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8岁寒三友2《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37墨竹图题诗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37墨竹图题诗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37墨竹图题诗教案设计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墨竹图题诗》是本册课文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它选编了六篇课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

其中前三首古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为主体课文,而《梅香正浓》《竹颂》《黄山松》为拓展阅读课文。

他们同为写松、竹、梅,但体裁各异,笔法不拘一格。

在教学时以前三首古诗为重点学习。

这三首古诗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

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他们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而《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看到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

本诗记载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子,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

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应该具备识图,读悟古诗的能力,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赏图画,熟读古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引导,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墨竹图,感悟墨竹的特点。

让学生感情朗读,自主学习,自主理解,领会图题诗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此篇教学需要将图与诗两者结合起来,在诗中看图,在图中悟诗,实现情于理的交融。

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收到古典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优质课教学设计_6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优质课教学设计_6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通过揣摩重点词句,结合联想等方式,运用关联式方法学习,联系背景资料,在多层次的朗读、理解中,体会板桥墨竹独特的文化内涵,感悟诗人透过诗画表达的感情,背诵此诗。(教学重点)
2、 学习作者托物抒情的表达方法,领悟其特点,感受名家的诗画魅力。(教学重点)
3、借助对比和引入资料的方法,打通“竹” 与“人” 风骨的关联,感受竹的风骨、人的品格。(教学难点)
(共同点3)作者都是诗书画擅长……
2、回顾学法——关联式方法
过渡语:让我们回顾一下,在《墨梅图题诗》中,我们是怎样关联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我们先由诗进入。
一赏墨梅,聚焦诗画;
再赏墨梅,图文关联;
三赏墨梅,诗文关联;
四赏墨梅,人梅合一。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样关联式学习方法来学习《墨竹图题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入课之初便关注了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关联,努力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学生实效学习奠定基础。
三、关联赏竹,自主探知
(一)借助提示,自主学习
运用关联学习法,自主学习《墨竹图题诗》,从诗画关联、图文关联、诗文关联这三方面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联系点,进行思考、批注,看看你能发现哪些其中的关联?
学生活动:思考,批注,自主探寻关联点。
【设计意图】为学生留出学习、静思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
4、第四板块整体贯通,人竹合一——(教学难点)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从第一板块以诗切入,到第二板块诗画关联,到第三板块图文对接,再到本版块“诗、画、文”的整体贯通,不断撬动着同学们的理解与感悟走向深入。
①借助竹之对比,突破难点
对比一:板桥墨竹与他人对比(出示多图)
对比二:板桥竹形特点与别人竹形特点的对比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优质课_1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优质课_1

品读《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尝试进行书画欣赏感受诗书画印与一体的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感以及竹的象征意义。

感受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墨竹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墨梅图题诗》哪位同学能咱们展示一下他的背诵功底呢?师:同学们背诵的都很流利,但是老师提醒一下,在朗读、背诵时一定要注意带着感情,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次来欣赏另一幅诗画,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入他的诗和画中的。

二、课件出示《墨竹图题诗》,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让同学们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呢?指名介绍作者。

(板书:板桥)师:哪位同学能在文中找到板桥创作这首诗和画的背景呢?与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介绍背景(PPT出示)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

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

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三、重点认知(一)整体感知、师:上节课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学习《墨梅图题诗》呢?学生回答:品读。

(随机板书:品读)师:这节课我们也来品读的方式来学习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

(板书:墨竹图)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学生自读,感知。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读这首古诗呢?学生:想!师: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老师读了,要你们和老师比赛,好不好?学生:好。

师配乐范读(3)练读。

a、学生自渎。

(师指导朗读: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b、指名读(大家评议)c、再读(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得好)(多种形式的诵读。

新宾满族自治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8 岁寒三友 1《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8

新宾满族自治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8 岁寒三友 1《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8

第八单元:岁寒三友1。

《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后,感觉自己好像被掏空了一般,有点茫茫然。

然而冷静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似乎才又认清了自己.细细回味,我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赏读结合.对于梅花,身处南方的孩子是比较不了解的,因此,我原本想找一段“梅花开放”的动画片断,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直观而清晰的了解.但由于时间及渠道有限,这一设想最终没能实现。

后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梅花图画,再通过后面学诗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诗歌,希望能借助“赏”与“读"的结合,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诗画结合。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王冕的这幅墨梅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个单元的三首诗也都是题画诗,因此,这一主题单元我主要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

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三、内外结合.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结合《内外交错,互相促进》这一课题的继续实验与探索,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

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

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在这方面,今后教师应继续加以指导。

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报,哪怕是失败,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好的收获了。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精品教案_5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精品教案_5

《墨竹图题诗》教学详案一、回忆作者释题导入孩子们,记得在五年时我们曾经在语文天地上学过这样一首:出示《竹石》,谁来背。

看样子同学们积累的古诗不少。

知道这首诗谁写的吗?对,就是他,板书:郑燮。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打开课本105页。

郑板桥一生爱竹,一生画竹,一生赞竹。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描写竹子的诗。

请看,出示课件。

我们一齐读出它的名子。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我们看这首诗是以书法的形式出现在一幅画中,古代有许多画家把诗、书法、印体现在画中,从而揭示这画的深义,这就是题画诗,释题。

二、读准读顺,读出诗味。

请同学们把这首自由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读准里面的生字,不会的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后两遍要读通顺,读流畅,慢慢读,开始吧。

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生读),好的,你把诗中的这两个生字都读准了。

我们来看这两个生字,你来读。

好的,放进诗句中读一遍。

我们看这两个字,一个上下结构,一个独体字,老师给大家示范看着,观察。

好,先在你的生字表上描一下,再在本子上写两遍。

写字时头要正,背要正,足安,三个一。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各自的字。

下面,我再找一个同学读,好的,读得挺顺。

诗不但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味道。

要把诗读得有味道,一定要注意停顿、语速,语调等,最主要的是古诗的停顿。

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什么知道吗?二二三,但有时也有变式。

比如这首诗,出示课件让学生读。

少了韵味,下面听老师读一遍。

下面我们合作读一下。

你读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再翻过来。

好的,读准了,读出节奏和味道了,还要读出体会。

老师建议大家下面仔细默读古诗,再看诗画欣赏,一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读出自己的体会,在旁边批注出自己的体会。

老师巡视。

诗读到这,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说。

说不好,请同学们读诗画欣赏二三自然段。

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

萧萧:竹枝叶摇动的声音。

些小:小小的。

吾曹:我们这些。

吏:古代衙门里的小官。

一枝一叶:比喻民间的各种动静、动向。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

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1、字: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 èn)救济(jì)遂(suì)2.解词: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墨竹图题诗(已审阅)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墨竹图题诗(已审阅)

墨竹图题诗教材分析: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构思:教学本课时从诗文入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训练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师再引导作浅易的赏析,然后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结合诗画欣赏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坚毅不拨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拨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傲雪报春的冬梅,不惧风寒霜雪。

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寒霜的高洁风格。

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寓意忠贞的友谊,及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跟老师一起学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 ì)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劳顿:劳累。

夜不能寐:晚上睡不着觉。

寐:睡觉。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救济灾民。

岿然不动:屹立着、不动摇。

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理解古诗大意: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语文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语文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语文说课稿单元分析《墨竹图题诗》是本册课文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它选编了六篇课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其中前三首古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为主体课文,而《梅香正浓》《竹颂》《黄山松》为拓展阅读课文.他们同为写松,竹,梅,但体裁各异,笔法不拘一格.在教学时以前三首古诗为重点学习.这三首古诗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他们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而《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看到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本诗记载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子,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单元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2,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3,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一)交流材料(上这课之前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1,请学生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二)读通诗歌1,读准字音:如文中的衙(y)斋(zhāi)燮(xi)号(ho)寒放赈(zhn)救济(j)遂(su)2.理解词语:如诗画欣赏文中的词语(三)读出韵律.反复朗读古诗,可采用抽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方式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展三,理解古诗大意:合作学习(一)自读自悟:学生依据资料和文后译文进行自学.(二)学习小组交流;通过与同学互相补充,解疑,使学生明白诗文大意.(三)全班交流:1,请学生说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2,指导朗读:读出韵味,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四,合作探究学习1,本诗作者是怎样开想象的2,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3,引导观画:五,回顾全文1,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2,交流写竹的诗文.如郑板桥的诗《竹石》六,拓展训练1,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郑板桥《墨竹图》: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书设计墨竹图题诗郑燮竹人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傲然挺立高标挺立课后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读书时间充分,形式多样化.首先是读通诗歌,初步感知诗文.然后是读出韵律,体会诗的含义,最后是读出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整节课都是书声琅琅,通过朗读,培育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2,以生为本,以学为教,采用了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来达到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人的品格和对诗人的敬佩之情.3,这首诗是一首图题诗,在引导学生观画时,还可展示其它的画,如梅花,松,国画等图,让学生欣赏,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对画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优质课教学设计_2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优质课教学设计_2

质疑—解疑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北师大版第十一册教材《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质疑—解疑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以《墨竹图题诗》为例“疑”是思维的发动机。

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在阅读中认真思考,发现问题,主动质疑,才能进一步地去探究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学中,教师就应以学生的自学、质疑、解疑为教学的主要环节,遵循以下步骤:“自学存疑—梳疑导学—自主探疑—点拨释疑—学后生疑。

”以学生的质疑贯穿教学,以质疑作为教学的灵魂。

那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质疑、解疑,在质疑与教学重难点间架起一座桥梁呢,我以《墨竹图题诗》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了解学情,探寻问题《墨竹图题诗》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岁寒三友”单元,开篇三首图题诗的第二首,课文包括诗、画和诗画欣赏,三部分内容。

图题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细赏诗画,画富有气韵,竹枝细挺,墨叶浓密,书竹相衬;诗富有格调,凄清之境,夜不能寐,牵肠挂肚。

诗画交融,展现诗人放粮罢官,悲悯百姓,特立独行。

文中的诗画欣赏成为学生赏画、悟诗、品人的有力拐杖。

诗画人一脉相承,气息贯通,高妙的艺术形式传达了创作者卓尔不群,关爱悲悯的高洁情操。

(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对于这样一首“图题诗”,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我们来看:1.“扬州八怪”指哪八怪?(4人)2.“些小”“吾曹”“岿然不动”“进士”“放赈”“劳顿”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6人)3.“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是什么意思?4.郑燮为什么不等上级批复就自己开仓放粮?(8人)5.为什么郑板桥那么喜欢画竹?(3人)6.为什么郑燮和别人画竹不同,把竹干画得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呢?(7人)7.为什么郑燮听到竹叶声就想到百姓受苦受难的情景?(6人)8.郑燮为什么整日为灾民奔波,非要管他们?自己踏踏实实做官不好吗?(3人)9.为什么朋友说郑燮糊涂?难得糊涂表明诗人什么态度?(4人)10.为什么诗人不直接写诗,却要借图抒发情感呢?(5人)(二)评价梳理,分类问题:面对众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词句意思”“画作赏析和写法”“诗人情感”“课外资料”四个维度进行分类。

亦赏亦诵亦悟——北师大版六(上)“岁寒三友”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及反思

亦赏亦诵亦悟——北师大版六(上)“岁寒三友”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及反思

亦赏亦诵亦悟——北师大版六(上)“岁寒三友”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及反思作者:刘娟娟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第12期“岁寒三友”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坚毅挺拔的青松,凌寒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统称为“岁寒三友”。

它们独具的品性成为中国文人高尚人格的体现,为人们所喜爱。

人们留下了很多赞颂它们的诗文及书画作品。

中华民族酷爱“岁寒三友”,许多具有松、竹、梅品格的人,因其像松树、竹子、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廉正高洁而被世人称颂。

本单元的主题课文安排了关于梅、竹、松的三首诗,并各安排了一篇相关的拓展阅读。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收集过程安排在单元学习前进行,便于对主题课文的学习理解,也可以给最后的展示提供充足的时间准备,展示过程放在了主题课文学完后进行,是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与升华。

【活动设计】 I1.“岁寒三友”资料查阅。

资料单一——“松”主题:关于松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松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单二——“竹”主题:关于竹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竹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单三——“梅”主题:关于梅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梅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查阅说明:小组长和组员商议从三个资料单中选择其一,上报活动主持人:主持人做好协调,确保综合性学习展示的丰富性,三个主题都应该有:组长安排好本组展示昀分工——介绍相关知识、朗诵诗文、制作PPT等。

2.“岁寒三友”书画欣赏。

(1)书画展海报设计。

(2)书画展出及欣赏。

(3)书画评比。

书法作品的内容可以和资料查阅的“岁寒三友”诗文内容相结合,用毛笔书写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或对联等。

书画展可参考本单元课文的形式,以“书”为主,以“画”为辅,建议在方便欣赏的地方展出三至五天。

书画欣赏后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几幅好作品,在综合性学习展示时点评,要求用上提前收集好的描写书画作品的好词好句。

3.“岁寒三友”主题展示。

(1)书画佳作评议。

(2)小专题朗诵。

2021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2教学设计教案

2021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2教学设计教案

?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课文。

单元主题为?岁寒三友?。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诗画家李方膺的作品。

全诗从松的外形入手,赞颂了苍松的品格,表现了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整个作品诗画相配,画面中怪石耸立,为苍松设置了极好的背景;苍松挺劲,生机勃勃,带给人无限的力量。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诗歌、欣赏画面,想象并体会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坚毅不拨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拨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傲雪报春的冬梅,不惧风寒霜雪。

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寒霜的高洁风格。

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寓意忠贞的友谊,及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介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三、初读诗歌: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劳顿:劳累。

4《走进梅花——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4《走进梅花——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走进梅花——<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说了快一年的工作室新学员亮相课终于在11月20日的下午谢幕了,虽说不算完美,但还算满意。

这次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中的《墨梅图题诗》,关于此次执教的反思我做以下几点思考,以此告诫自己“只要愿意尝试并付诸努力,得肯定大于失!”一、自古成功在尝试,茶香只能自己品。

上学期进入工作室不久,师父告诉我们新学员要上亮相课时,我回来赶紧查阅语文书,希望可以赶紧确定方向。

翻阅六年级上下册语文书后,我选定了古诗教学。

之所以选择古诗教学作为工作室的新学员亮相课,其实风险比较大,非常容易失误。

但是,我在选课时,想要做一次大胆地尝试,抛弃那些较易出彩的篇章,并且存有私心。

因为关于古诗教学,我的课堂驾驭能力不是特别强。

我想借学校同仁的智谋、工作室成员的帮助和师父的智慧促成自己的成长,所以我选择了《墨梅图题诗》。

在选定题目之后,我就开始大量地阅读古诗教学,听教育名人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黄千红老师的《秋思》,参考双流区研培中心付建勇老师古诗教学“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部曲……希望通过对古诗教学的恶补可以让我对古诗教学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但是,题画诗和一般古诗的教学又有点不一样,所以需要恶补国画知识。

所以,我抓紧时间请教学校美术老师,并亲自尝试画水墨画。

虽然自己画得很糟糕,但是关于水墨画的认知肯定是有提升的。

感谢学校美术老师对我的帮助,关乎构图、着色、用墨、线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选定了《墨梅图题诗》,但是教什么呢?又是一大考验。

结合六年级孩子的学情,确定以“梅花”为主题进行综合教学。

但是,纸上觉来终觉钱,绝知此事要躬行。

工作室的亮相课反复进行了很多次的磨课打磨。

在敲完第一份教学设计,制作好PPT后,六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们在学校教研员邓阳凯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我的磨课现场,整节课师生共忆梅花诗句;借用《惠崇<春江晓景图>》阐释题画诗概念;结合“诗画欣赏”单独赏画;从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步阐释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8岁寒三友2《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8岁寒三友2《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2.《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
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

结合《内外交错,互相促进》这一课题的继续实验与探索,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

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

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在这方面,今后教师应继续加以指导。

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报,哪怕是失败,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好的收获了。

希望今后还有机会上这样的公开课,让我继续摸索着前进。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_0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_0

墨竹图题诗教学目标:1.理解,品味,诵读诗歌,体会和感悟竹的象征意义及郑燮的人品。

2.初步学习并尝试运用诗画欣赏的方法,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3.初步体会和感悟象征,借物抒情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诵读诗歌,体会和感悟竹的象征意义及郑燮的人品。

2.初步学习并尝试运用书画欣赏的方法,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并尝试运用书画欣赏的方法,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松,竹,梅在岁寒中同生,为人们所敬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二,自主学习:1,学习生字:2.解词:劳顿:劳累.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欣赏图画.4.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期待解决哪些问题?三,交流合作学习:1,学习"诗画欣赏"第二自然段.(1),朗读.(2),分析内容.(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他在山东任职时,正值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又是一个不们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户,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梅图题诗》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梅图题诗》优质课教学设计_5

问“画”松竹梅拜“诗”岁寒三友一、导入新课1、理解“岁寒三友”:松竹梅2、为什么称为“岁寒三友”?(引读诗句)3、出示三首古诗(理解“题画诗”,背诵《惠崇春江晓景》)二、学习《墨梅图题诗》1、解诗题2、知诗人(生介绍,师补充)3、读古诗,正音,断句再读,齐读4、明诗意:有什么方法?给出3种方法。

5、理解词义。

古诗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要把古诗译成优美的语言,需要我们抓住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在译文中展现古诗的美。

文中勾画梅花特点、作者的目的。

尝试美美的翻译古诗。

6、“清气”其实指的就是?(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人品)7、是的,梅花凌寒独自开,傲霜而立的品性从古至今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李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拓展了四首非常有名的咏梅诗。

一起来读一读。

——说一说你喜欢哪首或哪句?为什么?8、带着我们的喜爱之情,尝试背诵三、学习《墨竹图题诗》《题长松图》1、出示学海导航,自学3分钟2、解题3、走进诗人作者,才能让我们明白其题诗作画的目的。

认识郑燮、启功(生读、师补充)4、读古诗,正音,断句,齐读5、明诗意(三种方法)《墨竹图题诗》(1)理解重点词语(2)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联想?(了解写作目的)(3)朋友说他糊涂,他却写下了“难得糊涂”四字来表明态度,映照了诗中的哪句呢?——理解“一枝一叶”(4)正是郑板桥的这份不可动摇的爱民之心,让他在被罢官后,百姓来挽留之际,毅然又作了一副墨竹图,并题诗一首。

(5)为什么郑板桥那么爱竹?找原因——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题长松图》(1)从诗画欣赏中找到古诗的解释(2)前一句有形有色,后一句有声有韵,不仅做到了诗画结合,而且诗乐结合。

(3)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呢?(4)是的,越是艰难逆境,越是不屈不挠,这是我们看到松的高贵品质。

让我们再从补充的两首诗中去感悟一番。

读四、总结1、岁寒三友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的精神品质?2、三首古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背诵)3、回顾本节课学到的诗画欣赏的方法。

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

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

《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五帝学校王栩2011.12.15一、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严格按照镇中心校制定的“学——讲——练——测”的教学模式而设计。

学的环节设计学法指导从总结学习方法入手,是学生能够掌握正确方法,从而学得轻松。

自学提示紧扣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具体问题,使学生清楚学生学什么。

独学内容主要为教学目标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字词、作者简介等内容,学生能够通过读书、查阅资料自主完成;对学内容主要是教学目标中知识的重难点,需要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来完成。

教的环节主要是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诗人体恤百姓的品格和风雨来袭而岿然不动的气概。

通过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竹子图片,让学生对比,体会郑板桥所画竹子的特点,借助诗画欣赏是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风雨来袭而岿然不动的气概。

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问: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此时已水到渠成,学生对于夲诗重难点的突破轻而易举。

从诗人的品格让学生说说自古以来我国的清正廉洁、体恤百姓的官员有哪些?学生说到了包拯、周总理、孔繁森,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练的环节主要设计检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两生上台板演台下学生自主完成,课件出示答案,学生相互批改,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加大了课堂的训练量。

测的环节主要设计检测学生本文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设计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一点认识“学——讲——练——测”的教学模式彰显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要求。

学的环节必须出示学法指导和自学提示,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什么。

讲的重点放在重、难点突破上,以上两个环节最能体现教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练和测习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拓展。

以上两个环节最能体现教师对于教材的钻研和挖掘深度。

学为讲服务,讲是学的补充,练为基础,测为拓展。

三、一点建议在学的环节后设计“展”的环节,让学生先汇报再确定教师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讲的有的放矢。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说课稿)

《墨竹图题诗》说课稿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

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

一个不寐的夜晚,听到冷雨拍打窗户,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

以“竹”为依托之物,表达了画家情系百姓,以解百姓之苦为己任的伟大胸襟,以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苍生疾苦而呼,事事关心的品格和“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设计理念:此篇教学需要将图与诗两者结合起来,在诗中看图,在图中悟诗,实现情与理的交融。

归纳并使用诗画欣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观看画面,以此体会诗人的情感及高尚的人品,受到古典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应该具备识图,读悟古诗的能力,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赏图画,熟读古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引导,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教学设想: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墨竹图,感悟墨竹的特点,利用已有的诗画欣赏方法,感情朗读,自主学习,自主理解,领会题图诗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品味,诵读诗歌,体会和感悟竹的象征意义及郑燮的人品。

2、初步学习并尝试运用诗画欣赏的方法,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3、初步体会和感悟象征,借物抒情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诵读诗歌,体会和感悟竹的象征意义及郑燮的人品。

2、初步学习并尝试运用书画欣赏的方法,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并尝试运用书画欣赏的方法,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回顾学法,了解作者基本资料;1、从单元主题入手,回忆诗画欣赏的方法。

2、根据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8岁寒三友2《墨竹图题诗》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

结合《内外交错,互相促进》这一课题的继续实验与探索,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

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

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在这方面,今后教师应继续加以指导。

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报,哪怕是失败,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好的收获了。

希望今后还有机会上这样的公开课,让我继续摸索着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