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华罗庚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

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

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

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

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多个学科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是88位当今世界数学伟人之一。鲜为人知的是,他曾在营口做讲座,用优选法和统筹法指导营口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华罗庚(1910—1985)曾任民盟**副**。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

县,12岁小学毕业入金坛县初级中学学**。1925年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会计,中途辍学帮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柜台生活中自学数学。

1929年前后,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熊庆来看到后,聘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助理员。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一面工作一面学**,1936年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数素论》,并撰写了20多篇论文,研究成果引起世界数学界的关注。

1946年9月,和李政道、朱光亚前往美国,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

身教授。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16 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

华罗庚教授在我国最早开展了普及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工作,优选法和统筹法是两种数学方法的名称,简称“双法”。在生产过程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目标,使用优选法和统筹法,通过对较优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对生产组织的统筹安排,可以经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用比较少的人力、资金、物资,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收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效果。

1964年,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这两种数学方法,以便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回信称赞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这给了华罗庚巨大的鼓舞,开始将精力放在普及应用上。

1972年6月20日,华罗庚到营口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并做学术报告。**新闻

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营口金属制品厂等单位接受了华罗庚先生的指导。该厂是由薄铁生产合作社发展起来的小厂,生产的煤油炉销售国内外。由于原来基础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长期处于混乱状态,造成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计划完不成,于是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局面。

自从全面推广应用统筹法后,企业管理得到了改进,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统筹前有94人生产煤油炉,月产3200台,平均每人月产34台。全面应用统筹法后,在人员、设备不增加的条件下,1972年7月份月产量达到5000台,增产56%,平均每人月产54台。8月份,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员增加了30人,月产量达7000 台,平均每人月产56台。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煤油炉的成本也由每台13元降到10.4元,扭转了企业亏损的不利局面。

营口市挂车制造厂原是汽车修配厂,有职工107人,1971年开始承担制造挂车任务。1973年计划生产120台挂车,比1972年计划增长50%,而职工人数却减为104人。他们应用统筹法,重新编制了新的工时定额,进一步调整了劳动组织,合理地安排了人员,使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不增加人员、设备、投资的情况下,由月产10台提高到15台。8月末完成121台,提前四个月完成了全年计划,产量产值为上年同期的188.7%,劳动生产率为上年同期的182.7%,单台成本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10.4%,利润完成全年计划的133.3%。

优选法和统筹法还在餐饮行业取得效果,营口群众十分熟悉的小楼饭店还和华

罗庚教授的优先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冯骥才主编《中国城乡企业家名人录》记载,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指导下,小楼饭店用“优选法”原理点制的豆腐脑更有风味。小楼饭店由此更受市民青睐,当时营口有句民间歌谣,“小楼饭店好,大米饭豆腐脑,二角钱吃个饱,成天往这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