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勤学小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勤学小故事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讲了一个人,叫赵中令,读鲁

论,所谓的鲁论就是《论语》,鲁国的《论语》,我们今天读的《论语》的本子也就是鲁论这么一脉下来的。彼既仕,他都已经当官了;学且勤,学的还更加勤奋。

三字经里这样的叙述,是有它非常深厚的一种传统思想的背景的,什么背景呢?在古代,出仕为官是成功的标志,你都当官了,那么在古代当然是成功的。在古代,你经商,哪怕你成为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也和成功没关系,仕农工商,商在最后。第一等是仕,仕如果成功,就是已经当官,成为国家的命官,就是成功的标志了。所以他讲,已经出世为官,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也不能放松学习,反而应加倍勤奋。三字经在讲道理时,是层层递进,面面俱到的。

赵中令何许人也,就是北宋初年的赵普。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中令是他的官职,他的官职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当时的赵匡胤还没黄袍加身,在陈桥兵变时,正是赵普参与了这件事情,赵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谋士,应该是黄袍加身的幕后导演人之一。所以,当赵匡胤变成了宋朝开国皇帝,赵普当然因为辅佐有功,所以官运亨通。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就是非常熟悉政府管理层面的工作,但没学问,学问不高。等做了宰相后,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问不够,而宋太祖赵匡胤也经常劝他读书,晚年的赵普名位已高,宰相一级的人物了,但每次回家手不释卷。根据《宋史》讲,赵普只要下朝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关起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来整天阅读。到第二天,他上朝去处理政事时,很多人发现他能引经据典,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有理有据,有理论,有实践。大家都觉得很惊讶,不太知道他怎么能做到这一步,等赵普去世后,家人打开他那个宝贝箱子一看,一部《论语》,也就是说他熟读《论语》,而且是带着问题用心来读《论语》。三字经都是前后照应,故事不是随便选的,他上朝碰到问题挂在心头,下朝回来去翻《论语》,看哪些孔夫子的和儒家早期弟子的教导有助于他去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继位,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可却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会读《论语》,而赵普的回答是,我以半部《论语》辅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句美谈。一部《论语》不到两万字,而赵普却花了大半辈子时间读它,赵普从《论语》中都读到了些什么呢?

也正因为赵普用心去读书,把心贴到书上,所以他从儒家学说当中,从《论语》中汲取了很多为臣之道,他这个大臣当得跟别人不太一样。有一次,一名大臣应当升官,但太祖赵匡胤历来就不喜欢这人,就不批准不让他升官,赵普坚决进谏,要求把这人提拔起来,这就是儒家学术当中的

一种‘执言’,仗义执言。太祖被他逼得都发火了,因为虽然是君臣,两人也比较熟嘛,太祖就说了句很蛮横的话,我就是不给这人升官,你怎么样?皇帝跟宰相闹成这个样子。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罚是用来表彰和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天经地义,况且刑赏,刑罚和赏赐,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你陛下个人的刑赏,你怎么能凭着自己的喜怒,独断专行呢?太祖更愤怒了,脸上挂不住嘛,被自己大臣这么顶,而赵普紧跟在他身后盯着他,你走到哪我跟到哪,时间一长,最终也得到了太祖的认可,这些都是读书所得,用心读书所得。

赵普虽身居高官,但仍手不释卷,苦读《论语》,他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三字经用了六个字彼既仕学且勤来强调,即使事业有成就的人,也不能停止学习。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但还会有些人会借口说自己没有读书的条件而逃避学习。那对于这个问题,三字经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字经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考虑到读书的人,学习的人可能会有的各种各样借口。如果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借口,我没有读书的条件的话,那三字经告诉大家,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他们读书条件更差,差到不能差的程度,什么呢?连书都没有,但他们依然非常勤勉,发奋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