紧贴瘤壁盘成篮状;⑦对于新近出血(de)小动脉瘤应该尽可能选择柔软(de)弹簧圈;⑧弹簧圈(de)位置合适后要进行造影证实,确信无正常血管闭塞后再解脱;⑨弹簧圈(de)填塞要尽可能致密.2、球囊再塑性栓塞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须准备相应尺寸(de)保护球囊.(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栓塞时必须使用液态栓塞剂.尽可能缩短球囊闭塞载瘤(de)时间,一般每次不超过5min.弹簧圈栓塞须尽量致密.3、支架辅助栓塞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须准备相应尺寸(de)自膨式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必要时使用保护球囊.(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动脉瘤附近载瘤动脉严重狭窄(de)病例.术前、术后应充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de)药物.避免弹簧圈与支架缠绕.应避免支架(de)移位和塌陷.4、载瘤动脉闭塞技术(1)适应症: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梭形、宽颈、巨大动脉瘤,无法或不适合行瘤内栓塞者,假性或夹层动脉瘤,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球囊闭塞试验(BOT)阴性.(2)球囊闭塞试验阴性(de)临床标志:无神经系统障碍.强化试验〔降压—(20-30mmHg),2-30min〕阴性.(3)侧支循环代偿充分(de)临床及影像学标志:①球囊闭塞后,健侧脑动脉造影时,患侧毛细血管充盈良好;②双侧静脉期同时出现,患侧充盈时间与健侧充盈时间相差<;③闭塞载瘤动脉后病人无不良反应.五、注意事项(1)动脉瘤理想(de)栓塞需要达到囊内(de)致密填塞,疏松栓塞不能达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de)效果.(2)动脉瘤颈需要利用各种技术和技巧进行致密填塞,尽量防止动脉瘤(de)再生长.(3)单纯填塞假性动脉瘤和一般动脉瘤(de)假性动脉瘤部分不能起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de)作用.(4)动脉瘤栓塞过程中,要尽量预防血栓形成,一般要求全身抗凝和同轴系统(de)持续滴注.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血管痉挛.(2)血栓形成.(3)动脉瘤破裂.(4)脑缺血.(5)弹簧圈断裂、移位.(6)其他.(七)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一、适应症1、蛛网膜下腔出血(de)病人.2、脑室内出血(de)治疗3、脑脊液漏4、颅内压监护、动态了解颅内压5、颅内感染持续引流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3、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de)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4、穿刺部位(de)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5、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治疗(de)目(de)及重要性,消除恐惧心理,以取得术中(de)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也应说明可能出现(de)并发症,并让家属签字.2、术前用药:术前30min快速滴注20%甘露醇125ml, 以降低颅内压,预防术中脑疝(de)发生.3、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用硬脊膜外穿刺针行穿刺术,见脑脊液流出后,将直径1cm硅胶管放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4~6cm,观察管内脑脊液呈流通状态后,将硅胶管予以固定,以防脱出,将该管外接无菌密闭式引流瓶,持续引流即可.四、注意事项1、颅内高压病人,为避免术后形成脑疝,可先用脱水剂减低颅内压后再行穿刺,放脑脊液时应谨慎,缓慢.2、穿刺部位有炎症或褥疮时,不宜穿刺.3、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脉搏,呼吸、面色等,如出现头痛,呕吐等,应监测血压,对症处理,必要时暂停腰椎穿刺.术后应嘱病人去枕平卧4~6h.4、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以免造成颅内血肿,张力性气颅,颅内压过低等.5、如鞘内冲洗或用药,需放出等量脑脊液后缓慢均匀注入,冲洗用温生理盐水,使用(de)药品及浓度应严格按规定执行.6、注意引流是否通畅,不通畅(de)主要原因有导管打折,位置不当,脑脊液中破碎组织造成导管阻塞等.7、尽量缩短引流时间,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五、手术后并发症1、颅内感染:管引流时间过长者;无菌操作不当等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引起(de)脑膜炎;2、气颅:在脑脊液外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时,使颅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梯度,使空气从漏口进入颅内;3、颅内血肿:脑脊液外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导致颅内压降低,出现桥静脉撕裂出;4、引流管堵塞:主要原因为引流管置入位置过深,过浅或引流管扭折,移位,以及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小血块导致引流管堵塞等;5、神经根刺激症状:约30%(de)病人有轻度神经根痛症状,拔管后症状消失;6、穿刺部位脑脊液漏:置管时间过长,形成瘘道.。
全脑血管造影及其诊断(华山医院)
![全脑血管造影及其诊断(华山医院)](https://img.taocdn.com/s3/m/7da84bb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7.png)
畸形血管团〔巢〕: ※ 大小 ※ 外形 ※ 血流状况 ※ 超选择血管造影:巢的构筑 分隔;丛形局部;存在动静脉瘘;巢内动脉瘤和静脉扩张等
动静脉畸形 DSA观看
引流静脉 确认各个引流静脉 与血流相关的血管病变〔扩大、狭窄、 闭塞和静脉曲张〕 血流类型〔引流、侧支、逆流入正常静脉窦〕 对四周静脉引流的影响
全脑血管造影及诊断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diagnosis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脑血管病学是神经外科学的重要组成局部,上个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神经影像学CT、MRI、DSA和PET等技术不断提高,带动了脑血管病学的进展。 其中,DSA是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诊断手段。在此,主要介绍DSA的操作和常见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椎动脉
椎动脉发出: 脊髓前、后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posterior spinal a.)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 基底动脉发出: 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 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 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 ): 中心支:后穿支和脉络丛后动脉。 皮质支:颞下潜、中、后动脉,距状裂动脉和顶枕动脉。
X线脑血管造影与DSA成像比较
【 适应征】
1、疑有颅内外血管性病变,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 2、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行血管造影。 3、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并作肿瘤栓塞。在手术前一周内进展。 4、观看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 5、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训明
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 首医大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疗中心
适 应 证 :
脑动脉瘤(AN) 脑动静脉畸形(CAVM) 脑动静脉瘘(CAVF) 颈动脉海绵窦瘘(CCF)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脊髓血管畸形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及支架 脑血栓溶栓治疗 头颈部高血运肿瘤术前栓塞 腰椎间盘突出 颅内恶性肿瘤动脉内超选化疗
Direct percutaneous puncture
Direct percutaneous puncture
Pre-
After-
Direct puncture
Pre- emb.
After- emb.
After operation
Chemotherapy
Pre-
After-
III型
IV型
V型
病例:女性,10岁,多发瘘口DAVF, 行MDS+NBCA栓塞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
NBCA注射过程
栓塞术后
可脱性球囊 Magic BDTE 2F/3F同轴微导管
TCCF典型外观
栓塞术后1天外观效果
Pre-embolization
After-embolization
After CAS
stent
1 year after
8 months after
Acute stroke
32, male TIAs
1 year after
4 mons after
1 year after
• GDC栓塞模式图
Integris 3D-RA acquisition
Roll movement 30°/s - 180°
Propeller movement onstruction
Balloon remodeling
Cognard分型示意图
I型
I Ia型
I Ib型
I Ia+ I Ib型
Cognard分型示意图
脑及脊髓血管造影基本方法
介入中心导管室
摆台:干净、东西要放置有序
导管室中央控制台
双侧腹股沟消毒、铺巾 右侧腹股沟穿刺点 导丝
穿刺针
颅内外血管正常解剖
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分支
正常颈内动脉
Willis 环
Willis 环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急性大脑前动脉闭塞
急性大脑前动脉闭塞
急性基底动脉顶端闭塞
急性基底动脉顶端闭塞
急性基底动脉顶端闭塞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
硬脊膜动静 脉瘘
血管内支架
血管内支架保护伞
血管内支架保护伞
Pre-CAS
Recurrent dizziness, no pulse of left arm,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is 25 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