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⑴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⑴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⑴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⑴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⑴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⑴“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考阅读赏析试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考阅读赏析试题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2.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①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报国理想)。
3. 请自选角度赏析“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答:①借月抒怀(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词人由中秋赋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 请赏析“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答:虚实结合,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5.词中有“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6. 请自选角度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答:①运用了想象、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②运用借喻手法,把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比作挡住月光的“桂婆娑”,表达了词人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7.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两种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并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月抒怀(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抒发了年事渐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或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髮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
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
後人取其事以名词。
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
』」案,太常,官名也,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掌宗庙选试。
秦始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历代沿置,至清末废。
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
《钦定词谱》云:「《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
一名《太清引》。
韩涧泉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名《腊前梅》。
」是调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格。
後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谓此调仅二体,以稼轩词为正体,所异者前阕第二句或五字全词四十九字或六字全词五十字耳,俱有宋元人词可校。
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阕四平韵,後阕三平韵。
间用长短句,无对仗要求。
後阕首次句,四言,有对仗者,亦有不对仗者;第三、四句,五言,因中有句读相分(古人应为句义分割),亦可不对仗。
前後阕两七言结句均作上三下四式,语义不可断,且下四字必作「平平去平」,平仄不可变,第六字尤用去声。
此调宜轻悠,亦宜婉约,遣字不需太重、太猛。
可有波澜,但无需大浪。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广信书院本作「建康中秋夜为吕潜叔赋」,兹从四卷本丙集。
四卷本无「夜」字。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南宋·汪玉山《文定集·卷十五·与吕叔潜》中有「魏公再相」及「伯恭今安在两日前作书托韩无咎附便」等语。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稷桑罕话追i⑵廴四魏微剩?BR>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耍?痫送清, 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⑸??穡杭存隙穡??抵械脑轮邢膳?!痘茨献印疋磊分怠罚骸棒嗲氩凰乐?丁谖魍跄福??鹎砸员荚隆薄8哂兆⑺担??罄础暗孟桑?既朐轮形?戮?薄?BR>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 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 穑罕话追⑵廴四魏危俊弊髡咴谥星镏?梗?栽率慊常?茏匀坏叵氲接朐掠泄氐纳窕按?担撼粤瞬凰乐?「扇朐鹿?逆隙穡?约霸轮懈呶灏僬傻墓鹗鳌4嗜嗽擞谜饬皆蛴泄卦铝恋纳窕按?担?枰员泶镒约旱恼?卫硐牒鸵醢档恼?蜗质档拿?堋P疗?惨簧?曰指粗性??喝危??锌岬南质凳顾?睦硐氩荒苁迪帧O氲焦滴蕹伞?追(14)讯啵?髡咴跄懿欢宰硼嗟脑鹿猓?欧3.龃菪牧迅蔚囊晃剩骸氨话追⑵廴四魏危俊闭庖痪溆辛卣故玖擞(12)刍巢挪挥龅哪谛拿?堋?BR>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原文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
要概括。
(4分)
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
要赏析。
(4分)
8.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痛苦。
(每点2分)
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
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
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
39.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起句“转” “又”二字,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悲苦凄凉的感情基调。
B.“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
C.下片中的“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报国理想。
D.这首词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4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这首词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请说说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诗寄予新时代青年怎样的期望?【答案】39.C 40.示例:希望青年勇担历史责任,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这是一首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其感情基调是激昂的,并非悲苦凄凉;B.“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不是“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D.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不是“以小见大”的手法;故选C。
4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引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背景】此词大概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4分)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4分)3.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
(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2分)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1分)3.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问题】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 辛弃疾 阅读鉴赏 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南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内容主旨: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2分)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解析】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应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3、下列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九年级《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九年级《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 ,飞镜又重磨。
2.把酒问姮娥:,?
3.乘风好去,,。
4. ,人道是,。
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
是::,
?
6.《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
是:,
,。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一轮秋影转金波
2.被白发,欺人奈何?
3.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4.斫去桂婆娑清光更多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7.被白发,欺人奈何?。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带答案1)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
1. ,人道是,清光更多。
2.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3. :被白发,欺人奈何?
4.一轮秋影转金波,。
5.《太常引》中含蓄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
6.《太常引》中“: ,”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和嫦娥对话的句子。
7.《太常引》中“: ,”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
8.《太常引》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出月光明媚的句子是:
,。
9.《太常引》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的句子是:,,。
10.《太常引》中“,”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默写答案
1.斫去桂婆娑多。
2.直下看山河。
3.把酒问姮娥
4.飞镜又重磨。
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7.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8.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9.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10.被白发,欺人奈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背景】此词大概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
是::, ?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
是:,,。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的诗句是:,。
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抒发了诗人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的豪情壮志的诗句
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答案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被白发,欺人奈何?
4、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5、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检测(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检测(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积累运用(14分)1.以下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B.《临江仙·夜登小阁》——宋代——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
C.《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号易安居士。
D.《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朝——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B.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3.诗词名句默写。
(10分)(1)__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忆昔午桥桥上饮,___________________。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4)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5)苏轼在《定风波》一词中,表现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着相同寥廓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 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8.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2分)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