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认识

合集下载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姓名:徐作军学号:2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

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

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

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

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在中药学领域中,毒性名词是对中药药材或药物的毒性特征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专业术语。

毒性名词在中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临床用药、药物筛选和药物开发。

了解和掌握毒性名词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运用中药药材,保障药物安全、高效和合理使用。

1. 诱发毒性诱发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特定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直接毒性、慢性毒性和过敏毒性。

直接毒性是指药物本身具有的有害作用,即使在正常剂量下也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则是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的损害,症状常隐匿或潜伏,造成慢性中毒。

过敏毒性则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迟发型过敏和即发型过敏。

2. 累积毒性累积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体内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引起的毒性反应。

某些药物在体内殓积不易排泄,会导致毒性反应加重。

了解药物的累积性质,可指导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叠加毒性叠加毒性是指不同药物或药物组合在体内共同作用导致的毒性增强效应。

某些药物在单独使用时毒性较小,但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加或相乘的效应,导致毒性增加。

合理搭配药物,避免叠加毒性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4. 代谢毒性代谢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形成的代谢产物具有的毒性效应。

有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高的毒性,会使毒性反应得不到缓解。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毒性有助于有效避免代谢毒性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是中药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通过对毒性反应的描述和理解,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

对毒性名词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于推动中药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传统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毒”即药: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

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其二,“毒”指药物的偏性: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

古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利用中药具有的偏性来祛邪扶正,纠正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以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其三,“毒”专指毒副作用:有些药物性质强烈,作用峻猛,使用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以致造成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

与前者广义之“毒”相对而言,这种不良反应属狭义的“毒”性。

现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616个品种,其所记载的有毒中药分级仍然依据历代本草经验,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3个层次,共计80多种。

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现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

现代中药毒性完整的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大家普遍认识“药“是治病救人的,而“毒”是致病害命的。

但是中药毒性与药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专家讲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中国民间传统药物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疗效。

但是,中药也有其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正确理解中药的毒性非常重要。

中药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在特定情况下的过敏反应。

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剂量的情况下,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毒性本身。

有些中药物质量较差或者种类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毒性攻击,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

比如猫檀、乌头等。

2. 对器官的损害。

中药在经过人体代谢作用之后,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肾等重要器官产生损害,特别是长期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

例如肝毒性药物-马钱子,龙胆泻肝丸等。

3. 其他的不良反应。

例如,腹泻、便秘、心悸、头晕等一系列与身体状况相关的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中药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一些人对部分成分或剂量无异常反映的药物,发生异常反应,如脱发、皮疹、过敏性休克等等。

中药过敏反应主要包括两种反应类型:1. 延迟类型反应。

该类型的反应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才能出现,而且也有时不一定能够准确定位出药物引致的原因。

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当归、红花等等。

2. 快速型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往往发生在短短数分钟或几小时内,而且与人的个体差异特别大。

该类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有黄连、硫化物、五倍子、藤黄等等。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首先,需要了解中药的特性、功效和剂量。

根据不同的药物特性和功效,配合不同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来避免其不良反应带来的损害。

其次,购买中药最好选择正规渠道或者有正规批号的商品,以避免购买到不良品质的药物。

最后,中药的使用必须在受过相关医学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指导下进行,确保其安全有效。

总之,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质之一。

了解中药的毒性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更好地使用中药,发挥中药的疗效,减少其毒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事业改革不断推进,中药成为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起初人民群众对于中药的认识只停留在病症治疗层面,并认为中药不会对人体带来损伤。

但是随着中医受众范围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中药负面新闻出现在人民群众视野中,这就使得群众对中药应用产生了戒备心,甚至部分群众认为长时间服用中药会导致毒素在体内留存。

为了消除群众的戒备心理,就需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那么本文就对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进行总结分析。

1药毒的含义与分级通过对本草著作的总结可以了解到,在不同时期中医对“毒”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中医文献中对“毒”的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首先就是“毒药”,在《周礼》中曾经提出“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其次就是“毒性”,这里所指的是能够对疾病进行特殊治疗的药物,但是在药物中含有少量“毒性”,以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

最后出现的“毒性”就是指能够对人体带来伤害的药物,在服用后会对人体带来影响,《诸病源候论》中就曾有这样的解释“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如今中医对“药毒”的解释相对局限,一般指的就是应用后会对人体带来损伤的药物,其影响相当于西药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在中医研究中还对“药毒”进行了分级,分别是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随着近几年中医逐步规范,就将分级定为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表示的是少量应用后就会快速发作的毒为大毒,有毒则是应用量过大后出现毒副反应,但是发作较轻的称之为有毒,小毒则是大量应用且在体内积累较长时间后轻微发作的称为小毒。

2引发中药毒副反应的原因(1)炮制不规范因为中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毒素,但是这些毒素可以通过炮制的方式降低,进而激发出药物的病症治疗作用。

但是由于现在部分单位的中医管理制度不规范,这就导致在药物炮制过程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由于炮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展现出来,这就使得药物毒性无法消除,最终引发毒副反应。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和依赖性等。

中药成分的毒性:
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等因含乌头碱成分,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的毒性。

2、含有机酸类中药的毒性,马兜铃酸除在马兜铃中含有外,还有几十种中药如关木通、细辛、天仙藤、广防己、青木香等均存在。

马兜铃酸是一类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质。

对肾损害的主要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致肾小管间质性病变,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其中以慢性肾衰竭最为多见。

3、含苷类中药的毒性,含黄酮苷类成分的中药芫花、广豆根等,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也能导致肝脏损害,初选黄疸等症状。

4、含毒蛋白类中药的毒性,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

如巴豆、苍耳子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为剧烈吐泻、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

5、重金属类主要包含砷、含汞、含铅类的中药。

含铅类中药有黄丹、密陀僧、樟丹、黑锡丹等。

铅中毒可造成卟啉代谢紊乱,阻碍血红蛋白合成,且可直接破坏红细胞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溶血;可引起胃肠炎性改变,并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平滑肌和血管痉挛而致肠
绞痛。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一)、中医对中草药毒性的定义中医药学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中草药毒性泛指一切中草药的作用或中草药的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中药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是药物都是有毒的。

张景岳明确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祛人之邪气。

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

欲救其偏,则唯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即指服用后容易引起毒副反应的中草药。

隋代巢原方在《诸葛亮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中所言:“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我国历代本草及现行国家药典将部分药物标明“大毒”、“有毒”、“小毒”,而对一般药物不注明是否有毒,即是根据狭义的中草药毒性而限定的。

(二)、产生中草药毒性的原因虽然中草药因其毒副作用小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关中草药毒性的报道愈来愈多。

引起中草药毒性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

特别是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迎合许多慢性患者急于将慢性病治愈的心理,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

二、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剂量过大,超出人体的耐受极限,必然产生毒副反应。

如关木通的的常用量为3~9克,在目前国内报道因服用关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8例患者(其中6例死亡)中,所服木通的用量分别为60~66克5例,120克1例,200克1例,25克连服10剂1例。

三、药物名称的混淆。

如木通有关木通(马兜铃科)及川木通(毛莨科)之分,具有肾毒性的是关木通,但一般药店对木通不加特殊说明。

又如汉防己(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防己的干燥根,无肾损害。

而广防己(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成分,有可能造成肾间质损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其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多方面,包括中药自身的成分、制剂方式、用药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使用条件等。

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中药自身成分就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中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酚类、醛类、甾体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且有些成分具有较大的毒性。

例如,雄黄、砒霜、蛇胆等即为有毒中药,其毒性表现在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各个方面,若用量不当,则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需要正确地使用中药、正确地识别中药药材和提取物的成分,严格控制它们的含量和比例,以减少中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制剂方式也可能影响中药毒性。

应当注意到,中药的不同制剂方式对其毒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将中药直接制成干燥粉末,具有较高毒性的成分可能难以被稀释和分离,这就会增加中药的毒性。

反之,如果将中药水泡或煮制成水提液,制成药片或者口服液,较高毒性的成分则被较好地稀释和分离,对人体的影响也可能相应降低。

此外,用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中药毒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药用药需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对于有毒中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药量,控制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同时,给药途径也起到重要作用。

若中药被以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等非正规途径给予使用,则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要在遵守中药临床使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使用条件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

因为许多中药的毒性具有季节性或者环境依赖性,如同一植物在不同季节采摘的药材毒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使用危险中药时,植物的采摘、加工、保管和配制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充分保证其品质和纯度,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温度、时间和环境等因素,以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对中药的成分、制剂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使用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制成的药物。

中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和保健。

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滥用中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和中毒。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由其中包含的有效成分决定的。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分为两类,即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

药效成分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关键成分,而毒性成分则是与中药潜在的毒性反应有关的成分。

某些中药含有驱虫成分,这些成分对寄生虫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对于正确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相关。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密切相关,正确使用剂量可以发挥中药的药效,而过量使用则可能导致中毒。

使用方法也影响中药的毒性。

举例来说,某些中药可以内服、外用或煎煮,而不同的用法会影响中药的毒性和吸收途径。

要正确使用中药,必须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并注意剂量和用法。

个体差异也影响中药的毒性反应。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中药的毒性反应有所不同。

有些人对某种中药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则可以耐受较高剂量的中药。

在使用中药之前应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要正确使用中药并避免中药的毒性反应,必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选择有资质的医生或中医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

2.根据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中药,并遵循医师或中医师的指示。

3.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4.密切观察使用中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用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5.在使用新的中药前,最好先进行过敏试验或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正确使用剂量和用法、关注个体差异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的毒性反应,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囝圈
效 .还 有可能产生不 良反 应 .引起 中毒 .反而得 不偿失 。
中药的 ”七 情 ”配 伍 理论 .对 中药 的配合 应 用具 有
重要 的 指导 意义 。配 伍得 当.能够 增强 原 有药 效、降 低
为了您 和家 人的健 康 .在这 里我 们提 醒大 家 .中药
毒 性 ;配 伍 不当,则 可能产生毒 性 。如 “十八 反”、“十 九 不 等 于 保 健 品 长 期 服 用需 谨 慎 !
放 。而 未 经 炮 制 或 炮 制 不 当的 中药 直 接 使 用 .不 仅 会 使 果 好 ,在 不 清 楚 自 身 的体 质 或 病 情 是 否 适 用 的 情 况 下 .
疗 效大打 折 扣.更 有可能引起中药中毒 事 件的发 生。 就 开 始 盲 目跟 风 服 用 ,不 仅 发 挥 不 了中药 治 疗 调 理 的功
的 重 要 因 素 。 药 典 》与 <<--IB京 市 中药 饮 片 调 剂 规 程 》中,
对有毒 中药 的用法、用量 都有严格 的规 定 .以确保 临床
用 药 安 全 。
强圈
采 用 正 确 的 煎 煮 方 法 ,可 以 更 好 地 发 挥 药 效 ,并且
能够 减 小 有毒 中药 的毒 性 。如黑 顺 片.《药典 》中的用
如何认识中药 毒 性 "
文 /中日医院药学部药师 姜维依 图片提供 /壹 图
广+] 药在 我 国的使 用 已经有 数千 年的历 史了.许 多人 “中药毒性 ”是怎么确定的
一11-一 认 为 中药 安全 性 高 副 作用小 .可 以长 期服 用。
毒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的 解 释 是 :进 入程 中至 关 重 要 的 一 步 .经 过 炮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得到广泛应用。

但中药的毒性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此,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如果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引起不良反应和毒害作用。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药物毒性明显,有些则隐蔽性大,以致很难被察觉。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中药的使用非常重要。

首先,正确使用中药。

正确使用中药,就是要根据病症选择对症治疗的中药,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用量。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剂量进行使用,并严格遵守制定的禁忌症。

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更不能自行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加强监测和评估。

在中药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定期的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反应和毒害作用,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其中,包括对药品的属性和剂量的选择,以及病人承受力的评估等。

第三,加强中药教育和培训。

加强中药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毒性的认知,以及对病人中药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医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可以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最后,加强科研工作。

加强中药科研工作,以更加深入的研究中药毒性机制,做到针对性的研究,从根本上降低中药毒性的危害。

此外,还可以借此研究截获中药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以便尽早地发现和解决中药的毒性问题。

总之,关注中药的毒性问题是必要的,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增强应对中药毒性的能力,提高前期预防和后期监测的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工作,积极寻找减少中药毒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浅谈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

浅谈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

浅谈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中药种类复杂,品种繁多,毒性物质多种多样。

哪些中药有毒,怎样看待中药毒等问题,是当前中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就中药毒性问题,浅谈一些想法:中药毒性,是中药疾病治疗有效成分的重要部分组成之一,对于中药的毒性认识,《神农本草》中就有记述。

中药毒性指药物成分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有毒的中药,基本上都性质强烈,能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一般使用剂量都很小。

这些药物稍有过量或不当,就会对人体造成毒害,轻者会对人体够成损伤,重者会危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药毒性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毒性反应1.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疼、眩晕、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甚至死亡。

可发生上述反应的中药有:马钱子、附子、生天南星等。

1.2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中毒症状有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等。

常见中药有:川乌、附子、蟾酥等。

1.3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等。

可导致中毒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

1.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1.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腰痛、尿频、尿少、肾衰竭等。

引起中毒的中药有:斑蝥、木通、马兜铃等。

1.6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引起中毒的中药有洋金花、芫花、斑蝥等。

2.长期毒性反应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服用中药或中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

其中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肌、骨髓、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红斑、皮肤黏膜水泡、过敏性休克等。

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有:全蝎、蜈蚣、狼毒、天花粉、黄药子等。

4.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如甘遂、芫花、莪术、天花粉等有致畸作用;芫花、狼毒、巴豆、甘遂可增加致癌率;雷公荇、石菖蒲、洋金花有致突变的作用。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在治疗疾病的也存在着一定的毒性作用。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毒性表现、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加深大家对中药毒性的了解,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药物在一定剂量下所具有的对人体所产生的有害效应。

这种有害效应可以表现为中药药物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产生损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药毒性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药物配伍、用药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1. 性质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毒性性质不同,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寒性毒药、热性毒药、毒性草药等不同类型。

寒性毒药如雄黄、砒霜等,常导致寒凝凉结、流注脉滞等病证;热性毒药如碘、氢氰酸等,常易引起发热、皮肤灼烧等病症。

2. 病症分类根据中药毒性对人体的不同损害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心脏毒性、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不同类型。

心脏毒性病症常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等;肝毒性病症主要是肝功能损伤;肾毒性病症则主要是肾功能损伤;神经毒性病症则表现为头晕、昏迷等。

三、中药毒性表现中药毒性的表现有时很隐匿,不易察觉,但一旦超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典型的中药毒性表现有:1.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指服用中药后,短时间内发生中毒反应,症状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等。

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严重后果。

2.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指长期服用中药后,逐渐发生中毒反应,症状表现为体质虚弱、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等。

长期慢性中毒还可能导致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损害。

3. 过敏反应中药毒性还可能表现为过敏反应,症状主要是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

过敏反应对于某些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过敏性休克,甚至威胁生命。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中药毒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中药作为药物,其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物质,而活性物质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

罂粟壳中的吗啡、阿片类物质具有麻醉和止痛作用,但同时也具有成瘾性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正确使用中药需要遵循“适量为宜”的原则,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中药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形式。

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如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

慢性毒性则表现为长期使用中药导致的器官损害,如肝肾功能损伤等。

在中药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体征,并及时纠正不良反应,避免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正确使用中药可以减少中药的毒性作用。

中药的毒性并非绝对的,而是与用药方式、剂量和配伍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适当选择用药途径、合理控制剂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中药的毒性作用,充分发挥其药效。

中药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炮制、配伍等方式进行加工和调配,进一步减少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的毒性是存在的,但通过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控制药物质量,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的发生。

在使用中药时,应该注重剂量控制、质量监管和用药方式的选择,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草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许多中草药有着显著的治疗功效,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中药的毒性也日益受到关注。

误用中药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危害健康。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要认识到中药并非所有都有毒性。

中药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大部分都是安全的、有效的。

许多中药如当归、人参、黄芪等,都是我们常用的调理药,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对人体没有负面影响。

这些中药在正规的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

中药的毒性通常是与药物的成分以及使用方法有关。

许多中药的毒性主要来自于其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而且毒性的强弱与使用的剂量密切相关。

砒霜是常见的中药成分之一,大剂量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中毒反应。

但在正规的中药配方中,医生会控制剂量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中药的毒性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的毒性也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评估。

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疾病状态、年龄等因素,对中药的毒性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老年人和儿童对中药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也需要和现代药物进行对比。

事实上,现代药物也会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许多西药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对肝肾等器官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并不是所有中药都是有毒的,同时也不是所有现代药物都是安全无毒的。

我们不能夸大中药的毒性,也不能完全忽视中药的潜在风险。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理性看待中药的使用。

我们应当遵循医生的建议,在专业的指导下使用中药,不可自行随意使用中药。

要对中药的成分和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误用。

也需要关注中药的质量和来源,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也要重视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身体的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情况。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药理和临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毒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确保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药的毒性是客观存在的。

中药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中含有一些具有毒性的成分。

这些毒性成分在合理剂量下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是一旦超过一定剂量就有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首先要明确中药确实存在一定的毒性,并且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了解中药的毒性表现。

中药的毒性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毒性表现为短时间内中毒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头晕、出汗、腹泻、呼吸困难等;亚急性毒性表现为中毒症状逐渐加重,如贫血、皮疹、黄疸、肝肾损害等;慢性毒性表现为长期使用中药导致慢性中毒,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慢性损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毒性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了解中药的毒性成分及其毒理作用。

中药的毒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对人体的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损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了解不同中药的毒性成分及其毒理作用,以便在临床应用中合理选择中药,避免患者出现毒性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合理使用中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选药和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出现毒性反应。

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避免滥用或超量使用中药,避免出现毒性反应。

对于存在一定毒性的中药,应该在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上注明毒性成分及用药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时注意安全。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明确中药存在一定的毒性,并了解中药的毒性表现及毒理作用,合理使用中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发展了上千年,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丰富的实践应用,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药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的一种生物学特征,具有引起人体伤害的潜力。

中药的毒性往往与其药性有关,对于同一种中药,其药性和毒性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即相同的药物在不同的剂量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功效或毒性。

中药的毒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药本身的药性,只要药物有功,它的毒性就一定存在。

部分有毒药物在一定程度下可以用于治病,比如常见的朱砂,但如果剂量错误,过量使用,就会出现中毒的情况。

其次是中药饮片和制剂中的污染问题,这些污染物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被混入,会导致急性或慢性毒性反应,甚至致癌。

再次是药效导致的中毒,原则上同样一种药物,剂量越大毒性就越大,而剂量越小,则毒性通常不会产生。

最后是由药物的化学成分引发的毒性,这种毒性通常是由化学成分本身所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药物中的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毒性。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应该对中药毒性进行认真的评估,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药物的毒性与剂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和浓度,并遵循中药的制剂要求,使用规范化的中成药制剂。

此外,对于存在较高毒性的中草药,采用严格的制剂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疗效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强调中药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以针对性的方案来使用中药。

比如,儿童和老人的体内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对中药的耐受性下降,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

总之,中药毒性要尽可能地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评估,做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使其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的毒性问题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维护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毒性认识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中药蕴含的巨大价值被进一步开发,中药的价值逐渐被世界接纳。

对于中药毒性的正确认识,将更有利于对中药价值的进一步开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含义解读,中药毒性普遍性、相对性认识,如何应用中医理论使中药毒性应用于治病救人来浅述中药毒性。

谈毒性认识,首先要明白所谓中药“毒性”是什么意思。

对“毒性”的解释,古今中医各不同。

境外市场发现超标“毒”中药近年来屡见不鲜,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形成轩然大波。

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超标;在此之前,华润三九集团生产的治疗偏头疼的中药正天丸,在英国被检出其中的乌头草可能对心脏或者神经系统有毒性;汉森制药旗下拳头产品四磨汤被曝出含致癌物槟榔。

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中药中的有毒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所谓中药的毒性,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景岳全书》:“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

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

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

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

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区分。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便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强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
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现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

现代中药毒性完整的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如青木香——马兜铃酸——肾毒;罂粟(壳)——成瘾性,细辛——呼吸抑制等等;汞制剂——慢性蓄积中毒。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把毒性作为重要分类的依据,《本草害利》有云:先言害,后言利。

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统称为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

显然,毒性历来是重要性能之一。

中药理论中有“以偏纠偏”之说。

然而,毒指药物的偏性,而人生病,中医认为是感染邪气所致。

所以中药的毒性也就是其药性了。

人体需要即为药性,人体不需要就是毒性。

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毒药。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事实上,只要是药品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当然中药不良反应率远低于西药。

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显示,西药不良反应率为81.6%,而中药不良反应率仅为17.1%。

中药的毒性是相对的、整体的,比西药更可控些。

从中药的应用途径上来看,品种、炮制、制剂、配伍、辨证用药等都可以控制药物的毒性。

中药经过炮制能降低或消除毒性,保留药理活性,增强疗效。

马钱子用于祛风定痛、舒筋活络,未炮制前含有生物碱士的宁,含量最高,毒性最大。

经砂烫和油炸炮制后,总生物碱含量相比分别下降7.9%和8.4%,其毒性下降48.5%和52.2%。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伍来减轻或消除。

中药方由多味中药组成,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生克制化”,或增强药效,或制约毒性,实现疗效最好、最安全。

此外,我国中药通常是复方使用,一方面通过君臣佐使(出处《神农本草经》,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的配伍,使药方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七情配伍(出处《神农本草经》,其序例
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中的相杀相畏降低配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

例如附子,其有效成分乌头碱具有强心、抗炎镇痛等作用,可用来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患,但这些乌头碱毒性较强,中医临床在使用该药时,一般都是要通过炮制方法制备成饮片,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此外在处方中常常配伍甘草、黄芪等中药,进一步拮抗附子的毒性,且不破坏其强心、抗炎镇痛等药效学的作用,达到配伍减毒存效的目的。

”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其毒性大大低于附子单用。

如十枣汤用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毒性。

毒性中药应用重视配伍,提倡“若有毒宜制”,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制其毒性。

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味药配伍,保证复方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同时,将其中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降到最低。

有毒中药的应用也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并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如朱砂用量从0.2克开始,之后逐渐加量,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克,而且不能过久或持续服用。

此外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控制。

既要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还要限制用药时间,把握用药的总剂量,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患者出现中毒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

并且,辨证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性。

明朝《景岳全书》中有云:“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患者,无非毒也。

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亦能毒人,而况以偏味偏性之药乎?但毒有大小,用有权宜,此不可不察耳。

”此外中药古训“是药三分毒”,“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中病即止”,这些理论都在强调中药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

如不辨证用药,无毒中药也会产生毒副反应。

辨证施治包含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辨民族,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如此用药可达最佳效果。

最后,我国应当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中药质量评价系统。

“不能单纯孤立地来看中药的毒性。

中药的毒性质量标准,如果脱离了中医整体的理论框架,就会走进死胡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教授胡素敏认为,“标准就意味着市场,与世界接轨就是用人家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按西药标准和思路来研究发展中药,将南辕北辙,这对于中药也可能是一场灾难。

在基因工程药物标准已呈多样性,强调药物作用同工及个体化治疗的今天,我们难道还要拾化学药物结构成分单一之牙慧?中国是中药大国,种植、出产的中药量最多,又有
如此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应当依据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中药的质量标准既要体现中医特色,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

中药成分复杂不应成为中药标准不可操作的理由,有效成分不应成为中药唯一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对中药毒性的思考-时珍国医国药
[2]中药毒性刍议-海峡药学
[3]中药毒性三辨-中医药学报
[4]辩证对待中药毒性-医学与哲学
[5]中药药性中"有毒无毒"问题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6]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中国药学杂志
[7]中药肾毒性并非空穴来风-科技文萃
[8]中草药毒性浅析-西北药学杂志
[9]对中药的“毒”和毒性的认识《湖南中医杂志》
[10]中药毒性的再认识《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1]再论天然药物的肾毒性及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12]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3]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4]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15]用药的误区及其理论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6]浅析中草药致肾损害的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